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无邪”怎么解释?求一个详尽简明的回答.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3 07:53:25
“思无邪”怎么解释?求一个详尽简明的回答.
“思无邪”怎么解释?
求一个详尽简明的回答.
“思无邪”怎么解释?求一个详尽简明的回答.
《论语》注译之——“思无邪”
任守愈说道:
子曰:“《诗》三百(1),一言以蔽(2)之,曰‘思无邪’(3).”
注:(1)朱熹《集注》曰:《诗》三百十一篇,言三百者,举大数也,
(2)蔽,概括.
(3)思无邪,原是《诗经*鲁颂*炯(其非火字旁,马字旁也)》中一句诗:“思无邪,思马斯徂.”“思”在此篇本是无意的语音词,孔子在此借用为“思想”解.
译:孔子说:“《诗经》中三百多首诗,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想不邪.”
评述:“思无邪”,杨峻伯《译注》中说,“思”是无意的语音词,本来没有意义,是孔子断章取义作“思想”解.清人俞樾《曲园杂撰*说项》中也这样说.我在注中认同他们的观点,从其说.
“思无邪”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文学创作理论上,孔子强调作者的态度和创作动机.程伊川说:“思无邪者,诚也.”也就是说要“修辞立其诚”,要求表现真性情,也就是诗人要有真性情,在庞杂的内容中实现“文以载道”,在客观效果上“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八佾》).
二是从思想上说,“思无邪”就是要归于正诚,如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所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这里要说,孔子认为这句诗可以包括全部《诗经》意义.邪和正,必要有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仁”.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册第四章第三节,说这个标准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叫,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还要加一个“非礼勿思”.实质也是“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这个“仁”要比这五个“礼”所规定的范围要广.
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说:“思无邪,乃是要使人读诗人思无邪也.若以为作诗者三百篇,诗,善为可法,恶为可戒.故使人思无邪也.若以为作使者思无邪,则《桑中》、《溱诸》之诗,果无邪也?”《桑中》、《溱诸》是爱情诗,在朱熹眼里当然是淫诗.但孔子不是这样认为,据记载,孔子收编《诗经》,依孔子对待“鬼神”,避而不谈,或敬而远之的性情,孔子不会收他眼中的淫诗入编的.所以我认为还是司马迁说的好,“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故而有些学者认为《诗经》中有些诗句攻击统治者,就认为孔子所说“思无邪”只限于《颂》和《大雅》是站不住脚的.孔颖达分析孔子诗教时说,夫子谓《诗三百》虽对王室政治有所讽刺,但不好做直接的,尖锐的揭露和批评,故而教人以“温柔敦厚”.(见《礼记正义》)
刘宝楠《正义》中说:“思无邪者,此诗之言.诗之本体,论功颂德,止僻防邪,大抵归于正,于此一句,可以当之也.”包咸,邢丙(上加日字)注《论语》也有类似解释.孔子所谓无邪就是指思想纯正而不歪邪,符合儒家的政治道德标准.孔子对诗人也罢,还是读诗人也罢,他的主张就是“正”而“不邪”,这是不能分开的.
在论语中孔子的诗教是很有比重的.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兴于诗”《论语集解》引包咸注曰:“兴,起也.言修身必先学诗.”朱熹《集注》曰:“兴于诗,兴,起也.诗本性情,有邪有正,其为言既易知,而吟咏之间,抑扬反复,其感人又易入.故学者之初,所以兴起其好善恶恶之心,而不能自已者,必于此而得之.”朱熹这里将“兴于诗”的含义说的明明白白,他阐明反复吟咏诗教对于兴起的好善恶之心,陶冶情操有重要作用的道理.孔子认为学诗是修身厉行的开始,但还要学礼故曰:“不学礼,无以立.”(《季氏》)学了诗,学了礼,还要学乐,用音乐陶冶性情,坚定的形成德性.这样道德就修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