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下所有历史课本中动脑筋答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16 13:39:45
初一下所有历史课本中动脑筋答案初一下所有历史课本中动脑筋答案初一下所有历史课本中动脑筋答案同学,好好学习,多给你几个答案!第一课1.对比一下,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古猿和北京人头部的特

初一下所有历史课本中动脑筋答案
初一下所有历史课本中动脑筋答案

初一下所有历史课本中动脑筋答案
同学,好好学习,多给你几个答案!
第一课
1.对比一下,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
古猿和北京人头部的特点是前额低平,眉脊骨粗壮;颧骨高突;吻部前伸,没有明显下额.
2.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
思路一:可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去想象.
思路二:可按一天从早到晚的时间顺序去想象.
3.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样得到火的?
可以从几条渠道得到火:
大自然雷电生火;森林草木自燃生火;露天煤的自燃起火;偶然摩擦生火.
4.海蚶是生活在海里.在山顶洞人的洞穴里发现海蚶壳说明什么问题?你怎样看?
一万多年前北京的地貌同现在基本相同.因此,在山顶洞穴里发现海蚶壳,只能说明山顶洞人已经走得很远了.
第二课
1.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
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他们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上定居的生活.已挖掘水井,饮水更加方便.还饲养了家畜,会制造陶器,并能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2.想象一下,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有怎样的劳动分工.
妇女主要从事耕作、纺织,男子主要从事捕鱼打猎以及制造工具、制陶等繁重的手工业生产,老年人从事家务劳动和照顾、教育小孩.
第三课
1.你对上述神话(即黄帝时期有关发明的各种神话传说)有什么看法?认为哪些是可信的?哪些带有神话色彩?怎样看才更为科学?
说黄帝时期已能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舟车,出现文字,编出乐谱,等等,这是可信的.但说这些是黄帝、嫘祖、仓颉或伶伦个人的发明,就带有神话的色彩了.实际上其中的任何一项发明,都不会是一两个人的功劳,而是经过许多人长期探索实践的结果.因此,历史上的这些记载,反映的应该是黄帝那个时代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但由于黄帝是公认的华夏始祖,所以人们也就把这些发明都归功于他和他的妻子及其部属了.
2.你觉得尧、舜、禹有什么优秀品质值得你学习?
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率领人民治水、能与群众同甘共苦,都很值得学习.
第四课
1.我国从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发展到奴隶制国家,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说说你的想法.
是社会的进步.因为原始社会虽然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但那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水平极端低下的基础之上的,人们的生活水平极低,生活质量很差,文化的发展也极为缓慢.只有奴隶制,才使农业和手工业之间的更大规模的分工成为可能,从而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文化的发展繁荣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2.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
此题可以从三个方面思考:首先,夏桀、商纣的极端残暴统治激起了平民和奴隶的不满和反抗.其次,商汤和周武王伐无道、除暴君,结束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深得人心.最后,商汤和周武王能够重用贤人,联合周边小国、部落,抓住时机一举取胜.
第五课
有位著名考古学家说:商代文化实在是一个灿烂的文明.
对话:男孩:我认为考古学家说得很对.这是祖国历史上的一个光辉时代.
女孩:不对!那时候多么残酷,奴隶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有什么好?
这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商代历史的认识.奴隶制固然非常残酷,但这是随着生产力发展、私有制出现的必然.在奴隶社会中,奴隶主占有大量奴隶,就可以组织大规模的生产,进行简单协作和分工,提高生产效率;奴隶社会内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组织大规模的生产过程,推动生产力发展;由于大批奴隶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提供大量剩余产品,使另一部分人可以摆脱体力劳动,专门从事脑力劳动.综上所述,商代的文明较全面地体现了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在诸多方面的进步,因此可称得上是“灿烂的文明”.当然这又是建立在广大奴隶极其悲惨的命运基础上的“文明”.
