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普米族特别是关于他们的传说故事等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9 01:58:39
关于普米族特别是关于他们的传说故事等
关于普米族
特别是关于他们的传说故事等
关于普米族特别是关于他们的传说故事等
怀恋故土的民族普米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33600人.主要居住在云南西北高原的兰坪老君山和宁蒗的牦牛山麓.少数分布于丽江、永胜、维西、中甸以及四川的盐源、木里等地,与汉族、白族、纳西族、藏族等民族交错杂居.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
普米族自称“普英米”、“普日米”或“培米”.古代汉文史籍称之为“西番”或“巴苴”.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普米族.
普米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各地方言差别不大,一般都能互相通话.许多普米人还兼通汉族、白族、纳西族、藏族等民族的语言.过去,宁蒗和木里的普米族曾用藏文字母来拼记普米语,用以记载本民族的历史传说、故事和歌谣等,但流传不广.后来多被巫师用以书写经卷.现在,普米族地区大都通用汉文.
普米族崇拜自然,崇拜祖先,信仰多神,少数人信仰道教或藏传佛教.节日有大过年、大十五、尝新节等.
农业是普米族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产业之一.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小麦、青稞、豆类、薯类等,畜牧业在社会经济中仍占有重要地位.
【怀恋故土的民族】
普米族与我国古代氐羌族系有渊源关系.根据本民族的传说和历史文献记载,普米族先民是原来居住在今青海、甘肃和四川交汇地带的游牧部落,后来从高寒地带沿横断山脉逐渐向温暖、低湿的川西南移.公元13世纪中叶,一部分人被征召入元军,随忽必烈远征云南.从此,普米族的先民逐渐结束了“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状态,开始了农耕生活.
千百年过去了,然而,代代普米人始终怀念着北方.时至今日,在普米族的生活习俗及民族文化中,仍能看到远古游牧民族的遗风,能够体味到他们对民族发源地——北方草原的孜孜眷恋.
按照古老的习俗,普米族儿童只能穿长袍大褂,13岁以后才改穿衣裤、衣裙式短装;成年男女无论衣式如何,均外着羊皮坎肩或披肩,系腰带;妇女还以发辫粗大为美,喜欢用牦牛尾和丝线编入发辫之中,盘于头顶;宁蒗地区的普米族妇女多穿束腰、多褶的长裙,在裙子的中间,通常都横绣一道红色彩线.她们说这是祖先迁移的路线,人死了以后需沿这条路线去寻找自己的归宿,否则就回不了老家.
在普米族的丧葬活动中,要举行给死者指路的“给羊子”仪式.仪式开始,巫师先为死者指点祖先的名字,交待归家路线,并牵来一只羊为其引路.先在羊耳朵上撒点酒和糌粑,如羊摇头,就表示死者喜欢领受,全家吉祥平安.随后死者家属跪着请羊喝酒,向它磕头.这时,巫师一刀刺入羊体,迅速取出羊心,放在灵桌上,然后为死者念“开路经”:“快收拾行装吧,由这只白羊为你领路,回到我们祖先居住的北方.那里有厚厚的白雪,有祖先安息的崩崩木扎瓦山.这只白羊是祖先猎获的野羊的后代,它一定对你忠诚,听你的话,把你带回老家”,“只有北方才是安乐的故土.快活活地去吧,跳跳蹦蹦地去吧,唱唱笑笑地去吧”.最后,还要具体指点死者应走的路线.言语中包含着对死者的安慰,也透露着生者的希望.
【民居】
擎天柱·木楞房
普米族的村落多分布于半山缓坡地带,以血缘的亲疏关系各自聚族而居.村寨之间距离很近,可以炊烟相望,鸡犬相闻.各家又自成院落,互为邻里.
房屋多为木结构.正房一般长6.5米、宽3米许,四角立有大柱,中央立一方柱,称“擎天柱”(普米语称“三玛娃”),被认为是神灵所在的地方.屋脊架“人”字形横梁,用木板或瓦盖顶.四周墙壁均用圆木垒砌而成.这种房子俗称“木楞房子”或“木垒子”.一般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关牲畜或堆放杂物.居室的布局有一定格式:门朝东,靠门右方为火塘,用土石砌成,围以木板,称上火塘.两边搭宽约70厘米的木床,是接待客人的地方.在正对屋门的后墙下砌一与房屋等宽的大床,高约70厘米,上铺木板.在大床的中央再砌一火塘,其上架起三角架,供取暖和烧水做饭之用,习惯上称下火塘.周围设铺位,左为男铺,右为女铺,供全家人起居之用.
