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汇中数词“八”的文化含义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5 04:19:48
语汇中数词“八”的文化含义
语汇中数词“八”的文化含义
语汇中数词“八”的文化含义
中国八大西湖
佚名
我国西湖并非杭州1处.据统计,全国共有西湖36处.清代《冷庐杂识》中说:“天下西湖三十又六,惟杭州最著.”这36处西湖,在《永乐大典》中有记载,其中浙江9处,广东、湖南、四川各4处,福建、江西各3处,河北2处,广西、云南、湖北、河南、安徽、山东、陕西各1处.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八大西湖.
杭州西湖湖面上有白、苏二堤,湖中有孤山、小瀛州、湖心亭、阮公墩四岛.湖中涌现金牛,人们说这是“明圣之瑞”,遂称明圣湖;又介于钱塘,称钱塘湖;还有武林水、西子湖的美称.
颍州西湖位于安徽阜阳县,唐宋以来,即与惠州、杭州西湖并称,宋时,晏殊、欧阳修、苏东坡相继为太守,曾宴游其地,多有题咏.清嘉庆后,黄河屡次决口,使湖面逐渐淤塞,现仍存有会老堂和欧阳修石刻像.
惠州西湖位于广东省惠州市,面积为杭州西湖的四倍.远在晋代,已在此建楼台水榭,湖光山色迷人,湖畔白鹤峰上,原有苏东坡故居,现仅存东坡亭和建于宋代的丰湖书院.
桂林西湖面积为八大西湖之首,南宋范成大说:“隐山六洞,皆在西湖中,广袤数百里.”隐山六洞是桂林名胜之一,岩洞奇丽,湖水晶洁.
北京西湖亦称昆明湖,源自玉泉水,四山回绕,周围10余里,面积达3000多亩,湖的北面是万寿山,万寿山与昆明湖组成举世闻名的颐和园.
福州西湖在福州市区西北隅,是晋太守严高在公元283年所凿,当时为灌溉良田之用,为福建最负盛名的风景胜地,1914年辟为“西湖公园”.
扬州瘦西湖瘦西湖之名源于清代诗人汪沆的诗句:“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书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
南昌西湖因建有孺子亭而著称于世.明万历年的西湖四周垒石,环护亭基,湖畔垂柳成行,为当时豫章十景之一.
西方八大名酒
佚名
法国“白兰地”,酒度一般40度左右,色泽金黄,具有香甜醇和风味.
英国“威士忌”,酒度一般为40度左右,呈琥珀色,符合大众口味.
苏联的“伏特加酒”,酒度一般30度-40度左右,无色、无味,是配制鸡尾酒的最好酒种之一.
法国的“香槟酒”,香槟原是法国一个古老的地名,该地所产的葡萄酒因起泡泡而闻名,故叫它“香槟酒”.
荷兰的“杜松子酒”,酒度约38度-40度,酒色透明有特殊的杜松子香气.
意大利的“苦艾酒”,即“味美思”,酒度一般在12度-17度,因以草药为香料,而有一定药用价值.
牙买加的“劳姆酒”(一译“兰姆酒”),酒度一般在42度-52度,通常是透明的,也有长期贮存积酿而呈琥珀色或加蔗糖染出颜色的.
日本“清酒”,酒度一般在15度-16度,呈浅黄色或无色而有光泽,芳香味正,利于佐餐.
陕西八大怪
佚名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在陕西这块黄土地上,由于气候、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陕西人(关中人)在衣、食、住、行、东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外地人对此十分好奇,经过汇集称之为“陕西十大怪“
一、面条像腰带
“扯面宽得像裤带”.扯面也叫冰冰(读biang--biang,现代汉语字典上没有这个字)面,正宗的关中人所做的冰冰面和通常城里人所吃的扯面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正宗的冰冰面,一根面条宽度可达二三寸,长度则在1米上下,厚度厚时与硬币差不多,薄时却如同蝉翼.一根面条足够一顿饭,而对大饭量的关中人来说,一顿吃8两、1斤也是轻轻松松的.
