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利多还弊多?对全国人民来说 有利还是没有利?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3 09:17:36
三峡工程利多还弊多?对全国人民来说 有利还是没有利?
三峡工程利多还弊多?
对全国人民来说 有利还是没有利?
三峡工程利多还弊多?对全国人民来说 有利还是没有利?
三峡论战风云录
中国工程院作出“效益显著”、“利多弊少”的结论时,国务院三峡建委还在规划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大纲指出,“随着三峡工程建成运行,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逐步暴露,亟待解决.”
文/《了望》新闻周刊记者汤耀国
“公案”一则
全国人大通过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决议十年后,2002年5月16日,三峡总公司请来三峡工程最大的“反对派”——中组部原副部长李锐到建设现场考察,当时一团和气,事后却引起一段“公案”.
三峡总公司主办的《中国三峡工程报》和香港《文汇报》其后刊出报道称,李锐对三峡工程不无赞许,“能搞成这样很不容易,修好了将是一个天大的好事.”
看到报道,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李鹏,同年6月21日写下日记,认为李锐“对三峡工程的认识有了一些变化”.(引自《众志绘宏图——李鹏三峡日记》,下称《日记》)
“毫无变化.”93岁的李锐对此予以否认,他是在2009年11月23日接受《了望》新闻周刊采访时作出这番表示的.
但他也证实,曾对枢纽工程质量表示满意,“从技术上看,能修这样一个大工程,了不起.”
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副组长兼技术总负责人、83岁的两院院士潘家铮,向本刊记者回忆起李锐的那次考察,他记得李锐当时是这样说的:“我对三峡工程的态度是明确的,也难改变了.但看了工地的建设后还是很高兴、放心的,希望尽量建好.”
李锐和潘家铮曾是水电系统的上下级同事,后来成为三峡论战的重量级“对手”.
“他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反三峡派的骨干和统帅,”潘家铮在《我所知道的李锐》一文中这样写道,“没有他,三峡之争绝难如此‘波澜壮阔’.”
争论归争论,交情归交情.2002年“公案”后,潘数次登门拜访李.李欣赏潘的技术乃至文学才华,潘亦敬重李的忧国忧民,敢于直言,称李对三峡“居功至伟”.
“李锐在五十年代反三峡(工程)立了大功,那个时代没有能力、没有需要搞三峡(工程),草率上马,后果严重.”潘家铮对《了望》新闻周刊说,“他八十年代仍然反对,这对三峡论证也大有好处,质疑有利于工作的改进.”
不符合“跃进精神”的决议
“你知不知道南宁会议?林一山那个时候红得很啊.”93岁的李锐向本刊记者忆起半个世纪前的南宁会议,口气很是自得,在那次会议上,他把三峡工程拉下马了.
1958年1月17日,时任电力部部长助理兼水电总局局长的李锐突然接到中办通知,要他第二天乘专机去南宁,讨论“三门峡”(电报多了一个“门”字)问题.
他后来才知道,毛泽东主席在南宁会议上提议要修三峡工程,当时持保留态度的国务院副总理薄一波提出,有个李锐是搞水电的,和林一山争论过三峡工程的问题.毛泽东就说,把他们两人都找来当面谈一谈.
林李之争始于1956年.这年6月,毛泽东畅游长江,写下《水调歌头•游泳》,“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传遍中国.随后,被毛泽东称为“长江王”的长江水利委员会(后改称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下称长办;1988年又改称原名,下称长江委)主任林一山,在《中国水利》上发表两万字长文,主张尽快修建三峡工程,唯此才能解决长江的洪水问题.他建议蓄水高程为235米,比现在的175米,还高60米.
李锐阅罢林文,认为“太离谱”,“大半个重庆市都会被淹没”;于是,在《水力发电》上也回敬一篇两万字长文,从防洪、国民经济等各种角度全面反驳.
在南宁会议上,毛泽东设下擂台,让林、李直接交手.
李锐刚抵达宾馆即被泼冷水,毛泽东的秘书田家英找上门来,急切地告诉他,主席在大批“反冒进”.
“擂台战”当晚展开.两位口才俱佳的对手,把各自论点搬到台面上,李锐还多了个“撒手锏”——铺开一张全国水电开发示意图,“引起主席和与会者的极大兴趣”.
李锐以图说理:1957年全国用电的总需求只有190亿度,而三峡一个大电站就要发电1000亿度以上,占全国发电量的比例过大,将严重影响电网的运行,他还打比方:“在一座城市里,总不能只有一个百货商店吧,尤其大城市,需要多少个商店啊!”
“所有人,包括毛泽东,他们为什么听得进去?第一,我的道理讲得很清楚,”李锐向本刊记者作出分析,“第二,我是小人物,要刘少奇、周恩来反对可能就不一样了.”
李锐的表现,使毛泽东对三峡工程的态度发生变化,称三峡工程的修建并未决定,并点李锐为兼职秘书.
会后,周恩来总理带头考察三峡.接着,3月的成都会议通过了三峡工程决议案,李锐参与起草.决议指出,三峡工程何时修建,要待各个重要方面的准备工作完成后,才能作出决定;要防止规划集中三峡一点,不及其他;在防洪问题上,要防止等待三峡和有了三峡就万事大吉的思想.
成都会议提出了“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掀起了全面“大跃进”.而关于三峡工程的决议,是其时唯一一份不符合“跃进精神”的决议.
“330工程”
成都会议后,不论林一山等主建派如何催促三峡工程上马,毛、周始终没有点头.
李锐认为是他的反对意见起了关键作用.2006年,林一山撰文解释:三峡工程没有及时动工兴建,原因主要是国内外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内有三年困难之因,外有中苏关系恶化之果,能真正作出决策的领导人已经顾不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