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姬的故事胡笳十八拍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故事啊?是不是和蔡文姬有关系呢?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8 18:47:56
蔡文姬的故事胡笳十八拍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故事啊?是不是和蔡文姬有关系呢?
蔡文姬的故事
胡笳十八拍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故事啊?是不是和蔡文姬有关系呢?
蔡文姬的故事胡笳十八拍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故事啊?是不是和蔡文姬有关系呢?
《胡笳十八拍》是一篇长达一千二百九十七字的骚体叙事诗,原载于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五十九及朱熹《楚辞后语》卷三,两本文字小有出人.对这首诗是否为蔡文姬所作,学术界争议颇大.
蔡文姬的《悲愤诗》为五言叙事体,一百零八句,对这首诗,学术界的看法较为一致,公认为是蔡文姬所作,但也有学者认为是民间作品.
(二)正文
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汉祚衰.天不仁兮降乱离,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时.干戈日寻兮道路危,民卒流亡兮共哀悲.烟尘蔽野兮胡虏盛,志意乖兮节义亏.对殊俗兮非我宜,遭忍辱兮当告谁?笳一会兮琴一拍,心愤怨兮无人知.
戎羯逼我兮为室家,将我行兮向天涯.云山万重兮归路遐,疾风千里兮扬尘沙.人多暴猛兮如虺蛇,控弦被甲兮为骄奢.两拍张弦兮弦欲绝,志摧心折兮自悲嗟.
越汉国兮入胡城,亡家失身兮不如无生.毡裘为裳兮骨肉震惊,羯膻为味兮枉遏我情.鼙鼓喧兮从夜达明,胡风浩浩兮暗塞营.伤今感晋兮三拍成,衔悲畜恨兮何时平.
无日无夜兮不思我乡土,禀气合生兮莫过我最苦.天灾国乱分人无主,唯我薄命兮没戎虏.殊俗心异兮身难处,嗜欲不同兮谁可与语!寻思涉历兮多艰阻,四拍成兮益凄楚.
雁南征兮欲寄边声,雁北归兮为得汉青.雁飞高兮邈难寻,空断肠兮思愔愔.攒眉向月兮抚雅琴,五拍泠泠兮意弥深.
冰霜凛凛兮身苦寒,饥对肉酪兮不能餐.夜间陇水兮声呜咽,朝见长城兮路杏漫.追思往日兮行李难,六拍悲来兮欲罢弹.
日暮风悲兮边声四起,不知愁心兮说向谁是!原野萧条兮烽戍万里,俗贱老弱兮少壮为美.逐有水草兮安家葺垒,牛羊满野兮聚如蜂蚁.草尽水竭兮羊马皆徙,七拍流恨兮恶居于此.
为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为神有灵兮何事处我天南海北头?我不负天兮天何配我殊匹?我不负神兮神何殛我越荒州?制兹八拍兮拟排忧,何知曲成兮心转愁.
天无涯兮地无边,我心愁兮亦复然.人生倏忽兮如白驹之过隙,然不得欢乐兮当我之盛年.怨兮欲问天,天苍苍兮上无缘.举头仰望兮空云烟,九拍怀情兮谁与传?
城头烽火不曾灭,疆场征战何时歇?杀气朝朝冲塞门,胡风夜夜吹边月.故乡隔兮音生绝,哭无声兮气将咽.一生辛苦兮缘别离,十拍悲深兮泪成血.
我非食生而恶死,不能捐身兮心有以.生仍冀得兮归桑梓,死当埋骨兮长已矣.日居月诸兮在戎垒,胡人宠我兮有二子.鞠之育之兮不羞耻,憋之念之兮生长边鄙.十有一拍兮因兹起,哀响缠绵兮彻心髓.
东风应律兮暖气多,知是汉家天子兮布阳和.羌胡蹈舞兮共讴歌,两国交欢兮罢兵戈.忽遇汉使兮称近诏,遗千金兮赎妾身.喜得生还兮逢星君,嗟别稚子兮会无国.十有二拍兮哀乐均,去住两情兮难具陈.
不谓残生兮却得旋归,抚抱胡儿兮注下沾衣.汉使迎我兮四牡騑騑,胡儿号兮谁得知?与我生死兮逢此时,愁为子兮日无光辉,焉得羽翼兮将汝归.一步一远兮足难移,魂消影绝兮恩爱遗.十有三拍兮弦急调悲,肝肠搅刺兮人莫我知.
