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中的人文性如何在教学中实现渗透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0 02:33:24
新课标中的人文性如何在教学中实现渗透
新课标中的人文性如何在教学中实现渗透
新课标中的人文性如何在教学中实现渗透
纵观美术新教材,课程内容和要求体现了发展性、综合性、科学性和人文性.人文性来源于人文主义.人文主义也称为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所谓人文性包括人存在的意义、人的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知、情、意、人格都是其中的内涵.
随着科学地位的不断提高,实用功利主义的不断深入,科学教育在学校中日益受到重视,传统的人文学科的价值逐渐为人们所忽略.美术教育教学中也以绘画技巧等传统科学教育教学为主导,出现了内容专业化,方法专一化的学科本位主义,抑制了人文性在美术学科上的发展.
其实,美术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价值、道德、尊严、个性、教养、生存状态、智慧、美、爱、自由等人文特征都内蕴于不同历史、不同国度的艺术家所创造的美术作品中.因此美术课程的基本性质,就是人文性质.通过美术教育,我们可以有效地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人文意识.
首先,加强学习,丰富自己人文素养.
作为美术老师要提高专业业务水平,更要努力通过各方面的学习,形成和发展自己的人文意识,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教师的言行是学生的表率,是启发、激励、引导学生人文教育的关键.否则,就不可能在美术教学中渗入人文意识.
其次,以人为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要渗入人文意识,必须以人为本,让学生在情景体验和动手创造中,激发学习兴趣,以学生身边的或亲历的生活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地、创造地开展活动,自然地渗透人文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开展快乐教学.同时,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主观创造,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三,转变观念,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我们的美术教学在较长的时间内,都是以画法为中心,以作画步骤为重点,以技巧为难点的传统教学模式.如初中课程设置一般为欣赏、绘画、制作、设计应用等为内容,注重美术的知识性、绘画的技能性、制作的操作性、设计的应用性等,突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教师则以传授、示范、辅导为常规教学方法步骤,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形成院体式的教学下学生被动学习的格局,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抑制了人文性的渗透.
因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不要将美术教育视为单纯的技术训练,不要将美术从丰富的人文背景中剥离出来.而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课题,运用现代资源和教学手段,渗透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参与文化传承和交流,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形成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技术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第四,重视鉴赏,努力发掘人文内涵.
以前的欣赏,只是教师引导学生从视觉的直观层面上升到理性分析的层面,了解中外美术发展的概况,分析画面的内容、表现的技法、表达的情感、作品的内涵等.形成教师讲的多,学生说的少,教师的激情分析,学生被动感受,教师口干舌燥,学生厌烦睡觉的怪现象.更有甚者,教师干脆不讲,让学生看书自我欣赏,然后临摹其中一幅作品了事.这样的教学缺乏诱导,缺乏人文性的挖掘,缺乏学生的情感体验,不利于学生表达能力和欣赏能力的提高.
因此,在新课标下,我们重视鉴赏,首先应该努力发掘人文内涵.其实,优秀的美术作品,除了反映时代信息,涉及色彩、造型、形象、技法、风格、特点等外,还涉及历史、风俗、文化、宗教、政治、经济、美学、建筑、舞蹈等人文意识形态,涉及到美的感受、语言的表达,涉及到历史观、思想观、环保意识、情感体验等方面,因此,极具人文性.我们应努力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去挖掘其人文内涵,并通过学生写、说、表演、联想等多种形式进行情感体验,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
如果说美术的科学性是人的躯壳的话,那么美术的人文性则是人的灵魂,让我们改变美术教育只是技能技巧的学习和训练的陈旧观念,帮助学生通过美术学习,更好地汲取不同时代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帮助学生通过美术的方法与媒材的运用,表达自己对人文精神的理解.从而在新课标下,积极创造地开展美术教育教学活动,提高我国国民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科学性、人文性、创造性的祖国建设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