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辛弃疾的故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4 08:41:22
关于辛弃疾的故事关于辛弃疾的故事关于辛弃疾的故事辛弃疾抗金事迹  辛弃疾的少年时期是在国土沦陷、外族欺压的痛苦中度过的.钦宗赵桓靖康元年(1126年)北宋王朝宣告覆灭,中原地区沦人敌手,此后不久,山东

关于辛弃疾的故事
关于辛弃疾的故事

关于辛弃疾的故事
辛弃疾抗金事迹
  辛弃疾的少年时期是在国土沦陷、外族欺压的痛苦中度过的.钦宗赵桓靖康元年(1126年)北宋王朝宣告覆灭,中原地区沦人敌手,此后不久,山东地区也被金兵攻占.辛弃疾从记事起,就目睹金统治者对其占领区内的汉族人民实行残酷的种族歧视和种族压迫.强烈的民族仇恨和御敌报国的愿望在他小小的心里不断滋长.
  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企图把南宋政权彻底消灭.为了发动侵略战争,他下令大量强行征收壮丁和马匹,加紧对各族劳动人民的压榨剥削,残暴落后的女真侵略者统治下的各族人民的反抗活动像喷薄汹涌的火山一样到处爆发开来.
  这一年,22岁的辛弃疾也在家乡聚众二千举起了武装斗争的义旗.他深知,要凭自己的力量独立完成抗金大计是十分困难的,因此,起义胜利后,他立即把队伍带到了山东.
  山东的郓州,也叫东平府,西边滨临梁山泊,东边傍泰山之麓,是山东地区的一个军事要地.农民起义军耿京的队伍在这一年攻占了郓州.辛弃疾率领两千多人的队伍来这里加入农民起义军,这可是一件了不起的事.起义群众都知道,好多读书人平时说得好听,金人一来,就投靠金人作帮闲、帮凶了;有的也想反抗,但不是彷徨观望,就是看不起农民出身的首领,不肯加入这支在各地起义军中声势最大的队伍.如今,辛弃疾这样有名的文人来投奔,愿意接受农民起义领袖的领导,使起义军上上下下都感到欢欣鼓舞.
  辛弃疾的队伍过来了.骑着骏马沉稳地走在队伍前头的辛弃疾英姿飒爽,生气勃勃.看着路两边热情欢迎自己的起义军战士,压抑不住的笑意从他脸上洋溢开来.
  在几位将领的簇拥下,辛弃疾拜见了耿京.落座后,耿京微笑着对辛弃疾说:“辛兄在济南起义,对周围震动不小啊!你们读书人知道的事情多,主意多,如今到我们这儿,还要请你多多指点.”
  “不必客气.”辛弃疾说,“只要能早日赶走金人,我任凭节度使(耿京自称为天平军节度使)调遣.去年和大前年我曾到金狗的都城燕京应试,对他们的军事部署和政治局势都进行了仔细侦察,今后,我们要打过去,我是可以提供一些情况的.”
  “太好了!”耿京兴奋地说,“我们一定要打到华北和中原地区,把金狗彻底赶回老家去.辛兄,我们这儿最缺的就是你这样有谋略的人才,就暂时委屈你做我们的‘掌书记’吧.”
  掌书记的主要工作是负责全军的书檄文告,辛弃疾接受了这个职务后干得非常出色.他时常和耿京等首领一起商讨战事.这一年十一月,宋军在采石击败了企图渡江南下的金兵主力,不久金主完颜亮被他的部下杀死.金兵一片混乱,纷纷溃退.采石大捷的消息使起义军上上下下欢欣鼓舞,辛弃疾更是无比兴奋,他认为收复中原的时机已经到来,于是便建议耿京“决策南向”,派人与南宋政府取得联系,争取朝廷对北方起义军的支持,以便互相配合,进行全面反攻.耿京同意了他的建议,并令辛弃疾起草章表.
  章表起草好了,由辛弃疾保管的义军的大印却不见了.正在这时,有人报告,原先被辛弃疾动员带着一千多人队伍来投奔义军的义端和尚逃跑了.事情很清楚,一定是义端偷走大印的.辛弃疾匆忙来向耿京报告.
  “军中大印都丢失了,这还了得!”耿京大怒,“这秃驴是你介绍来的,如今出了差错,又是你保管大印不严,来人,以军法从事!拉出去杀了!”
  “把我杀掉也无济于事,”辛弃疾冷静、沉着地说,“请你给我三天的期限,到期如果不能把义端擒获,夺回大印,那时再杀我也心甘情愿.”