火塘是房屋的中心,是全家人活动的主要场所.平时可坐在旁边烤火、聊天、唱歌、睡觉.吃饭时全家人也围坐在它的周围,由主妇分给饭菜,或大家边吃边在上面烤粑粑、烤肉,红彤彤的火映照着全家人的脸庞.每遇亲友来访,好客的普米人也必先将客人导入火塘边的上座,然后便奉茶献酒,端上热腾腾的牛羊肉、猪膘肉和一碗拌有葱、蒜、辣椒、花椒、香椿的酸辣汤,热情款待,直到客人酒足饭饱,甚至酩酊大醉.
普米族的房门外都悬挂着牛羊的骨头,据说这是家庭财富的象征,同时也具有驱邪镇鬼的作用.
【成丁礼】——人生的新起点
普米族少年儿童与成年人的年龄界限为13岁.13岁前,男女儿童均穿长衫.到了13岁,举行完“穿裤子”、“穿裙子”仪式,即成丁礼后,才能改换装束,步入成年人的行列.
普米族的成丁礼多于大过年(即春节)时举行.仪式多由母亲或舅父主持,简朴而热烈.届时,全家人围坐在烈火熊熊的火塘周围,怀着喜悦的心情注视着这一场面:成年儿童走到火塘前的神柱旁,双脚踩在猪膘和粮袋上.猪膘象征财富,粮袋象征丰收,意味着长大后有吃有穿,生活美满幸福.如果是男孩,还要右手握尖刀,左手拿银元.银元象征财富,尖刀象征勇敢.如果是女孩,则要右手拿耳环、手镯等装饰品,左手拿麻纱、麻布等,象征着可享受的家庭权力和应承担的劳动义务.接着由巫师向灶神及祖先祈祷,由舅父或母亲换下他(她)的长衫,给他(她)穿上短上衣、长裤(百褶裙).换装完毕,大家都要赠送给他(她)一点礼物,以示祝贺.小伙子(姑娘)也要向灶神和亲友们一一叩头、敬酒致谢,并希望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上继续得到他们的保护与帮助.此后,成年的小伙子或姑娘就可以参加集体的生产劳动和各种社交活动了.
据说普米族为年满13岁的孩子举行“穿裤子”、“穿裙子”仪式的习俗由来已久.相传当年忽必烈攻打云南,路过川西时,有两位年仅13岁的普米族少年随军南下,出生入死,英勇善战,深得忽必烈的赏识.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同时也为了教育后代,便于每年的新年为13岁的儿童举行成丁礼,祝福他们健康成长,将来成为有志之士.从此,这种活动便相沿成习,流传至今.
【婚姻】
依据传统的习惯,普米族的婚礼多选择在冬天农闲的季节举行.具体的婚礼形式各地不一.
宁蒗地区保留着古老的“抢婚”习俗.“抢婚”是相爱的青年男女因婚姻受阻而采取的一种“生米做成熟饭”的结婚方式.男女双方事先暗中商定婚期.结婚那天,姑娘仍若无其事的外出劳动.男方则派生辰属相相合的人暗中跟踪,看准时机后突然抢夺.抢得之后便高声呼喊:“某某人家请你去吃茶!”姑娘佯装反抗,早有准备的亲友们闻讯后也迅速出击,与迎亲的人展开激烈争夺,由于人多势众,终将姑娘夺回,然后簇拥她回家,举行隆重的出嫁仪式.尽管女方家长不同意这门亲事,但此时也无可奈何,只好默认,并准备丰盛的食物,为女儿出嫁进行庆祝.
兰坪、维西等地普米族的婚礼则是在“对歌”声中进行的.从新郎去女方家接亲,到新娘步入洞房的整个过程中,《出嫁歌》、《梳妆调》、《认亲调》、《开门调》、《送亲调》、《聚会调》等欢乐的歌声连绵不断,整个婚礼喜庆、欢乐、吉祥.
在部分普米族的婚姻习俗中,还留存着“不落夫家”的习俗.从新婚之夜开始,新郎新娘可同居一室,但三年内不能发生性关系.婚后第三天,新娘便返娘家“回拜”,并长住于此,过起不落夫家的生活.隔一年后,男方要第二次去迎娶.可新娘在婆家住不上几天,又偷偷地跑回娘家.一年后,男方再次派人接回新娘,此时,新郎新娘方开始真正的夫妻生活.新郎总是希望新娘早日受孕,而新娘却仍要设法返回娘家.当她怀孕后,娘家便通知男方举行坐家仪式,从此新娘才定居男家.按照旧的习俗,姑娘婚后起码要三回三转,甚至七回八转.男家每迎娶一次,她就逃回一次.民间认为,如果一迎二娶后就坐夫家,那是一件不光彩的事.这种婚俗,当地人称之为“三回九转婚”.在这种传统习俗的影响下,即使女方愿意坐夫家,通常也要按四次迎娶的老规矩办,否则,就会遭众人耻笑.
