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怎样炼成 的读后感最好分章节概括,拜托有点水准.这是本解析孔子的书(⊙o⊙)哦.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19 08:21:57
孔子是怎样炼成 的读后感最好分章节概括,拜托有点水准.这是本解析孔子的书(⊙o⊙)哦.
孔子是怎样炼成 的读后感
最好分章节概括,拜托有点水准.这是本解析孔子的书(⊙o⊙)哦.
孔子是怎样炼成 的读后感最好分章节概括,拜托有点水准.这是本解析孔子的书(⊙o⊙)哦.
孔子是一代宗师,他的思想奠定了我们中国人基本的道德和行为观念,值得我们敬仰.在今天社会转型、失衡的背景下,孔子“有教无类”的平等观念等更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不过在读有关孔子的书时,经常会看到一些不合常识的演绎,属于夸人结果变成了夸张,夸错了.尊敬孔子,是否一定要神化孔子?特就您“百家讲坛”书《孔子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几个问题向您请教.
1.左行右行?第四章•五十知天命
其中谈到《孔子家语•相鲁》,说孔子治中都,“一年后,中都的男子在道路右边行走,女子在道路左边行走”,而且路不拾遗.是否路不拾遗暂且不说.且说这“男女有别的”行走方式,似乎是出于浪漫而不且实际的想象.
今天的右行或左行是汽车出现之后的规定,是工业文明的产物.古代真的出现过男右女左吗?左右是相对自己而言的,不是相对于道路的客观标准.不同走向的男女还是会面对面撞到一起,而且对面来的都是异性,这不是“相亲的幸福路”嘛?呵呵.
再说了,对于文盲来说,辨别左右也不特别容易的事情.白崇禧在广西练兵,只好让兵一只脚穿草鞋一只脚穿布鞋,经过一个月才能辨别左右.
古代大治,只是古人美好的想象而已.《孔子家语》这里想必是后人美化孔子,结果没有想好逻辑关系,美化错了吧?
2. 多知,有点乱解?第三章•四十而不惑
您说道:“孔子既然成了圣人,也就承担起了释疑解难的社会责任……尽量使问者满意”.孔子回答了很多稀奇古怪的问题.鲍老师您也作为事实采纳了,而且强调“记下来的,当然是孔子回答出来的,回答不出来的,也就不会记了”.史书不会撒谎吗?人类多么善于编故事啊,三皇五帝、神仙妖怪;就算是事实,记忆也会出问题,改造加工甚至伪造.对于“圣人”给他抬轿子编奇迹就太正常了.儒家“古文经学”就被证明是伪造的.这真像贾宝玉说的“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我记得鲁迅先生就批评《三国演义》写诸葛亮“状智近妖”,本来要写聪明人结果成了妖人.妖魔鬼怪在古代史书里那真是史不绝书.
您在本章举的例子,肃慎楛木箭头估计有些影子,但其他两个例子都不靠谱.季桓子从井里挖出羊,使者企图骗孔子是狗,孔子却知道井里挖出来的不应该是狗应该是羊.这羊是活的死的暂且不论,“子知道是羊”,这明显是阴阳五行这类伪科学的玩意儿.在这里孔子就跟诸葛亮一样变成“妖人”了,窃以为是崇拜过头了.
吴国从越国会稽城墙里发现有能装满一车的一节骨头,孔子说这是大禹所杀的防风氏.“巨人”只不过是古人的想象,实际上根本不存在.我觉得这其实是恐龙之类古动物的遗骸,古人可能发现之后当作神迹来崇拜它.大禹本身就未必是确有其人,拿这个例子来说明孔子多知,我看孔子自己未必敢这么说.
孔子“入太庙,每事问”,想必他知道很多事情,但孔子又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所以我猜至少这两件事,也是后人瞎编的.
3. 孔子出生是否需要美化?第一章•圣诞传奇
您在这一章里说,我们看待孔子,要有“恭敬心和平常心”.孔子是圣人,伟人,也是凡人,是一个人不是神.但您随后讲到孔子出生的时候,强行把这件事讲成“美谈”而不是平常事.
您说66岁的叔梁纥“获得了一个少女的芳心”,把《史记》里“野合”解释为受命而为,是合乎政府规定礼法的行为“郊媒”.这就太矫情了点.
