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咸丰年间的八大臣都有谁?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2 21:34:52
清朝咸丰年间的八大臣都有谁?
清朝咸丰年间的八大臣都有谁?
清朝咸丰年间的八大臣都有谁?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五日,咸丰帝在热河行宫病重.十六日,咸丰在烟波致爽殿寝宫,召见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御前大臣景寿、协办大学士肃顺,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杜受田之子)、焦佑瀛等.咸丰谕:“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又谕:“皇长子载淳现为皇太子,著派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尽心辅弼,赞襄一切政务.”以上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顾命八大臣”或“赞襄政务八大臣”.载垣等请咸丰帝朱笔亲写,以昭郑重.而咸丰帝此时已经病重,不能握管,遂命廷臣承写朱谕.咸丰在病逝前,授予皇后钮祜禄氏“御赏”印章,授予皇子载淳“同道堂”印章(由懿贵妃掌管).十七日清晨,咸丰帝病逝.
当时,朝廷的主要政治势力,可以分为三股:
第一,朝臣势力.其集中代表是顾命“赞襄政务”八大臣——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下面把他们做个分析:
载垣:载垣为康熙第十三子怡亲王允祥五世孙,袭亲王爵.道光时,任御前大臣,受顾命.咸丰继位,为宗人府宗正,领侍卫内大臣.扈从咸丰逃难到承德避暑山庄.同端华、肃顺相结,资深位重,权势日张.
端华:清开国奠基者舒尔哈齐之子、郑亲王济尔哈朗之后,道光年间袭郑亲王爵,授御前大臣.道光帝死,受顾命.咸丰继位后,为领侍卫内大臣.扈从咸丰逃难到承德避暑山庄.端华与弟肃顺同朝用事.
肃顺:为宗室,郑亲王之后,端华之弟.道光时为散秩大臣.咸丰继位后,由护军统领、授御前侍卫.又任左都御史、理藩院尚书、都统,后任御前大臣、内务府大臣、户部尚书、大学士、署领侍卫内大臣.肃顺同其兄郑亲王端华及怡亲王载垣互相依靠,排挤异己,掌握大权.
景寿:景寿先祖为一等诚嘉毅勇公明瑞,乾隆时进攻缅甸得胜而受封,世袭罔替.三传至景庆,死.弟景寿袭封.景寿为御前大臣、恭亲王奕同母妹固伦公主额驸.
穆荫:满洲正白旗人,军机大臣、兵部尚书、国子监祭酒(非进士特旨).到天津议和,获巴夏礼送到北京,事情闹大,改派护驾热河.
匡源:道光进士,军机大臣.
杜翰:咸丰师傅杜受田之子.因咸丰感激师傅杜受田,授其子杜翰为军机大臣.翰力驳董元醇请两宫太后垂帘听政之议,受到肃顺等赞赏.
焦佑瀛:为道光举人,军机章京、军机大臣,依附权臣肃顺,诏旨多出其手.
上述咸丰临终顾命、赞襄政务的八位大臣中,主要为两部分人:载垣、端华、肃顺、景寿四人为宗室贵族、军功贵族;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四人为军机大臣.当时军机大臣共有五人,其中文祥兼户部左侍郎(尚书为肃顺兼),因上言力阻“北狩”而被留在北京,是军机大臣中惟一被排除在赞襄政务大臣之外者.
