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思考》的作者是谁,关键字是:和谐社会,以人为本,人与自然的和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3 20:46:50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思考》的作者是谁,关键字是:和谐社会,以人为本,人与自然的和谐.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思考》的作者是谁,关键字是:和谐社会,以人为本,人与自然的和谐.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思考》的作者是谁,关键字是:和谐社会,以人为本,人与自然的和谐.
『《科学发展观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 』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思考
作者:其为美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思考
摘 要: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在华夏大地上奋笔书写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华丽篇章,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新世纪新阶段,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命题,赋予和谐社会新的时代内涵,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政治智慧、历史眼光和理论创新勇气.为此,本文首先讨论了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着“以人为本”的时代主题,接着分析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最后做了总结.因此本文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广泛的实际应用.
关键字:和谐社会; 以人为本; 人与自然的和谐;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唯物主义
1. 引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拓宽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视野,是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丰富和发展,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认识成果.
2.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着“以人为本”的时代主题
“以人为本”是我们的时代主题,这是一种理念.“以人为本”中的人是对象,本是原则、理念、要求.人有三层:个人、群体、人类;本有三义:相对人对物的依赖,把人当主体;相对人被边缘化,把人当作依据;相对把人当作手段,把人当作目的.因此,它要求我们尊重人、关怀人、为了人.马克思说:“人是人的最高本质” .“以人为本”之所以是时代主题是因为以前我们对人的关注不够,对人的尊重不够,构建和谐社会体现了对人的关怀,并为实现人的本质、人的价值和人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以人为本”是人自由地占有自己的本质,人的本质是人社会关系的总和.和谐社会为人的交往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人的交往范围大大地扩大了,人的关系的种类和数量大大地增加了,人的本质越来越丰富了,更重要的是人的关系是和谐的.“以人为本”为了人,从人出发不断推动人的发展.这是一个人不断自我超越、不断实现自我、不断获得自由的过程,只有这样才使得“以人为本”不至于空洞化,不至于是一种宣传和口号.
3.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前提.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目标.社会的和谐有赖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人对自然资源的盲目的无限制的掠夺,必然会造成自然资源的枯竭,森林的破坏和减少,土地的退化、荒漠化和沙漠化,水资源的减少和污染,最终导致人类生产和生活环境的恶化.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如果不能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不但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还可能引发严重的经济社会问题.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路,是实现经济社会和人自身全面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4.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不是阶级斗争,而是不断提高的人民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把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如何解决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呢?就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建设和生产力的发展.现在看来,我们社会上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财富的最大化就是要把蛋糕做大,分配的公平化就是要把蛋糕分好,蛋糕做大是前提和基础,必须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把蛋糕做大.但是,同时不能忽略了公平问题,不能忽略公平分配问题,要把蛋糕分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有两个基本的执政能力,一是把蛋糕做大,一是把蛋糕分好.共产党人执政既要有把蛋糕做大的本事,还要有把蛋糕分好的能力,执政能力应当有机地包括这两个方面.[论*文*网 LunWenNet*Com]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基础,因而也是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近几年来,我国理论界特别是哲学界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丰题,对我国社会主义时期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社会矛盾、矛盾性质、基本特征及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方式和机制等问题,展开了广泛深入的讨论和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这对于提高人们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和建设规律的认识,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并进一步丰富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我们党自建党以来8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不论在民主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始终一贯地明确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这一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发展着的哲学,它将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变换着研究的重点或主题,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本身却是相对稳定的,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去讨论理论创新,要从理论与实际、继承与发展的结合上去理解或解读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新理念和新思想.
6. 总结
社会和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要求矛盾的双方或矛盾的多方在运动过程中能达到并保持多赢或双赢的局面.具体说,就是既要强调人与人的和谐,又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既要达到内部各阶层、各利益团体之间的和谐,又要争取外部世界格局的和谐发展;既要培育微观的各个社会组织细胞的和谐发展,又要促进宏观的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既要经济、政治、文化等各子系统内部的和谐.又要形成各子系统之间的和谐关系,使之共同发展.“和谐社会”这一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人的和谐.造就和谐的人的个体,就是要使一个人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能合理地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做到融人自然、融人社会、融人集体.集体和谐是建立在个体和谐基础之上的,社会的和谐也有赖于人的和谐,即社会发展是以人为主体的,人的发展是以个体为本位的.三是社会分工的和谐.社会分工的和谐包括社会各类人员的比例构成的合理性、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社会效率的增长性和社会地位的公平性等.
“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既是对我国一段时期内社会发展目标的科学设定,同时这一理念的提出还在哲学上有着深刻的意蕴.“和谐社会”理念是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发展新条件下的科学阐释.这一理念不仅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和合精神”,批判地吸收了西方分析社会发展的理性主义传统,而且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社会发展的理沦.
参考文献:
[1]胡昌恩,步德胜. 党的先进性建设与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J]. 安徽农业科学 , 2006,(24) .