关中人吃面,喜欢将面和硬揉软、擀厚、切宽.这种面煮熟以后,捞在碗里,无论是浇臊子,还是泼油辣子,吃起来都很光滑、柔软、热火、有筋性.既可口又耐饥.人们脖子一伸一缩,呼噜噜吞进肚里,吃饱吃胀,饱嗝一打,顿时浑身上下都是力气,拉架子车、上山扛石头,五六个小时不吃不喝也不觉得饿.
二、锅盔像锅益
相传在唐代修乾陵时,因服役的军人工匠人数过多,往往为吃饭而耽误施工进度,受到惩罚.于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团放进头盔里,把头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饼.现在算起来锅盔在陕西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做锅盔,面要和得很硬,硬得用手都揉不动,要借用木杠来压揉,然后放在直径2尺以上的大锅中慢慢烤制而成.这样,烙成的锅盔外脆晨酥,清香可口,放上十天八天也不会变味.锅盔要数“乾州(今乾县)锅盔”好.
三、辣子是道菜
至于说辣子,一般人都以为是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椒.其实四川人只是把辣子当成一种调料,而在陕西“没泼辣子”却是一道正经八百的菜肴.就连西安城里家家户户前也是挂满一串串喜人的红辣椒.
“油泼辣子”看着红、闻着香、吃着辣,既能用来调面,又能夹馍吃.人们常说“油泼辣子冰冰面吃着燎(好)乍咧!”
四、泡馍大碗卖
“牛羊肉泡馍大碗卖”可称上是“陕西第一泡”、“西安第一碗”.到西安不吃牛羊肉泡馍似乎是白来一趟.而牛羊肉泡馍要数回民食品了.
关中人吃饭讲究实惠,肉是大块的肉,馍是硬梆梆的死面托托馍,碗是能盛6两8两的大老碗.刚端上来的羊肉泡馍很烫,呼呼地直冒热气,吃时用筷子从贴碗的四周往嘴边拨,边拨边吃.
羊肉泡的作法主要分煮肉、烙馍、熬汤、掰馍和煮馍.肉要煮得又酥又烂.馍要烙得又硬又黄,还要遇水不化、百煮不烂.汤用牛羊肉骨髓熬成.馍要掰得越碎越匀越好,然后将馍、肉、粉丝、葱、盐、味精等调料加入,在炒瓢内旺火爆煮.
由于烹煮的方法不同,羊肉泡馍为煮馍和小炒.加汤的多少不同,分为干泡(汤少)和水围城(汤多),吃得自有分寸.这种泡馍有干有汤,又热又香,很叫人开胃口.所以泡馍馆,便选用一种耀州(耀县)产的大瓷碗来装盛泡馍.
五、碗盆难分开
陕西人(老陕)吃饭,喜欢用一种耀州产的近1尺的白瓷青花大碗,当地人称为“老碗”.这种老碗甚至比小盆还大,所以往往碗盆难分.
在关中农村,每到吃饭时,村头、庄前、树下,男人们就端着大老碗(一碗汤饭外加两块馍足有六七两),蹲在一起,津津有味地边吃饭边啦着话,这就是有名的“老碗会”.
在农村,人们劳动强度大,干活出力多,吃饭也多,所以出门用老碗盛一下就够了,不用再回家去盛饭,省了不少麻烦.
六、帕帕头上戴
以前在反映陕西人生活的“西部片”中,经常看到戴羊肚毛巾、身穿对襟夹袄的老汉及老年妇女头上都戴着(顶着)一块黑色或白色的帕帕(手帕).你如有幸到关中农村,这里的形,和你在电影里看到的的一模一样的.
原来陕西地区盛产棉花,当地人习惯把用棉花织成的手帕戴在头上,它既可防尘防雨防晒,还可以擦汁擦手和用来包东西,真可谓既经济又实惠方便.
七、房子半边盖
无论是在西安城还是陕西农村,都随处可见“一边盖”的房子.何为一边盖?一般的房子房顶为人字形,可是陕西的房子却是人字的一撇.据说因为陕西干早少雨,所以这一边盖的房子能让珍跺的雨水全部流到自家的田地里,正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
又因,在近百年来陕西农业发展缓慢,人口却迅猛增加.农村中原来聚居生活的家庭,因土地面积有限,而人口众多,住宅紧张,于是便形成了房子“半边盖”的历史.
