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上植被的组成成分是什么?包括具体有哪些草,哪些花,哪些其他植物,求问!能更详细点就好了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9 21:23:17
草原上植被的组成成分是什么?包括具体有哪些草,哪些花,哪些其他植物,求问!能更详细点就好了
草原上植被的组成成分是什么?
包括具体有哪些草,哪些花,哪些其他植物,求问!
能更详细点就好了
草原上植被的组成成分是什么?包括具体有哪些草,哪些花,哪些其他植物,求问!能更详细点就好了
我想这样应该可以解答吧!不知道合不合用呀!
2005-4-16
可可西里保护区生物区系特征
1、植物区系特征
(1)青海可可西里地区现有高等植物约202种,分属30科102属.以矮小的草本和垫状植物为主,木本植物极少,仅存在个别种类,如匍匐水柏枝、垫状山岭麻黄.200多种植物中,青藏高原特有种和青藏高原至中亚高山、西喜马拉雅和东帕米尔分布的种在区系成分中占主导地位.并有一定数量的北极高山成分,而温带亚洲分布的种较少,温带和世界广布的种极其个别,仅出现在环境相对稳定的水域生境中,如海韭菜(Trigolochi maritima)和眼子(Polamogelon).据初步统计,该区青藏高原特有种有84种,约占该区全部植物的40%,其中青海可可西里地区特有种和变种约有8个以上.青藏高原至中亚高山、西喜马拉雅、东帕米尔分布的种50个左右,占该区植物的35%.北极-高山成分约有5种,温带亚洲成分也仅10种左右.这些成分表明可可西里植物区系具有青藏高原快速隆起的典型特征,并与中亚高山有着密切的联系.
(2)植物种类虽少,但是种群大、分布广.该地区由于特别高寒、干旱的严酷的自然环境限制了大多数植物的生存,该地区主要植物种,青藏高原特有种的种群十分庞大,分布也很普遍.如镰形棘豆(Oxyrropis jalcata),冰川棘豆(Oxytropis glacialis),唐古拉山点地梅,鼠鞠凤毛菊(Saussurea gnaphalodes),匍匐水柏枝以及雪灵芝、镰叶韭,高山葶苈等.
(3)具有垫状生长型的植物种类多,分布广,50种垫状植物占全世界的三分之一.青海可可西里地区许多植物都以低矮、垫状的生长型出现,使该地区出现大面积垫状植被景观.在广阔的宽谷、湖盆地区,5种垫状的点地梅,5种垫状的雪灵芝,数种垫状的凤毛菊、黄芪、棘豆、红景天、水柏枝等在各地构成了世界上少有的大面积垫状植被景观.垫状植物大量出现,一方面表明青藏高原腹地高寒、干旱、强辐射、强风对植物生长的限制塑造,同时,垫状植物的存在发展对改造原始生态环境,尤其是土壤环境有着积极作用.
5 植被生长需水分异规律研究
5.1 植被生长需水分析
西北境内不仅有许多高大山体,而且横跨森林(分布于陕西境内)、草原和荒漠 3 个植被带,各区域的生态和水文特征明显不同.
5.1.1 山区径流的形成与植被分布特点
山区能够截获较多水汽,形成相对丰富的降水.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山区的气候从平原到高山逐渐由干旱变为湿润,发育有比较完整和复杂的山地植被,其大致规律是:在年降水 200~400mm 的中低山带,发育有荒漠草原和干草原,该自然带蒸发仍然旺盛,土壤干燥,地表径流极不发育;在年降水 400~600mm 的中山带,发育有森林草原和森林草甸草原,土壤为山地栗钙土和黑钙土,土层松软,渗透性强,降水和地表径流很快渗入地下,河川径流量以地下水补给为主;在年降水 600~700mm 的中高山带,因气温低而发育有灌丛草甸和高寒草甸,本自然带土层较薄且有冻土层的分布,因径流特别发育,是内陆河水源的重要补给区;随着海拔升高,有冰川积雪形成,在永久雪线以下,发育的植被是高山垫状植被和高山稀疏植被,该自然带径流最为发育,是河流水源的主要补给来源.但是境内中部的山区,由于气候相对干旱,因而缺失森林、草甸带,只在局部有利的环境中出现,而且低山荒漠带分布的位置很高,根据汤奇成的研究结果,低山荒漠区已经是径流的散失区.另外,在研究区内的秦岭和大巴山地处半湿润区,尽管山体不高,但降水非常丰富,不仅产生丰富的径流,而且森林茂密,涵养水源.
在水资源的计算中,一般是从出山口径流算起,所以,山区植被生长所需水分无论是在径流形成区还是在径流散失区均没有计入水资源量中.
5.1.2 平原荒漠区植被生长需水分析
荒漠区的年降水量小于 200mm,潜在蒸发能力大约为 1000~2000mm,盆地中心可达 2800mm.