身归国兮儿莫之随,心悬悬兮长如饥.四时万物兮有盛衰,唯我愁苦兮不暂移.山高地阔兮见汝无期,更深夜阑兮梦汝来斯.梦中执手兮一喜一悲,觉后痛吾心兮无休歇时.十有四拍兮涕泪交垂,河水东流兮心是思.
十五拍兮节调促,气填胸兮谁识曲?处穹庐兮偶殊俗.愿得归来兮天从欲,再还汉国兮欢心足.心有怀兮愁转深,日月无私兮曾不照临.子母分离兮意难怪,同天隔越兮如商参,生死不相知兮何处寻!
十六拍兮思茫茫,我与儿兮各一方.日东月西兮徒相望,不得相随兮空断肠.对营草兮忧不忘,弹鸣琴兮情何伤!今别子兮归故乡,旧怨平兮新怨长!泣血仰头兮诉苍苍,胡为生兮独罹此殃!
十七拍兮心鼻酸,关山阻修兮行路难.去时怀土兮心无绪,来时别儿兮思漫漫.塞上黄蒿兮枝枯叶干,沙场白骨兮刀痕箭瘢.风霜凛凛兮春夏寒,人马饥豗兮筋力单.岂知重得兮入长安,叹息欲绝兮泪阑干.
胡笳本自出胡中,缘琴翻出音律同.十八拍兮曲虽终,响有余兮思无穷.是知丝竹微妙兮均造化之功,哀乐各随人心兮有变则通.胡与汉兮异域殊风,天与地隔兮子西母东.苦我怨气兮浩于长空,六合虽广兮受之应不容!
(三)赏析
《胡笳十八拍》是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它的作者就是蔡文姬.欣赏此诗,不要作为一般的书面文学来阅读,而应想到是蔡文姬这位不幸的女子在自弹自唱,琴声正随着她的心意在流淌.随着琴声、歌声,我们似见她正行走在一条由屈辱与痛苦铺成的长路上……
她在时代大动乱的背景前开始露面,第一拍即点“乱离”的背景:胡虏强盛,烽火遍野,民卒流亡.汉末天下大乱,宦官、外戚、军阀相继把持朝政,农民起义、军阀混战、外族入侵,陆续不断.汉末诗歌中所写的“铠甲生机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等等,都是当时动乱现象的真实写照.蔡文姬即是在兵荒马乱之中被胡骑掠掳西去的.
被掳,是她痛苦生涯的开端,也是她痛苦生涯的根源,因而诗中专用第二拍写她被掳途中的情况,又在第十拍中用“一生辛苦兮缘别离,”指明一生的不辛源于被掳.她被强留在南匈奴的十二年间,在生活上和精神上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胡地的大自然是严酷的:“胡风浩浩”、“冰霜凛凛”、“原野萧条”、“流水呜咽”,异方殊俗的生活是与她格格不入的.毛皮做的衣服,穿在身上心惊肉跳:“毡裘为裳兮骨肉震惊.”以肉奶为食,腥膻难闻,无法下咽,“羯膻为味兮枉遏我情.”居无定处,逐水草而迁徙,住在临时用草筏、干牛羊粪垒成的窝棚里;兴奋激动时,击鼓狂欢,又唱又跳,喧声聒耳,通宵达旦.总之,她既无法适应胡地恶劣的自然环境,也不能忍受与汉族迥异的胡人的生活习惯,因而她唱出了“殊俗心异兮身难处,嗜欲不同兮谁可与语”的痛苦的心声,而令她最为不堪的,还是在精神方面.