八、姑娘不对外
据说关中地区土地肥沃,所以极少有人为生存而奔波于他乡异地.因而有“老不出关(潼关),少不下川(四川)”的谚语,久而久之,不仅男人们不外出远行,就连姑娘们也不远嫁他乡.久而久之,不仅男人们不外出远行,就连姑娘们也不远嫁.聪明的导游小姐将这一怪发展成“大姑娘不对外,二姑娘三千块,三姑娘随便带,四姑娘嫁老外”.
九、不坐蹲起来
由于关中的男子们一日三餐都要蹲要一起开“老碗会”,贿一蹲就是一个多小时加之人们冬天喜欢蹲在背风向阳的地方“晒暖暖”或者“丢方”、下棋.于是,关中人就养成了“蹲”的习惯.外地人说这是“板凳不坐蹲起来”.实际上是人们劳累后歇息的一种习惯.
十、唱戏吼起来
唱戏,指秦腔.其特点是高昂激越、强烈急促.尤其是花脸的演唱,更是扯开嗓子大声吼,当地人称之为“挣破头”,外地人开玩笑:“唱秦腔,一是舞台要结实,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员身体要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观众胆子要大,以免吓坏了”.
吼戏者,脸红脖子粗,吼得“走火入魔”,但只要观众叫声“好”,这吼戏者的高兴程度不亚于获得什么大奖,人们认为,这才是真正的秦腔,听起来“过瘾”、“解馋”、“燎得太(好极了)”.
燕京八景
佚名
燕京八景是老北京著名的八处景点,宋、元以来,我国各地的史志书中,出现了北京地区"八景"的记载.至于为何非用“八景”,有待进一步考证.北京地区的八景,最早见于金朝的《明昌遗事》中,明昌是金章宗的年号,所记名目叫"燕山八景"(见下表).元代《一统志》所记载的"燕山八景"有二处与金代的名称不同,即太液秋风叫太液秋波;西山积雪叫西山霁雪.明代的《宛署杂记》中叫"燕台八景",其中有三处与金代的名称不同,即太液秋风叫太液睛波;琼岛春阴叫琼岛春云;西山积雪叫西山霁雪.至于"燕京八景"的称谓是清代初期,康熙年间《宛平县志》中出现.其中名称与明代的只有一字不同,即玉泉"垂"虹叫玉泉“流”虹.到了乾隆十六年,即公元1751年,乾隆皇帝亲自主持更订了名目,在每一景点所在地,树御碑一通,正面是钦定的八景名称,背面是七律诗一首.
今以乾隆钦定燕京八景景名为依据,讲述于后.
燕京八景名称的沿革
金代:太液秋风 琼岛春阴 道陵夕照 蓟门飞雨 西山积雪 玉泉垂虹 卢沟晓月 居庸叠翠
元代:太液秋波 琼岛春阴 道陵夕照 蓟门飞雨 西山霁雪 玉泉垂虹 卢沟晓月 居庸叠翠
明代:太液睛波 琼岛春云 道陵夕照 蓟门烟树 西山霁雪 玉泉垂虹 卢沟晓月 居庸叠翠
清代(康熙年间):太液睛波 琼岛春云 道陵夕照 蓟门烟树 西山霁雪 玉泉流虹 卢沟晓月 居庸叠翠
清代(乾隆十六年):太液秋风 琼岛春阴 金台夕照 蓟门烟树 西山晴雪 玉泉趵突 卢沟晓月 居庸叠翠
增加几景:南囿秋风东郊时雨银锭观山西便群羊
燕京八景:
太液秋风
今中南海(原名太液池)东岸万善门旁,有一水埠,水中有亭叫"水云榭",榭中立景名牌.《燕京八景图》中记述?说:"……?天气晴明,日月晃漾而波澜涟漪清澈可爱,故曰太液晴波."乾隆诗中有"秋到宸居爽籁生,玉湖澄碧画桥横"之句,故叫太液秋风.
琼岛春阴
乾隆钦定该景石碑原在今北海白塔山西坡悦心殿门前. 碑立于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碑身正面镌刻乾隆御书““琼岛春阴”四个大字,其它三面分别镌刻乾隆题诗.乾隆五十一年(1786)迁到白塔山东侧现址.
