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名家散文读后感!(3-5篇)像是朱自清的,余秋雨的,冰心的等等.散文不要太长.1000-3000左右就行.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3 21:27:16
求名家散文读后感!(3-5篇)像是朱自清的,余秋雨的,冰心的等等.散文不要太长.1000-3000左右就行.求名家散文读后感!(3-5篇)像是朱自清的,余秋雨的,冰心的等等.散文不要太长.1000-3

求名家散文读后感!(3-5篇)像是朱自清的,余秋雨的,冰心的等等.散文不要太长.1000-3000左右就行.
求名家散文读后感!(3-5篇)
像是朱自清的,余秋雨的,冰心的等等.
散文不要太长.
1000-3000左右就行.

求名家散文读后感!(3-5篇)像是朱自清的,余秋雨的,冰心的等等.散文不要太长.1000-3000左右就行.
朱自清《背影》读后感
  大凡喜爱和熟悉朱自清散文的读者,都无法忘怀他那洋溢着诚挚而又深沉的父子之情的《背影》,以及他那淡雅清新,诗情画意的《荷塘月色》.这位浙江才子善于应用质朴,鲜活,细腻的文字,为文或缜密,或含蓄,或绮丽,或洗练.他曾经写过不少具有强烈社会意义的散文,如《生命的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执政府大屠杀记》.但他最为读者所熟悉的要数那类绮丽纤裕,美景美意,细腻温婉的佳作了.
  《绿》便属于这类!本文着眼于梅雨潭的绿,通过一系列精心雕刻的意象和“人化”的意象,应用对比实描手法,将梅雨潭鲜润活泼的绿呈现于读者眼前!首先,在行文中,作者细描出梅雨瀑的有声有色:“花花花花的声音”,“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还有那“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的梅雨亭,以及“晶莹而多芒”,“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的 水花.
  作者用这些精美的意象酝酿着,在一个潭清瀑美,亭奇水魁的意境中引出“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梅雨潭的绿.那醉人的绿,那奇异的绿,那厚积的绿,在作者细腻的感情里就如“少妇拖着的裙幅”,“跳动的少女的处女的心”,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又如“温润的碧玉”,构成了一种鲜活灵动的美质,以一种特殊的感染力使读者享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其次,作者用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扬,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与梅雨潭的绿相比,不是太淡就是太浓;再让西湖的和秦淮河的绿与之相比,则不是太明就是太暗.四次的对比,四次的升华,将梅雨潭的绿活脱脱的呈现.然后,作者是这样活化梅雨潭“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但你却看不透她”,“可爱的,我将用什么来比拟你呢?”.
  “我送你个名字,我从此就叫你‘女儿绿’好么?”.这哪里是和梅雨潭对话,分明是和心仪已久,貌美心慧,娇柔可爱,但又不可及的少女呢喃啊!情话般的言语,轻煽读者之情,让人沉醉在这动人动心的意境中,作者对梅雨潭的绿真挚的喜爱之情一览无遗.再者,不可忽略的是开篇独成一段的“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和与其呼应的结尾自成段“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近乎重复的一句话,本已强调了梅雨潭醉人,奇异,厚积的绿的无以比拟的美感了,一个“不禁”更将此情升华,把梅雨潭的绿的情韵推上最高境界!此番美感与意境,此种写作技巧.不禁叹之:妙哉!
  《文化苦旅》读后感
  浅品《文化苦旅》
  书写,书写文化之苦旅. 描述,描述历史之盛衰.
  ――题记
  中国灿烂的文明正在被时光磨灭,不知在角落里边回味心酸史边唾骂历史罪人的人们是否真曾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我一直以来欣赏懂史且敢于评论批判历史的学者,而也同时认为现任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的余秋雨先生是无数学者中的豪杰,他的《文化苦旅》是万千部文史学散文著作中最为出色的上品.