第二,帝胤势力.咸丰死时,道光九个儿子中健在的还有五阿哥敦亲王奕、六阿哥恭亲王奕、七阿哥醇郡王奕、八阿哥钟郡王奕、九阿哥孚郡王奕等.在咸丰死时恭亲王奕30岁、醇郡王奕20岁,都年富力强.大敌当前,咸丰皇帝和军机大臣、御前大臣、内务府大臣等,多逃到避暑山庄,几乎没有一个人身临前线.恭亲王奕、醇郡王奕都是空有爵位的闲散亲王、郡王,既不是大学士,也不是军机大臣,更不是御前大臣,却要挺身在第一线,处理那么一个乱摊子.奕等本来就对咸丰登上皇位心怀不满,且被免掉军机大臣、宗人府宗令、八旗都统,要往承德奔丧又遭到拒绝,特别是他作为咸丰皇帝的血亲而未列入“御赏”、“同道堂”章顾命大臣,于情于理,都不妥当.旧怨新恨,汇聚一起.况且,恭亲王奕不是孤立的一个人,他同诸位兄弟——没有官职的醇郡王奕等联合起来,同帝后势力联合起来,同朝中顾命大臣以外的势力联合起来,成为朝中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
第三,帝后势力.就是6岁的同治皇帝和两宫太后——东太后慈安和西太后慈禧.他们虽是孤儿寡母,在帝制时代却是皇权的核心.咸丰在临终之前,特制“御赏”、“同道堂”两颗印章,作为日后颁布诏谕的符信.就是说,奏折“经赞襄大臣拟旨缮进,俟皇太后、皇上阅后,上用‘御赏’下用‘同道堂’二印,以为凭信”.这两颗印章,“御赏”之章,为印起;“同道堂”之章,为印讫(结束).将“御赏”章,交皇后钮祜禄氏收掌;而将“同道堂”章交皇太子载淳收掌,因载淳年幼,“同道堂”章实际上是由其生母懿贵妃掌管.咸丰的旨意是在他死后,由皇后钮祜禄氏、懿贵妃叶赫那拉氏与八大臣联合执政,避免出现八大臣专权的局面,也避免出现皇后钮祜禄氏与懿贵妃叶赫那拉氏专权的局面.皇后钮祜禄氏与懿贵妃叶赫那拉氏的实权在八大臣之上,因为她们均有对于八大臣所决策军政大事不予盖章的大公主(恭亲王长女)、大阿哥(同治帝)《荷亭晚钓图》否决权.显然,如果皇后钮祜禄氏与懿贵妃叶赫那拉氏不加盖“御赏”和“同道堂”这两颗起、讫之章,那么八位赞襄政务大臣是发不出“诏书”和“谕旨”的,赞襄政务八大臣之议决均不能生效.相反,由内臣拟旨而不经过顾命八大臣同意,加盖“御赏”与“同道堂”两章即能生效.因此,帝后势力是朝廷中最为重要的政治势力.在对待顾命大臣的态度上,帝后一方同帝胤一方的利益是共同的,他们联合起来共同对付顾命八大臣.在朝臣、帝胤、帝后三个政治集团的政治力量对比上,显然帝胤势力与帝后势力占有优势.
赞襄政务八位大臣的共同特点是:满洲贵族(宗室贵族、军功贵族、八旗贵族)与军机大臣结合.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个权力平衡的结构,其实不然.因为咸丰没有把帝胤贵族的势力纳入到“赞襄政务”的权力系统内.比如说,用恭亲王奕“摄政”、或“议政”、或“辅政”、或“赞襄”,后来情况会不一样.当时奕30岁、慈禧27岁,咸丰可能吸取了睿亲王多尔衮摄政引起叔嫂、叔侄矛盾的教训.从后来慈禧一度重用奕来看,这种结合是难以避免的.如果单从人数看,“赞襄政务”大臣八人;两宫太后+同治+帝胤贵族的奕、奕才五个人,且帝、后为孤儿寡母.然而,两宫太后+同治+帝胤贵族奕、奕、奕、奕、奕等,却代表两个强大政治集团、两股强大政治势力.因此,咸丰“赞襄政务”八大臣的安排,犯下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没有将朝廷三股政治势力加以平衡,特别是咸丰对慈禧与奕两人的政治潜能、对权力失衡形成的政治危局,认识不够,估计不足.其结果是:帝后势力同帝胤势力结合,发动宫廷政变即“辛酉政变”,摧毁了“赞襄政务”八大臣集团,代之以慈禧太后与恭亲王奕联合主政,继而出现慈禧太后专权的局面.这是咸丰生前根本没有预料到的.赞襄政务八大臣在“辛酉政变”中,政治力量对比不占优势,其失败根本原因就在这里.
咸丰皇帝临终前没能正确平衡主要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导致辛酉政变的发生,从而出现皇太后“垂帘听政”的局面,影响中国历史近50年!这就铸成了咸丰皇帝的第三个大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