第六课
想一想:春秋时期,齐国和晋国能够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春秋时期的霸业政治,是在以变求强的争霸过程中实现的.各大国为谋霸政而改革,因改革而富强,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齐国和晋国都通过改革迅速致强,改革都涉及到内政、生产和军事等方面内容.
第七课
1.说一说,铁农具为什么能较快推广?
这里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是铁农具与石农具和青铜农具相比具有优越性;二是当时的冶铁工业已相当发达,能够生产大量铁器.
2.《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请大家议一议,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守旧贵族的反对,商鞅被处死,说明了守旧势力的猖狂和统治者的昏庸.但商鞅虽死,变法还是获得了成功.因为经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练一练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第八课
1.观察上面的三个甲骨文字,猜一猜,“伐”字是怎么样表达意思的?
第一个字是“人”,第二个字是“戈”,用戈砍人头就是“伐”字.(“人”和“戈”都是象形字,“伐”是会意字.)
2.我国科学工作者根据古代天象记录和对20世纪最后一次日全食的观测,得出周懿王元年是公元前899年的结论.想一想,这件事能说明什么问题.
说明我国古代丰富的天象记录是宝贵的科学资料,运用现代技术研究它,能够取得重大的成果.
第九课
1.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阅读孔子的这三段话,想一想,对你学习有什么帮助或指导?
孔子的三段话,教育我们要不断总结和向别人学习好的学习方法,要具有老老实实和谦虚好学的态度,才能学有所成.
2.老子主张以柔克刚.相传老子曾经张开嘴让弟子们看,然后对弟子们说:“我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头却还在!”想一想,老子的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它的这种思想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是否有用?如果你认为有用的话,能不能举出一个实例加以说明?
①老子的意思是坚硬的东西未必结实,柔可以克刚,体现了他辩证看问题的思想.②我认为有用.它使人认识到:什么事物都不是绝对的,都是可以变化的.貌似强大的人可能会被弱者打败,看起来聪明的人可能一生无所作为,平凡的人由于努力可能会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第十课
1.秦王嬴政在用人政策上有什么长处?这和他取得统一战争的胜利有什么关系?
秦王嬴政在用人上不以出身高低取人,不拘一格,广招人才;能够礼贤下士,任人唯能;敢于向部下承认错误.
由于秦王嬴政善于发现人才并加以重用,所以这些人才在他的统一大业中,能够各尽其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谈一谈,秦朝在我国历史上起了什么重要作用?
首先,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的时期出现了割据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其次,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其专制集权统治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再次,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最后,修筑了著名的万里长城和灵渠等古代工程.
第十一课
1.据推测,秦朝全国人口有2000万,你能算算每年服役的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吗?再想想在2000万人里除去老幼和妇女,壮年男子在家耕田的还剩多少?
每年服役的人数占总人口的百分比是15%.在家耕田的壮年男子便所剩无几了.
2.公元前207年,项羽率兵救援被秦军围困在巨鹿的起义军.秦军有30万人,项羽的楚军只有数万人.楚军过了漳河,背河扎营.项羽令将士带三天干粮,然后砸破锅,凿沉船,烧掉军营.这个故事有个成语,你知道吗?你认为项羽这么做高明吗?
对这件事,有一个成语叫“破釜沉舟”.
当时项羽在兵力上处于绝对劣势,按常规战法,很难取得胜利.项羽采取这种做法,破釜沉舟,激发了将士们的斗志,要么胜利前进,要么战死疆场,没有任何退路.破釜沉舟并不违背兵法,兵书上就有“置于死地,而后生”的说法.项羽在特殊情况下,运用这种特殊做法,应该说是高明的.
3.项羽进军关中,实力雄厚,拥兵40万,驻扎在鸿门.刘邦只有10万人.项羽对刘邦先入咸阳很不满,刘邦不敢与项羽抗衡,亲自到鸿门谢罪,表示服从.项羽设宴接待刘邦.他的谋士范增劝项羽乘机杀掉刘邦,在宴席上几次示意,项羽不予理会.范增召壮士项庄,舞剑助兴,意在杀死刘邦.项庄被刘邦收买的项伯挡住,无从下手.刘邦借口上厕所,逃离鸿门.想一想,这个故事的名称是什么?里面含有一个什么成语?
