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战争的故事!2011年4月10日前发给我!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4 16:40:13
关于战争的故事!2011年4月10日前发给我!
关于战争的故事!
2011年4月10日前发给我!
关于战争的故事!2011年4月10日前发给我!
也是诺曼底登陆的电影,大师斯皮尔·博格作品《拯救大兵瑞恩》.
《兵临城下》、《深入敌后》等等.
我个人最喜欢的还有《钢琴师》,一部从侧面描写战争的故事,《钢琴家》写一个波兰犹太人在二战时的经历.表现欧洲人民所遭受的苦难,控诉纳粹的暴行,反思历史的成因,都自然而然地成为题中应有之义.然而《钢琴家》了不起的地方在于,它把所有这些都远远地放到了布景深处,只留下一个卑微的生命在前面的舞台上独自彳亍.尤其是当这个生命还被赋予“钢琴家”的身份时,整部电影就更具深意了.
这样一个催人泪下的题材由导演波兰斯基颇有些轻描淡写地娓娓道来,那绝不是轻浮,那是影片真正的力量所在:让人哭不出来.竭力避免煽情的场面,视听处理上的克制,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原因.真正的原因在于电影在对待这段经历的超然态度上.
波兰斯基作为一名二战的亲历者和幸存者,在很长时间里他都没有触碰过二战题材,他坦言那是因为他还没有办法面对那段经历.现在他拍出了《钢琴家》,相信他已经找到了最好的态度.不过对于观众来说,观看影片就成为了一个非常辛苦的过程,那里面没有讽刺没有挖苦,没有控诉没有讴歌,没有抱怨没有诅咒,没有说明没有美化(天知道拍这样一部电影有多难!),那里面没有一个现成的态度可供人选择.于是观众只好节省下流泪的心情去思考、判断.从这个意义上说,《钢琴家》复杂得就像我们身边的现实,叫人举棋不定、进退两难.
正因为如此,虽然对于《钢琴家》可以有多种读解方式,但如果说它表现了“艺术的伟大力量”,那一定是最令人无法容忍的误读.与之恰恰相反,《钢琴家》写的是艺术和艺术家的卑微.就像斯皮尔曼(阿德里安·布洛狄饰)在逃亡过程中说得最多的两句话“我就留在这里,哪儿也不去”与“我需要帮助”一样,艺术在人类社会中差不多也是同样的处境:一方面它力图坚守自己的位置,另一方面它又不得不到处寻求帮助.谁要说艺术有用乃至有力量,那真是叫人无话可说.别说是战时,即使和平时期,艺术最光鲜的角色也不过是作为歌舞升平的点缀而已.
回到电影当中,我从来不认为那个德国军官的大发慈悲是因为斯皮尔曼的曼妙琴声打动了他,那更多的是触景生情.那时德军正在欧洲的各条战线上节节败退,当毁灭的命运不可避免时,那个德国军官终于有机会体认这个像只蟑螂一样生活在废墟中的音乐家的心境了.与其说他在同情钢琴家,不如说他在同情自己.只不过音乐在此时以一种接近宿命的神秘将二人的心绪勾连在一起.证明有二:其一,德国军官独自弹奏的是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那里面充满平静与安详.斯皮尔曼被发现后,在军官面前弹的是肖邦的《第一号g小调叙事曲》,该曲目取材于一首讲述波兰民族抵抗外来侵略的叙事诗.你看斯皮尔曼的手势,由恐惧到昂然,由生涩到淋漓,这个尊严丧失殆尽的音乐家被他的音乐重新焕发出光彩.要说艺术有力量,也仅在于此吧.其二,临走时德国军官对斯皮尔曼说:“不要感谢我,”正因为如此,我倾向于把这个德国军官和前面那些拿犹太人取乐、杀人如麻的德国人视为同类,他们并没有太大区别,只不过是胜利者与失败者的位置互易,才让他们如此多愁善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