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各课说课稿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3 04:04:15
急求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各课说课稿
急求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各课说课稿
急求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各课说课稿
《谈生命》说课设计
【说教学目标】
一、总体目标
《谈生命》是一篇清新优美的当代散文.作者以“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为例,表达对生命的感悟,启发我们认识生命的本质和人生的意义.阅读全文,能把握作者思路、认识生命的本质和人生的意义;对生命的现象和规律进行思考,并感受和借鉴这种人生态度;学习本文用形象的比喻表达对生命感悟的写法,体会文中一系列形象所蕴含的意义.
二、具体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初三学生的认知能力、情感的规律,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 掌握文中生字、生词的写法和基本含义,这是阅读教学的基础.
⑵ 正确理解文字中关键词语的含义,品位文中含哲理意义的语句.
⑶ 继续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散文是学习语言的典范文体诵读是对课文语言以及课文内容的最直接最真切的感知,是进入课文情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一条最有效的途径.
本文以典范优美的现代白话文写成,注入了感情,写出了气势,很适合朗读,应结合朗读揣摩文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和学生读书时背景音乐的播放创设情境,学生在教师积极有效的帮助和点拨下,以读为主线,开展研究式学习和体验式学习,锻炼创新素质.
⑵ 学习文章运用比喻的方法说明抽象事物的写法:
课文以“生命像东流的一江春水”、“生命又像一棵小树”比喻人生,具有很强的隐喻性,描述春水和小树的行动和生长的现象,生动形象,给人以审美享受,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比喻方法的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能进一步理解生命的意义,勇于战胜困难,热爱生命,积极投入生活.
培养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
4、创新素质培养目标:
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志向、创新思维和创新想象.
【说教学内容】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是冰心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文章文质兼美,意境美、哲理美和语言美兼具,景、情、理和谐相融,是一篇很好的学习材料.从语言上看,字、词、句、段都耐咀嚼,“形象表达”尤其精彩,如果导引得当,学生必然学有所得.从思想内容上看,文章谈的是“生命”话题,处在人生重要关口的初三学生,应该有体验、有兴趣,能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思想碰撞,或许能够受到启迪,产生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达到课程标准所提到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二、重、难点的确定及依据
1、教学重点:
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确立的原因是本文以典范优美的现代白话写成,注入了感情,写出了气势.学生可以揣摩来学习如何运用一定的修辞表达主题.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2、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一系列具体形象所运含的深刻意义,体会作者的思想观点.
确立的原因是课文以“春水”和“小树”比喻人生,具有很强的隐喻性.需要训练学生形象思维,感受文中鲜活的形象.这对于初三学生来说,便有些难度,要综合运用他们理性思维和概括能力.因此确立以上为教学难点.
【说教学方法】
一、总体教学构思及依据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以人为本,按照学的规律教,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等,是语文课堂教学最基本的理念,也是我这堂课的设计理念.
本文是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要通过朗读、精读、品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品味优美的语言文字,从而达到领会文章的主旨的目的.另外,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影响深远,设计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真正发挥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方法的引导,有助于学生自觉、自主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和创新能力.实现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落实教师“平等中的首席”的地位.
二、具体的教学过程设计与依据
为学生营造阳光明媚、温馨舒适、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追求教师和学生对作品的平等对话,进而让读者与作者实现心与心的交流,这是语文教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我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参与性为前提,以个人或小组合作活动为基本方式,通过朗读领悟、合作讨论、质疑创造、拓展运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质疑中学会创新,在比较阅读中训练思维,在老师诱导下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探究,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所以我设计了三大环节:一、情境导入、二、走进文本:以读为本,品读结合,这一环节中设计了对文章不同角度的品读:阅读一:咬文嚼字,读懂文章;阅读二:寻章摘句,读出自己;阅读三:联想想象,由读到写;阅读四:质疑问难,读出问题;阅读五:背诵警句,积累巩固.第三环节:走进生活:比较阅读,延伸课堂.
