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陵的作文(总分总顺序)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15 06:22:09
中山陵的作文(总分总顺序)
中山陵的作文(总分总顺序)
中山陵的作文(总分总顺序)
壮丽的中山陵
大家一定都听说过孙中山,他是中国国民党的创始人,被人们称为国父,是个伟大的政治家.但你们参观过他的陵园吗?我早就听说中山陵十分巍峨壮观,今天我慕名而去.
一进陵园就看到一座约二十几米高的花岗岩牌坊,上面有两个金色的大字“博爱”,这两个字可是孙中山先生亲笔写的.为什么要写“博爱”呢?大概是因为他有博大的胸怀,深深地爱着中国人民,也希望每个中国人都能“博爱”吧.
走过牌坊就是墓道.墓道很宽.大约四十米左右.游览参观者密密麻麻,但大家都秩序井然,所以我们一点儿也不觉得拥挤.墓道两旁种着杉树、梧桐树与雪松,走在道中往两边看,感觉绿油油的一片,苍翠欲滴.
穿过墓道就是通往陵门的392级台阶.每级台阶又高又陡,整个392级台阶显得十分壮观,令人肃然起敬,要上去真还有些令人望而生畏.我的心里有点打退堂鼓了,但又转念一想:既然来了,总得去看个究竟吧.于是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冲到了台阶顶端.
顶端也就是陵门口,陵门顶端是青色的琉璃瓦,瓦下有三个门洞,供游人进出.三个门洞都是以花岗岩做的,非常坚固.进了陵门,就到了碑亭,里面是孙中山先生的墓碑,碑文是金色的,很大,也很简洁,上面写着 “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
碑亭后就是祭堂,祭堂中有孙中山先生的大理石坐像,约高6米,逼真生动,孙中山先生身着中式礼服,两手平稳安然地放在腿上,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凝视着远方,似乎在看着中国的新变化.祭堂的护壁大理石上刻着孙中山先生的“建国大纲”与“总理遗嘱”.在这儿我们仿佛看到了孙中山先生为了推到君主专制而奋斗的艰苦历程,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他的伟大.
孙中山先生坐像的后面,有一座小门,它是通往墓室的,小门是用黑色大理石砌成的.进了墓室,就看到了孙中山先生的棺椁,棺椁以白色大理石建成,顶部是孙中山先生的卧像,卧像中的孙中山先生双眼合拢,嘴角浮着一丝微笑,这大概是因为中国越来越强盛,他欣慰的笑了.
孙先生一心为国家与人民工作,为大家服务,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虽已去世,可他爱国爱民的精神和品质长存!
当置身在中山陵的半月形广场时,革命的喧嚣已经远去,存下的只是宁静。但警钟依然长鸣,拾级而上,革命的先驱们为了民族的抗争而挥洒热血的悲惨情景历历在目,392,这是三万万九千两百万受奴役的中华子民的呼喊。
走过博爱坊,墓道之上不再是糟粕的石人石兽。取而代之的青松玉柏,孙先生的高洁便显现与后人的眼中,这只是短短的四百来米,而对于中华民族的,却是上千年。直至走到“天下为公”,天下为公,便是...
全部展开
当置身在中山陵的半月形广场时,革命的喧嚣已经远去,存下的只是宁静。但警钟依然长鸣,拾级而上,革命的先驱们为了民族的抗争而挥洒热血的悲惨情景历历在目,392,这是三万万九千两百万受奴役的中华子民的呼喊。
走过博爱坊,墓道之上不再是糟粕的石人石兽。取而代之的青松玉柏,孙先生的高洁便显现与后人的眼中,这只是短短的四百来米,而对于中华民族的,却是上千年。直至走到“天下为公”,天下为公,便是陵门上孙先生的亲笔手书,全天下人的天下,这要有何等的气魄和度量!穿过陵门便是碑亭,上是国民党的元老谭延闿手书的“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 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本应国葬却是党葬,难道孙先生只是一党之父,却也忘了更是一国之父。碑上没有墓志铭和碑文,那是功绩无法用言语来表达。
继续前行,满目皆是台阶,坊间有种说法,说这中山陵的台阶就像卢沟桥的狮子,数也数不清。殊不知这台阶的奥秘之所在,俯首仰望尽是台阶,若俯视,则全是平台。此时不由得佩服那个曾经叱咤中国建筑界的年轻山东小伙------吕彦直,从下往上看,这便是革命的道路,坎坷而艰辛,从上往下看,乃是革命成功,一马平川,不过如此。空中俯瞰整个中山陵就是一个警钟的摸样。国人不可以忘记国父的教诲“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在台阶的中段放置的那一对青铜鼎经历了中山陵几十年的变化,左边的这座已经损坏,抚摸着这伤痕,脑海中仿佛浮现出南京大屠杀的惨烈景象。它时刻提醒着国人时过境迁,国耻莫忘!
祭堂前“天地正气的”竖匾依然向我们诉说着孙先生的伟岸。民族、民生、民权的篆体金字时刻告诫着国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为之为奋斗的目标还未完全实现,路还很长。此处的民生放在中间,便也是孙先生告诫国家的领导者,百姓的生活才是立国之本,惜之,国则强,爱之,国则旺!
走进祭堂,映入眼帘的便是汉白玉打造的孙先生的雕像。在孙先生的眼神中,我们依稀看到了一些忧郁,一些哀伤,毕竟,他离开的时候,大革命的战火依然没有燃尽。雕像下的半部分展示了孙先生伟大的一生,从如抱赤子到国会授印,孙先生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也是坎坷的一生。
为何而革命?为中华之崛起。为何而奔走?为中华之子民。为何而操劳?为中华之明天。
四壁黑色的大理石上孙先生亲笔的《建国大纲》全文依然清晰,这是一个理想的国家蓝图,中华历史上的第一次民主,这是任何人,任何势力也无法磨灭的事实。
从1929年6月1日至今,孙先生长眠于此。无数人专程来此瞻仰孙先生。站在孙先生的墓室外,深深的鞠上一躬,不代表任何人,只是我对革命先驱者表达一下我的景仰!
正如墓室青铜大门上写的,孙先生“浩气长存”。。。。。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