琼华岛自金大定十九年(1179)建离宫以来,不断修缮,景色不凡.《八景图》记述说:"山上常有云气浮空,氤氲五彩,郁郁纷纷,变化翕忽,莫测其妙,故曰琼岛春云."乾隆皇帝改为琼岛春阴,因为他诗中有"当春最早耕犁急,每较阴晴发浩歌"之句.表示他很关心农情.
玉泉趵突
玉泉山在万寿山之西.金章宗于山鹿建泉水院.玉泉山有三个石洞,一个在山西南,下面有泉,深浅莫测;一个在山南,泉水流出"鸣若杂佩,色如素练";一在山根,有泉涌出,其味甘冽,门刻"玉泉"二字,因其山泉逶迤曲折,婉然其流若虹,故叫"玉泉垂虹".
乾隆改为"玉泉趵突".他说:"泉喷跃而出,雪涌涛翻,济南趵突也不过是也,向题八景者,目以垂虹,失其实矣.因此予以正名,表为天下第一泉".诗中并有:"不改千秋翻趵突,几曾百丈落云空!"
西山晴雪
西山是指北京西郊连绵山脉的总称,是太行山的一支余脉.所说的雪景亦泛指此一带.香山是这一带典型的山峰,故乾隆把"西山晴雪"碑立在香山山腰.
蓟门烟树
"蓟门烟树"碑,立在德胜门外五里的土城边.这里历史上曾有"烟树"的景观,但此处并非蓟门.汉代以后的蓟城在今广安门一带已无非议,那为何又称此处为蓟门呢?《水经注》说:"蓟城西北隅有蓟丘",指的当是原白云观处之土丘.邹?说:"蓟门在旧城西北隅",把"旧城"误解了,其实应指金中都(元大都建成后,称金中都为旧城).明代的《长安客话》索性说:"今都城德胜门外有土城关,相传是古蓟门遗址,亦曰蓟丘."显然是错误了.乾隆钦定的《日下旧闻考》以此为依据,故把"蓟门烟树"碑立在这里.《八景图》记说:"门之外,旧有楼馆,雕栏画栋,凌空漂渺,游人行旅,往来其中,而门犹存二土阜,树木蓊然,苍苍蔚蔚,晴烟浮空,四时不改."故曰"蓟门烟树".
金台夕照
金台,即黄金台.原指公元前3世纪,燕昭王为礼贤下士所置之土台,上面放着千金,聘请天下名士.至于该台的位置,由于年代久远,一时较难确切指出.目前有金台七八处.
《上谷郡图经》说:"黄金台在易水东南十八里,燕昭王置千金于其上,延天下士".《水经注》说"固安东有黄金台遗址".明代的《长安客话》:"黄金台有二,故燕昭王为乐、郭而礼之者.胜迹在定兴.今都城亦有二".《帝京景物略》载:"易州,易水边二处,都城朝外一处,有三处黄金台".清代的《宸垣识略》载:"永定门外三里有黄金台."
除上述记载外,还有城内灯市口东口路北的二郎神庙,该处即内城"金台夕照"处(见马芷庠《北平指南》).现在朝外小庄往北有金台路地名,当地人说,这里是古"金台夕照"的遗址.广渠门内有夕照寺.北京南城的老居民们说,这里是"金台夕照"的遗址.
乾隆皇帝把石碑立在朝外.即今关东店南3501厂内(原苗家地教场东边半里的土丘上).1935年出版的《旧都文物略》中,还能见到石碑倒卧的照片.
现在无任何遗迹了.
卢沟晓月
卢沟即永定河,古来交通要津.金世宗1189年下令建桥,1192年(明昌三年)落成,命名广利桥.桥如长虹,十一拱券门,四个华表,望柱上雕有大小石狮485个.桥长266米,宽9米.
古时交通不太方便,京城距此约是半天的路程.送别京门,打尖住宿,来日早行.鸡鸣上路,尚见明月当空,大地似银,"卢沟桥上月如霜".于是"晓月"的意境名传遐迩.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即发生于此.当晚,日寇以失踪一名士兵为借口,要过桥进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二十九军守桥部队的拒绝.以此展开激战,守军挥舞大刀,寒光四射,日寇丧胆.1000多鬼子被分片包围,只等一声令下,即可将其全部歼灭.可是汉奸"政府"竟命令前线部队"不要把事态扩大"而把日军放跑了.
