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在中世纪的西欧的有何作用急用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1 18:51:54
基督教在中世纪的西欧的有何作用急用
基督教在中世纪的西欧的有何作用
急用
基督教在中世纪的西欧的有何作用急用
法兰克王国经济恢复民族融合基督教自它诞生起,大约经历了近三百年.到公元 392 年,才 事实上成了罗马帝国的国教.公元 476 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日耳曼人在其废墟上建立 了许多蛮族国家,并逐渐过渡到了封建社会,西欧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然而,在古典奴隶制衰落和中世纪社会诞生的转折时期里,作为帝国国教的基督教究竟 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 它在这一时期到底起了什么样的历史作用 ? 多少年来,人们对它的 认识并不一致.无论是四至五世纪的罗马人,还是十四、十五世纪的人文主义者、近代理性 主义者以及无神论者,他们都对基督教采取了近乎全面否定的态度,但这种对宗教哲学的批 判毕竟不能代替对基督教的历史分析,而教会人士采用纯神学形式的反驳也不足以取信后人 . 目前,虽然学术界已重视研究基督教在促进西欧封建化过程和对西方文化的影响方面,但从 整体上探究基督教在这一过渡时期的历史作用,从而比较全面客观地认识基督教,却仍然是 一个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 基督教被定为罗马帝国国教,是基督教的胜利,它在客观上加速了西罗马帝国的崩溃. 从欧州历史上看,公元二世纪是罗马帝国发展的最高峰,此后它便渐趋没落,罗马帝国 社会发生了全面而又深刻的危机 ( 公元二世纪末至三世纪末 ) .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落,帝国 原来所信奉的诸神 ( 包括罗马帝国皇帝这个神 ) 已不再像过去具有“万神之王”威灵显赫的地 位,以至必须寻找一个“兴旺”的宗教来鼓舞民心.由于基督教对犹太教教义的超越,使不 同民族、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都可以从基督教中寻找到精神安慰.正是由于基督教“毫无差 别地对待一切民族,它本身就成为第一个可行的世界宗教” ①, 加上基督教在将近二百 年的发展中,也努力摆脱自身的“反抗”气息,以求能够取得统治阶级的谅解和信仰.在这 段时间里,基督教会史上称之为“护教士”的人竭力宣传帝国利益和基督教利益的一致性, 一再表白拥戴皇帝,愿为帝国效劳,以阐述神学的形式向罗马帝国统治者频送秋波.就这样 ,基督教由一个饱受迫害的宗教逐渐为罗马帝国统治集团的某些人所注意或信仰,并为君士 坦丁皇帝所利用.到公元四世纪,基督教最终取代了罗马多神教而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罗 马帝国原想依靠信仰和利用基督教来挽回“江河日下”的颓势,支撑衰弱的帝国,但实际上 却起了相反的作用. 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以后,由于社会危机并未减轻,特别是公元 410 年,西哥特人 攻陷了被誉为“永恒之城”的罗马,一些守旧的罗马贵族则将此归罪于罗马人皈依基督教而 背弃原有宗教之举,矛头直接指向教会.被尊为四大拉丁教父之一的奥古斯丁 (Aurelius A ugustinus,354-430) 以“预定论”来解释历史上已经发生或即将发生的事情,他认为,自从 人类始祖背叛了上帝以来,就出现了相互对立的两座城池,一座是上帝之城,一座是世俗 之城,并指出“上帝之城”注定同上帝永世长存,而世俗之城注定同魔鬼受苦.奥古斯丁不 仅以纯神学的形式解释了罗马城的陷落是由于罗马人自身的罪孽造成的,还驳斥了异教徒 的指责和种种不符合基督教原理的“异端邪说”,从而劝说更多的人信仰基督教,他指 出:“理解为了信仰,信仰为了理解”,人们若放弃尘世上的追求,立意于灵性上的超越, 就会被上帝所拣选,蒙恩得救,进入上帝之城.