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的译文加解释!《爱莲说》里的谓是什么意思?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08 05:50:51
《爱莲说》的译文加解释!《爱莲说》里的谓是什么意思?
《爱莲说》的译文加解释!
《爱莲说》里的谓是什么意思?
《爱莲说》的译文加解释!《爱莲说》里的谓是什么意思?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
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水中、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惟独喜爱菊花.自从唐代以来,世上的人们都很喜爱牡丹.我惟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成长出来,却不受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并不显得妖艳.莲花的叶柄中间是空的,外面是直的,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传播得越远就越显的幽香;笔直的挺立在那里,只可以在远处看,而不可以在近处玩弄.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人;莲花,是花中君子.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有听闻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很多了.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丛书集成》本).周敦颐(1017—1073),道州(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宋代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濂溪先生.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蕃(fán):多〕.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李唐:指唐代.唐代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淤(yū)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而不染〔染:沾染(污秽)〕,濯清涟而不妖〔濯(zhuó)清涟(lián)而不妖: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妖艳美丽而不端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蔓不枝:不牵牵连连的,不枝枝节节的.〕,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耸立的样子.植,树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亵(xiè)玩焉: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焉,助词.〕.
先用衬笔,再转去写莲,突出莲的高洁可爱.众多可爱的花是一般的衬托,菊和牡丹是重点衬托,菊,从正面衬托,牡丹,从反面衬托.描写莲的形象,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清高风度等各个方面,赋予莲以美好的品格.
先总提后分说.含蓄地说明,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体现.
两个“独”字,都表现出遗世独立,
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两个“独”字又相对地表明自己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一一描绘莲的性状,写出莲的可爱之处.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隐逸者: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而隐居避世.〕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因为牡丹看起来十分浓艳,所以这样说.〕;莲,花之君子〔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者也.噫〔噫(yī):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唉”.〕!菊之爱〔菊之爱:对于菊花的爱好.〕,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宜乎众矣:人该是很多了.宜,应当.〕.
将菊、牡丹、莲一一拟人,又从衬托中表明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表示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不同的花被比喻为不同的人.对三种花的不同评价,实际上是对不同爱花情趣的人的评价.以“君子”喻莲,表明了作者的道德理想.
用叹词,表示深沉的感慨.一叹爱菊者“鲜”,“鲜”不仅有“少”之意,更有“难得”之意;二叹爱莲者少,用疑问句,发人深省;三叹爱牡丹者众,厌恶争名夺利的世态,不明说而暗讽,意味深长.
这篇短文有不少突出的艺术特点.一是托物言志,立意高远.它借赞美莲花的可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既是作者的自况,也是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批评,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文中分别赋予菊、牡丹和莲以特定的象征意义,对当时社会上人们不同的处世态度做了精辟的概括,突出地表明作者“出淤泥而不染”这一为人立本的道德信念.“陶渊明独爱菊”,因为“菊,花之隐逸者也”,可见陶渊明隐逸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因为“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可见世人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而“予独爱莲”,因为“莲,花之君子者也”,可见作者既不愿意隐逸,也不贪慕富贵,志在坚贞不渝地保持君子的操守.在文章结尾,作者一叹真正隐逸的高士极少,二叹品格高尚的君子罕见,三叹贪慕富贵的俗人很多,也是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的.
二是巧妙运用衬托和比喻.文中先以陶渊明“独爱菊”、世人“甚爱牡丹”做衬托,突出“予独爱莲”,并描绘出莲的可爱形象,由此进入正题;再以“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做衬托,突出“莲,花之君子者也”;最后用“菊之爱”“牡丹之爱”做衬托,突出“莲之爱”,特别是最后一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愤世嫉俗,暗含讥讽,表现了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反衬了“莲之爱”的难能可贵.三次衬托,既各有其作用,又使主题步步深化.全文始终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彼此对照,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文中分别将菊、牡丹和莲比喻为隐士、富贵者和君子,十分贴切.特别是描写莲的形象的文字,体物入微,“形”“神”兼备,既准确地表现了她的外部特征,又传神地揭示了她的内在气质,使花貌、花品与人格浑然一体.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濯清涟而不妖”的质朴,比喻君子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芬芳,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从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端庄的仪态,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这些描写,以莲喻人,将莲人格化了,是作者心志的写照,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和情操.
三是语言精练,骈散相间.全篇仅10句话,119个字,却婉转曲折,摇曳多姿,既抒发了作者的情怀又讽刺了世态,寓意深刻而耐人寻味,感情深切而打动人心.其中对莲的形象的描写尤为凝练而传神.文中的一些句子,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都是骈句.散句与骈句交错运用,因此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
本文的立意和语言对后世都产生了影响.如鲁迅先生青年时期所作的七律《莲蓬人》就曾写道:“扫却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好向濂溪称净植,莫随残叶堕寒塘”.“出淤泥而不染”一句,生动形象地概括了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贵品德和坚贞操守,表明了一种颇为可贵的生活态度,是至今传诵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