三、学情分析及对策和依据
我所任教的班级,城区学生居多,他们思维活跃、知识面广,语文基础较好.另外初三学生,生活的体验、语言的积累较之低年级学生有较大的优势,在形象思维丰富的同时,抽象思维也有了发展,对于本文的学习,对于“生命”的认知,应该更具有“可生成性”.并且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寓抽象的概念为具体的物象,学生一定喜欢.但文章中有不少语句含义很深,与学生的人生体验有相当大的距离,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教学中应让学生结合体会自由谈,教师适当点拨,不硬性强求.
四、困难对策及依据
由于初三学生的经历及认识有限,文中一系列具体形象所运含的深刻意义及作者的思想观点,学生可能理解不透彻.老师应恰当加以点拨,方可深入体会.另外针对一部分学生上课有畏难情绪,老师要构建开放课堂,师生双方在相互交流中沟通,在相互启发下补充,共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师生的共同发展.要尊重个性体验.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重要特性──人文性.
【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为激发学生对生命本质和规律的探究兴趣.教师先提出一个问题:“生命”是一个寻常的话题,也是人类恒久的话题.试想一下,当你只身一人站立在广袤无边的大沙漠中时,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在学生七嘴八舌地回答之后,教师进行深入: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短短的几十年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犹如一颗流星,转瞬即逝.人们都在用不同的方式演绎着生命的内涵,它是贝多芬在琴键上迸发出的铿锵的音符,它是凡高笔下绚烂的色彩,它是绿荫场上运动健儿分秒的搏击,它是孤灯下莘莘学子熬更守夜的苦读……尽管这些生命的形式各不相同,但生命的本质和规律都是相同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文坛老祖母冰心笔下的《谈生命》,倾听她对生命的诠释.
(这样的导入,联系生活拉进学生与作品的距离,激发学生对生命本质的探究兴趣.)
导入之后,和学生一起讨论学习的和目标,定向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二、走进文本:以读为本,品读结合
著名教育家于永正老师说过,“知识要靠自己在读中获得,情感要靠自己在读体验,理念要靠自己在读中感悟,方法要靠自己在读中掌握.”在这一板块中,我采用“朗读”策略,教给学生品读的方法,“还课堂琅琅的书声”,使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体验,在读中创造!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境界.所以这一环节设计了对文章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形式的解读.
1、阅读一──咬文嚼字,读懂文章:
组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依靠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决生字词问题.
这是语文学习的基点.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2、阅读二──寻章摘句,读出自己:
再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品味欣赏,与大家交流.
一要说明喜欢的理由.二要说出自己的体验.三要读出正确的情感.
这一步是学生个性化品读文本.这样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来品味语句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教师适时以身说法,以期师生共鸣.让学生进入个性阅读的空间,在阅读中既审视作者、文本,又观照自己,因文悟道,披情入文.
3、阅读三──联想想象,由读到写:
让学生仿照文章“形象”的文句,通过联想、想象,以“生命像……”开始,写几句形象的话,表达自己对生命的认识.然后在课堂交流、共享.
这样设计将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引导学生留意生活、关心社会,并指导他们表达丰富的情感体验.
4、阅读四──质疑问难,读出问题: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十个问题更重要.《语文课标》中也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我注重引导学生第三次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大胆质疑.学生对文章当中自己不明白的内容进行质疑,小组讨论,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讨论解决.这一环节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交流与合作,探求解决问题方法.除学生提出的问题,我再设置两个问题:
⑴ 作者把“生命”形象化地说成是小树,生命与小树有哪些相同之处?
⑵ 通过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表明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发现教育法认为:“当学生对文章有了深刻的理解后,就可以提出有一定深度、较为典型的问题,而学生对于自己的问题总是有更大的兴趣,又将主动回到文章中去探究答案”.这样看来质疑是创新的起点,是思维的火花,是进步的阶梯,更是成功的关键!
5、阅读五──背诵警句,积累巩固:
丰富语言积累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所以让学生品读文中警句,争取当堂成诵.这样既是语言的积累,又是思想的升华.
