结合陶渊明谈谈对古人归隐的看法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2 21:46:03
结合陶渊明谈谈对古人归隐的看法结合陶渊明谈谈对古人归隐的看法结合陶渊明谈谈对古人归隐的看法古人云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你的这个问题我来引用金开诚先生的文章来说吧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清高曾是个褒

结合陶渊明谈谈对古人归隐的看法
结合陶渊明谈谈对古人归隐的看法

结合陶渊明谈谈对古人归隐的看法
古人云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你的这个问题我来引用金开诚先生的文章来说吧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清高曾是个褒义词,清高的人一般说来是受到敬重的.清高的 "清",意思比较明白,无非是为人清白正直,不搞邪的、歪的、见不得人的勾当.至于"高"的含义,则似乎不同于高风亮节、德高望重之高,而是总要带上一点孤独乃至孤僻的意味,或者可以解释为孤高.因此,清高的名声首先总是落到遗世寂居的隐士头上.
  传说中第一个清高之人,恐怕要数许由了.据说唐尧要把天下禅让给他,他认为这话污染了耳朵,因而跑到颍水边上去洗耳.此事不知真假,但在古代却传为美谈.这美谈又反映了古代士人相当混乱的价值取向.唐尧是人人称颂的圣君,圣君是因为给天下人办了好事所以受到称颂;然而他所选的接班人却不愿为天下人办事,不愿办事却同样受到称赞,真不知是什么道理.
  道理虽然说不清,但关于许由的美谈却事实上给清高规定了一个模式,即凡是显贵的人是不大可能得到清高之名的;后来显贵又扩大为富贵,即清高是与富贵无缘的.例如诸葛亮,当他"高卧隆中"之时,是可以称为清高的;后来辅佐刘备,成为蜀汉丞相,在后人心目中德高望重,近乎完人,却无人说他清高.汲黯、苏武、魏徵、颜真卿、史可法等,都以高风亮节著称于史,但也因做官而不被评为清高.当然,历史上对这些人的评价之高是远非清高二字可比的.
  在历史上被称为清高的人中,陶渊明大约要算突出的了.他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这句话现在有新解,姑置勿论),辞去彭泽令,归隐田园,以"力耕"谋取"衣食".这种情况与富贵绝无因缘,在古人心目中乃成为纯正的清高.
  不过,从陶渊明这个清高模式来看,一个人的行为与思想固然决定了他是否有清高之 "实";但如果在"实"之外还能享有清高之"名",那就还得有一些不平凡的本事才行.陶渊明除了真正清高之外,还能写一手好诗,用来言志抒情,因而实至名归,成为清高的典型.其后,像林和靖、倪云林等人,也都因具有才艺专长,才成为著名的清高之人.例如林和靖"梅妻鹤子",隐居杭州 孤山,固然很清高;但也要写出"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样的咏梅绝唱,才能成为名人.倪云林隐居无锡惠山,为人有点怪癖,但他的画脱尽烟火气,确有独特风格,所以连怪癖也一同被传诵了.当然,真正清高的人是根本不在乎成名的.想无名而终于有名,其原因大概一则因为历史需要树立清高的样板,而这类样板又只能通过才艺成果的传扬来树立;假如无所表现,也就无从传扬了.二则因为有才艺本可做官,而他们竟然不做,这才证明是真正的清高.至于那才艺是否适合做宫的要求,古人往往是不加深究的.在他们心目中,好像认为只要有才便可以做官.
  清高是褒义词,但也不算很高的评价,然而古人评定清高却又是相当严格的;说严格却又没有明确的标准,因而相当模糊.这种情况结合实例来看比较清楚.例如李白,只做过短短一段宫廷诗人,还敢公然声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本人又很希望得到清高之名;然而他却终于未成公认的清高样板.原因可能是他有时用世之心过于急切,又极为自负,比较缺乏恬退风度;而且他有了做官的可能便得意地声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没了官做则又傲然声称"长安宫阙九天上,此地曾经为近臣","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共杯酒",诸如此类的话,就很难和清高挂钩了.不过,李白是伟大的诗人,他的诗不但形象思维功夫好,而且天真罄露,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因此,没成为公认的清高样板,对他来说也算不了什么.这个实例只是说明古人评定清高的样板是相当严格的.
  另一个实例则说明清高的模糊性,那就是孟浩然.他本来也是想做官的,试看《临洞庭上张丞相》一诗,他在写了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样雄劲的名句后,接着就说"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求援用世之心极为明显.后来做不成官,还不无牢骚,所以说出"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之类的话.但孟浩然一生既未做官,而且《唐书·孟浩然传》还记述采访使韩朝宗曾约他同赴京师,欲荐于朝廷;可是孟浩然却因与故人喝酒喝得高兴,竟至失约,还说"业已饮,何恤他!"可见他对做官也有不在乎的一面.特别是归隐之后,在寂寞心情中,也多有恬淡之意.这样看来,孟浩然是理应成为一个清高样板的;而且有人也的确这样认为,试看李白的《赠孟浩然》一诗:"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醉月"句用《魏志·徐邈传》典,暗指孟浩然因剧饮违韩朝宗之约事.)可见在李白心目中,孟浩然的清高是极为突出的;然而孟浩然在历史上却仍然不是公认的清高样板.由此可见,对清高的评论是既严格,又模糊的.
  在当代,清高曾经长期受批判,但由于它毕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独特的概念和价值观念,在人们心中影响很深,因此虽然批了,却仍然没使许多人的观念真正转变;也就是说清高的价值在人们心中实际上并未降低.至于现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逐步建立的过程中,种种价值观念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而从抽象的道理上说,清高与市场经济几乎是绝不相容的;但实际情况却使人感觉到清高概念所包含的某些内涵,其价值趋向不仅未见疲软,反有坚挺之势,这似乎又一次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系列正反互补思想的奥妙.在市场经济中,有的人并不能发财致富,那么保留一点清高的气度,也不失为一种精神安慰,至少能减轻一点心理失衡.就是对发财致富乃至既富且贵的人来说,倘若能够讲一点清,讲一点高,对人对己也是没有坏处的.也许,这就是许多人不愿彻底扬弃清高这个传统文化中的独特概念,并继续有意无意地维护其价值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