  “好吧.”耿京也冷静下来,答应了他的要求.
  辛弃疾想,义端既然窃印出逃,必定是要往金人军营去出卖起义军中的虚实的.于是,他跨上骏马,挥鞭向附近的金兵的营地风驰电掣般地飞奔而去.
  一路上,辛弃疾怒火满腔,勒紧缰绳,频频抽打坐骑疾驶.他想起在济南的时候,看到这个义端似乎很有江湖豪气,谈起兵法来也有些见解,常常和自己慷慨激昂地议论抗金大事,想不到竟是一个见利忘义的投机分子.越想越是气愤,他心急如焚,在马上暗下决心:即使追到天涯海角,也要把这个黑心的和尚抓回伏法.辛弃疾马不停蹄,翻山越岭,一路上不停地向人询问义端的行踪.
  在一个偏僻的山道上,辛弃疾看到了慌忙逃窜的义端.义端一边打马前进,一边心虚地回头看看.一回头,他看到了像疾风一样飞驰而来的辛弃疾,顿时魂飞魄散,身体一软,从马上滚了下来,趁势跪倒在地上.
  辛弃疾早已拔剑出鞘,怒视着不住叩头求饶的义端.
  “我知道您是天上的青牛星,力大无比,求你不要杀我.”义端花言巧语地央求说.
  辛弃疾手起剑落,义端的秃头滚落地上.他搜出军印,将义端的头颅挂在鞍上,催动坐骑,回营复命.
  这一壮举充分显示了辛弃疾的智勇和胆略,耿京对他更加器重了,起义军中的将士对辛弃疾的文武才干也更加敬佩.
  南归的章表又送往附近义军首领王世隆、张安国等人处,他们同意后也都在章表上签了名.接着,耿京派诸军都提领贾瑞为代表,去与南宋政府接洽.由于贾瑞是个不识字的农民,也不懂拜会阜帝和将相大臣的一些礼节,而辛弃疾是义军中唯一的知书识礼的文人,所以耿京便派遣他与贾瑞同往建康(今江苏南京市).另外还有儿个随行人员.
  绍兴三十二年(11 62年)一月十八日,贾瑞、辛弃疾等人渡过长江,到了古城建康.他们不但会见了将相大臣,而且进城的当天,就被刚从临安(今浙江杭州市)来到建康巡幸的皇帝赵构接见.贾瑞、辛弃疾两人向赵构面诵奏章,说明了要归附宋廷的意愿,并报告了沦陷区的形势和山东地区义军的作战情况.赵构非常高兴,授予耿京以“检校少保”的官衔,并正式任命他为天平军节度使,给贾瑞、辛弃疾等人也分别授予官衔,使他们仍回山东去向耿京传达朝廷的旨意.
  正是春暖花香的时光,辛弃疾一行人到达了海州(今江苏省东海县东北).当地军将李宝、王世隆出来迎接他们.双方攀谈后,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使喜气洋洋的辛弃疾陷入了悲痛之中.
  “掌书记您还不知道吧,耿京节度使已经不幸被叛贼张安国杀害了.义军大部分都溃散了,未溃散的也被张安国他们劫持去投降了金人.”京东招讨使李宝告诉辛弃疾.
  “这是怎么回事?耿节度使是谁杀害的?”辛弃疾简直不敢相信这样的事实,他的双眼不由自主地涌出了泪水.
  “你们奉表南下后,张安国就和金人暗中勾搭了起来,金人以重赏、官位引诱他,要他把耿节度使杀掉.张安国这个恶狗,联络了耿京手下的一个坏东西叫邵进的,由他对耿节度使下了毒手.现在,张安国做了济州(今山东省钜野县)的知州了.”王世隆气愤地告诉辛弃疾.
  “张安国这个恶贼,我一定要把他抓回来,为耿大人报仇!也要计人们看看当当叛徒的下场”辛弃疾霍地站了起来.咬牙切齿地说.
  在愤怒与悲痛中,辛弃疾不断地思考着抓张安国的计划.突然,一个大胆的想法形成了.
  “李大人、王大人”,辛弃疾客气地说,“我想到了一个方法,请你们看看是否可行.”
  “什么方法?”看到辛弃疾的脸上又恢复了刚毅的表情,李宝和王世隆都有些摸不着头脑.
  “是这样的,”辛弃疾和他们说出了自己虎穴擒敌的计划.
