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期末知识点复习麻烦给我一份复习提纲,最好把书上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列出来.还有文言文需要掌握的,还有重点课文的知识点、要点.人教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4 01:30:21
七年级语文下期末知识点复习麻烦给我一份复习提纲,最好把书上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列出来.还有文言文需要掌握的,还有重点课文的知识点、要点.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期末知识点复习
麻烦给我一份复习提纲,最好把书上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列出来.
还有文言文需要掌握的,还有重点课文的知识点、要点.
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期末知识点复习麻烦给我一份复习提纲,最好把书上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列出来.还有文言文需要掌握的,还有重点课文的知识点、要点.人教版
《口技》
京中有善口技者.
京城里有一个善于表演口技的人.
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 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一天,正好碰上有一家人大摆酒席请客,在客厅的东北角上安放了一个八尺宽的帷幕,这位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帷幕中,里面只放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众宾团坐.
客人们围坐在一起.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过了一会儿,只听得帷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安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只听到远远的深巷里一阵狗叫声,就有一个妇人被惊醒,打着哈欠,伸着懒腰,她丈夫说着梦话.
既而儿醒,大啼. 夫亦醒.
一会儿小孩子醒了,大声哭着. 丈夫也被吵醒.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妇人拍着孩子,给他喂奶.孩子口里含着乳头还是哭,妇人一面拍着孩子,一面呜呜哼唱着哄他睡觉.
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又一个大孩子也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这时候,妇人用手拍孩子的声音,口中呜呜哼唱的声音,小孩子含着乳头的啼哭声,大孩子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大声呵斥大孩子的声音;同时都响了起来,各种声音都表演得惟妙惟肖.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全场客人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偏着头凝神地听着,微笑着,暗暗赞叹着,认为妙极了.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没隔多久,丈夫的鼾声响起来了,妇人拍孩子的声音也渐渐地拍一会儿停一会儿.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隐隐地听到老鼠悉悉索索的声音,盆碗等器物打翻的声音,妇人在梦中的咳嗽声.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客人们听到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把身子稍稍坐正了.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突然有一个人大声喊着:"失火啦!"丈夫起来大叫,妻子也起来大叫.
两儿齐哭.
两个孩子一齐哭了起来.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刹那间,成百上千的人大喊起来,成百上千的小孩哭了起来,成百上千的狗叫了起来.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中间夹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而发出的爆裂声,呼呼的风声,千百种声音一齐响了起来,还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声,救火的人们拉倒燃烧着的房子时一齐用力发出的呼喊声,在火中抢夺物件的声音,泼水的声音.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凡是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一只手上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明确指出哪一种声音来;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一张嘴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扬起衣袖,露出手臂,两腿索索直抖,几乎都想争先恐后地逃跑.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部消失.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撤掉帷幕一看,里面仍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本罢了.
《木兰诗》
文章 结构 概括 大意 剪裁详略 人物心理
第一部分(1一3段) 替父从军 详 忧
(原因、准备、经过)
第二部分(第4 段) 十年征战 略 思
第三部分(5一6段) 凯旋归家 详 喜
第四部分(第7 段) 结尾附文 颂
互文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2、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3、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4、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间隔反复: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呼女声,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呼女声,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对偶(对仗工整,音律和谐)
1.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2.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3.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4.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5.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6.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7.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8. 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
夸张: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
比喻: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顶针: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1、“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姐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姐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描写出了家人喜迎木兰归家的场面,除其中的动作描写之外,一定还会有家人的语言、神态、心理等表现,请你补充描写出当时的丰富情形.
《邓稼先》
1、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
一百年以前,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恐怕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
今天,一个世纪以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概括方法的指导:抓关键词语
1.一百多年来 2. 中国人民 (中华民族) 3. 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
4. 英雄人物 5. 邓稼先 6.巨大贡献
段意:
中华民族(中国人民)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对这一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的英雄人物中,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2、“两弹”元勋
概括方法:分层概括
关注表达方式,抓议论抒情句.先叙述,后议论.
叙述:一生经历
抒情议论:鞠躬尽瘁 奠基人 开拓者 “两弹”元勋
邓稼先的一生做到了为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简介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肯定邓稼先“‘两弹’元勋”的地位,赞扬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一生.
