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置之其座 之:置之市 之: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3 10:26:42
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置之其座 之:置之市 之: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
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置之其座 之:
置之市 之:
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置之其座 之:置之市 之: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
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履——音吕,革履,就是鞋子.
度——音夺,忖度,这里作动词用,即计算、测量的意思.后面的度字,音杜,作名词用,就是尺子.
之——文言代名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坐——同座,就是座位,这里指椅子、凳子一类的家具.
操——操持,带上、拿着的意思.
罢——罢了,完结的意思,这里指集市已经解散.
无——虚无,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有个叫郑的人去买鞋,他在自己家里先量好自己脚的尺度,再去买鞋,去了以后,发现没带尺度,所以他回家去取
当他回到集市以后,集市已经关了,所以他没买到鞋
这个故事说明了做人做事应该灵活变通,不要像郑一样,
不会到鞋店量尺度
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履——音吕,革履,就是鞋子。
度——音夺,忖度,这里作动词用,即计算、测量的意思。后面的度字,音杜,作名词用,就是尺子。
之——文言代名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坐——同座,就是座位,这里指椅子、凳子一类的家具。
操——操持,带上、拿着的意思。
罢——罢了,完结的意思,这里指集市已经解散...
全部展开
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履——音吕,革履,就是鞋子。
度——音夺,忖度,这里作动词用,即计算、测量的意思。后面的度字,音杜,作名词用,就是尺子。
之——文言代名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坐——同座,就是座位,这里指椅子、凳子一类的家具。
操——操持,带上、拿着的意思。
罢——罢了,完结的意思,这里指集市已经解散。
无——虚无,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收起
到了集市上却忘了带尺码
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履——音吕,革履,就是鞋子。
度——音夺,忖度,这里作动词用,即计算、测量的意思。后面的度字,音杜,作名词用,就是尺子。
之——文言代名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坐——同座,就是座位,这里指椅子、凳子一类的家具。
操——操持,带上、拿着的意思。
罢——罢了,完结的意思,这里指集市已经解散...
全部展开
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履——音吕,革履,就是鞋子。
度——音夺,忖度,这里作动词用,即计算、测量的意思。后面的度字,音杜,作名词用,就是尺子。
之——文言代名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坐——同座,就是座位,这里指椅子、凳子一类的家具。
操——操持,带上、拿着的意思。
罢——罢了,完结的意思,这里指集市已经解散。
无——虚无,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赞同516| 评论(1)
收起
置之其座 之:代词 代指他 置之市 之:没有意义 加深语气
这个古文,意思是:
有个叫郑的人去买鞋,他在自己家里先量好自己脚的尺度,再去买鞋,去了以后,发现没带尺度,所以他回家去取
当他回到集市以后,集市已经关了,所以他没买到鞋
这个故事说明了做人做事应该灵活变通,不要像郑一样,
不会到鞋店量尺度...
全部展开
这个古文,意思是:
有个叫郑的人去买鞋,他在自己家里先量好自己脚的尺度,再去买鞋,去了以后,发现没带尺度,所以他回家去取
当他回到集市以后,集市已经关了,所以他没买到鞋
这个故事说明了做人做事应该灵活变通,不要像郑一样,
不会到鞋店量尺度
收起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注释
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履——音吕,革履,就是鞋子。
度——音夺,忖度,这里作动词用,即计算、测量的意思。后面的度字,音杜,作名词用,...
全部展开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注释
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履——音吕,革履,就是鞋子。
度——音夺,忖度,这里作动词用,即计算、测量的意思。后面的度字,音杜,作名词用,就是尺子。
之——文言代名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坐——同座,就是座位,这里指椅子、凳子一类的家具。
操——操持,带上、拿着的意思。
罢——罢了,完结的意思,这里指集市已经解散。
无——虚无,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评点
这个郑国人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他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连鞋子也买不到。而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事,也许是不会有的吧?但类似这样的人,倒确是有的。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本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本本上写得有的,他就相信,本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在这种人看来,只有本本上写的才是真理,没写上的就不是真理。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行动就要碰壁。
收起
有个叫郑的人去买鞋,他在自己家里先量好自己脚的尺度,再去买鞋,去了以后,发现没带尺度,所以他回家去取
当他回到集市以后,集市已经关了,所以他没买到鞋
《郑人买履》的译文:郑国有个想买鞋的人,先自己量了自己的脚,然后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往集市上去,却忘了带尺码。已经拿到了鞋,就说:“我忘了拿尺码。”便返回家中取尺码。再返回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于是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用脚试试鞋呢?”他回答说:“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郑人买履》则借一个宁可相信自己脚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的人,讥讽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
全部展开
《郑人买履》的译文:郑国有个想买鞋的人,先自己量了自己的脚,然后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往集市上去,却忘了带尺码。已经拿到了鞋,就说:“我忘了拿尺码。”便返回家中取尺码。再返回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于是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用脚试试鞋呢?”他回答说:“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郑人买履》则借一个宁可相信自己脚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的人,讥讽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两则寓言故事生动有趣,言简意赅,都是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从反面给人启迪,耐人寻味。
收起
一、教材说明
本课选编了两则古代寓言。这两则寓言都是以短小有趣的故事,讽刺了生活中某些荒唐可笑的现象,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
《矛与盾》说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郑人买履》则借一个宁可相信自己脚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的人,讥讽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两则寓言故事生动有趣...