  听着辛弃疾的计划,李宝十分佩服,既是敬佩他的勇气,又是赞赏他的胆略.而王世隆则有点坐不住了,他一下子站了起来.
  “辛兄的主意太好了!李大人,让我和辛兄一起去吧.我们一定要把张安国抓回来.”
  一支队伍迅速组织了起来.辛弃疾带领着王世隆和忠义军马全福等共50人,组成一支骑兵队,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从海州直向济州扑去.
  他们到达济州的这一天,张安国正在州府中与金将酣饮.他听到外面报告说,过去义军中的军官辛弃疾来见他,说有事相商.张安国已经喝得醉醺醺的了,但听了这个报告后,头脑中一下子清醒过来.这辛弃疾从朝廷那边来,莫非是要来归顺我?要是他图谋不轨呢,我这边现有金兵和我带过来的部队5万人,怕他作甚!张安国跟身边的金将说一声“我出去看看”便摇摇晃晃地走了出来.
  等在外面,早就作好准备的辛弃疾、王世隆等人,一见张安国出来,猛地扑了上去,一下子把他打翻在地上,勇士们冲上来,迅速把他捆个结结实实,扔到了马背上.旁边的驻军来不及反应过来,看着眼前雪亮的刀子呆住了.
  “我们朝廷的10万大兵已经打过来了!原来的义兵兄弟们,大家不要再跟金狗干了,跟我一起去投奔朝廷吧.”辛弃疾在马上对着围上来的驻军高声喊道.
  听说掌书记来了,原来耿京的部属早就悄悄地传开了.辛弃疾这么一喊,好多义军当即便将队伍集合起来,要跟他走.那些金兵早已吓得魂飞魄散,各自将部队往后撤开,准备逃命.
  辛弃疾看着聚拢来的要起义的上万名弟兄,压抑着内心的激动,迅速指挥他们赶紧撤走.庞大的队伍顿时整齐有序地向着南方奔去.
  金人已经集结起队伍,准备作战,可是看到好长时间没有动静,金将一下子醒悟了过来,命令队伍立即出发,要追回张安国.可是他们能追上的,只是已经消逝在天边的股股黄尘.
  这一壮举,显示了辛弃疾青年时期就有着机智勇敢、嫉恶如仇的品格和不平凡的军事才能.辛弃疾在耿京的队伍中渡过的时间虽然不长,但这段生活,成了他实现抗敌报国愿望、充分施展才能抱负的最难忘经历.这段经历,对他的思想和创作有着深刻影响.在他南渡以后,这段富有战斗意义的生活,便经常出现在他的记忆之中,反映在他的作品里.
  这些词作刻画出一位抗金小将的勃勃英姿和壮阔情怀,表现了一个爱国词人献身抗敌事业的崇高理想.
  此后,辛弃疾便开始了新的生活和斗争.
  1180年,在湖南潭州任知州并湖南安抚使的辛弃疾,向朝廷上了一道奏疏,要求在湖南创立一支军队,以湖南“飞虎军”为名,隶属于南宋政府的枢密院和御前步军司,就近则专听本地安抚使的节制和调度.名义上是为维护地方治安,实质上辛弃疾真正的打算是为了震慑金人,并为北伐准备力量.
  部队以惊人的速度建立着.这天,管后勤的官员来向辛弃疾报告,限期一个月的营房营栅修建工程实在无法完成,情愿按军法治罪.
  辛弃疾这几天心情正在紧张和焦虑中.枢密院有人告状说,辛弃疾借建飞虎军来“聚敛民财”,御前金字牌已下来,命令立即停止建立飞虎军.辛弃疾把金字牌藏起来,加紧建设过程,所以才限期要他们完成任务.看着哭丧着脸来报告的人,辛弃疾的火一下子升了起来.
  “为什么完不成?”他怒气冲冲地问.
  “现在正是雨季,秋雨不断,窑工都没办法烧瓦,所以怎么也想不出办法完成营栅工程.”这位官员小心翼翼地说.
  “造营栅总共要多少瓦?”辛弃疾问.
  “20万片呢.”
  “不要愁,”辛弃疾微笑着说,“我来办.你把别的事都抓紧办好,不能有任何拖延.”
  辛弃疾下了一道命令,要长沙城内外的居民,每家供送20片瓦,限于两天内送到营房,送到后立即付于瓦价100文.所需要的瓦片在两天日果然凑足了.
  军队建立起来了.辛弃疾将修建过程、经费来源、用度开支,向朝廷作了详细汇报,同时,将飞虎营栅的图纸也呈上.聚敛民财的诬告不攻自破,皇帝赵音心头的疑云也随之消散.