普米族的绘画主要是用于宗教活动,也只有喇嘛能画一些简单的图画,如画老虎、豹子等挂在门上,作为避邪之物.供在锅庄前的灶神“宗巴拉”,是喇嘛绘制的.有经堂的人家,往往在经堂内绘有壁画;以白灰为底,在上面以黑线条作画,有雷公、老虎、豹、牛等,所用颜料有白灰、黑色锅灰和红粉等;最简单的是在墙上画些白点,表示着天上的群星,象征着吉星高照.
艺术文化
雕刻艺术,大多掌握在木工手中,他们经常在门窗和神龛上,雕刻各种花纹图案,在经堂的门上,雕刻有花鸟等形状.他们以黄泥、马牙石子,海螺等物,塑成宗巴拉(灶神),在里面放置铜钱,外面涂上白灰,供在火塘边.
漆器也是普米族的传统工艺品,远近闻名,通常的制品有漆碗、酒壶、酒杯、漆盒等.他们喜爱以黑色为底,配以红白图案,小巧玲珑,光洁可爱.
四弦琴是普米族人民非常喜爱的传统乐器.普米山村,无论田间地头,还是幢幢木楞房里,常常都能听到纯朴、悠扬的四弦琴声.四弦琴既是普通的乐器,还是小伙子们向姑娘传情示爱的武器.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阿布的小伙子爱上了美丽的姑娘阿乃,但姑娘丝毫不为阿布的真情所打动.阿布忧伤地砍来木头,将它的一端刻成人头形状,用羊皮蒙住“脸”.又把木头的另一端削成人身形状,把四根麻线绷在这根木头上,制成了“四弦”琴.阿布整天忧郁地弹着,弹出了美妙的乐声.弦声回响在普米寨的上空.第四天,阿乃终于被阿布的真诚所打动,接受了阿布的爱情.从此,“四弦”便成了普米人吉祥幸福的象征.
“四弦”音质优美,能弹奏出不同的曲调.当游子归乡,家人团聚,朋友重逢,普米人都用“四弦”来抒发感情.
如今,虽然有了现代化的乐器和音响设备,但普米人仍舍不得放下“四弦”琴.人们用它来赞美新的生活,抒发对家乡的热爱,向姑娘表达心中的爱慕.
【宗教信仰】
普米族的宗教信仰,既有祖先崇拜,也有信仰藏传佛教的,还残存着对自然的崇拜.每逢节庆、婚嫁、生育、出行、收割等,都要请巫师(汗归)杀牲祭献,诵经祈祷,以便消灾祛难,保佑安康.
普米族神明崇拜:普米族主伙天神创造了人类和万物,山神给人以定居和耕种之地,灶神左右家人兴衰,龙神释风降雨,因而把吉凶祸福与神明的好恶紧紧联系起来,在普米族的潜意识里和言行里无不表现出对神明的敬畏和虔诚.
普米族祭祀神明的仪式分为“祭山神”、“祭龙神”、“祭灶神”、三种.祭祀时首先向天神祈祷、礼拜、贡献各种祭品.
普米族祖先崇拜:普米族相信灵魂不灭,认为人死后灵魂会回到祖先的发祥地或升入天堂,所以以各种方式进行祭祀活动,表明对祖先的崇敬.主要活动有:接祖(除夕)、送祖(从大年初三至十五)、清明上坟、中元节、祭房头、祭中柱.
普米族送替神:普米族称之为“缺青”或“缺代骨”.凡家庭不和睦,争吵多、病多、即家运不好时,常常举行这类祭祀活动,希望把恶神交给“替神”,让好运归自己.仪式一般在家中举行,全家人参加,要用一整天的时间.
普米族凶吉兆预测:普米族一般都相信预兆,有时根据预兆行止,或采取某些防范措施.普遍相信的预兆有:梦兆,如孕妇梦见刀、枪、剑、矛、虎、豹要生男孩子,而梦见蛇、鱼、虾则要生女孩子:物兆,如喜鹊叫为报喜,乌鸦、猫头鹰、狐狸夜间在房附近叫为报丧;人事活动兆,如上眼皮跳为凶兆,下眼皮跳为吉兆.
【节日】
普米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一个少数民族,人口约2万多人,主要居住在云南宁蒗和兰坪地区.普米族人民勤劳勇敢,有着自己悠久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其节日活动也是多种多样.
大过年,是普米族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之一,一般从腊月二十九祭祖先、吃年饭到正月初七过完人的生日为止,要七八天时间.大年初一早上,老人要向宗巴拉(神台)烧香祈祷,祭祀祖先.凡年满十三周岁的男女儿童,要举行“穿裤子”、“穿裙子”成年礼仪式.除此外,还有上山打猎、绕山放牧、玩磨秋、祭山神、跳锅庄等活动.