  本书是余秋雨先生第一本文化散文集.其中有些文章曾在各类文学评奖中夺得首奖.全书的主调是凭借山水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历史构成.余秋雨先生依仗着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所写下的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而且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
  余秋雨先生以他独特的写作魅力吸引着读者,那是一种苦涩的回忆,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 他也曾在本书中像许多知青学者样深情感叹,但同样的感叹,出现在不同的地方,韵味也相差甚远.正如他所说的一样“我也可以年轻”,他的人生是富有弹性的,他总是秉持着少年的激情,享受着老年的清闲度过他充实的中年时光,所以,余秋雨先生无论何时都是个混合体.因此,他的文章,也永远夹杂着不同感觉的口气.如他对中国文化日益沦陷丧失的悲伤感慨,就饱含了年轻人对不满的辱骂,中年人对世事的无奈和老年人沧桑的惋惜.
  也许有些的观览完全无心,但撰成此书的灵感源头绝对是有意的.很明显,他发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尘封点.在如今这个弘扬我国绚烂文明的蓬勃时代提出这样的悖论观点,自然更引人注意深思.中国古老的文明曾在古代创造过盛世,人们为了保留住曾经繁华便将绚烂的文化代代相传,陆续建造了莫高窟,都江堰等大型建筑,就连普通的牌坊,藏书楼也印有文化的痕迹.但人们的理想总是好的,而岁月却是逆人而行,变故也是层出不穷的,人们再想保存下来的东西到了一定的极限还是会被时间冲走,虽然也有些是出于人为,但归根结底,还是源于历史的轮盘上的空白.有些历史尘埃的东西是留不住的,不少学者在哀伤的挽回,总痛心的活在不属于他们的曾经,便永远无法活着走出来.因此,“正视过往与当下”,便是我从此书中悟出的一个当前重要的课题,我也同时认为这是余秋雨先生的研究与警世主题.因为,只有能真正认清历史风云的人才能在顺应历史车轮的基础上印出自己的车辙印.
  抽一枝柳条,折一只桃枝.品一杯清茶,看一本好书.
  走进余秋雨,走进《文化苦旅》.
  丰子恺《给我的孩子们》读后感
  今天早上我看了《给我的孩子们》这篇文章,它给我的感触很深.我认为丰子恺老先生的这篇文章写得非常好,他对孩子的心理刻画得十分传神,也用一些诙谐幽默的词进行了一些加工.而这一切又是真情实感,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有时会伤感,有时会捧腹,有时又会联想翩翩.
  有一段话,让我的眼睛渐渐模糊了――“软儿!你常常耍弄我的长锋羊毫,我看见了总是无情地夺去,而有一次,我甚至打了你,看你嚎哭的样子,我竟不安慰,还大声说‘这就是你的下场!’我现在痛苦极了,后悔自己为什么那么无情.可后悔有什么用呢?我只能十分真诚地对你说:‘软儿,原谅我吧!我错了,我应该平下心给你讲对与错,不该那么粗鲁,当时,你也还是个小孩,什么事也不懂.’ ”,他用自己真诚的一颗心,期望去弥补往时的错失,也对自己的鲁莽后悔莫及,多么负责任的父亲啊!也许软儿已不记得这件早在十几年前的事了,可他还是向我们描述出来,如同对待一件大事,郑重地进行道歉,丰老先生这样率真的个性令我深思.
  有的话又让我忍不住“扑哧”一声笑了――“瞻瞻,你最纯真可爱,我每次剃了头,你都疑心我变成了和尚,好几时都不让我抱.最好玩的是,今年夏季,你发现我的腋上长满了毛,又以为我是黄鼠狼,忽然挣脱了我的怀抱,好久都不理我”,那么可爱啊!都说,童年是天真的,是啊!我们的心里充满了莫多的问号,大人们却非常死板,总也不能理解我们的内心想法,总拿我们说的话不当回事,或者应付两句就完事.不像我们小孩,对任何事情都充满热情和好奇,我们的世界总是那样的美丽、纯真,怪不得丰老先生会这么羡慕我们的童真.
