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当前中国要提出文化强国的战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3 17:19:01
为什么在当前中国要提出文化强国的战略.
为什么在当前中国要提出文化强国的战略.
为什么在当前中国要提出文化强国的战略.
为什么说已经到了文化强国的时候了
人民论坛记者:有专家解读指出,“建文化强国”是十七届六中全会的最大亮点.您怎么看待文化强国这一崭新理念和思路?为什么会提出“文化强国”的理念?
周熙明:把文化作为中央全会的主题,实际上这是第一次.尽管之前有十二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还有十四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但是直接以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发展繁荣作为主题,是我们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中央全会的首次.
可以说,现在已经到了文化强国的时候了.从国内来看,最切近的一个理由就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因为文化是一个低耗能、高效益的产业,各地也都在积极寻找文化产业发展繁荣的突破点,以期文化产业能够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从世界范围来看,很多国外学者也认为,旧的工业化现代化道路一方面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但是另一方面也使人类面临一些困境,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环境污染问题、资源短缺问题等都逼着我们转变.所以有人认为,经济时代已经结束,文化时代已经来临,未来的时代是以文化来引领的.在过去的经济时代,文化处在幕后,而如今文化已经走到了前台,从配角成为了主角,走到了舞台的中心.我们的党中央站在了世界文明的潮头来看待、探讨未来文化发展趋势,引领未来文化发展的新的道路.
我对六中全会有一个总体的认知,就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大趋势有深刻的认知;对文化的本质性力量有一种深刻的洞察;对文化发展的独特规律有新的认识;对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身上肩负的文化使命有一种深刻的自觉.我们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保卫者、创新者,也是先进文化的主导者;这也是对过去我们发展文化、搞文化建设的一些经验和教训的深刻反思;对最近一轮将近十年的文化体制改革实践,有深刻的总结.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文化强国”的崭新理念和思路.
实现了这些突破,也就对文化强国有了新的定位
人民论坛记者:实现文化强国目标,我们已经做了哪些准备?还需要哪些突破?
周熙明:如果除开一些细节、一些技术性操作性的问题,从十七大到六中全会,最根本的就是我们实现了一些突破,最重要的是对文化的功能有一种崭新的定位.
一是突破了很长时间以来某些时候对文化功能的狭隘的碎片化的理解,放宽视野看文化,看到文化的各种面相、各种维度.文化不像其他具体的事物,文化就像海风吹拂之下,各种海浪涌起,向着各种可能性的方向绽放.文化不会固定成一种样式,它会不停地自我复制和自我表现,这是文化的本质特性.
二是突破了表象化和纯功利化的理解的局限,把握了文化的本质性力量.
三是突破了古典时代和经济时代对文化思考的方式,为未来中国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做了充分的准备.
四是突破了对传统简单肯定和粗暴否定的一种局限,能够坦然面对传统,进行创新.一方面,传统文化是祖宗留给我们的资产,我们作为子孙,应坦然接受;但是另一方面,如果祖宗留给我们的是债务的话,我们也应该父债子还.我们应该用这样的态度来对待文化.
五是突破原来旧的意识形态、“左”的意识形态留给我们的一些有害的思维方式,真正为未来新的一轮解放思想开辟道路.比如说一种非此即彼、你死我活的斗争思维方式,这是要突破的;还有一种泛政治化的思维方式,不管什么事情都要用政治标准来评价,不管是娱乐的还是文学艺术的,统统都把政治的标准放在一个过高的位置上;还有把重要的东西变成唯一的东西的思维方式,我们也在突破;还有就是重理轻情,我们总是在说道理,过分关注生活中真假对错的东西,而过少地关注生活中的爱恨情仇、喜怒哀乐,这个我们也有所突破;还有就是重主义轻生活,以前很多时候我们都是主义在先,而不是以生活实践为根本.共产党人都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指导思想.生活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首要的观点.
当我们对以上这些都有所突破的时候,我们也就对文化发展有了崭新的定位,再也不把文化看成是一种经济工具、一种政治意识形态的工具,而是正如联合国上世纪80年代所说的,“文化既是发展的目标,也是评价发展水平、发展质量的指标.”
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评体系是一种创新
人民论坛记者:本次六中全会提出“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您认为在考评文化发展的时候,应注意哪些方面?
周熙明:把文化改革发展纳入科学发展考评体系是一种约束机制、一种制度安排.有一种硬性的考评机制的话,就必然会促使各级政府、各级领导认真地、均衡地考虑文化的发展,既要考虑人民群众物质上、生活上的改善,也要考虑精神生活的改善,两方面均衡发展才是可持续发展.文化是一种在实践中获得、反过来又指导、规范实践的日趋丰富多样的价值信仰系统、认知系统和审美系统.文化引导人类不断地超越现象、个别和当下,进入本质、普遍和久远,是人类的意义之源、力量之源和秩序之源.从长远、本质、普遍看,文化无坚不摧,从当下、个别、现象看文化又极其脆弱.以自由为灵魂,以追问探索为动力,以保障提升生命为依归,文化发展具有渐进性、非爆发性;文化的存在具有弥散性、附着性、自相缠绕性;文化评价基本坐标的价值具有中立性.文化是道和器的结合,有其物的一面.任何精美的文化总要弥散性地承载于物之上.文化也可以进行数量上的描写和描述,这是可以考评的.当然,真正关乎精神、道德、信仰、价值的东西,不大像经济数据那么明确,考评也会带来一系列新的既有弹性、也能够大致判断是非的标准.把文化改革发展纳入科学发展考评体系,本身就是一种创新、一种新的开始,至于细节上的操作,怎么样准确评价文化发展上的功与过,还有待我们探索.
人民论坛记者:当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们应从哪些方面来着手?
周熙明: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创作更多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
(人民论坛记者杜凤娇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