且不说66岁的叔梁纥和15岁的颜徵在是否你情我愿,还是父母之命不得不从.孔子的哥哥是个瘸子还是妾生的,66的老爹想再要高健康的孩子符合人之常情.当时又不禁止多妻妾.您还强调孔子老爹此前可能已经休了前面的老婆或者老婆已死,要认定孔子是正室所出.没有证据不必作此结论.古代侧室所出女孩受歧视,但男子并不受限制.比如袁绍是侍妾所生,并不影响他的发展.为什么非要给孔子争这个名分呢?
至于“郊媒”,一边强调“郊媒”是为了农业丰收国泰民安的严肃政治命令,一方便说政府不包办看感觉和缘分,前头却说二人是“受命结合”.这里太纠结了.古代的“郊媒”是基于民间崇拜春天,是生殖崇拜的体现,应该跟政府无关.而且古代的性观念还比较自由.宋以后的儒家才会对性生活持如此纠结的态度,性观念之畸形,甚至影响到了我们的校长和班主任,让很多人在大好青春里没有及时谈恋爱.
孔子之生,礼法并非如此严格;今天,礼法已成过往.对待孔子,还是要报一颗平常心.即便是“野合”或者民间所传“私生子”又如何?孔子如何出身并不影响他的伟大.
又记,2013年11月13日听了鲍的讲座,听了一会儿就明白了鲍为什么如此著述.于丹讲的是阉割之后的孔子,于丹聪明,不过是小聪明(爱科幻朋友们,这就是叶文洁她妈呀).鲍讲得比较传统,属于孔子的铁粉,他讲出了孔子不媚俗有独立人格的一面.鲍的短处也在于他是铁粉,不自觉地替孔子演绎了现代思想(他谓之贯通),其实是无限忠于无限拔高了,呵呵.所以可以解释这上面三个问题上鲍的思维方式. 鲍已经一只脚倒进了古代坑了,成了“天不降孔子,万古如长夜”的现代版.这并不利于儒学在今天的发展.
鲍开场还说,中国文明本来远远领先于世界,因为秦坑儒,明朱元璋曾不尊孔,所以落后.这就是扯淡了.属于对世界文明史不了解盲目,胡说了.(东西方在哲学、科学技术、社会形态的差异,以及相遇的时机,形成了历史后果).我们已经给了儒家两千年的时间,儒家在个人修身上做得不错,但公共事务上交出的答案并不好.比如君臣关系,孔子还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你不听我走.后来的儒家“君王虐我千百遍,我待君王如初恋”,那叫一个惨不忍睹啊.所以1840以来,先贤喊出来要引入德先生赛先生,即引入新的思想资源,才能破除封闭的老大帝国的千年难题.
我目前觉得,讲孔子讲得最好的是李零先生.他致力于还原一个真实的孔子,不站队.我曾经当面请教李零先生,在研究古代文化时,很多人爱站队,把道家,周易八卦,佛经,儒家,(西方也一样,比如圣经学者,或玛雅学者,占星学者等等)奉为至典,简直比古人还忠心古人,您怎么看待站队的问题,您站哪个队?他的回答是,他读书时正值六七十年代,正是站队风盛行的时候(父子亲人都得划清界限,各路思想被批判得体无完肤,人间惨剧),他不想站队所以去学了古文字学;在现实里不站队,干什么跑去古代站队呢.李零先生从研究古代典籍的真实面目出发,去理解古人的行为和思路,还原古人,但不盲从古人.
大言不惭地说,李零先生跟我的想法类似,我们应该去了解人类文化,了解古人是怎么思考问题的.但必须记得,我们是现代人.古代哲人再高明,也不如现在一本普通科普书谈的科学知识多,他们也难以超出当时的地域和时代界限.所谓古代哲学思想还有效,是因为人性不变.亚里士多德说,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I love Plato, I love truth more).这种学术精神是中国古代学人难以理解的.一个朋友回应说,“后学根本不敢妄自评论”,那就只能退步了,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了.窃以为这种心理(治学精神),是造成中西学术差异,甚至社会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世界上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我们社会面临的问题需要很多思想资源和方法来推动解决.传统复兴只是其中一方面,是社会在自我觉醒自我拯救的一种行动,但古人不是救世主.
做个现代人,了解科学与学术,才能比较全面地评估带有很多神圣色彩的东西,把他们还原到这个平凡的世界上来.了解中西古今,博采众长,才能成就今天的我们和民族. 抱住某个“很美”的古代思想不放,以为它就最厉害最厉害最厉害,未免太幼稚了点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