第二天,中共中央向全国发出抗战宣言,从此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
现在古桥已宣布光荣退休,不再担当巨大的运输任务,而是作为旅游胜地迎接着远近客人.近年来卢沟桥修复委员会做了大量的工作,并筹建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等,使卢沟桥焕发新姿,让它在旅游事业中贡献第二青春.
居庸叠翠
位于居庸关西南4公里处.居庸关长城位于北京昌平县境内,是长城的一道重要关口.居庸叠翠为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原有乾隆亲自题写的碑石一块,现已不存在.
南囿秋风
今南宛一带是元代的飞放泊,明清两代是皇家养鸟兽的地方,叫南海子.当年这里草木丰茂,林泉溪水,环境优美,每年春秋季节,皇帝常来这里狩猎.
上述景观由于多次劫难已渐消失.近年来政府为了恢复旧观,曾大力绿化,种植了森林,引回了麋鹿,重建了团河行宫等,将成为一处迷人的旅游区.
东郊时雨
今朝阳门外,当初是良田万顷,一马平川.远近农村散落、杨柳依依,尤其是春雨绵绵农民扶犁耕耘的时期,更显出田园风光的乐趣.
银锭观山
北京内城什刹海与后海之间,有一微拱石桥,形状像银锭,故名银锭桥.桥东是宽阔的什刹海,桥西为狭长的后海.站在桥上西望,近处可见两岸杨柳轻拂水面;远眺可见绵亘叠嶂的西山.由远山近水,翠柳银河组成了一幅天然图画,在闹市之中实不多见.其奇特之处在于只有站在桥上才能领略此景,一旦下桥,景色全无.
西便群羊
亦叫西便白羊.原在西便门外护城河左侧河坡上的草地中,散落着的白石数十块,长有三四尺,大小形状各异,远处望之,酷似草中白羊,或立或卧或在啃青,与真羊无异,遂为一景.关于这些白石民传说很多.最有代表性的是说鲁班用法术把石头变成羊,赶来修建北京城,由于延误了时辰,未被用上,白羊又变回石头.
综上所述,北京地区除了传统的燕京八景之外,还有诸多景观,只是由于没有被"钦定",只好在民间流传.但是,不满足"八景"而出现增名的趋势已显而易见.
另外,北京还有“后燕京八景”:东郊时雨(朝阳门外)、南囿秋风(南苑一带)、银锭观山、西便群羊(西便门外)、燕社鸣秋(黄村镇东南)、长安观塔(庆寿寺)、回光返照(东单北的二郎庙)等.
湘桥春涨
湘子桥即广济桥,在潮州城东门外,横卧在滚滚的韩江之上,东临笔架山,西接东门闹市,南眺凤凰洲,北仰金城山,景色壮丽迷人.民谣唱曰:“到广不到潮,枉费走一遭;到潮不到桥,白白走一场”.广济桥始建于宋乾道七年(1171),始为浮梁,称“康济桥”.此后,历二百余年的更迭,到明正德八年(1513),才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独特风格.潮州民谣:“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二只钅生牛一只溜”,唱的就是湘子桥的历史风貌.“湘桥春涨”是“潮州八景”之一:时当暮春三月,韩江水涨,河面增阔,湘子桥东西段中间十八梭船连成一线,真似长龙卧波.观上游两岸的滴翠竹林,下游仙洲盛开的桃花和沿江的绿柳都象浮在水面,景色宜人,一似三湘,有诗赞道:
湘桥春涨水迢迢,
十八梭船锁画桥.
激石雪飞梁上鹭,
惊涛声彻海门潮.
鸦洲涨起翻桃浪,
鳄渚烟深濯柳条.
一带长虹三月好,
浮槎几拟到层霄.
