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繇的读音钟繇、还有个刘繇,三国里的.是读遥音还是读尤音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15 23:37:14
钟繇的读音钟繇、还有个刘繇,三国里的.是读遥音还是读尤音钟繇的读音钟繇、还有个刘繇,三国里的.是读遥音还是读尤音钟繇的读音钟繇、还有个刘繇,三国里的.是读遥音还是读尤音钟繇yáo[字:元常][终属:魏

钟繇的读音钟繇、还有个刘繇,三国里的.是读遥音还是读尤音
钟繇的读音
钟繇、还有个刘繇,三国里的.是读遥音还是读尤音

钟繇的读音钟繇、还有个刘繇,三国里的.是读遥音还是读尤音
钟繇yáo[字:元常][终属:魏]
  生卒:151-230(80岁)
  个人资料
  性别 男
  籍贯 [豫州]颖川长社 [今河南长葛]
  容貌 暂无相关记载
  官至 太傅
  家族资料 父亲 未知
  母亲 未知
  配偶 未知
  兄弟姐妹 暂无相关资料
  子女 钟会 钟毓
  相关人物 华歆 王朗
  曾效力过的势力 东汉 魏
  钟繇 - 简明历史传记
  钟繇字元常,三国魏河南长葛人,官至大傅,故世称钟大傅.相传小时候有次和亲戚出去遇着个算命的,相者说:“此童有贵相,然而会遭水厄,小心啊.”结果没走几里,过桥时马惊,繇落水几死,于是他亲戚认为相者的话是对的,就很看重他,为之供资费,让他专心读书,后累官至黄门侍郎.董贼乱后,李、郭跳梁之辈横行长安,议绝曹公,繇说李郭二人当广交英雄、多结羽翼,于是曹操得与朝通.及荀彧推荐,曹操愈加留心繇,后李郭之乱,天子出长安,繇有功劳,受封尚书仆射.西州豪杰马腾韩遂拥兵有图曹之志,曹操正欲讨吕布,以关西为忧,遂表繇为侍中,以司隶校尉的身分督关中各路军队.繇到长安,陈书祸福,马韩就各自息了念头,派子为质.曹操同袁绍战于官渡,繇送马两千匹,正遇曹军缺马,于是曹操写书信一封表彰其功,赞他为“萧何”,后袁尚派郭援为河东太守,结连马腾;众臣都劝繇弃河东,繇不应,派张既说降马腾,共引兵击河东,援率兵渡河,才一半,繇和马超一同出兵击之,大破贼兵,郭援被庞德所杀,繇泣,问之才知繇是援舅舅,庞德闻之请罪于繇,繇说:“吾甥忍昧本良,从贼扰国,将军杀之无过.”后又领兵大破河东乱民卫固等.洛阳少民,繇徙关中民及降者,洛阳数年后复兴,繇功不可没.马超作乱关西,曹操征之,繇也随征,供应粮草,无所缺.魏国建,操用繇为相国,与华歆王朗并为三公,名显当时.曾先后数次向曹操、曹丕上书减少刑种,未得答复.后卒,魏明帝亲为送丧,子孙封列侯.繇开达理干,为时之俊伟.
  钟繇(151一230),字元常,三国魏大臣、书法家.颖川长社(属今河南长葛)人.东汉末举孝廉,累迁廷尉正、黄门侍郎.曹操执政,任侍中、司隶校尉.曹丕代汉,任廷尉,封崇高乡侯.明帝即位,迁太傅,人称“钟太傅”.工书法,宗曹熹、蔡邕、刘德升,博取众长,自成一家,尤精于隶、楷.书若飞鸿戏海,舞鹤游天.后人评其隶行入神,八分入妙,和大书法家胡昭并称“胡肥钟瘦”.与晋王羲之并称“钟王”.临终时授子会曰:“吾精思学,学其用笔,每见万类,皆画像之,其专挚如此”.