  飞虎军很快成为一支威名远扬的精锐之师,金人对这支队伍很是害怕,称之为“虎儿军”.
  辛弃疾念念不忘北伐,时时处处表现出一种桀骜不驯的性格,所以当权者一直耿耿于怀,终究要伺机把他排挤出去.辛弃疾自己也早就觉察个人处境的危殆,他叹息着“倾国无媒,人宫见妒,古来颦损蛾眉.”把报国无门的一腔愁绪借词作倾吐出来.
  1188年冬,已经被罢官在江西上饶带湖闲居了八年的辛弃疾,虽然患着小病,却仍从几年来郁郁不乐的状态中摆脱了出来,高兴地迎接来访的陈亮.陈亮是与辛弃疾志同道合的爱国志士,又是辛弃疾相处极好的朋友.他的来访,使辛弃疾精神振奋,身体也觉得好多了.
  主客二人,同游鹅湖,共饮瓢泉,高谈阔论,话题总是围绕在国事和时局的问题上,心中的积郁,也得到了痛痛快的抒发.
  陈亮在辛弃疾处停留了10天,才告别东归.可他一走,辛弃疾又感到怅然若失,恋恋难舍.第二天,他立即起程去追,打算在途中和陈亮再多盘桓几天,或者最好能把陈亮再请回来.可是,追到了上饶东边鹭鹚林,雪深路滑,再也没法前进了,辛弃疾只得停了下来.
  半夜,躺在床上的辛弃疾,忽然听到一阵悲切切的笛声,传到自己投宿的这个吴家泉湖四望楼来.那一声声连绵的悲鸣,在寒冷的夜间,分外清楚.辛弃疾更加睡不着了,多少往事涌上心头,他不由感慨万千,一首词从心底悄然涌出,他不禁从床上爬了起来,飞笔写着,写着……
  铸就而今相思错,
  料当初费尽人间铁.
  长夜笛,莫吹裂!
  读到陈亮寄来的这首词的和作后,辛弃疾又赋词一首,寄给这位战友:
  老大那堪说.
  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
  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
  笑富贵千钧如发.
  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
  重进酒,换呜瑟.
  事无两样人心别.
  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
  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断骨.
  正目断关河路绝.
  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看试手,补天裂.
  晚年的辛弃疾,还时常回忆起自己青年时代的戎马生涯和报国壮志,他写下了《破阵子》词: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生后名.可怜白发生!
  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他处在极度的悲愤之中.
  1207年秋天,68岁的辛弃疾正在病重的时候,朝廷又来诏命,要他出来任职.在病床上听完了诏书后,辛弃疾的心又剧烈地跳动了起来.他想起年轻时在义军中的战斗生活,枪林箭雨之中的冲杀,是多么痛快啊!可是,在朝廷中,向朝廷上《美芹十论》,陈说恢复大计,可是正像自己词中说的,“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带湖闲居10年,重新起用后不久又是被罢官,又是整整八年的闲退生涯,晚年再起用,每次不是受阻挠,便是被罢官,做不成事业,“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却为什么总是补不成啊!如今,朝廷北伐,这些人为了私心而仓促用兵,遭到大败,现在又要我干什么呢?撑持门面,还是真正想将北伐进行到底呢?辛弃疾感到自己没有心力想下去了.
  儿女们看着辛弃疾的病越来越沉重,都小心地照看着他.九月十日,辛弃疾憔悴的脸上忽然现出了一些神采,他此时如同又飞骑在战场上,对着金人砍杀,马儿不停地奔跑着,身后成千上万的大军跟着自己向北冲锋,旌旗飘扬,杀声震天…….
  辛弃疾生平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出生前13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绍兴三十一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在各地任上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由此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
  今存词629首,数量为宋人词之冠.词作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而以慷慨悲壮的爱国词为其主调.这类词中历来为人传诵之作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写闲适生活的词数量最大,这类往往于闲适中流露出莫可奈何的情绪,其精神仍与其爱国词一脉相通.如(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水调歌头)《盟鸥》等许多词中都带有这种情绪.一部分写农村生活的词清新淳朴,语言浅近,如(清平乐)《村居》、(鹧鸪天)《戏题村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等都是生动的农村风情画.辛词中也有写爱情的词,如(清平乐)“春宵睡重”就写得缠绵婉转,颇能动人.辛弃疾诗今存133首,内容和风格大体上亦如其词.辛弃疾文今存17篇,多为奏议启札等应用文字,颇能见出辛弃疾的见解和谋略.