正是在这样的宣传之下,基督教徒人数巨 增,他们不关心现实生活,一味追求“天国”生活.这种宣传在无形之中消磨了罗马人的 意志.当时,在罗马军队中由于充斥着大量的基督教徒而使战斗力大为减弱,基督教忍辱服 从的信条使晚期帝国的罗马在对外战争中不免处处被动,这与先前罗马人崇奉战神阿波罗 时所采取的主动出击的策略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英国史学家吉本指出:“基督教厌恶今世 的事务,不下于厌恶今世的享乐”,他们“拒绝积极参加帝国的民事 行政或军事防卫.……要基督徒充当士兵、长官或国王的角色,而又不背弃一个更为神圣的 责任,这是不可能的.” ② 不仅如此,随着罗马帝国皇帝对基督教政策的改变,教会的经济地位不断提高,教会不仅 获得大量的捐赠,还被赋予接受教徒遗产的无限权力,教会通过这些途径获得了大量的土地 , 成为了大土地占有者,并且享有豁免权.这样教会土地越多,国家的税收也就越少,以至 到帝国后期,只有基督教会能够办慈善事业,而成了千百万下层群众的知音.同时,教会所 拥有的土地、财产以及享有的经济特权,还吸引着世俗贵族,他们争先地恐后地皈依基督教 ,竟相捐赠财产,以图在教会中谋取神职.而神职人员的增多,反过来又加重了帝国的财 政负担.在公元三世纪,有教区 60 个,平均每个教区有神职人员 147 人.过去认为,宣布基 督教为罗马国教是罗马帝国的胜利,但实际上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后期已经成了帝国的累赘, 它耗尽了帝国的财富,严重破坏了帝国的经济基础.从公元四世纪中叶起,奴隶、隶农和其 他劳动人民的反抗斗争持续不断,起义的烽火几乎燃遍了帝国全境.与此同时,蛮族成群迁 徙并大举进攻罗马,他们彼此呼应,或汇合在一起,猛烈地冲击着腐朽的罗马奴隶制帝国. 面对这种情况,作为罗马帝国统治者的“强心剂”和精神支柱的基督教当然也无回天之力, 更何况自基督教成为帝国国教以后,以基督教“异端”派别形式出现的人民起义在许多地区 不断燃起推翻罗马帝国的战火,从而加速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如公元五世纪初,同基督 教多纳图斯派 ③有“血缘”关系的北非阿哥尼斯特运动重新高涨 起来,从正统的基督教 会来看,它是基督教的异端运动,起义以努米底亚为中心,席卷了整个罗马帝国的阿非利加 行省,起义在公元 418 至 420 年间遭到残酷镇压.后当汪达尔人由西班牙进入北非时,有相当 一部分居民与他们联合起来发动起义,结束了罗马帝国在北非的统治. 由此可见,基督教在当时罗马帝国 的传播,对于帝国的统治来说是极其不利的.基督教 被定为帝国国教,不仅没有起到巩固罗马帝国的作用.相反,他以合法的身份客观上加速了 西罗马帝国的崩溃,而且正是由于基督教取得了国教的地位,才如此迅速地瓦解了西罗马帝 国,以基督教原则取代了罗马原则,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恩格斯说:基督教“征服了罗马 世界帝国” ④. 二 基督教在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的西欧大混乱中充当了秩序的代表,在无政府状态中行使着 政府的职能,不仅有力地支持了法兰克王权的确立,而且承担了国家机器的相当一部分职能 . 正当蛮族用战火销毁古罗马最后残迹的时候,“教会在罗马及其周围的地区成为一种领 导力量” ⑤.他们在面临外敌入侵 ( 当时伦巴德人不仅盘踞在意 大利北部,并且直接向罗马 发动攻势 ) 、又无世俗力量保护的情况下,独立担当起了保卫罗马的领导工作,如利奥一世 ( Leo I) 、佩拉纠一世 (Pelagius I) 和格列高利一世 (Gregory I) ,从而赢得了罗马贵族和平 民的拥护,“罗马人正是把他们的主教视为城市和自身幸福的保障” ⑥ .格列高利一方面 组织武装力量对伦巴德人的进攻进行积极的抵御,另一方面又以大量的财物贿赂伦巴德人, 使其率队北归,从而赢得了人民的拥护,成了当时意大利最有威望的人. 