  钟繇 - 简明演义传记
  钟繇字元常,在汉朝任显职.曹操迎献帝后,钟繇一直负责西面的防务.马超为父报仇,攻打长安,钟繇中计,失城而逃.魏国建,操用繇为相国,与华歆王朗并为三公,名显当时.
  钟繇的历史评价
  陈寿评曰:锺繇开达理干,…,诚皆一时之俊伟也.魏氏初祚,肇登三司,盛矣夫!
  钟繇,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生于东汉桓帝元嘉元年(151年),卒于魏明帝太和四年(230年).
  钟繇出身于东汉望族,祖先数世均以德行著称.曾祖父钟皓“温良笃慎,博学诗律,教授门生千有余人”(《三国志·魏书·钟繇传》引《先贤行状》),祖父钟迪因party锢之祸而终身没有做官.父亲早亡,由叔父钟瑜抚养成人.
  传说钟繇小时长相不凡,聪明过人,他曾经与其叔父钟瑜一起去洛阳,途中遇到一个相面者,相面者看到钟繇相貌,便对钟瑜说:“此童有贵相,然当厄于水,努力慎之”(这个孩子面相富贵,但是将有一个被水淹的厄远,请小心行走).结果,走了不到十里路,在过桥时,钟繇所骑马匹突然惊慌,钟繇被掀翻到水里,差点被水淹死.钟瑜看到算命先生的话应验了,感到钟繇将来一定会有出息,便加倍悉心培养,钟繇也不负厚望,刻苦用功,结果长大以后便先被当时颍川太守阴修举荐为孝廉,做了尚书郎,并在阳陵(今陕西高陵)任县令,后因病去职.钟繇还在宫中任过廷尉正及黄门侍郎,成为皇帝身边侍从官,董卓之乱时,钟繇随曹操平乱,献计献策,深得曹操重用.当董卓挟持献帝刘协时,钟繇又与尚书郎韩斌一起商议,救献帝出长安,因钟繇屡立奇功,被拜为御史中丞,又迁侍中、尚书仆射,并被封为东武亭侯.钟繇对曹操统一北方起了重要作用,当马腾、韩遂诸将恃强居于关中时,曹操便命钟繇以侍中守司隶校尉之职持节监督,终于说服马腾、韩遂诸将.官渡之战时,袁绍与曹操相持不下,钟繇及时送一千余匹马给曹军,为曹操大破袁军立下汗马功劳,因此,曹操写信给钟繇说:“得所送马,甚应其急,关右平定,朝廷无西顾之忧,足下之勋也.昔萧何镇守关中,足食成军,亦适当尔.”对钟繇之功劳予以彰扬.
  后来匈奴单于在平阳发动战争,钟繇又率军抗敌;不久,袁尚旧部河东太守郭援陈兵河东,气焰嚣张.钟繇部下欲躲避而去,钟繇说:“袁绍正当强盛之时,郭援来关中暗中与袁绍互通情报,郭援之所以没有立即公开与袁绍联合起来,是担心我们的威名,如果不理他们而躲避起来,那么就会让他们感到我们怕他们.这里的百姓都仇恨郭援之兵,纵然我们躲开了,这些百姓能全部躲得了吗?这就是我们没有打仗而先失败了.况且,郭援刚愎自用,头脑简单,一定认为我军很好对付.如果他们渡过汾水安营扎寨,在他们未渡河之前就攻击他们,我们可大获全胜.”这时,马腾又派遣儿子马超带领精兵追击郭援.果然不出所料,郭援不经认真考虑,便欲渡过汾水,众将阻止他,他根本听不进去.当郭援兵还未渡过一半河水时,钟繇率军猛然攻击,郭援大败.钟繇趁机杀了郭援,并同时降服了单于.之后,钟繇又连续打败了河东卫固的叛乱及边境地区张晟、张琰、高干等敌寇的骚扰.立下了赫赫战功.