3、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 通过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对比,突出了邓稼先的性格特点,强调了邓稼先成功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的决定性因素——性格.
• 概括方法指导:
• 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将两个人进行对比的目的是什么.
在同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对比中来写邓稼先.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绝对相信他,这是他能领导大家做出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从对比中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说明了只有中国的传统文化背景才能孕育出邓稼先这样品格高尚的人物,也只有邓稼先这样的人才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为民族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4、民族感情?友情?
小标题为什么用问号?读文,将疑问句补充完整.
“我”的感情振荡——
• 为民族而自豪(能自行研制出两弹)
• 为自己的同窗好友邓稼先是研制两弹的元勋而感到骄傲
我始终想不清楚——是因为两者很难截然分开.
• 作者写自己得到消息,中国的原子弹工程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是自力更生搞出来的,因而感情受到极大振荡,一时热泪满眶.抒写了作者为中华民族而自豪,为50年的朋友邓稼先而骄傲激动心情.
5、“我不能走”
• 邓稼先上大学时就读过《吊古战场文》,了解大西北环境的艰苦.
• 工作中会遇到种种困难
• 工作条件艰苦
• 科研责任重大
• 作者用邓稼先的一个具体故事来刻画人物性格,突出邓稼先是一个为民族发展,为国家兴盛,贡献一生的中国男儿.
概括方法指导:
为什么引用《吊古战场文》:烘托悲壮气氛,暗示为国捐躯.
为什么引用《中国男儿》:做背景音乐,起烘托、歌颂、赞美的作用.
凸现邓稼先是为国献身的中国男儿.
• “我不能走”,是中国男儿精神的具体体现.
先描绘邓稼先工作地点的荒凉,揣测邓稼先在这样的环境中率领部下奋斗牺牲的时候是什么心情;接着指出邓稼先从事这项工作需要物理直觉、数学见地、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关心邓稼先肩负重任、在关键方案上签字时手抖没有抖.接着写邓稼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在层出不穷的问题前,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气概.最后引述五四时代的一首歌曲,作为邓稼先一生的写照,并呼应第一部分,把邓稼先的贡献置于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背景上.
6、永恒的骄傲
• 邓稼先的一生是有重大的历史价值的,他的人生道路是自己理性的选择,他的生命是永恒的,他是我们永恒的骄傲.
• 引述作者写给邓稼先夫人的电报、书信中的几段话.这些话是对邓稼先的总评价,同时洋溢着作者对朋友的深情.这一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
• 第一部分,从中国自甲午战争、八国联军时代开始的百年屈辱历史,引出为中国做出巨大贡献的伟大科学家——邓稼先.第二部分,写出邓稼先的生平,特别是研制两弹、为国尽忠、至死不渝的感人事迹.第三部分,用比较法,把中国的国防科技领导人邓稼先和美国国防科技领导人进行比较,更鲜明地突出了邓稼先忠厚朴实、真诚坦白的品格.第四部分,写作者与邓稼先50年的友情及1971年访华的经历,表达作者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对邓稼先的无比钦佩之情.第五部分,以大漠戈壁的艰苦与艰险,展现邓稼先为了国家利益,不计个人生命的献身精神.第六部分,以书信的形式,用评论性的语言对邓稼先一生的功绩高度赞扬,表达友人对邓稼先的赞颂与悼念.这六个部分各有侧重,但都是围绕着“记录邓稼先的生平事迹,歌颂他默默无闻,献身国防科研,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一中心而组织起来的有机整体.这正体现了作者构思精巧、谋篇布局别具匠心的特点.
7、小标题:
两弹元勋——表明了邓稼先为中华民族的核武器事业所作出的贡献.
我不能走——形象地展示了邓稼先那“碎首黄尘燕然勒功”的一腔热血.
永恒的骄傲——气势磅礴,对邓稼先一生作了最恰当的评价.
8、语言训练:
• 作者为什么说“一百年以前,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恐怕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在说明这一点时为什么作者只举了一个例子.
答:仅1898年一年中国就被德、俄、法、英以租界的名义强占了山东胶州湾、辽宁旅顺大连、广东广州湾、山东威海卫与香港新界.一百年来的历史就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历史,所以作者说“一百年以前,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恐怕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
• 作者大量运用数字有什么作用?