这个故事的名称是“鸿门宴”.里面含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成语.
第十二课
1.回忆一下前一课中的秦始皇陵,对比汉文帝对修自己陵墓的要求,你觉得有什么不同之处吗?再对比一下他们在位时的作为,说说你的看法.
不同之处;秦始皇的骊山陵规模巨大,里面犹如堂皇的地下宫殿;汉文帝预修陵墓,要求从简,只用陶瓦装饰.
通过对比,可以看到:秦始皇实施的是暴政,刑罚残酷,激起反抗;汉文帝实施的是仁政,减轻刑罚,“以德化民”,反而促进社会的安定.秦始皇好大喜功,徭役、兵役繁重,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汉文帝奖励农耕,减轻徭役兵役,社会经济因而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2.董仲舒死后,汉武帝有一次经过他的墓地,特意下马.后来把他的墓叫做“下马陵”.武帝在那儿下马说明了什么?
说明武帝对董仲舒的怀念和敬重.
第十三课
1.阅读左边这段文字,说一说田蚡为什么不让武帝治河?武帝为什么会听他的话?
田蚡是为了个人的私利不让治河的.因为他的田产在黄河北岸,河道南移,可使他的田地免除水患.武帝有迷信思想,所以才会听田蚡的话.
2.两汉时期,在城市中有一些规定:如,市场贸易时间有一定限制;春夏不得掏鸟窝的卵,不得“弹射飞鸟”;城内民宅必须种树,否则要受罚.这些规定对不对?你怎么看?
这些规定很对,有利于市场管理和环境保护.
第十四课
1.“匈奴族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做出了哪些贡献?今天56个民族中有匈奴族吗?”
今天56个民族中已没有匈奴族,但匈奴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做出了贡献,主要有:(1)匈奴族用勤劳的双手,开发了祖国的北疆.(2)第一次实现了蒙古草原的统一,为以后全国性的统一创造了条件.(3)他们创造的匈奴文化丰富了祖国的文化宝库.汉、匈人民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共同缔造着祖国历史.
2.回顾前面两课,结合本课内容,想一想,汉武帝的大一统表现在哪些方面?
汉武帝的大一统,表现在政治上实行削藩,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实行抑商政策;在军事上大力反击匈奴,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在思想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3.史书记载,昭君和亲后,“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亡(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结合董必武《谒昭君墓》的诗句,你能说出昭君和亲的历史作用吗?
昭君和亲,促进了汉族和匈奴族的友好相处,推动了汉匈的经济文化交流.
第十五课
近几十年来,在我国新疆发现许多汉代的丝织品,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新疆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地处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从这些地方考古发掘汉代的丝织品、钱币和陶器,不仅证实当时丝绸之路的存在,而且说明当时我国的对外贸易已相当繁荣.
第十六课
1.纸广泛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你能说说有哪些方面吗?
可以书写;绘画;用于包装;用于制造纸质生活用品,如纸杯、纸盒、纸巾、纸衣裤等.
2.张仲景在205年开始撰写《伤寒杂病论》,他写此书用了较长的时间.有的史书上记载:华佗读了《伤寒杂病论》后高兴地说:“这真是救人的书啊!”华佗是208年被曹操杀害的.想一想,华佗说过这话没有,为什么?
华佗没有说过这句话.因为,张仲景在205年才开始写《伤寒杂病论》,而且写此书用了较长的时间,而华佗208年就被杀了.所以,他有生之年不可能看到此书.
第十七课
1.在一部电视剧里,有一个情节描写秦汉之际,刘邦的夫人即后来的吕后躲避战乱,逃入尼姑庵的故事.想一想,到底是谁错了,为什么?