  童年就应该自然地过,不能做作,要真实,因为它是一个人最美好的回忆.希望所有的孩子都有一段天真无邪的童年.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周国平散文系列《另一种存在》《朝圣的心路》《无用之学》读后感
  ——回忆
  周国平的文字让我回忆起了被时光磨平了的记忆.
  灵魂守望篇——《朝圣的心路》
  1.在黑暗中并肩行走
  “人们常说,人与人之间,尤其相爱的人之间,应该有相互了解和理解,最好做到彼此透明,心心相印.史怀泽在我的《青少年时代》中说,这是不可能的,即使可能任何人也无权提出这种要求.‘不仅存在着肉体的羞耻,而且还存在着精神的上的羞耻,我们应该尊重他.心灵也有其外衣,我们不应脱掉它’它如同对于上帝的神秘一样,对于他人灵魂的神秘,我们同样不能像看一本属于自己的书那样去阅读和理解,而只能给予爱和信任.每一个人对于别人来说都是一个秘密,我们应该承认这个事实.”
  ——P15在黑暗中并肩行走
  在我拥有爱情的时候,曾经幻想爱情是两人心理生理的完全袒露,我把我的内心完全裸露在对方的面前,却发现这种开放是单向的.当时曾经苦恼,现在明白那只是幻想,如同女人幻想永久.爱情不是把两个人变成一个人,对于精神羞耻敏感的人,内心往往最具有独立性,这种独立性往往是吸引对方的原因.健康爱情不是消除独立、同病相怜,而是欣赏独立,就是所谓的信任,共同燃起生命的创造之火.最根本的精神痛苦,是个人自己的事情,不应期望任何人与你分担生命存在的义务.
  “ 在最内在的精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爱并不能够消除这种孤独,但正因为由己及人地领悟到了别人的孤独,我们的内心才会对别人充满最诚挚的爱.我们在黑暗中并肩而行,走在各自的朝圣路上,无法知道是否走在向同一个圣地,因为我们无法向别人甚至向自己说清心中的胜地究竟是怎样的.然而同样的朝圣热情使我们相信,也许存在着统一个圣地.作为有灵魂的存在物,人的伟大和悲壮尽在于此了.”
  ——P16在黑暗中并肩行走
  在黑暗中与信任的人行走,是一种幸福的感觉.不需要语言,不需要眼神的接触,两个人的安静是美好的,而一个人的安静、孤独更是是珍贵的.诗人、艺术家因孤独而生也因孤独而死,孤独为艺术家们提供创作原动力,同时也把他推向边缘.凡高割下了耳朵,死在了画里,海子在长城边卧轨,伟人们不断地结束他们的生命令人留泪、流血,但他们保持神话的纯洁和崇高.人们走在各自的路上,有的人却用孤独与生命换来思想的永恒,为我们留下大海中央的航标.物质将会永远存在,相同的元素不断组合形成新的生命,我们体内残留着我们祖辈父辈的物质,我们身体由其他生物提供的材料搭建而成,物质不断流动塑造新的灵魂,每次的灵魂更像是无尽物质的一件衣服,物质穿上我们的灵魂,我们珍贵的灵魂对于世界是多么的轻易渺小.在这个流动的世界中,只有我们的孤独才能为我们留下一丝永恒的想象,只有他人回忆才能延续我们在是世上的曾经,一代又一代死亡与诞生的车轮一同滚动.伟大的孤独,孤独是不可滥用的,孤独不是空虚,孤独是对自我珍贵事物的坚守,孤独是内心煎熬引发创造的前奏.