在精神上,她经受着双重的屈辱:作为汉人,她成了胡人的俘虏;作为女人,被迫嫁给了胡人.第一拍所谓“志意乖兮节义亏”,其内涵正是指这双重屈辱而言的.在身心两方面都受到煎熬的情况下,思念故国,思返故乡,就成了支持她坚强地活下去的最重要的精神力量.从第二拍到第十一拍的主要内容便是写她的思乡之情.第四拍的“无日无夜兮不念我故土”,第十拍的“故乡隔兮音尘绝,哭无声兮气将咽”,第十一拍的“生仍冀得兮归桑拌”,都是直接诉说乡情的动人字句.而诉说乡情表现得最为感人的,要数第五拍.在这一拍中,蔡文姬以她执着的深情开凿出一个淡远深邃的情境:秋日,她翘首蓝夭,期待南飞的大雁捎去她边地的心声;春天,她仰望云空,企盼北归的大雁带来的故土的音讯.但大雁高高地飞走厂,杳邈难寻,她不由得心痛肠断,黯然销魂…….在第十一拍中,她揭出示自己忍辱偷生的内心隐秘:“我非贪生而恶死,不能捐身兮心有以.生仍冀得兮归桑梓,死得埋骨兮长已矣.”终于,她熬过了漫长的十二年,还乡的宿愿得偿,“忽遇汉使兮称近诏,遣千金兮赎妾身.”但这喜悦是转瞬即逝的,在喜上心头的同时,飘来了一片新的愁云,她想到自己生还之日,也是与两个亲生儿子诀别之时.第十二拍中说的:“喜得生还兮逢圣君,嗟别稚子兮会无因.十有二拍兮哀乐均,去住两情兮难具陈”,正是这种矛盾心理的坦率剖白.从第十三拍起,蔡文姬就转入不忍与儿子分别的描写,出语便咽,沉哀入骨.第十三拍写别子,第十四拍写思儿成梦,“抚抱胡几兮位下沾衣.……一步一远兮足难移,魂销影绝兮恩爱移”,“山高地阔兮见汝无期,更深夜阑兮梦汝来斯.梦中执手兮一喜一悲,觉后痛吾心兮无休歇时,”极尽缠绵,感人肺腑.宋代范时文在《对床夜话》中这样说:“此将归别子也,时身历其苦,词宣乎心.怨而怒,哀前思,千载如新;使经圣笔,亦必不忍删之也.”蔡文姬的这种别离之情,别离之痛,一直陪伴着她,离开胡地,重入长安.屈辱的生活结束了,而新的不幸:思念亲子的痛苦,才刚刚开始.“胡与汉兮异域殊风,天与地隔兮子西母东.苦我怨气兮浩于长空,六he虽广兮受之应不容.”全诗即在此感情如狂潮般涌动处曲终罢弹,完成了蔡文姬这一怨苦向天的悲剧性的人生旅程.
《胡笳十八拍》既体现了蔡文姬的命薄,也反映出她的才高.《胡笳十八拍》在主人公,即蔡文姬自己的艺术形象创造上,带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即使在叙事上也是如此,写被掳西去,在胡地生育二子,别儿归国,重入长安,无不是以深情唱叹出之.如写被掳西去:“云山万重兮归路遇,疾风千里兮扬尘沙.人多暴猛兮如狂蛇,控弦被甲兮为骄奢”,处处表露了蔡文姬爱憎鲜明的感情——“云山”句连着故土之思,“疾风”句关乎道路之苦.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更主要地体现在感情抒发的突发性上.蔡文姬的感情,往往是突然而来,忽然而去,跳荡变化,匪夷所思.正所谓“思无定位”,甫临沧海,复造瑶池.并且诗中把矛头直指天、神:“天不仁兮降乱离,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时.”“为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为神有灵兮何事处我海北天南头?我不负天兮天何配我殊匹?我不负神兮神何殛我越荒州?”把天、神送到被告席,更反映出蔡文姬的“天无涯兮地无边,我心愁兮亦复然,”“苦我怨气兮浩于长空”的心情.
《胡笳十八拍》的艺术价值很高,明朝人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说:“东京风格颓下,蔡文姬才气英英.读《胡笳吟》,可令惊蓬坐振,沙砾自飞,真是激烈人怀抱.”
《胡笳十八拍》的艺术价值高,与蔡文姬的才高有关,蔡文姬的才高是由她的家世和社会背景造成的.
(四)作者蔡文姬像
蔡琰(约177-?):即蔡文姬,汉末著名琴家,史书说她“博学而有才辨,又妙于音律.”父亲蔡邕是曹操的挚友.蔡文姬名琰,字文姬,又字明姬,她的父亲便是大名鼎鼎的大儒蔡邕.
蔡邕就是蔡伯喈,有一出《琵琶记》的唱词,说的是蔡怕偕中状元后,不认发妻赵五娘,别娶丞相之女,可说是厚诬古人.东汉时根本没有状元,也没有别娶丞相之女这回事.对此南宋陆游曾感叹系之他说:“身后是非谁管得,隔村听唱蔡中郎.”
蔡邕不可能中状元,但他的才学在当时得到举世公认却是事实.汉灵帝时、他校书东观,以经籍多有谬误,于是为之订正并书写镌刻在石碑上,立在大学门外,当时的后生学子都就此石经校正经书,每日观览摩写的不绝于途.这些石碑在动乱中,在洛阳大火中受到损坏,经过一千八百多年,洛阳郊区的农民在犁田时掘得几块上有字迹的石块,经人鉴定就是当年蔡邕的手书,称为“熹平石经”,现在珍藏在历史博物馆中.