  辛弃疾词在宋代即已有多种版本,主要为4卷本和12卷本两种.4卷本名《稼轩词》,分为甲乙丙丁4集,宋刻本已不存,今有汲古阁影宋钞本及《唐宋名贤百家词》本.12卷本名《稼轩长短句》,宋刻本已无传,今传本通行者有四印斋刻本.1962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今人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197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点校本《稼轩长短句》.
  辛弃疾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辛词继承了苏轼豪放词风和南宋初期爱国词人的战斗传统,进一步开拓了词的境界,扩大了词的题材,几乎达到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地步,又创造性地融汇了诗歌、散文、辞赋等各种文学形式的优点,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辛词的独特风格.辛词以豪放为主,但又不拘一格,沈郁、明快、激励、妩媚,兼而有之.他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和奇特想象,对自然界的山、水、风、月、草、木都赋予情感和性格,并有所寄托.他还善于吸收民间口语入词,尤其善于用典、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文句,往往稍加改造而别出新意.但也有些作品因用典、议论过多而显得晦涩、呆滞.《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突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吴衡照《莲子居词话》说:辛稼轩别开天地,横绝古今,论、孟、诗小序、左氏春秋、南华、离骚、史、汉、世说、选学、李、杜诗,拉杂运用,弥见其笔力之峭.”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辛弃疾是“一世之豪.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范开《稼轩词序》).和陆游一样,是南渡后坚决主张北伐恢复的代表人物.他还能用以民为本的思想看待北伐事业,他说:“恢复之事,为祖宗,为社稷,为生民而已,此亦明主所与天下智勇之士所共也,顾岂吾君吾相之私哉!”(《九议》)他还能用战略家的眼光,根据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提出抗敌救国的三原则:“一日无欲速,二日宜审先后,三日能任败.”(《九议》)
  辛弃疾虽没留下系统明确的文学主张,但从一些词句中也能看出他的一些文学倾向.他说:“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鹧鸪天》)说明他不但重视文学作品的感情作用,而且强调文学应反映重大的社会内容.又说:“诗在经营惨淡中”(《鹧鸪天)》,“诗句得活法,日月有新工.”(《水调歌头》)说明他提倡严肃的写作态度.又说:“有意雄华泰,无意巧玲珑.”(《临江仙》)说明他特别推崇豪放风格.他还对陶渊明在静穆恬淡之中带有一股兀傲不乎之气深表推崇.这种审美情趣也直接影响了他的词风.
  辛弃疾一生的四个阶段
  一、青少年时期.止于23岁南渡以前.这是他一生最为意气风发的时期.
  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22岁的辛弃疾聚众二千人树起抗金旗帜.未几,率部归耿京起义军,并力劝耿京归宋,以图大业,1162年,辛弃疾奉命南渡,联系起义军的归宋问题.不料叛徒张安国杀了耿京,率部投金.辛弃疾在返回途中得知此消息.辛弃疾率领五十余名骑兵,奇袭金营,生擒叛徒张安国.此举“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从此辛弃疾投奔南宋,官为江阴签判.
  二、青壮年时期:
  1162年至1181年,从辛弃疾23岁到42岁,是一生中游宦时期.这一时期的辛弃疾,雄心勃勃,壮志凌云.他先后上了一系列奏疏,力陈抗金抚国方略.但他的意见并未被当权者采纳.
  在此期间,他由签判到知州,由提点刑狱到安抚使,虽然宦迹无常,但政绩卓著.他出任滁州知州仅半年,当地“荒陋之气”一洗而空.他在湖南帅任,创置“飞虎军”,“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他不失为一个有清醒政治头脑忧国忧民的好官.
  三、中晚年时期:
  1182年至1202年,从43岁到63岁.这期间除了53岁至55岁一度出任闽中外,两次遭弹劾,有18年在江西家中度过,是他一生被迫归隐时期.在长期隐居生活中,他寄情田园,留恋山水,追慕陶渊明,写了大量田园词,山水词,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他的爱国激情在某些唱和赠答词中,也有强烈表达.
  四、晚年时期:
  1203年至1207年,辛弃疾64岁到68岁四年间.辛弃疾64岁高龄时,仍不以久闲为念,不以家事为怀,奉令出任.但事未成就又遭罢免.
  辛弃疾自66岁秋,罢居铅山后,虽屡见封召,乃至授以兵部侍郎,枢密院都城旨要职,但总以年老多病,力辞未就,卒年6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