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罗马基督教会为自身的生存和未来发展考虑,承认了“蛮族”所建 立的国家.在众多的蛮族国家中,唯独法兰克王国存在的时间最长,封建化过程完成得最早 ,对西欧的影响也最大.究其原因,是与法兰克人皈依基督教 ( 公元 496 年 ) 、利用基督教分 不开. 随着克洛维皈依罗马基督教,罗马教会就转而为蛮族新主服务,格列高利一世颁布《牧 师守则》,要求教士为蛮族服务,强调信徒必须顺从蛮族统治者,为建立新的统治秩序而不 遗 余力.克洛维以后的法兰克,从六到八世纪末的绝大部分时间里,王权软弱,封建主各自为 政,名义上的国家首脑——国王“没有和任何一个固定的地域发生联系”,正如法国史专 家瑟诺博斯所说,封建制度是“君主的瘫痪” ⑦.在这三百年内 ,教会实际上起着封建国 家职能的作用,并邦助那些刚从氏族制解体阶段走过来不久且毫无国家统治经验的法兰克人 逐渐建立和发展起了一套适合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封建政治制度. 在行政方面,教会上层直接参与政府决策,并兼管行政事务,而地方主教们除管理自己的 教会外,还负责赈济灾荒、组织学校教育、管理金库和修建城堡等行政事务.到加洛林时代 ,行政机关设有巡按使,由国王派遣的巡按使团通常由教会和世俗显贵各派一人组 成,负责巡视一个伯爵辖区,监视地方官吏的行为,使“各阶级的人都可以得到正常的法律 生活”. 在司法方面,公元 511 年,克洛维召集奥尔良宗教会议,制订了宗都法规,该法规具有国 家法律的性质,不论僧俗都得执行,在六世纪中叶,法兰克法律又规定,主教不但有权修改 法官的判决,而且有权处分舞弊渎职的法官,以至于在六世纪末法兰克国王希尔佩里克惊呼 :“说实在的,除了那些主教以外,根本没有人在统治.” ⑧到 七世纪初叶,法兰克国 王制订法律时,须有王国的全体主教参加.法兰克法律第一条就规定:教会法规在各种场合 都应贯彻实施,任何神职人员触犯刑律时,只能由主教按教会法规审理,国家法庭无权干涉 .到八世纪中期开始的加洛林时代,“教会的会议 上也讨论过世俗事务并就世俗事务制订了法律” ⑨.到了查理大 帝统治时期,皇帝还往往 派遣神职人员直接充任法官 ⑩.教会不仅 拥有审讯民事诉讼的权 力,而且有权审理刑事诉 讼.教会就这样把政治分散的法兰克纳入一个松散的政治体系中,直到封建化完成和封建等 级制的确立 B11 .教会成了早期法兰克王国国家机器不可缺少的重 要组成部分,而且政权 和教权并存,也使得西欧中世纪初期的王权无法发展到专制的极限,因而避免了重蹈罗马 帝国的覆辙.至于教权无限制地恶性发展,最终成为王权的对立面并阻碍各民族国家的形成 ,那是中世纪中后期的事情. 三 基督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世纪早期西欧 社会生产力的恢复与发展. 公元五、六世纪的西欧,战乱频仍,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新兴的封建主阶级迫切希 望找到一条经济上的解脱之道,以恢复和发展经济,并进而实现封建秩序的稳定. 中世纪早期的寺院,不仅是一个宗教团体,同时也是西欧社会中一种重要的社会组织和 经济实体.恩格斯在分析欧洲土地关系时曾经指出“远在查理大帝之前,教会早就占有法兰 克全部土地的三分之一.可以肯定,在中世纪,几乎整个天主教西欧都保持着这样的 比例.” B12 恩格斯这里所说的占全部土地三分之一的庞大教会土地,主要是由寺院 地产和教区地产两部分构成的,在法兰克王权和基督教会的共同支持下,本尼狄克派寺院迅 速兴起和发展 B13 .它首先盛行于意大利,在七世纪推广到高卢,到八世纪已遍布整 个法兰 克王国.到九世纪末,仅高卢地区就先后建立了数百所本尼狄克派寺院,成为西欧一股巨大 的政治和经济力量,从教会方面来说,这一浪潮的兴起,还受到教皇格列高利一世的影响和 推动,他先后派遣不少高级教士分赴西欧各地具体领导建立寺院的工作. 六世纪初制 订的《本尼狄克教规》不仅要求修道士听命、安贫、守贞,还要求修道士从事 农业和各种体力劳动 B14 .