全部展开
一、教材说明
本课选编了两则古代寓言。这两则寓言都是以短小有趣的故事,讽刺了生活中某些荒唐可笑的现象,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
《矛与盾》说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郑人买履》则借一个宁可相信自己脚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的人,讥讽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两则寓言故事生动有趣,言简意赅,都是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从反面给人启迪,耐人寻味。
这种古文原文的寓言,文字特别简练却又不失形象生动,托寓的道理明了深刻,而又颇能让人体味到某种含蓄和幽默。《矛与盾》全文仅四句话,分两层意思,前两句讲这个人如何夸耀他的盾和矛,后两句写他如何被人问住,无言以答。《郑人买履》也分两层,先陈述这个人从量尺码准备买鞋到后来“遂不得履”的全过程;然后用简单的对话点明他没买到鞋的原因。前后两部分的内在联系都很紧密。两则寓言都没有作者的任何评论,而用对话作为点睛之笔,用人物自己的话来点明寓意,给读者留出思考的余地。
除了继续了解古今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外,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是学习本课的难点。而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语展开思考、讨论,可作为教学的重点。
选编这两则寓言的意图是,在第十一册初步接触文言文的基础上,继续读一点文言文,为初中学习打一点基础;同时,引导学生从这两则寓言中领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二、学习目标
1.学会七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三、教学建议
1.这两则寓言是文言文,在文字表达上与现代文有很多不同,然而有注释可供借助,
小学生读起来就容易多了,加上在第十一册已接触过文言文,学生多少有了一些经验。因此,和现代文的教学一样,仍应坚持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积累的策略。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让他们自己质疑、释疑,教师适当点拨、扶助,必要时精当讲解。不要讲语法知识。教材中的注释,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句,还可让学生从中逐步体会古今词义、表达方法的不同。要启发学生善于充分利用,但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些注释。
2.本课教学安排两课时,每课时可以集中学习一则寓言。两则寓言除具体内容不相同外,有许多相同之处。现以《矛与盾》为例,建议如下教学步骤:首先,教师范读,让学生借助注释试读课文,力求了解句子的意思;接着,指导朗读,把句子读正确,读流利,在反复读文中进一步感悟句子的意思;而后,把句子的意思连起来,练习讲寓言故事;最后,讨论、理解寓意,并联系实际谈谈感受。
3.指导朗读和背诵是教学重点。“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古人读古文的经验。现在的学生阅读古文的障碍在于古文词语、句式运用与现代文存在差别。这种障碍的消除,对小学生来说,不能讲古汉语的词法、句法。主要方法是:首先让学生参考注释揣摩句子的大意,然后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感悟句子以至全文的意思。在学生练习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指导。两则寓言的朗读,除了须正确停顿、突出重音外,还应注意语气和节奏。
矛与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其中,前面部分,那人吹嘘自己的盾和矛的两句话,要适当突出对应的部分,语气语调比较张扬;后面部分“其人弗能应也”则语气改缓变沉,与之形成对照。“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应读出问句的语气(尾音稍上扬)。还可以设想是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人的不同语气、节奏:年轻气盛者问得俏皮一些,稍快些;年老或斯文些的人问得舒缓些……都可表现一定的幽默感。
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4.“思考•练习”第二题“读一读,说说句子的意思。”此题目的在于将文中较难的句子列出来重点理解。引导关注文言文的词句运用特点,领悟用现代汉语表达文言句子意思的方法。做这一练习,可以引导学生联系注释理解句意并结合指导朗读进行,也可以安排在读好课文、理解寓意之后进行。但无论在什么时候进行这项练习,都宜采用整体感悟、通句揣摩的方法。千万不要讲文言虚词、实词及句式的知识。以下是列出的五个句子的大意,供参考。
(1)“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意思是:我的盾(非常,很,特别)坚固(结实),没有什么东西能穿透(它)。或:我的盾坚固得很,什么东西都穿不透。
(2)“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意思是:我的矛(特别,非常,很)锋利,对于物体(东西)没有不能穿透的。或:我的矛锋利得很,什么东西都穿得透。
(3)“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意思是:用您的矛戳您的盾,怎么样?或:用您自己的矛戳您自己的盾,会怎么样呢?
(4)“至之市而忘操之。”意思是:等到到集市上去的时候,却忘了拿尺码。
(5)“何不试之以足?”意思是: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鞋呢?