  留在人们内心最牢固的画面往往是清净的,至少内心的感触已将自己与外部世界分割.我内心中最深刻的画面便是孤独.4岁独自坐在长途汽车上,等待回去拿东西的母亲,汽车开始开动,马路路灯照出的影子围着我转动,家乡蓝色的公路栏杆向后退去,自己在车厢里嚎啕大哭.6岁的黄昏,屋里比落日的天空还要黑暗,阳台上挂着的衣服像是吊死的尸体,摇摇摆摆.12岁大院里相处了两年的伙伴全部牵走,至今没有联系.13岁继父打我和我相依为命的母亲,骂我是枪毙鬼.我的经历让我不再恐惧孤独,反而与孤独为伴,让我在自己镜子般的内心世界里安眠.有了孤独才有今天完整的我,一条令人百感交集的路.
  2.精神生活的哲学
  “我们身上存在着一种内在的独立的精神生命.”
  我相信,“一种内在的独立的精神生命”就是人类唯一的通天塔.
  凡是有着深刻而丰富的内心生活的人,必然会深知一切精神事物的神秘性并对之充满敬畏之情
  ——P18精神生活的哲学
  无知无畏,在我身上曾发生过一件令我一生难忘的是,每次想起都会因世界的神秘和自己的渺小而不安.那是一次野外生存活动,3人在上川岛保护区进行了3星期的活动训练,在即将离开我们驻扎的无人海湾时,另一个队员提议我们以藏族的仪式将剩余的大米抛向大海祭拜神灵,当时也没想那么多就按照他的方法做了.但就在我们完成仪式的时候,从海和背后的山突然飞出了四只鹰久久在我们头顶盘旋,当时我们都吓坏了站着不敢动,要知道鹰在藏族文化中就是神灵,每次回忆起这件事情我都会起鸡皮疙瘩.世界的广大和深奥不是人类可以简单解释、概括的.也许在那未知的空间真实存在一些我们不知的事物、力量,也许在相同的空间时间一些我们无法察觉的灵魂与我们重叠.
  奥伊肯高度赞扬广义的宗教对于人类的教化作用.他认为正是宗教向我们启示了一个独立的内心世界,坚持了动机纯洁性本身的绝对价值,给生活注入了一种高尚的严肃性,给年心灵一种真正的精神历史.
  一种广义的宗教乃是人类一切精神活动的基本背景.也就是说,凡是把宗教、道德、艺术、科学真正当作精神事业和人生使命的人,必定对于精神生活的独立价值怀有坚定的信念.
  ——P20
  我的啊婆快八十了,是基督教虔诚的信徒,每天来回于教会和一个人的家之间,生活地快乐充实,有希望有理想有激情.06年夏我和6年未见的啊婆共处了一星期,每天她都有无数次的祷告,把养好的花送去教堂,吃的好睡得香.我以为她没有烦恼,一天她对我说:“你要学会祷告,世界的战争、灾难、瘟疫越来越多,基督将会再次降临审判人类,大家都会离开现在的世界.你要做好准备.”我的心中一颤,越来越纷乱的世界背景下,黑暗、苦难、死亡,而在狭小房间里驼背的啊婆心怀中的是整个世界的存亡,帮助他人走向天堂是她的信念,一时间那个熟悉的老人却流露出了陌生许久的生存信念.那种信念仿佛来自上世纪的革命家,但却出自我八十岁的啊婆.啊婆的宗教是伟大的,伟人的宗教般的信念是站在星球的高度审视人类的.
  3.孤独的价值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政治学》中说:“离群索居者不是野兽,便是神灵”
  ——P24
  人类精神创造的历史表明,孤独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孕育、唤醒和激发了精神的创造力.
  ——P26
  英雄的前提是孤独的.
  对于大多数天才来说,他们之陷于孤独不是因为外在的强制,而是由于内在的气质…...创作过程无疑可以抵抗忧郁,所以,据精神科医生们说,只有那些创作力衰竭的作家才会找他们去治疗P26
  作家死亡的先兆是创作力的枯竭,也许海子的死绕开了这条令作者痛苦的路.