韩祠橡木
跨过广济桥,迎面便是蜿蜒起伏的笔架山,山上岩石层叠,苍松翠柏,浓荫蔽日,沿中峰石阶直上山腰,庄严静肃的韩文公祠便耸立在眼前,这里便是“韩祠橡木”的胜地.笔架山原名双旌山,因形似笔架遂称笔架山.韩文公祠位于笔架山中峰的双旌石下.相传韩愈贬任潮州刺史时,常登此山,筑亭游览,并亲手植下橡树.后人敬仰韩公,将笔架山称为“韩山”,将亭称为“侍郎亭”.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知军州事丁允元认为韩公尝游于此并手植橡木,韩公之祠应迁建于此,所以将城南七里的韩文公祠迁至今址.韩文公祠的建筑简朴雅致,墙壁全是水磨砖砌成,祠内分前后二进,并带两廊,后进升高七尺,有石阶可登,正中供韩愈塑像.祠内石柱多刻对联,四壁环立历代碑刻四十面,详载韩愈贬潮史迹和该祠兴废情况.相传当年韩愈所植的橡木,就在祠前,据宋礼部尚书王大宝《韩木赞》的描写,橡树形如华盖,遮蔽屋檐,其外皮作鱼鳞状,叶细而长,叶脉凸起,作棱角状,春夏之交开花,红白相间,甚是美丽.但花不常开,潮州人崇尚韩愈,以至效祥于他手植的这棵橡木.“以花之繁稀卜科名盛衰”,甚至《潮州府志》有“乾隆九年祠堂橡木花,科名大盛”的记载.于是,祠吊先哲,木卜科名,“韩祠橡木”便成了潮州八景之一.邑人郑兰枝有诗云:
高植一株耸翠峦,
侍郎手泽倚栏干.
根深八月蟠祠古,
叶毓双旌度岁寒.
棱影参差侵曲水,
奇花多少映祠坛.
游人若问科名事,
为指芳林旧姓韩.
金山古松
金山屹立于城北韩江之滨,高约四十余米,状如覆釜,为潮州古城后枕,与西面的葫芦山,东面的笔架山形成潮城的三面屏障.金山古松,原名马丘松翠.因宋末摧锋寨正将马发,率领潮州人民奋起抗击元兵侵潮,后元将收买南门巡检黄虎子为内应,攻陷潮州城,马发“收残率百余人入保子城(即金山).度不可为,令妻子自缢死,发自鸩”,满门殉节,全城人民在元兵屠城过程中几遭杀尽.后人为纪念马发和潮州人民抗元,在金山上修筑马发墓,并植苍松翠柏,以喻高风亮节.郑兰枝有诗赞道:金山北枕起高峰,万古凝荫一棵松.
矗矗凌云悬百尺,青青耐雪度三冬.
风亭积翠飞层堞,虎石吹涛逐晚钟.
长峙海邦标劲节,满林秋色入望浓.
唐代的刺史公堂和宋代的州衙均设于金山麓.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潮州知军州事王汉见其“山之形胜万态”.于是斩荆棘,兴土木,开路径,建荔枝亭、凤凰亭、初阳亭、西晖亭,辟独秀峰、初阳顶、望贤石,显石岗诸景.历代又不断修葺并于岩石之上摩刻诗词记事,使金山成为游览胜地.
凤凰时雨
凤凰台位于潮州城南郊的老鸦洲(后称沙洲岛或凤凰洲)北端,明隆庆二年(1568)潮州知府候必登倡建.凤凰台是凤凰洲公园的主体建筑,该台因立于洲头,历史上屡遭洪水猛浪之厄,这次重建前所存残迹为民国初年所修,台上是一座四柱、单檐歇山顶水泥结构的亭台,与原貌相差甚远.现重建的凤凰台由台体和阁亭两部分组成,坐南朝北,高达四丈多.台体中首层石座为高台,高达丈八.二层为明台,高约丈八,亭阁高达丈七,由8根檐柱及12支门柱支撑,屋面是一个三开间,中间高,两侧低,成三山式的造型.由屋面高低不同的两个层次,产生出前后六面檐口,两侧二面檐口,勾勒出八面檐花.高低错落,檐牙高筑,峻凌飘逸,堂皇壮观,再现了凤凰台的本来面目和迷人的风采.亭阁上的“凤台时雨”、“中流砥柱”等牌匾与木质结构、明式拱斗和屋面的传统青瓦相映衬,统一和谐,文气斐然.若从远处欣赏,则有如古人所说的“烟云开罨画,灯火见楼台”,美不胜收.凤凰台以借景著称,潮州八景之一的“凤凰时雨”,指的就是这里夏季乍雨乍晴、神幻莫测的时雨美景.在那乍雨乍晴的时节,江上奇景,千变万化,有时薄雨疏疏,江面轻烟淡淡,帆影穿梭;远望湘子桥,烟雨蒙蒙,车水马龙,宛如海市蜃楼;仰视笔架山,轻云渺渺,山上楼阁笼罩在薄纱之中.晴天烈日,时雨骤降,好似万斛银珠从天抛洒,阳光辉映雨点,又如千幅珠帘凭空摇荡,令人留连忘返,心旷神怡,疑入仙境.清乾隆进士郑兰枝的诗,把这个景点描述得淋漓尽致:
凤城郊外耸层台,
时雨霏霏渡水来.
