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对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30 09:47:19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对吗?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对吗?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对吗?
中国有句俗语“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很多人会认为这其中有很深刻的人生哲理,并将之视为人生哲理之圭臬.\x0d如果单从追求万无一失的自我安全角度来看,这句话并没有错.因为,人在社会生存过程中难免与周围人发生矛盾和冲突,在预测所发生的矛盾冲突对自己的影响时,必须考虑到与自己发生矛盾冲突的对方是否会采取一些危害自己利益的行为,甚至是非理性的暴力或恶性行为,以便使自己有备无患或防患于未然.这一点对于成年人而言,把握分寸的难度并不大,对成年人更好地适应社会、少犯错误或许有一定积极的意义.\x0d然而,从建立和形成良好的安全感角度来看,这句话包含着难以言说的危害.在儿童少年期,父母或师长若以这句话作为训诫儿童少年提防他人危害时,其所起的作用一定是弊大于利.因为,在儿童少年期这个懵懂的年龄段,让他学会害人之心不可无,大概他会做得很好,甚至达到至善的程度.尽管大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这种多少有些“愚昧”的憨大,但因为没有危及其自身安全的后果,也就或多或少地接受了这样的教育.但是,若让他学会防人之心不可无,他就很难把握好这个分寸,最有可能的结果就是按照父母的态度或亲缘关系将周围人划分出三六九等,从而根据父母的态度或亲缘关系的远近来推断应该防什么人.由此,按照这一训诫与人打交道的儿童少年在和陌生人接触过程中,会始终保持一种警戒状态,将自己防范他人的弦绷得紧紧的,或者说是处于一定程度的焦虑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假如陌生人言行举止中有一些让人生疑的现象,或者出现一些他们未曾见识过的现象,这些社会经验缺乏的儿童少年必然会忐忑不安地揣度这些陌生人言行的恶意成分,从保障自身最大安全的立场出发,极易得出陌生人的言行对自己不利的判断,进而猜测对方是怀有恶意的不良之辈.在此基础上,敏感个体选择的只有逃避或退缩、防范,以保证自己的安全不受威胁,而不大可能去相信对方没有恶意,或者继续了解后续的事情.即使这些已处于紧张不安状态的儿童少年还愿意继续了解陌生人的意图,在这种状态下,他们所关注的也只能是一些强化其担心或让其相信自己安全受到威胁的信息.这样的选择性认知活动也会进一步强化他们的不安全体验,最终使他们越来越不敢在人际交往中信任他人,也就越来越难以获得他人的信任和友谊,并因此难以建立起良好的安全感.\x0d值得指出的是,实际上向儿童少年传授“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的家长,真正要传达的精髓并非“害人之心不可有”,而是“防人之心不可无”.儿童少年口头重复的可能是完整的句子,但惟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样的信条才是深入人心且指导其与人交往的金科玉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