  另一类是思想的天才,例如作者所举的牛顿、康德、维特斯坦根,则相当于自觉地选择了孤独,以便保护自己的内在世界,可以不受他人干扰地专注于意义和秩序的寻求.P27
  天才避免了男人的路,“用精液点燃岁月的磷火”.
  虽然疾病和伤残使老年人在肉体上必须依赖他人,但感情上的依赖却逐渐减少.老年人对人际关系经常不太感兴趣,比较喜欢独处,而且渐渐地较专注于自己的内心P29
  4.救世与自救
  这不管幸运还是不幸,每个人独自担当拯救自己灵魂的责任,着将是许多代人的命运,热情的理想家所能做到的,至多是鼓励人们自救而不是充当救世主.
  ----P39
  我想起了黑色的鲁迅.
  5.怀念.今日的方舟
  ——舒可文《氏族树》序
  消逝是人的宿命.但是,有了怀念,消逝就不是绝对的.人用怀念挽留逝者的价值,证明自己与古往今来一切存在息息相通的.失去童年,我们还有童心;失去青春,我们还有爱;失去岁月,我们还有历史与智慧.没有怀念,人便与木石无异.
  .
  尽管史诗的时代早已结束,甚至民谣的时代也衰弱了,作者仍要从民谣的里偷一把麦秸,编一只怀念只船,渡他穿越世纪末的忘川,去寻找消逝了的童年故土.
  诗原是怀念之物.在怀念遭到否定的时代,诗人纷纷沉默、改行或自杀了.偏偏这个时候,舒可文突然中了诗魔,不可遏止地以悲凉的心情歌咏怀念的主题.在他的诗集历经艰难终于.
  ----P99
  真正的诗人,要体验世间的一切悲哀.在这里我只想用一首海子的诗来表达
  日记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夜色笼罩
  姐姐,我今夜只有戈壁
  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
  悲痛时握不住一颗泪滴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
  这是雨水中一座荒凉的城
  除了那些路过的和居住的
  德令哈┄┄今夜
  这是唯一的,最后的,抒情.
  这是唯一的,最后,草原.
  我把石头还给石头
  让胜利的胜利
  今夜青稞只属于她自己
  一切都在生长
  今夜我只有美丽的戈壁 空空
  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
  1988 7 25
  当世上能怀念的只有诗人死去的姐姐时,诗人的怀念已不是常人的怀念了.
  写作情怀篇——《另一种存在》
  1.小说的智慧
  “道路在雾中”——这是昆得拉用来反对批判精神的伟大命题.每个人都在雾中行走,看不清楚自己将来走向何方.
  ——P30
  关于这种存在性的苦恼,昆得拉有一段诗意的表达:“令人震惊的陌生性并非表现在 我们追嬉的女人身上,而是在一个过去曾经属于我们的女人身上.只有在长时间远走后重返故乡,才能揭示世界与存在的根本陌生性.”
  在回忆过去的时候,常常会有陌生的感觉
  非常深刻.和陌生女人调情,在陌生国度观光,我们所感受到的只是一种新奇的刺激,这种感觉无关乎存在的本质.相反,当我们面对一个朝夕相处的女人,一片熟门熟路的故土,日常生活中一些自以为熟 的人与事,突然产生一种陌生感和疏远感的时候,我们便瞥见了存在的令人震惊的本质了.此时此刻,我们一向籍之生存的根源突然瓦解了,存在想我们展现了它的可怕的虚无本相.不过,这种感觉的产生无须借助于远走和重反,尽管距离的间隔往往促成疏远化眼光的形成.
  对于移民作家来说,最深层的痛苦不是乡愁,而是一旦回到故乡时会产生的这种陌生感,而且这种陌生感一旦产生就不只是针对故乡,也是针对世界和存在的.