  钟繇曾在洛阳为宫,当时皇帝下诏征河东太守王邑入京,而邑认为天下尚未平定,不愿应征,百姓亦因王邑政绩卓著而不想让王邑走,于是王邑属下官吏郡掾卫固、中郎将范先等分别去找钟繇,要求留下王邑.但皇帝诏书已下,而且新任命的河东太守杜畿此时已来到河东.因此钟繇未答应卫固、范先等人的要求,反而按皇上之意要求王邑尽快交付印绶.王邑一气之下,自己拿着印绶径自从河东来到许昌交给皇帝,钟繇看到事已至此,认为自己失去了职责,没把事情办好,于是上书自劾请罪.
  但献帝并未听从钟繇自劾的意见.由此可见,钟繇作为封建官吏,能够严格要求自己,有功受赏,有过自罚,这种精神、品德足以为后人效仿学习.
  献帝从长安迁到洛阳,钟繇又官徒关中,经过几年努力,钟繇使荒凉的地区变得民实殷富,为后来曹操征伐关中各地打下了物质基础,钟繇因此功又被任命为前军师.公元220年魏国建立,曹丕任命钟繇为大理寺卿,后升为相国,廷尉,进封为崇高乡侯.旋又迁职太尉,改封平阳乡侯.深得曹丕重用,曹丕曾对左右大臣称赞钟繇及司徒华歆、司空王朗说:“此三公者,乃一代之伟人也,后世殆难继矣!”公元227年曹丕死,其子曹睿即位,封钟繇为定陵侯,增其食邑人口达到一千八百户,并迁为太傅.可见曹氏对钟繇极为重视.钟繇晚年因膝关节疾病,朝拜皇帝甚为不便,明帝曹睿便让钟繇入朝时免去拜礼.由此还首开凡三公有病皆可不拜之先例.
  钟繇因其德高望重,功勋卓越,与曹魏皇室关系极为密切.曹丕早在做太子时,随曹操到孟津征战,听说钟繇藏有一块玉玦,便想得到它,但又难于启齿,便密令别人转为传意,钟繇听说后,马上送给了曹丕.曹丕感动之余,写了著名的《与钟大理书》以示谢意.钟繇也写了回信表达内心隐情,二人关系极为友善.
  文帝曹丕还曾赐给钟繇“五熟釜”(一种器皿),而且亲自作铬文曰:“于赫有魏,作汉藩辅.厥相惟钟,实于心膂.靖恭夙夜,匪遑安处.百僚师师,楷兹度矩.”
  钟繇对国家大事倍加关心,当他看到战争使人口骤减后,便给曹操提议减死刑为肉刑,目的是既惩罚罪犯,又可以推动人口的增长.但没有被朝廷通过.原因是“非悦民之道”.到了文帝时,钟繇再次提及,但还未议审便遇到战事,于是只好作罢.曹睿即位,钟繇第三次上书,阐述恢复肉刑之必要,但最终被以司徒王朗为代表的反对者推翻,明帝曹睿也以吴蜀未平为由而搁置一旁,不复处理.肉刑是一种残酷的刑法,曹魏以前已不复使用,钟繇因要推动人口数量的增加而主张恢复肉刑,但毕竟它已失去了存在的历史土壤,最终没有得以实施.
  钟繇晚年经常数曰不朝,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常有好妇来,美丽非凡.”人们告诉他,这是个妖怪,你要把她杀了.后来,这个妇人又来找钟繇,不敢向前,站在门外.钟繇问她为什么不进来,妇人说:“您想杀死我.”钟繇说:“没有的事”,说完殷勤邀请,于是妇人便进到他的屋中.钟繇想把她杀了,但是感到杀死她十分遗憾,而且又下不了手.但最终仍砍伤了她的大腿,妇人立即跑了出来,用衣中棉絮擦血,血流满路.第二天钟繇让人去沿着血迹寻找,结果找到一座大坟墓中,棺中有一个漂亮的妇人,外表容貌身体如活人一样,穿着白绸衣衫,坎肩上绣有花纹,左大腿受了伤,妇人用坎肩中之棉絮擦腿上的鲜血.
  这个故事当然纯粹是“小说家言”.
  钟繇死于魏明帝曹睿太和四年(230年),死时明帝穿孝衣凭吊,并谥之为成候,下诏赞其“功高德茂.”