吃完除夕团圆饭后,年满13岁的男孩子、女孩子,按性别各聚一处,通宵狂欢.待东方发白,各自回到自己家中,由家里人为他们举行"穿裤子"或"穿裙子"成丁仪式.澜沧江畔的普米族在如果是女孩,她便走到火塘右前方的"女柱"旁,双脚分别踩在猪膘和粮食袋上,猪膘象征财富,粮袋象征丰收;右手拿耳环、串珠等首饰,左手拿麻纱、麻布等日用品,象征妇女有物质享受的权利和承担家庭劳动的义务.接着母亲把女孩的麻布长衫脱下,换上短衣,穿上百褶裙,系上一条绣花腰带.如果是男孩,他便走到火塘左前方的"男柱"旁,双脚踩在猪膘和粮食袋上,右手握尖刀,左手拿银元,银元象征财富,尖刀象征勇敢.然后由舅父把男孩的麻布长衫脱下,换上短衣,穿上长裤,系上一根腰带.仪式过后,这些男孩、女孩才算长大成人,才有资格参加正式的社交活动.
每到农历四月初五,普米家便打开用新麦酿就的酒坛,咂出苏理玛,过尝新节.除自家畅饮外,还分别送给亲友尝新.
端阳节这天,孩子们穿着盛装,到野外采来各种鲜花,插在屋里屋外,显得十分美丽.然后全家老少围坐在火塘边吃种类食品.
农历五月五日,是兰坪普米族传统节日——“雪门槛游山节”.“雪门槛”是雪盘山脉第三大高山,海拔3600米,是境内唯一“一步望四乡”的地方,自古就是四乡客商和游客往来的要塞.当春寒退尽,山花烂漫时,四乡普米族群众就会身挎四弦琴,携带黄酒和蛋肉,来雪门槛山顶草地过节.
雪门槛游山节是普米族节日中人数最多而宗教气氛较淡的一个节日.不举行宗教仪式,有病的可上山采挖草药,爱武的人射箭摔跤,比试武艺;年轻人对唱情歌,互诉衷肠;有的人是来谈生意.游山节的高潮是“跳羊皮舞”此舞属于自娱和交际舞种,人群手拉手围成圆圈,圈中一人以折迭的羊皮作“鼓”,另一人边舞边弹四弦琴,羊皮“鼓”伴着琴声,加强了节奏和气势,跳一轮共需弹奏十二个舞曲.队形变化丰富,有单圆、双圆、半圆、对跳、开门、翻身、二龙吐水和满天星等.
转山节,是农历七月十五进行的祭山神活动.普米男女老少以村寨为单位,成群结队,到指定的山头参加各种传统活动.
小过年,又称普米过年,在每年的腊月初六这天,据说这天是普米祖先的诞辰日,所以活动多是进行些祭祖先、驱病魔等的宗教活动.
普米族的天文历法
远古时期的普米族先民通过观测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来计算一年的时辰季节.他们用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宿辰作为“坐标”推算一年的时令和吉时,但一般是以观测“处紫”星宿为主,这两个星辰与月亮相遇之日过“吾昔”,即过新年.普米人以每年的腊月初六、初七为每年的最美好的日子,按这种历法,每月定为36天.如今,普米人已逐渐采用与汉族同时过年的办法,用以确定新年和岁首.正月确定以后,其余的月份也按汉族的历法类推.
普米族根据海拔地势差异、气温和雨量的变化,结合观察花开、鸟鸣、下雪等物候征兆来判断季节和气候的变化,安排农事,并通过谚语代代相传.例如,判断季节就有好几种方法,谚语曰:“鸟忙筑巢,人忙种”、“包谷鸟叫,点苞谷时候到”、“银子果鸟到来,春播插秧开始.”等等,春播是最重要的农活,因此,人们都密切注意春播时的物候,以判断播种时日.银子果鸟是一种候鸟,它以准确的季节路过普米族山区往北去,又以准确的时间从北方飞回南方路过该地;它们每次路过该地都要停留半个月左右.所以普米谚语曰:“银子果鸟秋天来,开始翻地.”
他们根据时令农事将一年分为“花开月”、“烧山月”、“醉酒月”等等.春天来了,山花开放,叫“花开月”;上山砍木,开始刀耕火种,叫“烧山月”;“醉酒月”是收获之后,酿酒狂饮的季节.
普米族人通过各种天象的变化来推断阴晴、风雨、晦明,这些知识大多数保留在古老的谚语之中,如“东虹天要晴,西虹天下雨,南虹北虹涨大水”、“山雀叫声变,天气也要变”、“烟袋作响天下雨”、“河水出泡泡,大雨就要到、”“画眉叫鬼鬼,雪花飘满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