这样,本尼狄克派寺院一反过去的懒惰传统和罗马帝国后 期形成 的轻视体力劳动的社会风气,以所谓“体力劳动光荣”为宗旨,诱骗广大奴隶、隶农和下层 自由民进入寺院从事农业生产.《教规》中说:“懒惰是灵魂的大敌,所以,僧侣应经常做 事,或者做手工劳动,或者阅读圣经,……因此,真正的僧侣,应以他们的手的劳动来生活 ,象使徒和神圣教父所做的那样.” B15 尽管这种虚伪说教的实质在于对广大下层教 士进行 封建剥削并稳定封建统治秩序,但这对于扭转社会风气,恢复生产无疑起到了积极作用. 由于日耳曼人生产力水平很低,耕种方法极其简陋,寺院经济相对于日耳曼经济而 言,成为了当时较高生产力的代表.不少寺院保存着罗马时代伽图、瓦鲁科琉麦拉和帕雷 狄阿斯等人的农业著作,后来寺院本身也编写了一些农业指导和农业方法的书籍 B16 , 这对于当时欧洲地区农业技术的保存和生产力的恢复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寺院除从事农业 外,还经营葡萄园,酿制葡萄酒运销各地.此外,本尼狄克派寺院还从事整修道路和桥梁的 工作,维持一些医院和学校,并在交通要道和山间隘口修建一些旅舍,为过往旅客提供 托迹和安身之所.寺院还保存了各种手工作坊,使罗马时代的一些手工技艺得以流传下来等 等 B17 .实际上,“每一所本尼狄克寺院,基本上便是一个模范田庄;它保存了罗马 田庄的外 表,并依照习惯的方法进行农作……在原来耕种方法有被全部遗忘的危险的地方,把它保存 下来了 B18 . 基督教寺院所进行的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经济活动,为中世纪初期物质上极度匮乏的西欧增 加了物质财富,促进了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稳定了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教会庄园成为 了世俗庄园的样板,教会僧侣就如何经营、管理封建庄园,给法兰克人做了示范,到七世纪 中期,《本尼狄克教规》已通行于高卢,公元 788 年,查理曼在其诏令中再次规定法兰克王 国境内各寺院必须施行这个教规.随着该教规的推行,封建的庄园制度在法兰克各地逐渐确 立起来.在教会的示范和带动下,法兰克人较快地适应了高卢等地较高的生产力发展水 平,确立了封建的生产关系.但是,也必须指出,教会经济在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方面所作 的贡献是以对广大农奴和下层修道僧侣的残酷剥削为代价而取得了,这种剥削与世俗封建主 对农奴的剥削相比较,在程度上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如果仅仅看到教会经济所取得的生 产力进步的方面,而不承认这种进步带有的对抗性质,仍然是片面和形而上学的. 四 罗马基督教会积极从事对蛮族的传教活动,客观上还促进了民族融合,并使政治分散的西 欧以基督教为纽带融合成为一个庞大的文化体系. 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罗马基督教会适应时势,不仅承认了“蛮族”所建立的国家,而 且还向那些地区派遣传教士进行传教活动,以便积蓄力量,重振西派教会 ( 公元 395 年,罗马 帝国分裂为东西罗马.随着罗马帝国的分裂,基督教也分裂为以希腊语地区为中心的东派教 会和以拉丁语为中心的西派教会.君士坦丁堡和罗马分别成为东派教会和西派教会的中心. 公元 1054 年,东西方教会彻底决裂 ) .而当时生活在西罗马帝国废墟上的“蛮族”有一些已 经接受了基督教,只不过接受的是被正统基督教斥为异端的阿里乌斯派,有些在陆续地放弃 原有的原始多神教 ,逐渐皈依基督教.这种客观形势显然是对罗马教会有利的.公元 496 年,法兰克国王克洛 维皈依罗马基督教,从此,克洛维在对外征服中得到了罗马基督教会的大力支持,而教会 也在他的保护和支持下加快了在新征服地区的传播.大约在公元五世纪中叶,基督教传到 不列颠,六世纪末大不列颠基督教化,七世纪六十年代,罗马基督教会在不列颠的地位已牢 固地确立了起来.在西欧大陆,六世纪初,勃艮第国王改信基督教.