在第二大环节中,学生了解了文章的读法,从咬文嚼字到寻章摘句,从理解性阅读到创造性阅读,从品味赏析到阅读积累,拓展了思维空间,提高了阅读质量.
三、走进生活
设计这样的问题:“冰心用散文来表达自己对生命的感悟,梵高用画来表达,大家愿不愿意寻找一种恰当的形式表达自己对生命的感悟?”
由课内而课外,由书本而人生,拓展学生的阅读,让学生的阅读与思考定向驰骋.
(这样设计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感受,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灵活性思维,充分发展学生个性,采用各种形式表现自己对生命内涵的感悟,同时进行德育渗透.学生自行准备,如果需要还可以与其他同学合作完成.学生可利用绘画、演讲、诗歌、快板等形式来表现.如果时间不允许可以延伸到课后完成.)
附时间安排:情境导入:3分钟;咬文嚼字,读懂文章:2分钟;寻章摘句,读出自己6分钟;联想想象,由读到写8分钟;质疑问难,读出问题10分钟;背诵警句,积累巩固8分钟;走进生活5分钟.另外还有3分钟作为弹性时间,视学情而定.
以上是教学的主要过程,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多读多思多说,是本节课设计的出发点;“注重兴趣与感悟、注重朗读与积累、注重个性与反思”,是我对新课标的理解,是我的教学理念,也是本节课的设计原则;感受语文的魅力,让课堂鲜活起来,让学生爱学会学,是我课堂教学的追求!以上说课有不当之处请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10 <<那 树>>说课稿
《那树》是台湾著名散文家王鼎钧的名作.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以描写和叙述为主.少有议论,全用形象打动人心.那树用自己的生命绿了一方土地,其“绿着生,绿着死”的形象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教学本文,应引导学生感知老树形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体会托物寓意的手法,理解课文的主旨;探究文章打动人心的奥秘,品析鉴赏本文的哲理美、修辞美,感受悲剧色彩、奇幻色彩,深层体会王鼎钧散文的艺术魅力,另外,还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关注身边的绿色,增强环保意识,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延伸拓展法等教学方法,注重合作研讨.注重多层对话,全面挖掘课文各方面的资源,力求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认识自然方面都有收获.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倒坍、引颈受戮、周道如砥”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王鼎钧及其散文创作成就.
3.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能力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
2.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艺术性,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3.揣摩语言,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培养语感.
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
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2.掌握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揣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愤激的情感,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2.正确理解蚂蚁王国的事情,体会作者的用意.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点拨法
3.品读法
4.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树的生命历程;感知树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大地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大地上站立的最大的生命群体是森林,但是在今天,许多地方的绿色正逐渐被吞噬,他们在疾速奔驰的人类文明的车轮的碾压下,成片成片地消失了.这不,就连街头那棵老树也未能幸免,就让我们一起拜读王鼎钧先生为那树写的“悼词”吧.
二、资料助读 (学生自由展示课外搜集结果)
1.关于作者
王鼎钧,台湾著名的散文家.主要的散文作品有《人生三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人生观察》《长短调》《世事与棋》《情人眼》《碎玻璃》《灵感》等.
2.多媒体播放反映人类生存困境的若干画面,如水土流失、土壤沙化、沙漠蔓延、洪水肆虐、森林面积锐减、资源严重枯竭……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积累生字生词,并交流.
多媒体显示;
佝偻(gōu lóu):脊背向前弯曲,文中指老树枝干弯曲.
倒坍(tān):倒塌.
萌庇(yìn bì):大树枝叶遮蔽阳光,宜于人们休息.
引颈受戮:伸长脖子接受杀戮.
踝骨(huái):指树干靠近根的部位.
虬须(qiú):卷曲的胡子.这里指树根.
周道如砥(dī)这里形容公路的平坦,畅通无阻.
2.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课文,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应深沉,不宜强烈奔放.
3.学生大声读课文,入境.
4.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文意,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生1:本文描述了那树很久以来一直默默奉献,最后毫无怨言地引颈受戮的过程,歌颂了他的献身精神,体现了一切都要为发展让路的主旨.
