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的相见欢详细的问题说明,有助于回答者给出准确的答案词的上片借景书写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作简要分析词的下片,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一句是词人的直抒胸臆吗?是从修辞手法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6 20:37:58
李煜的相见欢详细的问题说明,有助于回答者给出准确的答案词的上片借景书写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作简要分析词的下片,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一句是词人的直抒胸臆吗?是从修辞手法的
李煜的相见欢
详细的问题说明,有助于回答者给出准确的答案词的上片借景书写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作简要分析
词的下片,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一句是词人的直抒胸臆吗?是从修辞手法的运用角度进行分析阐述.
李煜的相见欢详细的问题说明,有助于回答者给出准确的答案词的上片借景书写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作简要分析词的下片,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一句是词人的直抒胸臆吗?是从修辞手法的
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有人说,在我国历史上,如果少了象李煜这样一个皇帝人们也许不会太在意,但是,如果少了象李煜这样一位词人恐怕就会给后人留下一些遗憾.此话看来,很是在理.李煜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后主,词作远过于他在位期间的作为,尤其是亡国以后的词作相当沉痛、深切和凄恻动人,如果撇开思想内容,仅就艺术技巧来说,大部分词作已经达到了词的最高境界,特别是小令.这首《相见欢》又名《乌夜啼》便是他自述囚居生活,抒写离愁的力作.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情景交融,感人至深.首句“无言独上西楼”看似平淡,意蕴却极为丰富.“无言”并非真的无言,从一个“独”字便可看出,是无人共言.登“西楼”,词人可以东望故国.仅六字,一下子简练的勾勒出主人公的凄惋、悲苦的神态.接着“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用月光笼罩下的梧桐突出环境的寂寞清冷,用“深”字用得极准确,极通俗,真可谓境界全出.上片十八字共写了四项内容,即人物、地点、时间、季节,虽然只是疏笔勾勒,但却是一副非常美丽的图画,而且背景极为广阔,读之使人如身临其境,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言:“一切景语皆情语.” 下片具体写离愁,是词的旨意所在,也是这首词写的最深刻的地方.“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像波涛汹涌,把全篇推向高潮.离愁本身是一种抽象的思想情绪,它能感觉到,但却看不见,摸不着,要对它本身作具体描写,确实非常困难.然而,在这首词中,词人通过比喻使之变得具体可感,而且表达得如此贴切、自然,以至成为千古名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又用了一个比喻,写离愁的另外一个境界,即人对它的具体感受.这种感受是不可名状的,不知是什么滋味,它既不能用酸、甜、苦、辣之类滋味来概括,也不能用任何一种具体东西的滋味来比拟,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只能称之为“别是一般滋味”,亦即稼轩词所谓“欲说还休”,可见词人体验之深,愁情之苦.《虞美人》广为流传.全词区区三十六个字,同一首七绝差不多,但在这简短的篇幅中,词人却把离愁的愁人、缠人写得无比深刻,凄凉、寂寞、孤独的心情袒露得栩栩如生,感人至深,读者为之泪下: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凭栏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此词写作时期难定.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属于他宫庭生活的一个插曲,如作于归宋以后,此词所表现的则应当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惋之神.“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又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月如钩”,是作者西楼凭栏之所见.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而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过片后“剪不断”三句,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更见作者独诣的还是结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诗词家借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离愁时,或写愁之深,如李白《远离别》:“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愁古”; 或写愁之长,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或写恋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或写愁之多,如秦观《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李煜此句则写出愁之味: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却根植于作者的内心深处,无法驱散,历久弥鲜;舌品不得,心感方知.因此也就不用诉诸人们的视觉,而直接诉诸人们的心灵,读后使人自然地结合自身的体验而产生同感.这种写法无疑有其深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