是电视剧的编导人员错了.尼姑庵是佛教的寺院,佛教是西汉末年才开始传入中国的,秦汉之际不可能有尼姑庵.电视剧的编导人员不了解佛教传入的历史,想当然地让刘邦的夫人进入尼姑庵躲避战乱,闹了笑话.
2.王充在《论衡》中说:“人死血脉竭,竭而精气灭,灭而形体朽,朽而成灰土,何用为鬼?”你是否同意王充的观点?说说你的理由.
同意王充的观点.因为他用无神论的思想,批判了鬼神迷信的思想.他正确地指出,人的精神是依附于肉体的,肉体消灭了,精神也就不存在了,从而也就否定了鬼神的存在.
3.已发掘出的秦兵马俑,排列整齐,而且都面向东方,这是为什么?
秦始皇兵马俑是秦始皇陵的地下军阵,象征着秦始皇统治下秦朝的赫赫军威和秦朝的强大国势.兵马俑面向东方象征着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的丰功伟绩,同时也象征着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和保证秦朝的统治永存,随时准备镇压六国残余势力的叛乱,使其不敢谋反,破坏统一.
第十八课
1.比较一下战前袁绍和曹操各方面的实力,再分析一下战争过程中两人的心理素质,你能找出曹操胜利和袁绍失败的原因吗?
战争之前,袁绍拥兵十万,曹操却只有三四万,袁绍在兵力上占有绝对的优势.但他却因此产生骄傲轻敌的情绪,拒绝采纳谋士的正确建议.谋士许攸看出袁绍必然要失败,投奔了曹操.曹操虽然兵力处于劣势,但他善于用人,不仅屈尊出迎许攸,而且采纳了许攸的计策,派兵袭击袁军的囤粮处,烧掉其全部粮草.袁军没了粮草,军心动摇.曹军乘机发动进攻,袁绍只能自食其果,败逃河北了.
2.右边是明朝人画的有关刘备和诸葛亮的一幅画.根据你平时知道的三国故事,看看画中的人物都是谁?他们去做什么?这里还有个成语故事,谁能说得出来?
画中的三个骑马者是刘备、张飞、关羽,后面还跟着一个挑着担子的随从.他们是去拜访隐居在隆中的诸葛亮,请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的.这个成语故事就叫作“三顾茅庐”.
3.老人说:“古人说,孙刘联军能在赤壁大败曹军,是‘天实为之’.因为那时曹军中疾疫流行,那一晚恰好又是东风,这都是天意.”小孩说:“不对!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惯南方生活,容易得传染病,这不是天意.”你怎么看?那晚恰好又刮东风是怎么回事?
古人所说的“天实为之”,把孙刘联军战胜曹军归结为天意,那是一种迷信的说法.赤壁之战当晚刮起东风,为孙刘联军火攻曹军,提供了方便条件,这有很大的偶然性.但曹操自恃兵力雄厚,骄傲轻敌,麻痹大意,加上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又不服南方水土,很多人得了传染病,这就埋下失败的祸根.因此,曹军的失败是偶然性和必然性交相作用的结果,而必然性占据主导的地位,是导致曹军大败的主要原因.
活动与探究
1.找一找:右边的地图上有错吗?如果有,看谁能把错都找出来!
图上所标魏国“曹操称帝,221年,长安”,错了,应改为“曹丕称帝,220年,洛阳”;蜀国“诸葛亮称王,220年”,也错了,应改为“刘备称帝,221年”;吴国“孙权称帝”,应改为“孙权称王,都城“赤壁”也不对.
2.比一比:右边是根据《三国志》等史书整理出来的一些数据:……(1)将有关数据填入三国实力对比表.(2)根据表的统计,三国中哪一国的实力最强?哪一国的实力最弱?
魏国实力最强,蜀国实力最弱.
3.看图分析.
(1)从画像上看,诸葛亮的年龄大.(2)文艺作品从表现主题、塑造人物性格的需要出发,可在不违背历史真实的前提下进行虚构.因此,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与历史的实际情况往往会不一样.