蔡邕是大文学家,也是大书法家,梁武帝称他:“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力.”当代史学家范文澜讲:“两汉写字艺术,到蔡邕写石经达到最高境界.”他的字整饬而不刻板,静穆而有生气.除《嘉平石经》外,据传《曹娥碑》也是他写的,章法自然,笔力劲健,结字跌宕有致,无求妍美之意,而具古朴天真之趣.
此外,蔡邕还精于天文数理,妙解音律,在洛阳俨然是文坛的领袖,像杨赐、玉灿、马月碑以及后来文武兼资,终成一代雄霸之主的曹操都经常出入蔡府,向蔡邕请教.
蔡文姬生在这样的家庭,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学能文,又善诗赋,兼长辩才与音律就是十分自然的了,可以说蔡文姬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可惜时局的变化,打断了这种幸福.
蔡文姬16岁时嫁给卫仲道,卫家当时是河东世族,卫仲道更是出色的大学子,夫妇两人恩爱非常,可惜好景不长,不到一年,卫仲道便因咯血而死.蔡文姬不曾生下一儿半女,卫家的人又嫌她克死了丈夫,当时才高气傲的蔡文姬不顾父亲的反对,毅然回到娘家.后父亲死于狱中,文姬被匈奴掠去,这年她才二十三岁,被左贤王纳为王妃,居南匈奴12年,并育有二子,此间她还学会了吹奏“胡笳”及一些异族的语言.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感念好友蔡邕之交情,得知文姬流落南匈奴,立即派周近做使者,携带黄金千两,白璧一双,把她赎了回来.这年她三十五岁,在曹操的安排下,嫁给田校尉董祀,就在这年爆发了著名的“赤壁之战.”
蔡文姬嫁给董祀,起初的夫妻生活并不十分和谐.蔡文姬饱经离乱忧伤,时常神思恍惚;而董祀正值鼎盛年华,生得一表人才,通书史,谙音律,自视甚高,对于蔡文姬自然有些不足之感,然而迫于丞相的授意,只好接纳了她,在婚后第二年,董祀犯罪当死,她顾不得嫌隙,蓬首跣足地来到曹操的丞相府求情.曹操念及昔日与蔡邕的交情,又想到蔡文姬悲惨的身世,倘若处死董祀,文姬势难自存,于是宽宥了董祀.
从此以后,董祀感念妻子之恩德,对蔡文姬重新评估,夫妻双双也看透了世事,溯洛水而上,居在风景秀丽,林木繁茂的山麓.若干年以后,曹操狩猎经过这里,还曾经前去探视.蔡文姬和董祀生有一儿一女,女儿嫁给了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为妻.
文姬一生三嫁,命运坎坷,丁廙在《蔡伯喈女赋》描述了她的婚姻:
伊大宗之令女,禀神惠之自然;
在华年之二八,披邓林之矅鲜.
明六列之尚致,服女史之语言;
参过庭之明训,才朗悟而通云.
当三春之嘉月,时将归于所天;
曳丹罗之轻裳,戴金翠之华钿.
羡荣跟之所茂,哀寒霜之已繁;
岂偕老之可期,庶尽欢于余年.
文姬博学多才,音乐天赋自小过人,她6岁时听父亲在大厅中弹琴,隔着墙壁就听出了父亲把第一根弦弹断的声音.其父惊讶之余,又故意将第四根弦弄断,居然又被她指出.长大后她更是琴艺超人.她在胡地日夜思念故土,回汉后参考胡人声调,结合自己的悲惨经历,创作了哀怨惆怅,令人断肠的琴曲《胡笳十八拍》;嫁董祀后,感伤乱离,作《悲愤诗》,是中国诗史上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当然也有人认为是伪作).
相传,当蔡文姬为董祀求情时,曹操看到蔡文姬在严冬季节,蓬首跣足,心中大为不忍,命人取过头巾鞋袜为她换上,让她在董祀未归来之前,留居在自己家中.在一次闲谈中,曹操表示出很羡慕蔡文姬家中原来的藏书.蔡文姬告诉他原来家中所藏的四千卷书,几经战乱,已全部遗失时,曹操流露出深深的失望,当听到蔡文姬还能背出四百篇时,又大喜过望,于是蔡文姬凭记忆默写出四百篇文章,文无遗误,可见蔡文姬才情之高.