生2:本文写了一棵老树绿着生,生为人类、生为大地而最终绿着死的悲剧生涯,揭示了人类文明造成的灾害,表现了作者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质疑.
生3:本文写了一棵老树从生到死的生命历程,表达了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和思考——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
教师总结:三位同学的看法各不相同,到底孰是孰非,让我们探究一番再作断.
四、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划分文章结构层次,理清思路.
2.四人一组讨论交流.
明确:全文大致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篇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描写早期的大树.写了大树的形象、经历和对人类“友善”的情况.
第二部分(从“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到“在星空下仰望上帝”),描写近期的大树,写大树妨碍了道路发展引起人们的议沦,使人们质疑其存在的必要性.
第三部分(从“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到结尾),描写现时的大树,作者对大树的最终命运作了关键性的描述,并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教师总结:本文按大树生命经历的顺序叙事,越是久远的叙述得越简略,越是近期的叙述得越详细.
写大树的早期、近期和现时的情况,都有较为明显的浯言标志.如第6段开头有一“但是”转折,表明另一种相反的情况将要讲述,由早期的大树自然过渡到近期的大树.如第9段开头说“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表明将要讲述某一具体事件,由写近期的大树自然地过渡到写现时的大树.梳理文章思路时,要充分借助这些浯言标志(路标).方可快速理清全文思路,整体把握文章.
五、感知那树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1.提问:文中的树是一棵什么样的老树,它具有怎样的价值、品格,最后遭遇怎样的命运?
全班分为六个小组,每两个小组负责一个部分,讨论分析概括树的特征.以其中一个小组为主,另一个小组补充或评价.
成果展示:
第一部分,概括地说写了三方面的内容.大树有奇特的容貌:它老态、佝偻,但坚固稳定,繁密茂盛;有霉黑潮湿的皮层.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树身像生铁铸就.大树生长在特殊环境中:站立在泥泞的马路边,周围有几处老式平房,一片破败、荒凉景象.大树对人类大有功德:面香,成为人们心理的慰藉;炎热的夏,送来阴凉和清静;朦胧的夜晚,送给情人温馨的感觉;它扩张着荫庇的面积,为人类带来更多的福利.总是,大树为世间珍奇之物,是人类的守护神.
第二部分:大树的生存受到了威胁,淹没在滚滚黄尘里和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即便如此,大树依然奉献着生命的绿色,酝酿着诗意,表现了大树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忍辱负重、胸怀豁达的本性.
第三部分,那树无端被判刑、被杀戮、被消灭.惨不忍睹,悲壮异常,像勇士被迫离开疆场,哀怨、无奈而又刚烈.
教师总结:那树经久经屹立,目睹着大地的沧海桑田,给人以邈远的历史感;它在大自然的灾祸面前“毫发”未损,似是古老而茂盛的生命旗帜:它绿化大地,荫庇人类,只愿给予,从不索取,无私地奉献,表现了高尚的品格;它身遭逆境.却不放弃绿的愿望,表现了豁达宽容的胸怀;它在自己面临杀戮时自己也要保护自己体内的蚂蚁国民,让其安全撤离,表现一种爱心.
2.体味作者的情感.
提问:作者描述老树的形象时,融注了浓浓的情感.请揣摩在“绿着生”“绿着死”两个生命阶段的描摹过程中,表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学生品味、辨析.
“绿着生”.那树古老、神奇、多情、忠诚,作者对树怀有满腔的热爱和崇敬之情,树的生存受到威胁,但它“绿得更深沉”“依然绿着”“照旧绿”“绿得很”“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平淡的言词背后,涌动着汹涌的激情.
“绿着死”.“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树遭杀戮.惨不忍睹,作者心中的痛苦、悲哀、愤激之情溢于言表.
六、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
2.揣摩关键语句,思考:大树身遭屠戮的悲剧根源是什么?
两个选择:
1、自己买什么辅导书之类的,自己钻研
2、上人教网看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