  钟繇不但在政治上,军事上取得重要成就,而且,更重要的是其书法成就经常被人称颂,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据唐代张彦远《法书要录·笔法传授人名》说:
  蔡邕受于神人,而传与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之王献之.
  可见,钟繇是蔡邕书法的第二代传人.其实,钟繇的书法艺术之所以取得巨大艺术成就,并不限于一家之学.宋代陈思《书苑菁华·秦汉魏四朝用笔法》就记述了钟繇的书法成功经过,说他少年时就跟随一个叫刘胜的人学习过三年书法,后来又学习曹喜、刘德升等人的书法.因此,钟繇与任何有成就的学者一样,都是集前人之大成,刻苦用功,努力学习的结果.
  钟繇在学习书法艺术时极为用功,有时甚至达到入迷的程度.据西晋虞喜《志林》一书载,钟繇曾发现韦诞座位上有蔡邕的练笔秘诀,便求韦诞借阅给他,但因书太珍贵,韦诞没有给他,虽经苦求,韦诞仍然是不答应借给他.于是钟繇忽然情急失态,捶胸顿足,以拳自击胸口,伤痕累累,这样大闹三曰,终于昏蹶而奄奄一息,曹操马上命人急救,钟繇才太难不死,渐渐复苏.尽管如此,韦诞仍铁心一块,不理不睬,钟繇无奈,时常为此事而伤透脑筋.直到韦诞死后,钟繇才派人掘其墓而得其书,从此书法进步迅猛.这件事也是小说家们的虚构,韦诞比钟繇还晚死二十余年,钟繇怎么能去盗韦诞的摹呢?而且,钟繇身为皇朝重臣,怎肯如此失礼?不过我们从中可以看到钟繇为书法的提高确实作了不懈的努力.
  另据《书苑菁华》记载,钟繇临死时把儿子钟会叫到身边,交给他一部书法秘术,而且把自己刻苦用功的故事告诉钟会.他说,自己一生有三十余年时间集中精力学习书法,主要从蔡邕的书法技巧中掌握了写字要领.在学习过程中,不分白天黑夜,不论场合地点,有空就写,有机会就练.与人坐在一起谈天,就在周围地上练习.晚上休息,就以被子作纸张,结果时间长了被子划了个大窟窿.见到花草树木,虫鱼鸟兽等自然景物,就会与笔法联系起来,有时去厕所中,竟忘记了回来.这说明了钟繇的书法艺术确实是自己勤学苦练的结果.在苦练的同时,钟繇还十分注意向同时代人学习,如经常与曹操、邯郸淳、韦诞、孙子荆、关枇杷等人讨论用笔方法问题.
  钟繇不但自我要求严格,对于弟子门生也同样以严要求.据说钟繇的弟子宋翼学书认真,但成效不大,钟繇当面怒斥,结果宋翼三年不敢面见老师.最后宋翼终于学有所成,名振一时.对于儿子钟会,钟繇也常常苦口婆心,百般劝诫,钟会最后也取得了巨大成就,钟繇、钟会父子被人们称为“大小钟”.
  钟繇的书体主要是楷书、隶书和行书,南朝刘宋时人羊欣《采古未能书人名》说:“钟有三体,一曰铭石之书,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曰行押书,相闻者也.”所谓“铭石书”,即指正楷,“章程书”即隶书(八分书),“行押书”指行书.钟繇书法真迹到东晋时已亡佚,人们今天所见到的要么为临摹本,要么系伪书.一般地认为有“五表”、“六帖”、“三碑”.
  “五表”指《宣示表》、《荐季直表》、《贺捷表》(又叫《戎路表》)、《调元表》、《力命表》.这是现存钟繇书法艺术性最高的作品,但都不是钟繇的真迹.褚遂良《晋右军王羲之书目》说,《宣示表》是唐代所传王羲之临本.因王羲之亦为书法大家,所以他临摹钟繇的真迹非常成功,从中可以看到钟繇书法的情况.《宣示表》真迹据王羲之曾孙王僧虔《书录》说:
  太傅《宣示》墨迹,为丞相始兴(王导)宝爱,丧乱狼狈,犹以此表置衣带.过江后,在右军处,右军借王修,修死,其母以其子平生所爱纳诸棺中,遂不传.所传者乃右军临本.
