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中红军怎样巧渡金沙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5 07:50:28
七律长征中红军怎样巧渡金沙江
七律长征中红军怎样巧渡金沙江
七律长征中红军怎样巧渡金沙江
《长征》,是红军两万五千里战略转移和向抗日战场大进军的光辉写照和热情颂歌.它生动地描写了长征那艰险壮阔的场面,深入地刻画了红军不怕困难的心理状态,集中地表现了红军那英雄豪迈的气概.《长征》作为一首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是革命浪漫主义与革命现实主义结合的杰出典范,是革命乐观主义的不朽之作.
首联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总领全诗,高度概括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它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浪漫主义风格,成为全篇的纲领.“不怕”两字,回答响亮,下笔千钧,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来自于军事、政治、自然等方面,以及内部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和张国焘分裂主义所造成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等闲”两字则将困难轻轻一瞥,加深了对“不怕”的表述,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万水千山”以静写动,以艰难险阴为主体,展现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
颔联承接“千山”,沿着红军长征的路线,俯瞰五岭和乌蒙山这两个典型的高山峻岭,以点带面地描绘了一组空中鸟瞰难关图:在英勇无比的红军面前,绵延数省的险峻的五岭群山,仅仅像水面上微微腾越的细小波浪;廓大无边的乌蒙山只像一个滚动着的小小泥丸.作者先用“逶迤”和“磅礴”的夸张手法极言山势雄险,用的是“扬”的手法,而后用“细浪”和“泥丸”的比喻手法言其渺小,用的是“抑”的手法,这抑扬之间更显出红军的伟大.“腾”与“走”的拟人化动态描写,使静止的山变成了动的物相,大山与红军都灵动起来.此联可谓想象超绝,用语新奇,境界阔大,气象万千.
颈联承接“万水”,近看金沙江两岸和大渡河上的铁索桥,描绘了一组放大的特写图:红军在炎热的天气中渡江,金沙江的浪涛拍击着陡峭的两岸,给人以暖热的感觉;红军在阴冷的天气中夺桥泸定桥的铁索横悬在急流的河面,给人以寒冷的感觉.一“暖”一“寒”,既写出了天气情况,又写出了心理感受.作者以两种感觉互相对比,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了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一“拍”一“横”也是以动写静的手法.此联对仗自然、工整,以自然环境寄寓无限感慨,极具气势.
尾联描述了长征的最后历程.翻越“千里雪”的岷山,其困难程度其实超过“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但这时由于胜利在望,心情舒朗,“喜”由心生,眼中望去的风雪交加路也就变得美不胜收了.最后以“开颜”收篇,写出了红军翻过雪山后一片欢腾的喜悦之态,同时预示了长征的彻底胜利.
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气魄宏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不仅不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诗中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当.
对张牙舞爪、穷凶极恶的敌人不置一字,视之若无.——这种傲视山川的夺人之气,非百战百胜、总揽全局的三军统帅、一代伟人而不能拥有此胸怀,《长征》诗句亦非有此胸怀而不能出此语这就是毛泽东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毛泽东诗词艺术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