5.“思考•练习”第三题,意思是通过“用自己的话说说那个卖矛又卖盾的人和那个买鞋的人可笑在哪里”,理解寓言的寓意,受到启发和教育。感悟寓言的寓意,关键在于熟悉寓言讲的故事。所以,进行这一步教学,应安排在指导学生熟读课文之后,先让学生把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讲讲寓言故事,然后组织讨论:寓言中人物说话、办事可笑在哪里,为什么可笑,从中悟到了什么道理。为使人人参与思考,可先小组交谈,再全班讨论。学生感悟不准、不到之处,教师要作适当引导、点拨。
6.课后选做题的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从学习寓言的感悟和所受到的启发想开去,举出生活中遇到的这类现象,学以致用。这一环节很重要,因为只有能辨识生活中的类似现象,才算是真正的理解,也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7.本课生字大多数都可以通过与学过的字比较,来识记字形,区别字义,练习书写,例如,矛—予、誉—誊、履—复。
四、参考资料
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前233)即韩非。我国战国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是当时著名思想家荀卿的学生。韩非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之前的法家学说,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秦始皇十四年(公元前233年),因受李斯的谗害,被杀于秦。他的著作后人称作《韩非子》,现存55篇。他反对以血统为中心的等级制度,提倡“贵族”“民萌”(氓)平等;反对“用人唯亲”,提倡“用人唯贤”;反对儒家的“礼治”,提倡“法治”;同时还提出“术”(君主驾驭臣民的手段)和“势”(君主的权力)来和“法”相辅相成。
收起
1.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2.欲:将要,想要。 3.者:......的人。(定语后置) 4.先:首先。 5.度(duó):用尺子量。 6.而:连词,表示承接。 7.置:放置,搁在。 8.之:代词,代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9.其:他的。 10.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11.至:等到,直到。 12.之:到……去,往 ...
全部展开
1.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2.欲:将要,想要。 3.者:......的人。(定语后置) 4.先:首先。 5.度(duó):用尺子量。 6.而:连词,表示承接。 7.置:放置,搁在。 8.之:代词,代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9.其:他的。 10.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11.至:等到,直到。 12.之:到……去,往 13.操:带上,拿着的意思。 14.已:已经。 15.得:得到;拿到。 16.履:鞋子。 17.乃:于是,这才。 18.持:拿。 19.度(dù):量好的尺码。 20.反:通假字,同“返”,返回。 21.市罢:指集市已经散了。 23.遂:于是。 24.曰:说。 25.宁(nìng):宁可。 26.无: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27.自信:相信自己。 28.以:用。 注意字词 【读音】履:lǚ 边音,第三声 【读音】度:duó 多音字,第二声 【读音】宁:nìng 鼻音, 第四声 【读音】遂:suì 非常用生字,第四声
编辑本段主题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对待事物要注重实际,不要墨守成规。 词语解释 【解释】: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切实际,死板恪守的人。 出处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 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前233)即韩非。我国战国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是当时著名思想家荀卿的学生。韩非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之前的法家学说,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秦始皇十四年(公元前233年),因受李斯的谗害,被杀于秦。他的著作后人称作《韩非子》,现存55篇。他反对以血统为中心的等级制度,提倡“贵族”“民萌”(氓)平等;反对“用人唯亲”,提倡“用人唯贤”;反对儒家的“礼治”,提倡“法治”;同时还提出“术”(君主驾驭臣民的手段)和“势”(君主的权力)来和“法”相辅相成。语 法主谓式句型用作定语、状语,是含贬义的成语。
收起
古时郑国有一个人想买一双鞋,就在家里把自己脚的大小量好了尺寸。他来到了集市上卖鞋的店铺里,看好了一双鞋,正准备买的时候,忽然发现自己量好的尺寸放在家里忘了带来了,就说忘了带尺寸,回家拿来尺寸再买,所以就往回走。旁边的人问他,你给自己买鞋,为啥不直接试试大小,非按原本的尺寸干啥?郑国的那人就说,我宁可相信我量的尺寸合适,脚却不一定准确。后来人们就用“郑人买履”来形容和讥笑那些不顾客观实际,搞教条主义...
全部展开
古时郑国有一个人想买一双鞋,就在家里把自己脚的大小量好了尺寸。他来到了集市上卖鞋的店铺里,看好了一双鞋,正准备买的时候,忽然发现自己量好的尺寸放在家里忘了带来了,就说忘了带尺寸,回家拿来尺寸再买,所以就往回走。旁边的人问他,你给自己买鞋,为啥不直接试试大小,非按原本的尺寸干啥?郑国的那人就说,我宁可相信我量的尺寸合适,脚却不一定准确。后来人们就用“郑人买履”来形容和讥笑那些不顾客观实际,搞教条主义的人。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郑国有一个人想去买一双鞋,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画了一个底样的尺码放在座位上。他匆忙走到走到集市上去买鞋子时,忘记把量好的尺码带在自己身上。他拿起鞋子,才想起,说:“我忘了拿量好的尺码来了。”于是,赶紧跑回去拿底样。等他赶回来时,集市已经散了,鞋子也就没有买成。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鞋子呢?”
他说:“我宁可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评点
这个郑国人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他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连鞋子也买不到。而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事,也许是不会有的吧?但类似这样的人,倒确是有的。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本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本本上写得有的,他就相信,本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在这种人看来,只有本本上写的才是真理,没写上的就不是真理。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行动就要碰壁。
收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