  ——P31
  2.文学的安静
  福克纳称文学是“世界上最孤独的职业”,写作如同一个遇难者在海上挣扎,永远是孤军奋战
  ——P32
  当你告诉别人,你即将有一件作品出现,便抹杀了创作的安静.创作的种子,便被磨成了面粉.
  3.读《务虚笔记》的笔记
  三、残缺与爱情
  残缺即残疾,史铁生是把他们用作同意词的.有形的残疾仅是残缺的一种,在一定的意义上,人人皆患着无形的残疾,只是许多人对此已经适应和麻木而已.生命的本身是不圆满的,包含着根本的缺陷,在这一点上无人能够幸免.史铁生把残缺分成两类:一是个体的残缺,指孤独;另一种是社会化的残缺,指来自他者审视的目光,由之而感受到了差别、隔离、恐惧和伤害.我们一出生,残缺便已经在我们生命中隐藏着,只是必需通过某种契机才能暴露出来,被我们意识到.在一个人的生活历程中,那个因某种契机而意识到了人生在世的孤独,意识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和隔离的时刻是重要的,其深远影响可能将贯穿终生.在《务虚笔记》中,作者在探寻每个人物的命运之路的源头时,实际上都是追溯了他们生命中的这个时刻.人的“生日”各异,却都是某种创伤经验,此种安排显然出于作者的自觉.无论在文学中还是在生活中,真正的个性皆诞生于残缺意识的觉醒,凭借这一觉醒,个体开始从世界中分化出来,把自己与其他个体相区别,逐渐形成为独立的自我.
  有残缺便要寻求 弥补“恰是对残缺的意识,对弥补的近乎宗教般痴迷的祈祷”,才使爱情呈现.因此,在残缺与爱情两者中,残缺是根源,它造就了爱的欲望.不同的人意识到残缺的契机、程度、方式皆不同,导致对爱情的理解和寻爱的实践也不同,由此形成了不同的命运.
  所谓寻求祢补,并非通常所说的在性格上互补.这里谈论的是另一个层次上的问题,残缺不指缺少某种性格或能力,于是需要从对方身上去长补短.残缺就是孤独,寻求弥补就是要摆脱孤独,可是两个孤独到了一起就能摆脱孤独了吗?有两种不同的孤独.一种是形而上的孤独,即人发现自己的生存在宇宙间没有根据,如海德格尔所说的“嵌入虚无”.这种孤独当然不是任何人间之爱能够解除的.另一种是社会性的孤独,它驱使人们寻求人间之爱.然而,正如史铁生指出的,寻求爱就是不得不接受他人目光的判定,而他人的目光还是判定了你的残缺.因此,“海誓山盟仅具现在表现性,这与其说是它的悲哀,不如说 是它的起源”他人的不可把握,自己可能受到伤害,使得社会性的孤独也不能真正的消除.由此可见,残缺是绝对的,爱情是相对的.孤独之不可消除,残缺之不可最终弥补,使爱成了永无止境的追求.在这条无尽道路上奔走的人,最终就会看破小、爱的限度,而寻求大爱,或者超越一切的爱,而达于无爱.
  对于爱情的根源,可以有两种相反的解说:一是因为残缺而寻求弥补,另是因为丰盈而渴望奉献.着两种解说其实并不互相排斥.越是丰盈的灵魂,往往越能敏锐地意识到残缺,有越强烈的孤独感.在内在丰盈的衬照下,方显出人生的缺陷.反之,不 孤独也许正意味着内在的贫乏.一个不 孤独的人很可能自以为完满无缺,但这与内在的丰盈完全是两回事.
  .孤独创造了爱情,多向的爱情则使孤独的背景消失,从而使爱情的原因消失.
  ——P59
  世界上没有东西会是永远存在的.
  人们因孤独而寻求爱情的同时,爱情又是由性欲发动的异性的爱慕.
