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悲惨的宇宙》读后感《我们悲惨的宇宙》斯嘉丽.托马斯著金玲译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16 05:34:36
《我们悲惨的宇宙》读后感《我们悲惨的宇宙》斯嘉丽.托马斯著金玲译《我们悲惨的宇宙》读后感《我们悲惨的宇宙》斯嘉丽.托马斯著金玲译《我们悲惨的宇宙》读后感《我们悲惨的宇宙》斯嘉丽.托马斯著金玲译《我们悲

《我们悲惨的宇宙》读后感《我们悲惨的宇宙》斯嘉丽.托马斯著金玲译
《我们悲惨的宇宙》读后感
《我们悲惨的宇宙》
斯嘉丽.托马斯著
金玲译

《我们悲惨的宇宙》读后感《我们悲惨的宇宙》斯嘉丽.托马斯著金玲译
《我们悲惨的宇宙》中,从深奥的量子物理学到心理学、精神分析学,甚至人类学,古希腊的诗歌都在她故事的每一页里开满了随意的花儿,斯嘉丽把一锅上好的药材都倾洒进这本新书,我们需要做的就像女主角梅格的宇宙研究员父亲一样,面对一堆线索,找到适合自己品析的零件,重新解码拼凑搭建出我们想要的那个宇宙.
  
  一、科学即哲学
  与其说斯嘉丽的小说是邪典,她本尊在生活与价值观上的剑走偏锋才叫邪典.十几岁的时候就是个小愤青:参加过反对人头税、第一次海湾战争、核武器的抗议活动.斯嘉丽通常在小说里游刃有余地展示自己的知识面,其实她更乐意展示无知.她曾经这么评价自己:我是一个非常愿意去弄明白答案的人,我想知道宇宙之外的世界是怎样,时间的尽头又有些什么,会有天外之神存在么?我认为小说之所以伟大正是因为——它无限靠近于哲学.
  
  在名作《Y先生的结局》里,斯嘉丽创造了一个通过药水穿越对流层,用植入信息扭转思维的方式改变脑电波的盗梦空间,颇有好莱坞大片的风范.但到了结局时,一切关于科学改变世界一切关于人类重改历史的纠结都变成了哲学思考:我们谁都不是上帝,世界又不是我们打错了草稿,我们真的有权利重返历史改变世界么?斯嘉丽的创作方式和《Granta》主编约翰弗里曼的观点不谋而合:怎样讲述故事,不仅仅是一个美学问题,它也是一个与哲学相关的问题.
  
  相比起冰冷科幻的《Y先生》,《宇宙》是一首发生在德文郡的轻松乡村小调,没有频繁穿越时空的动作戏码,只有一群平凡人在悠闲懒散的生活中对宇宙做的思想实验.女主角梅格是个不太成功的作家,她唯一在写作上的成就是做了两本畅销科幻书的代笔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幽灵作家,而她自己的大作则继续在难产的路上,不知道要被拖到猴年马月.在港口城市达特茅斯她和恩爱稍欠的男友克里斯多夫不死不活地耗了七年,小小德文郡里还有她开熟食店的挚友莉比夫妻、研究文艺的老教授薇夫妻、以及未来的公公彼得一家,最重要的是有她的神交及暧昧对象罗文.书中关于宇宙与永生的话题大多出自她与罗文的对话.
  
  2010年斯嘉丽写这个故事的时候,2012世界毁灭还算是个尚未过时效性的新鲜话题.虽然书名里有“悲剧”二字,但小说却有一个喜剧开端,没有唠叨冗长的开场白,在一开始就入了佳境:偶尔靠写书评谋生的梅格在一本叫《永生的科学》的书中攫取了一个新颖的观点,即作者纽曼所说的“欧米伽点”.当世界末日来临时,所有曾经活着的人们,所有可能存在却没能活过的人们,都能在时间的末点复活.他们将在欧米伽点之后的第二世界中永生,在那儿,人们不会意识到时间的流逝.如果真有这么一个第二世界存在,这消息便是特大号外,好消息是我们宇宙不会变成悲剧,我们也不会死了;坏消息是,比死更复杂的思考接踵而至:那现世为何还要为世事烦恼?干嘛要成为知名小说家,为什么要靠读古怪的小说写书评谋生?我们迷恋宇宙,却也还没有对它迷恋到想要活过它的自然末日.永生就是一场和自己的婚姻,且永远不能离婚.活在赛末点之后的第二世界,就好像把自己困在一口永生之井中,生命的长度可以无限延长,但生存的占地面积被牢牢地固定住了,横竖都只有一个圆的视野.
  
