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是怎样形成的?地球形成以后上面都有些什么东西?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4 11:42:09
地球是怎样形成的?地球形成以后上面都有些什么东西?
地球是怎样形成的?地球形成以后上面都有些什么东西?
地球是怎样形成的?地球形成以后上面都有些什么东西?
按照现在的思维模式,探讨地球的起源,分析地球的形成过程,几乎是天方夜谭.除了神仙,谁能知道那么久远,又那么磅礴的事情呢.
可人类是地球上唯一的智能生命,人类不可能对地球的起源和地球的演化历程无动于衷,定会问个究竟.而一旦我们对旧的认知方式不固守,对新的认知方式不回避,我们思考的桎梏就会突破,就会从山穷水尽,走向柳暗花明又一村.
我以为,地球的从无到有,一共经历了七个重大阶段,它们分别是:
一、晶体粒状环层阶段.
二、结晶体块群阶段.
三、大结晶块区阶段.
四、凝固地块阶段.
五、初级旋动地块阶段.
六、甩动地球阶段.
七、膨胀地球阶段.
这些名词很陌生,我简单明了地把地球的这七个阶段说明一下.
在地球尚未面世之前,在宇宙宇边缘区的一个角落,在地球即将诞生的位置上,汇聚了大量弥漫性的态状物质.这些态状物质虽然还没有升级到物质的水准,但它们对未来的星体却具有缔造性的力量.在缓慢的、疏松的、漂浮的过程中,这些若有若无的态状物质,一点点密集,一点点浓缩……直至打破了原来的物质状态,结束了原来的物质关系——地球合成物质从半物质的不稳固不坚定状态中,清晰地呈现出来.地球的第一个晶体粒状环层阶段,就是她发生嬗变的关键时刻.因为太阳光能的稳定投照,使得那些小如尘埃的晶体粒活跃了起来.论个体,它们微乎其微,但总体的形态却十分壮观.先前的无形弥漫,现在已然汇集出了一个边界十分分明的圆环形状.第一阶段的地球还不是实体的地球,只是一个由无数晶粒组成的、暗褐色的大圆环.
在地球的第二个结晶体块群阶段,由于有了周边新物质成分的介入,先前那些小小的晶粒,如同吮吸到营养似的扩大膨胀起来,并由此产生了“合并”,一个个并到黄豆粒儿那么大,彼此间还很均匀地相距着空隙.原来的圆环形状,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一个大扇面儿的形状.
第三个大结晶块区阶段显示出更广阔的前景,所有黄豆大的结晶体,像滚雪球一般,越滚越稠,越滚越大……它们好像非要往一起粘黏不可似的,伴随着新成分的增多,最大的结晶块,已经有一座山峰那么庞然了.它们的整体布局,也由先前的扇面儿形,汇拢为长椭圆型.更可喜的是,这些大块头的结晶块呈现出微弱的同步运动,好像能踩上一个节拍似的.
第四个凝固地块阶段是地球初步形成之际.由于大型结晶块之间的同步运动,于是又导致了它们彼此间的“冲撞”.这些巨大的地块好像站不稳,总是东倒西歪的.在整个撞来撞去的过程中,内在的“黏合”之力,使得它们一边黏又一边撞,彼此对立地统一起来.直至总体积有所缩小——由先前的长椭圆型,黏合成一个有许多棱角的长条型物体.这个长条物体,已经具有震动移位的实力,看上去就是整体的一顿一顿动弹的情形.
第五个初级旋动地块阶段,仿佛是给长条状的大地块安上了一个心脏,使得它能简单地、半圈儿半圈儿地旋动起来.在太阳辐照光能增强的影响下,狭长的地块慢慢向长方形地块靠拢.它表面的那些棱棱角角,在一下一下的旋动过程中,也趋于平缓圆润了.
第六个甩动地球阶段,使得地球具备了初步的球形.这阶段的地球,已经汲取了更多的能量成分,她初步的自转与公转相继出现.只不过因为这个时期,在地球所汇集的各种能量之间,既很生疏又很拥挤.初步的自转尚不完整,初步的公转也不连贯,如婴孩学步一般蹒蹒跚跚的.
地球的第七个膨胀阶段,是地球诞生的标志.地球之所以能膨胀,与其内部复杂多样的能量有关系.所有这些能汇聚到一处,能成为一体的能量,因运动而释放,又因释放而运动,彼此间有联合又有暴力一般的征服.在一系列吞噬、冲撞、融合、变更的过程中,不由得扩大了膨胀了整体的体积.也正是从这一阶段开始,地球的运行趋于平稳均匀,比较有规律地走上了自转兼公转的轨道.
地球的形成过程,在宇宙造星运动中很普遍,又很有特点.我给你描述的只是一个大概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