答:1898年“一年”,突出时间之短,就有四个国家强占了我国五处领土,其中三处“租借”99年,两处“租借”25年.运用数字突出了外国列强强占我国的领土之多,“租借”的时间之久.
• 作者从哪些方面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进行了比较?比较的目的是什么?
邓稼先之所以能成功地领导中国两弹设计研制,其质朴的性格与无私的奉献精神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的气质和品格是他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工作者,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
• 作者叙述的两个具体的事例说明了什么?
事例1. 他竟能说服两派继续工作,不打派仗,研制成功氢弹.
事例2. 他在自己被批判围攻之时,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让他们继续工作,创造了奇迹.
两个“竟”字说明结果出人意料,难度之大.
这两事例主要说明了邓稼先靠的是人格的魅力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1.文章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
从学者的方面和革命家的方面来写的.
2.综合这两个方面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用课文原话回答)
“言论和行动完全一致”或“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3.由此来看,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是怎样衔接起来的?有何作用?
第一部分(1-7)记述闻先生作为学者方面的“说”和“做”.
两个部分:
第二部分(8-20)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和“做”.
两部分之间用了七、八、九三个段落过渡.第七段承接上文小结,第八、九段开启下文.这样连缀紧密,脉络清楚,过渡自然,把两个方面的情况简明地并列提出,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4、题
(1)作为学者的闻一多他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
“人家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2)作为学者的闻一多有哪些主要成就?
三部著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
(3)作为民主战士的闻一多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
说了就做,言行一致
(4)课文记叙了作为革命者的闻一多的哪三件事?
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
(5)课文前后两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这些话是怎样起到过渡作用的?
总承上文,总起下文 着眼局部
相提并论,对比鲜明 放眼全篇
(6)闻一多前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做”了再“说” 、“做”了也不 “说”,为了表现这一特点,作者选取了哪些材料来证明?
三个事例
(7)作者选取的这三件事,选择的角度是什么?详略安排有什么不同?
写作《唐诗杂论》是从“做”了再“说”这个角度选材的;其它两个事例是从“做”了也不一定“说”角度选材的.其中第一件事详写,后两件事略写.
(8)闻一多先生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前期:为探索救国救民的
出路而潜心学术,
取得累累硕果.
锲而不舍,沥尽心血
对社会认识的变化 卓越的学者、
言行一致的志士
后期:投身民主运动,做 伟大的爱国斗士
争取民主的战士,
青年运动的领导人.
无所畏惧,视死如归
(9)“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突出了闻先生的研究学问,目的是在于救国
(10)“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
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的刻苦精神
(11)“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
(12)
(13)请用简练的语言说一说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形象.
闻一多先生是一位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废寝忘食,潜心学术,不畏艰辛、治学严谨、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的卓越学者,言行一致的爱国者.
(14)从中看出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成就卓越的学者,一位言行一致的民主战士.
(15)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作者为什么只选取这六件事?
闻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可见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以少胜多.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草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单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
(16)这篇文章在叙述中运用了哪些形象的描写?并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还有细节描写.
都能起到具体再现闻一多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17)“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
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个比喻,既形象,又深刻.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
(18)“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等.
以整齐的句式,饱含深情地赞美闻一多治学之勤之钻;“凝结”表现治学成果来之不易.
(19)“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 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20)“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这是比喻的说法,表现闻一多为探索救国道路而苦读的目的.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21)“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第2句就全句而言也是比拟),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22)“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课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
(23)“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5、语言生动形象,富于感情和诗意:
• 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 运用成语或四字短语:使结构整齐,有节奏感.
• 运用对句: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
6、小结
本文以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作者前半部分介绍了闻先生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刻画了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数十年如一日的敬业精神,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精神,体现了闻先生“学者的方面”; 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作者选取起草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三件事作为例证,表现了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两部分互为补充,使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跃然纸上.
7、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与众不同.作为卓越学者的他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他谦虚美德和实干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作为革命家的他是说了就做,言行一致,表现他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文章从说和做两个方面,高度赞扬了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8、说和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