  二、无故事的故事
  《宇宙》和《Y先生》的共同点在于都用一本虚空的书开启另一本书.后者用同名书作为药方引出对流层穿越的惊险阴谋;Y先生的古书在小说里起到的是钥匙的作用;前者则用完全虚构的人物,精神分析学家纽曼的永生学说作为切入点,给了主人公梅格一个开天辟地的思考境地,作用相当于一把镰刀.这就是斯嘉丽雾里看花的超文本小说世界.
  
  她甚至把自身的经历也有趣地融合进了小说当中.现实中,斯嘉丽在肯特大学从事创意写作的教学工作;而梅格则在当地写作培训班里指导未来的枪手作家们如何写出类型小说:故事结构只是个容器,这个容器必须结实、可信且熟悉,这个容器最后就成了你故事的标准配方.
  
  斯嘉丽在《宇宙》中表达的不是古典叙事,而更像是一场和读者的辩论比赛,在以宇宙为被的神秘主题包裹下,她探讨了这么几个问题:如何讲好一个故事?什么才是真正的悲剧故事?欧米伽之点之后的第二世界到底值不值得让人向往.
  
  梅格的神交对象罗文告诉她:所有的故事都是从一种平衡过渡到另一种平衡.因为故事写的就是改变.所有成功的故事都以失败开始,反之亦然.爱情故事以寂寞开始;寂寞的故事以爱情开始.所有的故事都涉及从一个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从快乐到忧伤,或者通常是从忧伤到快乐,从破碎到修补,从迷惑到解惑,从分离到团聚.
  
  在这本科学理论依旧满天飞的小说里,我很高兴梅格还有一群和她一样生活不靠谱的朋友,在家长里短里折腾着,和她一起困惑于这个悲剧的宇宙.莉比背着交往多年的伴侣与马克发生了婚外情,在隐瞒真相、勇敢分手、回头是岸中来回兜圈;在她身上可以发现一种神奇的对“悲剧”的向往:每当我想象和马克之间会怎么样时,我就觉得结果一定是个悲剧,因为我活该,而且似乎故事就应该这么发展.但是万一我们真的快快乐乐生活在一起怎么办?万一在第二世界中结局超满分的完美该怎么办?人们在通往悲剧的道路上时会突然获得某种不同的智识.莉比的担忧反映了人类对客观的、不可避免的“悲剧”的依赖和期待心态,我们宁愿被无法改变的悲剧压在身下.
  
  悲剧之所以如此神秘,就是因为是它无法完全被预测.永生的世界篡改了悲剧的能量,永生这出喜剧会不会从此成为新悲剧?
  
  《宇宙》的结局里,女主角梅格终于手起刀落地斩断情丝,和男友分了手,搬到了托克罗斯的贝壳小屋里过起了专职写作的生活.这是一出英国乡村版的生活大爆炸,所有其他人的生活又回归平静.整本书在正规的叙事情节中,可供读者代入的地方很少,如梅格的朋友薇所言:无故事的故事没有道德中心,读者也不被鼓励“进入”这个无故事的故事,它本身更像一个谜题,没有答案,除了错误的答案.
  
  三、荣格与冰山模型
  斯嘉丽在《宇宙》中又一次提到了荣格的“集体潜意识”:
  荣格曾用冰山打了个比方,露出水面的那些冰山是人能感知到的意识;由于潮来潮去而显露出来的水面下的地面部分,就是个人无意识;而岛的最底层是作为基地的海床,就是我们的集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反映了人类在以往的历史演化进程中的集体经验.
  
  这就很好理解书中所说的:宇宙有形态场和形态共鸣,也就是说记忆并不是存储于个体中的,记忆是外在的,和其他每个人一起的.我们的脑海中早已被遗传了祖祖辈辈的生活经验.如果有一天宇宙灭亡,欧米茄之点重启世界,我们和其他幸存者也永远是宇宙生命共同体,也依然和过去的自己一样维持着早有的情感观、审美观、劣根性.即使新的文化预言诞生,即使第二世界也灭亡,我们还会经历同样的第三世界、第四世界;历史的车轮总是惊人的相似,人类总是不断地犯同样的错误,走同样的弯路,毁灭同样的世界.
  
  四、为什么说宇宙是悲惨的?
  在最后,我想来点一下题,作为一篇书评这似乎有些本末倒置.
  起初我以为宇宙的悲惨在于,它和泰坦尼克号一样,在创造伊始就被赋予了毁灭的可能性;在阅读的过程中却体会到了德文郡的这群人在思考重启世界时的狂欢心态,原来他们想要的就是悲剧,而不是永生的喜剧.
  与灾难预言共存的宇宙是如此可爱.
  梅格想要的就是这样一个悲剧般的宇宙,非圆满,没有寓意的一个宇宙,它不需要一个终极意义.

自己写吧,真实些

自己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