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高一文章读后感庄周买水六国论 苏洵剃光头发微这三篇文章的读后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09 17:38:29
求高一文章读后感庄周买水六国论 苏洵剃光头发微这三篇文章的读后感
求高一文章读后感
庄周买水
六国论 苏洵
剃光头发微
这三篇文章的读后感
求高一文章读后感庄周买水六国论 苏洵剃光头发微这三篇文章的读后感
《庄周买水》
本文运用故事新编的形式,活用了《庄子》中的典故和人物形象,从“濠梁观鱼”和“涸辙之鲋”里生发新意,赋予其时代的内容.熔荒诞、正经于一炉,化历史、现实为一体.一是以“古事为据,与古事若即若离”,二是追求荒诞的艺术效果,做到离其形而传其神,使本文到达深层次的思想领域和完美的艺术天地.内容不仅讽刺了商品流通领域以权谋私、哄抬物价、凭空暴富的丑恶现象,而且深入表现了老百姓的艰难、忧虑以及他们对社会风气好转久望不来的强烈不安和知其必来的坚定信念.正是从一般人思考止步的地方起步的,因而课文的思想性显得尖锐、深刻、不同凡响.因此,老杂文家严秀说:“愤怒揭发‘官倒’和买空卖空的投机发财行为的文章,何止千万篇,但刘征的一篇《庄周买水》何其优秀特出!”
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人们纷纷经商去了,知识分子处境尴尬.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之下,确实有些知识分子放弃了社会责任.庄周看到涸辙之鲋,他心情怎样?庄周们看到人民的艰难时,他们的灵魂是不是重新回归了?信息时代,阅读学习既要“善假于物”,又要“善假于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六国论》
本文的历史背景应从两个角度着眼:一是作者论述的六国灭亡那个历史时期的情况,借以了解作者立论的根据;二是作者所处的北宋时代的历史状况,借以明确作者撰写此文的针砭现实的意义及其写作上的特点.
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就是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盛的六国却因宗法势力的强大,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方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他们又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随之相继灭亡.六国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绝不仅仅是因为割地赂秦.苏洵不从其他方面去论证,而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证,是为其针砭现实服务的.
北宋建国以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军人乱政,因而实行中央集权制度,解除节度使的权力,派遣文臣做地方官,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由皇帝直接控制禁军,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为了防范武将军权过重,严令将帅不得专兵,甚至外出作战,也必须按皇帝颁发的阵图行事.将官经常轮换,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致使军队没有战斗力.这样的措施虽然杜绝了军阀拥兵作乱,但是也造成军事上的衰颓.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到北宋中期,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北宋政府实行不限制兼并的政策,土地集中现象严重,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的专制腐败,军事上的骄惰无能,带来外交上的极端软弱.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
苏洵写这篇文章并不是单纯地评论古代的历史事件,而是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采取妥协苟安的外交政策.
《剃光头发微》
本文选材,就做到了大中取小,从平凡的生活现象谈到重大的社会问题.本文实际上讲的是掌权者应该如何用好手中之权的大问题,但作者重点谈的却是剃头者如何用好剃头刀的问题,这是大中取小.
本文立意,又做到了小中见大.谈剃光头问题,不是就事论事,而是最后水到渠成地说到掌权问题.试想,如果局限于剃光头问题,至多也只是纠正行业不正之风问题,与掌权问题相比就小得多了.由剃光头联想到掌权,谁手里拿着剃头刀,谁就掌握着“剃头权”;谁有剃头权,谁就可以滥施权柄,决定你剃光头还是剃平头.由此联想到,如果那些掌握了用人权、分配房子权,乃至更大权力的人,如果也像这位理发师那样,有点权就耍,那老百姓不就遭殃了吗?遗憾的是,这样的人生活中并不鲜见,这也正是种种不正之风的一个重要根源.总之,“剃光头——掌权”,就是这篇作品构思立意的基本模式.这种模式恰好验证了杂文写作要以小见大的基本规律.
杂文的最大特点就是“杂”,表现在材料的运用上,要发挥丰富的联想,道古论今,纵横联系.本文从剃光头联想到古今中外,各种材料信手拈来,随意挥洒.请看,作者从剃光头联想到清代“留发不留头”,清末留学生回国后要装一根假辫子,联想到鲁迅的《头发的故事》,联想到旧社会理发工人被开除宗籍,联想到石达开关于理发师的对联,进而又联想到古代一种刑法叫“髡”,联想到许多国家的罪犯也剃光头,等等.这些联想文字谈天说地、说古道今,看似闲笔,实则是进一步丰富作品的内容,开掘作品的内涵,同时也为最后从剃光头联想到掌权做好铺垫.有了古今中外这种种关于剃头的材料,再由剃光头说到掌权,就水到渠成、自然贴切了.如果没有这些材料,从剃光头直接说到掌权,作品的内容就显单薄,结构是直线式的,整篇杂文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势必大打折扣.
课文用绝大部分篇幅,铺陈古今中外关于理发的种种掌故,直到最后,才点明主题是嘲讽那些滥用职权者,卒章显志,既放得开,又收得拢,构思十分精巧,显示出作者的深厚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