[编辑本段]【中国古代十大名曲之一】
汉末大乱,连年烽火,蔡文姬在逃难中被匈奴所掳,流落塞外,后来与左贤王结成夫妻,生了两个儿女.在塞外她度过了十二个春秋,但她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曹操平定了中原,与匈奴修好,派使节用重金赎回文姬,于是她写下了著名长诗《胡笳十八拍》,叙述了自己一生不幸的遭遇.琴曲中有《大胡笳》、《小胡笳》、《胡笳十八拍》琴歌等版本.曲调虽然各有不同,但都反映了蔡文姬思念故乡而又不忍骨肉分离的极端矛盾的痛苦心情.音乐委婉悲伤,撕裂肝肠.
《胡茄十八拍》是古乐府琴曲歌辞,一章为一拍,共十八章,故有此名,反映的主题是“文姬归汉”.汉末战乱中,蔡文姬流落到南匈奴达十二年之久,她身为左贤王妻,却十分思念故乡,当曹操派人接她回内地时,她又不得不离开两个孩子,还乡的喜悦被骨肉离别之痛所淹没,心情非常矛盾.
古琴曲,据传为蔡文姬作,由18首歌曲组合的声乐套曲,由琴伴唱.“拍”在突厥语中即为“首”,起“胡笳”之名,是琴音融胡茄哀声之故.表现了文姬思乡、离子的凄楚和浩然怨气.现以琴曲流传最为广泛.
汉末大乱,连年烽火,蔡文姬在逃难中被匈双所掳,流落塞外,后来与左贤王结成夫妻,生了两个儿女.在塞外她度过了十二个春秋,但她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曹X平定了中原,与匈奴修好,派使邪路用重金赎回文姬,于是她写下了著名长诗《胡笳十八拍》,余述了自己一生不幸的遭遇.琴曲中有《大胡笳》、《小胡笳》、《胡笳十八拍》琴歌等版本.曲调虽然各有不同,但都反映了蔡文邪路思念故乡而又不忍骨肉分离的极端矛盾的痛苦心情.音乐委婉悲伤,撕裂肝肠.
唐代琴家黄庭兰以擅弹此曲着称.李颀的《听董大弹胡笳》诗中有:“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客归.”在琴曲中,文姬移情于声,借用胡笳善于表现思乡哀怨的乐声,融入古琴声调之中,表现出一种浩然的怨气.
现有传谱两种,一是明代《琴适》(1611年刊本)中与歌词搭配的琴歌,其词就是蔡文姬所作的同名叙事诗;一是清初《澄鉴堂琴谱》及其后各谱所载的独奏曲,后者在琴界流传较为广泛,尤以《王知斋琴谱》中的记谱最具代表性.
全曲共十八段,运用宫、征、羽三种调式,音乐的对比与发展层次分明,分两大层次,前十来拍主要倾述作者身在胡地时对故乡的思恋;后一层次则抒发出作者惜别稚子的隐痛与悲怨.
此曲全段都离不开一个“凄”字,被改编成管子独奏,用管子演奏时那种凄切哀婉的声音直直的透入人心,高则苍悠凄楚,低则深沉哀怨.
蔡文姬作的《胡笳十八拍》被郭沫若称道为“是一首自屈原《离骚》以来最值得欣赏的长篇抒情”
全诗共十八段,谱作成套歌曲十八首.据郭沫若说,突厥语称“首”为“拍”,十八拍即十八首之意.又因该诗是她有感于胡笳的哀声而作,所以名为《胡笳十八拍》或《胡笳鸣》.原是琴歌,但魏晋以后逐渐演变成为两种不同的器乐曲,称《大胡笳鸣》、《小胡笳鸣》.前者即为《胡笳十八拍》的嫡传.
唐代琴家黄庭兰以擅弹此曲著称.李颀有《听董大弹胡笳》诗:“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客归.”就是对该曲内容的概括.现存的曲谱最早见于1425年刊行的《神奇秘谱》本,称“大、小 胡笳”,都是无歌词的器乐曲.可唱的琴歌《胡笳十八拍》,初见于明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孙丕显所刻的《琴适》中,也就是现在最流行的谱本,其歌词即文姬所作的“我生之初尚无为……”.音乐基本上用一字对一音的手法,带有早期歌曲的特点.从第一拍到第九拍,以及第十二、十三两拍,都有一个相同的尾声,有受汉代相和大曲影响的痕迹.全曲为六声羽调,常用升高的徵音(升5)和模进中形成的高音(升1)作为调式外音.情绪悲凉激动,感人颇深.
它也是中国著名十大古曲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