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李白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1 22:00:49
分析李白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分析李白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分析李白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

分析李白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分析李白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分析李白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赏析】
  戴天山:又名大康山、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县.
  李白早年即富有才华,他在大匡山读书时,就描绘了这样一幅色彩鲜明的访问道士不遇图.道士姓名,不得而知.通篇着意于写景,真实自然,并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道士世外桃源的优美生活境界.
  全诗分为三个层次,前四句为一个层次,五、六两句为一个层次,最后两句为一个层次.前四句是写诗人拜访道士途中听耳闻目睹.诗人沿着小溪而行,沿路两旁.桃花盛开,花瓣上挂满露珠.这说明诗人一大早,就出门而行.小溪流水淙淙,与狗吠之声,响成一片,形成了一种别有情趣的乐章.道士的处所,路程还不近呢.诗人从早走到中午时分,尚且没有听见道士敲钟的声音,只见树丛的深处,不时有麋鹿出没.这两句的妙处,暗示道士不在道院,为最后两句设下伏笔.以上四句.把道士远离人间闹市的那种清新幽静的环境,逼真地摹写出来.前两句写狗吠声声,溪水淙淙,桃花含露,是诗人早上的所见听闻.“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两句,是写中午时分的耳闻目睹.时间不同,地点各异,诗人所描写的见闻,也各不相同.在这里,时间和空间感.异常清晰.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两句,是写道士处所的近景,野竹参天,与青气融为一体,从碧绿的山峰间飞流直下的瀑布,形成了一种优美壮观的奇境.飞、挂二字,是写瀑布飞流直下的动的画面.“野竹分青霭”的“分”字,表面是写野竹参天,把空中的青色云气隔开,实则是说翠竹参天,与青色的云气相接,浑为一体.形成天竹一色的奇景.竹前冠一“野”字,是说翠竹是自然长成,并非人工培植,因而更觉可喜可爱.“霭”前冠一“青”字,与竹色协调,融为一色.“飞泉挂碧峰”,颇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具有引入入胜,令人留连忘返的艺术魅力.
  最后两句,方才点明“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的诗题.人们都会有这样的常识:大凡去访亲探友,不能相遇,就会令人焦躁不安.李白去拜访道士,道士不在道院,又无人知道去向、怎能不使他十分着急呢?尽管道士不在,诗人并没有立即返回,他远道而来,总想能见到道士,同他畅谈一番.“愁倚两三松”,写得极其生动形象,写诗人等待道士回来,倚靠遍了道士门前的两三棵松树,而道士仍然未回.“愁”字,颇能传神,把诗人着急的神态.刻画得清晰可见,历历在目.“无人知所去”,是一般的陈述句.只是说明道士不知所去.是为“愁倚两三松”句,所作的铺垫.
  此作的构思并不复杂,它写诗人的所闻所见,都是为了突出访道士不遇的主题.所以,吴大受说:“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字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诗筏》)当然,并不是说李白这首诗已经写得尽善尽美了,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后期比较成熟的诗作,都写得十分洒脱、酣畅、飘逸、雄浑,字里行间,充满着一股豪气.而他这首诗,在这方面的特点还不够明显,还不够浓郁.这说明此作还带有他早期作品的痕迹.
  (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