  记忆中第一次性冲动是在北方5岁小学的时候,一个人看见了学校的人体标本,然后就有了一些奇怪的生理和心理感觉.当时也搞不清那标本是男的还是女的,好象是男女通用的,塑料做的有横截面的.从此发现女孩的不同,开始注意女孩.不过直到现在现在我也不明白爱情对我究竟是什么,心理?生理?或许是两样都有吧.
  4.活着写作是多么好
  活着是多么好.过去经历的孤独在当时让我盼望解脱,自杀或被杀.但是当苦痛的时光流去后,日子中的绝望开始淡化,新的烦恼、苦痛成为重生的契机,反复繁荣绝望让我们学会平静.在这个灾难重生的世界中,我们脆弱的肉体还活着,我们的精神依然清醒,活着多么珍贵,多么美好.新的精神成长,是干枯的种子,等待生命契机的来临,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活着,我们还活着.
  好的作家文论能唤起创作欲.
  然后是少年时代,情心初萌,醉意荡漾,沉浸于一种微妙的心态,觉得每一个萍水相逢的少女都是那么美丽.羞怯而又专注的眼波,淡淡的发香,微启的双唇中牙齿的闪光,无意间碰到的冰凉的手指,这一切都令人憧憬的爱情,让人感到一阵甜蜜的惆怅.
  还记得,小学时候第一次触到女孩子手臂的感觉,的确是冰冷的,但除了冰冷之外那种感觉一辈子只有那一次,而且是令人倒气的,像一支柔软的针刺进了你的脑袋.兴奋而不安,那中唯一的感觉将会回忆一生,甚过许多其他的第一次.刚刚发育前几年,害怕异性的眼神,甚至是母亲的,害怕她们看透你的充满生命力的想象.性欲的出现伴随着肉体的饥渴和心理的自责,世界开始长出黑色的体毛,幼年结束了,种子走向更猛烈的阳光.
  哲学家园篇——《无用之学》
  在个人身上,自我意识和死亡意识总是同时觉醒并且成正比发展.当自我的边缘从浑浊中清晰地分离出来时,自我花为乌有的前景就显得触目惊心了.反过来说,意识到了死亡的不可避免和万劫不复,也就意识到了自我的独一无二和不可重复.
  4岁左右有将近一年的寄居生活,住在一户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学老师家里,在南方的母亲给他们寄去每月几乎所有的工资.我经常被迫弹琴、写字还有跪北方的撮衣板,经常哭得很累.每个星期六下午都趴在楼道的阳台上等啊舅、舅妈接我去他们那里住住,有的时候在阳台从黄昏一直等到了晚上天黑,就知道他们不会来了.有一天晚上大家(我的寄主)都睡了,我睡不着而且想起了厨房里的刀,于是我便一个人悄悄摸黑地来到厨房.那天晚上月光很亮,像一颗遥远的日光灯.望了望对面漆黑的住宅楼,听了听身后很安静确定不会被发现后,从橱柜里拿出了一把很小的不锈钢水果刀.月光把刀面照的像面镜子,刀面磨过的痕迹清晰可见,然后我开始幻想我的血在流,流了一晚,第二天早上他们发现了我的尸体都哭得要死,并且后悔没有好好待我.幻想够了,我把刀刃放在了自己的肚子上准备让他们后悔,就在即将用力的时候提前预感到了没在幻想范围内的疼痛,于是仔细审视轻轻触摸刀刃,最后把刀放了回去走回房间盖上厚厚的被子,那天晚上好象睡得特别香,因为幻想中他们都哭了.那是第一次我意识到死亡的疼痛,第一次意识到我要活着.
  这些是资料出处 希望可以帮到你
  朱自清《背影》读后感http://www.youtheme.cn/gaozhongzuowen/duhougan/200802/57638.html
  《文化苦旅》读后感
  http://tieba.baidu.com/f?kz=176279891
  丰子恺《给我的孩子们》读后感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2776426.html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http://dreamhorse5420.spaces.live.com/blog/cns!875AD9E81DBAFCF2!122.en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