  《调元》、《力命》、《贺捷》三表,也是后人临本,但成就亦较高.《荐季直表》可信性最强,在唐宋时期由宫中收藏,周围印有唐太宗李世民“贞观”玉玺,宋徽宗赵佶“宣和”、宋高宗赵构“绍兴”,以及清乾隆“乾隆真赏”等御印,说明它曾经由以上各帝御览.后几经辗转,毁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今仅存其影印件.
  《荐季直表》艺术成就很高,元代陆行直赞美此表“高古纯朴,超妙入神,无晋、唐插花美女之态”,为“无上太古法书,天下第一妙迹”.
  “六帖”指《墓田丙台》(简称《丙舍帖》)、《昨疏还示帖》(简称《还示帖》)、《白骑帖》、《常患帖》、《雪寒帖》、《长风帖》(其后半部分又名《安厝帖》).“六帖”全部为临本,《丙舍帖》、《还示帖》,成就较高,也较接近钟体,是上乘之作.至于《白骑帖》等四种则经多人辗转临摹,巳远离钟体.
  “三碑”是《汉乙瑛置百石率史碑》(简称《乙瑛碑》)、《魏上尊号碑》、《受禅碑》,这些全为刻本,是否钟繇所作已无从考证.《乙瑛碑》有宋人张稚圭石刻记云:“后汉钟太尉书”,但此碑立于东汉永兴元年(153年),此时钟繇只有3岁,显然是误传.
  钟繇的书法古朴、典雅,字体大小相间,整体布局严谨、缜密,历代评论成就极高.梁武帝撰写了《观钟繇书法十二意》,称赞钟繇书法“巧趣精细,殆同机神”.庚肩吾将钟繇的书法列为“上品之上”,说“钟天然第一,工夫次之,妙尽许昌之碑,穷极邺下之牍”.张怀瓘更将钟书列为“神品”.此外,明岑宗旦、清刘熙载等都给以极高评价.
  作为书法家,钟繇对书法的看法也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书论较零碎,散见于后世文集中.刘熙载《艺概·书概》云:“钟繇书法曰:‘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书苑菁华·秦汉魏四朝用笔法》也记载有钟繇大致相同的话说:“用笔者天也,流美者地也,非凡庸所知.”以天地、天人来论述书法艺术,指书法艺术中存在的自然之气,把对自然奥妙的领悟运用于书法创作中,可以达到出神入化、赋造化之灵于笔端的境界.正因这种创造与太自然之钟灵毓秀气脉相通,故谓“非凡庸所知”.实际上,这种看法主要指书体的自然流丽,平淡真淳,多天工而少人为.以自然状书势,在书法艺术中追求自然美,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美学范畴.
  卫恒《四体书势·隶势》载钟繇语曰:“鸟迹之变,乃惟左隶,(益蜀)彼烦文,从此简易.焕若星辰,郁劳云市”,此语见于《初学记》,内容主要谈隶书的演变及其笔法.
  张彦远《法书要录》收有梁武帝萧衍《观钟繇书法十二意》,所谓十二意指平、直、均、密、锋、力、轻、决、补、损、巧、称.主要也是指用笔方法、间架结构等.
  钟繇在中国书法史上影响很大,历来都认为他是中国书史之祖.他在书法史上首定楷书,对汉字的发展有重要贡献.陶宗仪《书史会要》云:“钟王变体,始有古隶、今隶之分,夫以古法为隶,今法为楷可也.”钟繇之后,许多书法家竞相学习钟体,如王羲之父子就有多种钟体临本.后张昶、怀素、颜真卿、黄庭坚等在书体创作上都从各方面吸收了钟体之长、钟论之要.
  总之,钟繇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对于汉字书法的创立、发展、流变都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