到公元六世纪中叶,高 卢全境的居民在名义上都成了基督教徒.公元 587 年,罗马教会宗主教格列高利设法使西哥 特王接受了罗马教会的神学思想 ( 当时主要是奥古斯丁的神学思想 ) ,“成为罗马基督教的实 际拥护者” B19 .在意大利,格列高利经过努力,伦巴德人大多数皈依了罗马基督教 ,并重 新控制了拉文那、伊利里亚、亚尔勒等地的教会事务.八世纪以后,边远的山区也设立了教 区.罗马教会与各地的世俗政权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扩大了他们在各地的影响和力量.教皇 格列高利一世的一系列措施对于罗马教会的独立与发展,对“冲破迄今为止教廷生存于其中 的狭小范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B20 .从此,罗马教会成为西欧社会生活中极为重要 的一支力量. 随着蛮族王国纷纷皈依基督教,西欧国家的基督教化,不仅减少了征服者和被征服者之间 的敌对情绪,而且促进了民族间的彼此融合,这主要表现为生活习俗和道德观念的相互渗透 、民族之间的通婚以及语言的融合等方面.如当时拉丁语是传教士的官方语言,但是,值得 注 意的是,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法兰克人开始使用高卢式的拉丁语,以后演变为法语;在 意大利,拉丁语在伦巴德人和哥特人的影响下,形成了各种意大利方言;而在西班牙和葡萄 牙,拉丁语正在融合为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透过这种“融合”,不难看出,这一地区的文 化,在民族之间的相互交融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教会在传教讲道的活动中,还把《圣经 》译为各国文字,采用方言说教,从而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来往和文化交流.英国国王阿 尔弗烈德写道:“当我想到英国拉丁文知识已如何退化,但许多人还能读英文时,我在国事 纷忙中,开始译拉丁文名为《牧师书》的著作为英文,有时直译,有时意译 ;这是我从我的大主教……主教……弥撒牧师……学得的.当我领会了它又能透彻理解并能 最明确地加以说明,我就把它译成英文.” B21 正是基督教在“蛮族”王国中的传播,基督教传教士们的教化,使 众多落后的日耳曼部落 由氏族社会直接转入了中世纪的文明轨道,尽管其文化发展水平不如古代文化,但中世纪 基督教文化却已是一种新质的文化,二者不可同日而语.基督教的传教士们尽管出于宗教目 的,但他们的传教活动客观上促进了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可以说罗马教会在西欧 乃至北欧地区的传教过程,也是普及古希腊罗马文化的过程,同时也是民族融合的过程.从 这时起,西欧通过一个共同的信仰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政治组织真空的教会组织而连成了一 体,而正是西方不同民族融合进基督教世界的精神团体中时,他们才获得了一种共同的文 化,即是以基督教为核心的共同文化,“最重要的是,正是这一点,把西方的发展与其他世 界文明区别开来了.” B22 总之,基督教在西欧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历史时期,在促进西欧封建化进程,继 承、传播古典文化,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以及转变西欧社会风气,促进西欧经济 恢复与发展等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是值得肯定的,此外,从教会发展史上看,这一时期,罗 马教会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蛮族”地区的传教工作,扩大了罗马教会的力量,为形 成罗马基督教的西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