云锁湘桥疑海市,
烟迷笔岭忆蓬莱.
一天银竹侵朱槛,
八面檐花点碧苔.
雯后山川多景色,
老鸦洲上好徘徊.
龙湫宝塔
原指潮州城北面韩江河面的小沙洲上,建于宋代的石塔.塔下有葱郁繁茂的树林,有雅致幽静的寺院,与车周的景物相辉映,构成一幅美妙绮丽的风景.初时名为“塔院维舟”,以游艇常喜系缆于此命名.又因塔边有“龙湫泉”,因之又名“龙湫宝塔”.从前观赏此景,可见古塔屹立江中,与意溪遥遥相对,江水环绕小洲.若登塔眺望前方,可见湘桥如长虹横贯江上,后面是高接云空的凤凰山,右边是炊烟袅袅的闹市,左边是一片广阔的绿野乡村.走进寺院,则见寺僧焚香礼佛,敲钟弄鼓,别有一番风味.夜间则游艇如梭,通宵不息.每当月夜,游人或系艇塔边,饮茶抒怀;或仰卧舟中,默数那满天星斗,聆听潺潺流水或掀帘观赏江上悠悠飘去的浪花,实在悠闲自得,其乐无穷.正如郑兰枝所描写的:
古塔峥嵘鳄水头,
潆洄院落好维舟.
帆藏灯影三更月,
缆系钟声五夜游.
停棹不妨风瑟瑟,
开窗正爱浪悠悠.
几层磴道遥望处,
一幅江城入画秋.
可惜宝塔于清代已经倒塌,寺院也荒芜,残存的塔基后来也被洪水冲去,小洲则因整治韩洒而被炸掉,仅存水下残基.现在,替代此景有“凤凰塔”的风光.“凤凰塔”是万历年间(1581-1585)知府郭子章所建,塔遥对凤凰山,又与隔江的凤凰台相对而得名.塔右有北溪,旱时溪水常涸,叫“涸溪”,凤凰塔因之也名“涸溪塔”.塔高十三丈七尺,基围十四丈四尺,七层八面,砖石结构.塔建于潮州韩江东南侧,正当两股江水要冲,有如一道堤防,护住塔后一带村落.夕阳残照或旭日东升,水流影动,金光闪灼,甚是奇妙;每当秋高气爽,江面平静,碧波如镜,水影倒映,古塔似巨柱擎天,蔚为壮观.沿塔内扶梯登上塔顶,眺望四方美景,三山一水护古城的天然风貌,一览无遗.
鳄渡秋风
在潮州城外韩江北堤中段,有个古渡口,叫鳄渡.古时候潮州鳄鱼为患,故韩江原称之为鳄溪(恶溪).相传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刑部侍郎韩愈刺潮,因闻鳄鱼为患,危害人民的性命财产,遂于是年四月二十四日在上述渡口设置祭坛,“以猪一羊一投恶溪之潭水而祝之”,潮人因此称该渡口为鳄渡.这里是韩江上游最宽阔的江面.每年秋天,这里的景色最为迷人:蓝色的晴空映衬着片片白云,秋风吹皱了平静的江水,堤上魁梧笔直的木棉树沙沙作响,断断续续落下的几片黄叶,缓缓飘在辽阔的江面上.鼓满白帆的船儿徐徐飘荡,任意东西,显得格外舒畅,自由自在.有诗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