第十九课
1.想一想,为什么西晋的统一只有很短的时间?
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西晋的统治集团非常腐朽,奢侈腐化的风气非常盛行,在位的皇帝智力低下;第二,西晋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争夺皇位的内乱,彻底地破坏了西晋的统治秩序,也耗竭了西晋的国力.第三,内迁的少数民族受到西晋统治阶级的压迫,民族之间存在着矛盾,少数民族的上层利用西晋内乱的机会起兵反晋,推翻了西晋的统治.
2.苻坚拥有八十多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
从前秦方面看,前秦军队的民族成分复杂,当时民族融合的程度不深,其他民族不满于建立前秦的氏族的统治,希望秦军失败,以摆脱氏族贵族的控制,秦军中的汉人更是希望东晋的汉族军队能够打胜仗.此外,前秦军队指挥不当,战线过长也是失败的原因.
从东晋方面看,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思想的激励下,士气高昂;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也是能够取胜的重要条件.
3.《宋书》里描写的南朝时的江南与司马迁描述的江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司马迁描述的江南,人烟稀少,耕作方式落后,商品交换很不发达,贫富分化的程度也很低.《宋书》所描述的江南非常富饶,丰收年头,一年收获的粮食能满足几个郡人口的需要,出产的丝绵、布帛,可以供天下人穿用.这是因为,汉代的江南尚未开发,魏晋以来已逐渐得到开发.
练一练
想想看,江南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能得到开发?
这是因为:第一,江南地区有发展经济的优越的自然条件;第二,大量的北方人口迁往江南,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技术;第三,江南地区的战乱比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第二十课
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结合我们学过的课文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因为自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后,北魏王朝注意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提倡以孝治国,所以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
活动与探究
1.议一议: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北魏孝文帝能够在民族大融合中起如此重要的作用,主要是因为他早年所受的教育,还是有什么更深刻的原因?
北魏孝文帝早年受到的文明太后的教育,对于他积极推行改革,促进民族融合,无疑有着重要的影响.许多没有充分受到汉族文化影响的鲜卑贵族,反对迁都洛阳,反对汉化,就从反面证明了这一点.但是,孝文帝积极推行改革的更深刻的原因则是当时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发展趋势.自从北方地区进入十六国时期以来,少数民族大量进入中原地区,各族人民频繁接触,相互影响,在生产技术上和生活习俗上日益接近,各民族间的差距日益缩小,民族融合已成为历史发展的一种趋势.
第二十一课
祖冲之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科学家,你认为他最值得你学习的地方是什么?
祖冲之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科学家,他有许多值得后人学习的优秀品质.其中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是他的刻苦钻研和创新的精神.
第二十二课
1.你还知道王羲之其他的书法作品吗?有关王羲之的故事,你是否还能讲出一两个来?
除《兰亭序》外,王羲之还有“黄庭经”“乐毅论”等诸多书法名作.学生自由列举.
王羲之成名后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一天,王羲之在东市见到一位卖扇子的老太婆,她的白纸扇子久久没有人买.王羲之同情老太婆,就在她的每把扇面上写六个字.老太婆着急地说:“新扇子都没有人要,你写上几个字,不就更没有人要了吗!”王羲之笑道:“你就说扇上的字是王右军写的,没人要我赔你.”老太婆如其言,结果发了笔财.第二天,她再去找王羲之写,王羲之不再写了.
还有一个故事,说王妻每次给王羲之斟满酒,王羲之常看着酒杯发愣,不时用筷子蘸杯里的酒在桌面上画来画去,练习书法.渐渐地杯里的酒越来越浅了,桌上却布满酒痕.这事一传开,有人便称王羲之为“字疯子”.(还可另举其他故事)
练一练
D
活动与探究
1.看图分析:下面是龙门石窟中的北魏《礼佛阁》,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中的什么问题?
图中的北魏帝后及大臣所穿的长袍,全都是汉族的服装,反映了孝文帝改革后北魏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