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给我一篇 静默草原 的读书笔记是鲍尔吉.原野 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18 22:06:32
谁能给我一篇 静默草原 的读书笔记是鲍尔吉.原野 的
谁能给我一篇 静默草原 的读书笔记
是鲍尔吉.原野 的
谁能给我一篇 静默草原 的读书笔记是鲍尔吉.原野 的
《静默草原》读书笔记
一
反复捧读《静默草原》,我才读出了它的“楼台三境”.走进大手笔是一种幸运,而我终究走进的不过它的冰山一角,仅此,也不得不承认:《静》是滚滚长河是巍巍大山是泱泱宫殿;是悠悠洪荒是恢恢气魄是皑皑苍茫;是沉沉幽思是绵绵自省是锵锵大音.正是静默草原般的读书姿态,令我的心儿变得柔情如水、阔朗如穹、坚硬如钢.
正如“草原不可看,只可感”一样,《静》也一样地“不可看,只可感”.看过《静》的人,有几个能贯穿文章的气脉能明灭文章的走向能领略文章的内涵?生活在草原上的人多了去了,又有几个能咏出《静》一样旷世的旋律?盛赞草原的文章也多了去了,又有几篇能承载《静》一样大宗的奇瑰?是的,没有鲍尔吉·原野高度的人,挖不着草原的底蕴,自然著不出草原的生命.没有原野宽度的人,合不拢草原的精神,自然著不出草原的风范.没有原野维度的人,张不开草原的思绪,自然著不出草原的灵魂.同样,没有鲍尔吉·原野高度、宽度、维度的人,谁又能读得懂他的辞章呢?
《静默草原》如一部生长着绿色的巨著,那绿色的语言里充满着浑厚、深沉、苍健和纯净.这是一篇孤独的文章,不是心怀天下的人看不懂.这是一篇寂寞的文章,不是捭阖深邃的人看不尽.这是一篇苦涩的文章,不是卓然超前的人看不透.面对《静默草原》,不是智者也会成为智者,因为智者的概念叫无语.面对《静默草原》,不是吉人也会成为吉人,因为吉人的定义叫缄默.面对《静默草原》,不是君子也会成为君子,因为君子的诠释叫寡言.
二
〈〈静默草原〉〉如一支转动着大地和蓝天的语言之歌,高大巍峨、严实合缝,是只有牧人才能听懂只有艺术家才能翻译的语言.读懂它,实需静默和凝神.九骚的《英雄渺小》也许是能打进去的一个钉子.
——从前,有一位老酋长病得很重了,他叫来村中最优秀的三个年轻人,对他们说:“我就要离开你们了,现在,我要你们为我做最后一件事.你们三个都是身强体壮而又智慧过人的好孩子,我要你们去攀登那座我们一向奉为神圣的大山.你们尽可能地爬到最高的地方,便立即回来告诉我你们的见闻.”
三天后,第一个年轻人回来了,他笑生双靥,说:“酋长,我到达山顶了,我看到繁花夹道,流泉淙淙,鸟鸣嘤嘤,那地方真不赖啊!”酋长笑了笑,说:“孩子,那条路线我当年也走过,你说的鸟语花香的地方并非山顶,而是山麓.你回去吧!”
一周后,第二个年轻人也回来了,他神情疲倦地对酋长说:“我到达山顶了,我看到高大肃穆的松树林,还看到秃鹰在盘旋,那是一个好地方.”酋长依旧是笑了笑,说:“可惜啊,孩子,那不是山顶,那是山腰.不过,难为你了,你回去吧!”
一个月后,大家正为第三位年轻人担心时,他一步一步蹭回到了,只见他衣不蔽体,但双目有神:“酋长,我终于到达山顶.但是,我该怎么说呢?难道连蝴蝶也没看到一只吗?”酋长问道.
年轻人很坚定地说:“是的,酋长,高处一无所有.我所能看到的,只有我自已,我所感受到的只有‘个人’被放在天地间的渺小感,只有想起千古英雄时的悲怆心情.”
酋长听了,哈哈大笑道:“孩子,你到的是真正的山顶.按照我们的传统,是天意要立你为新酋长,祝福你.”
在普通人眼里,高处是什么?是鸟语花香,是无限风光,惟高处方显英雄本色.但在真正的英雄眼里,高处是一种孤寂,一种渺小,爬得愈高则愈能看清自己在天地间所占有的微小分量.而他们一路上所经历的,也只是孤单单的长途跋涉,以及全身累累的伤痕.
是的,惟看到自已的渺小,受得苦涩忍得寂寞并跋涉不停的人,才称得上英雄,才真正是拥有无限智慧的强者,其余的,所有把高处看作风景的人,他们永远都到达不到最高处,因为他们心中的高处并不是真正的最高处——
听了这个意味深长的故事,再来读鲍尔吉·原野的“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我们不为自己曾经的自鸣得意而惭愧吗?不为身边那些骄傲自大的人而汗颜吗?又怎能不为曾经沧海胸怀博大而又谦逊低调的的原野前辈而仰视呢?
三
草原是一首没有韵脚的诗篇,很多人都说没见过草原,所以也就读不懂《静默草原》.言外之意就是只要能到草原上走一遭,这篇写草原的文章就昭然若揭了.事实是这样吗?草原的历史够久的了,久远的历史催生了几篇《静默草原》?草原上的人够多了,聪慧的人们又缔造了几篇《静默草原》?说没见过草原就读不懂《静默草原》的人置身草原的感觉,恐怕和他读着《静默草原》的感觉差不多.读草原和读文章一样,也许应该说,读实物比读文章更难.
同一高度上的两朵云相遇成雨,所以我们难免在《静默草原》面前无所适从.要真正地读懂一篇文章,恐怕得需要和作者有着相同的经历、触悟、思想、境界------大概这就是文章不厌百回读的原因、常读常新的原因.
孔夫子跟师襄子学习弹琴,通过对一支曲子长时间地反复弹奏,曲子也就在孔夫子心中活化为人:“我体察到作曲者的为人了.他肤色黝黑,身材魁梧,眼光明亮而高瞻远瞩,好像有统治天下的帝王气魄.除了文王,谁能创作出如此的乐曲呢?!”
是的,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一个好作品在读者的心中总会拓展成无尽的时空.好在我们不厌其烦地诵读之后,总能读得出驾驭着“野马破阵、云过山峰”之文字的,原本是一个野性更富童心、粗犷更富细腻的人.
鲍尔吉·原野,一个蒙汉结合的名字,一个把名字都和草原融为一体的汉子,在他静默草原的时刻,我们又怎能不静默沉思呢?风格即人,他不张扬而又富含哲理的文篇飘荡着最美丽的人情味,畅想着最动人的故事和传奇,流淌着一个民族虔诚的情感.捧读原野的“玉散文”,令心儿平和与静谧,他让我们远离浮躁通向深邃,让我们眷顾家乡静默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