地带性荒漠植物主要是各种超旱生的灌木、半灌木、小半灌木及半乔木,包括生长在第三纪含盐地层上的盐生灌木半灌木,另外还有一些春雨型短生植物或夏雨型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其作用很小.典型荒漠植被盖度非常稀疏,群落盖度 1%~25%.草原化荒漠植被盖度可达 30%(其中川青锦鸡儿群系的盖度有时可达 40%),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西北部、阿拉善东部和准噶尔盆地北部.地带性荒漠植物的生长是靠不到 200mm 的降水.植物靠如此少的降水维持生命,一方面是由于植物本身具有独特的形态生理特征适应干旱环境,比如发达的根系和气孔白天关闭晚上张开的特殊机制等;另一方面,沙漠中有限的降水因地形差异而在局部聚集,甚至在丘间低地形成临时径流(径流小于 5mm,在水资源评价中不予考虑),还有沙漠中由大气降水或凝结水形成的湿沙层,这些都为地带性植物生长提供了必要的水分.其中梭梭比较特殊,梭梭分布在准噶尔盆地和阿拉善东部,年降水量有 150mm 左右.有调查资料表明:仅靠降水维持生命的梭梭为灌木或小灌木,群落盖度一般不到 20%.如果有地下水补给,生长为小半乔木,群落盖度比较高,能够达到 30%~40%,可发展成为梭梭林.由此可见,在径流的作用下,梭梭成林不再具有广域性.
非地带性荒漠植被有分布在沿河两岸的沼泽、草甸、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灌丛以及盐生荒漠.其中次生化盐生荒漠的形成,一种情况是因为地下水含盐量太高,只有少数植物依靠体内的高渗透压从盐碱土中吸取生长所需的水分而成为荒漠,另一种情况是由于地下水位下降,植物主要依靠降水生长,缺水使得盐生草甸发展成为盐生荒漠,这种情况属于非地带性植被向地带性植被演替的过渡类型.很显然,非地带性植被的生长发育是靠源于山区的径流,而且地下水埋深决定非地带性植被类型的分布与生长发育状况.
5.1.3 干旱荒漠区典型非地带性植物群落与地下水埋深的关系
大量的研究表明,植物种和环境间的关系在多数情况下满足非线性关系中的二次曲线模型,统称为单峰模型,最具代表性的是高斯模型[15].高斯模型是正态曲线,含义是某个植物种的个体数随某个环境因子值的增加而增加,当环境因子增加到某一值时,植物种的个体数达到最大值,此时的环境因子值称为该种的最适值.随后当环境因子值继续增加时,种的个体数逐渐减少,直至消失.方程为:
式中,y 是植物种多度,指群落内植物的个体数量;x 为环境因子值,即光、热、水、土等自然环境因素的指标值;c 为种多度的最大值;u 为该种的最适值;τ为该种的忍耐度,它是描述种的生态幅度的一个指标,一般一个种的生态幅度变化于 4τ之内.
鉴于西北地区的植物群落组成简单,多呈单种优势,优势植物种的排序反映了群落的排序,且西北干旱地区植物种群的限制因素比较单一,主要是水分,在降水相同的条件下,地下水埋深几乎成为唯一的限制因素.因此,用高斯模型研究优势种随地下水埋深的排序足以反映植物群落随地下水位的分布情况.
据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新疆专题 (96-912-01-02) 成果所附的资料,新疆塔里木河干流区的胡杨、柽柳、芦苇、甘草、罗布麻、骆驼刺等植物,按生长良好、生长较好和生长不好三种情形出现的频率与地下水埋深的关系见表 1.
表 1 塔里木河干流区几种典型植物在不同地下水面埋深范围出现频率 (%) 统计表
Table.1 Occurrence frequency of representative plants with different groundwater buried depth in Tarim basin
埋深 (m) 10
生长良好 胡杨 3.03 24.2 33.3 27.3 12.1
红柳 1.96 29.4 29.4 21.6 11.8 1.96 3.92
芦苇(矮) 6.86 28.4 40.2 16.7 4.90 1.96 0.98
芦苇(高) 20.7 62.1 17.2
罗布麻 4.17 16.7 45.8 12.5 16.7 4.17
甘草 2.7 18.9 40.5 24.3 10.8 2.7
生长较好 胡杨 4 10 26 31 18 7 4
红柳 2.25 17.4 30.3 23.6 14.0 3.93 2.81 3.43 0 1.12 0.56
芦苇 14.8 28.6 80.2 17.0 7.14 1.65 0.55
罗布麻 3.85 7.69 36.5 15.4 25.0 5.77 1.92 3.85
骆驼刺 5.56 11.1 22.8 22.2 19.4 8.33 2.78 2.78
生长不好 胡杨 7.14 7.14 3.57 3.57 7.14 10.7 17.8 17.9 14.3
红柳 9.10 12.1 18.2 21.2 15.2 6.06 12.1 6.09
将各种植物生长状况出现的频率视为条件概率,据调查各种生长状况发生的概率大致相等,其中生长良好的高矮芦苇出现的频率被认为是芦苇在“生长良好”和“高矮”双重条件下的概率,并假设“高”和“矮”两条件发生的概率相等(没有实际地面调查资料),可以计算各种植物总体的出现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