[2]李砚忠. 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研究综述[J]. 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 , 2007,(01) .
[3]马兵,步德胜.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努力构建和谐社会[J]. 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 2006,(04) .
[4]吴敬秋.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高度重视就业问题[J].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05,(06) .
[5]陈瑶瑶,李明元.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研究综述[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 2006,(02) .
[6]朱宗友.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近期研究综述[J]. 宁夏党校学报 , 2005,(05) .
[7]朱宗友,许开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近期研究述评[J].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03) .
[8]贾建芳.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难点问题解析[J]. 马克思主义研究 , 2006,(03) .
[9]陈青松. 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联系[J]. 探索 , 2005,(06) .
[10]陈瑶瑶,李明元.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研究综述[J]. 实事求是 , 2006,(03) .[论文网]
本文关键词:和谐社会 以人为本 唯物主义
浅谈和谐社会与经济发展
摘 要:随着我国和谐发展思想的提出,必须对和谐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谐社会构建与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一方面经济发展离不开和谐社会,另一方面它又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物质支持.正确认识影响和谐社会构建的经济因素,寻求化解矛盾的正确途径和有效方法,形成各种因素的良性互动,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关键词:和谐社会;经济发展;构建
和谐社会作为多方面、多层次与广范围的系统工程,无疑需要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等多方面的协调、和谐与深入发展.要保持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必须以经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为基点,妥善协调好经济社会结构变动过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正确处理各方面的社会矛盾,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一个长期稳定和谐的环境.构建和谐社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而经济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证,二者是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
一、和谐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更好的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同时,和谐的社会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它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进而推动经济建设更快更好地发展.
(一)经济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经济是基础,构建和谐社会,根本的还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有在经济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才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不是凭空想象,也不是刻意求新,而是有着坚实的经济社会的基础.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强大的物质经济基础.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接近21万亿元人民币,比1952年增长了331倍,是同期世界年均增长速度的两倍以上.经过50年的建设与发展,我国告别了短缺经济,基本解决了世界近1/5人口的温饱问题和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
如果没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在建设和发展上取得的成果,没有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不可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命题.构建和谐社会既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从经济发展来看,随着经济总量增加,由短缺经济转向相对过剩经济,经济发展从最大限度地增加供给,转向更大程度地满足需求,着力于实现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和谐发展.从社会基础来看,由于个人财富的增加和私人财产的形成,并且受到法律制度的有效保护,以财产为基础的社会诉求更倾向于经济稳定与社会和谐.要真正实现和谐,必须进一步推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生产决定分配与消费,发展是硬道理,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原理.只有进一步发展,增大生产力总量,才能给解决矛盾留下更大的回旋余地,也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社会和谐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
如果社会不和谐,人们就会感到不公平,就会产生不满情绪,社会就不会安定.就会像中国历史上不断上演的通过暴力对抗的形式来实现对存量的重新划分,从而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巨大的破坏.显然,和谐社会是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社会的秩序才可能稳定.也只有在社会稳定的基础上,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才可能得到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至200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正在向人均3000美元的新目标迈进.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快速发展的数字指标掩盖了一些不容小视的问题,这些问题正影响着社会发展及和谐社会的建立.如:局部地区形成的以GDP为中心单方面追求经济增长,为追求短期经济利益而导致大量资源被掠夺及生态环境的破坏.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发挥作用越来越突出的情况下,必须实事求是的承认,经济增长和质量的不和谐已成为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障碍.人与自然的不和谐表现在资源消耗与浪费严重,在我国单位产出的能耗和资源消耗水平明显高于国际先进水平,火电供电耗高22.5%,大中型钢铁企业吨钢可比能耗高21%,水泥综合能耗高45%,乙烯综合能耗高3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类改造自然,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要科学的、有远见的开发利用自然,而不是盲目的、鼠目寸光的将自然视为可以任人宰割的对象.只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才能实现经济全面、持续、健康发展.人与社会是相辅相成的,和谐社会是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社会建设的主体,社会的有序、稳定与和谐为人的生活劳动与发展提供有利环境.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违背社会规律,按主观意识办事,必然会受到惩罚.
因此要想继续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着手解决经济社会不和谐问题,想方设法协调各种社会矛盾,平衡利益关系,使社会绝大多数成员普遍地享受发展的成果,愉快地创造和生活,共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可以说和谐社会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没有社会的和谐,也谈不上经济的健康发展.[论-文-网 LunWenNet]
二、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经济发展的对策
构建和谐社会应从经济发展和谐入手,要协调内部各个方面的关系,使得彼此要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经济发展进程要持久性、连续性和可再生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一)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目前,我国虽初步建立起了市场经济体制,但在很多方面还不完善、不规范,市场经济体制公平、公正的效用没有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全国统一的大市场还没能建立起来,地方垄断盛行使市场竞争难以做到公平导致产品供需严重失衡,拉大了地区间经济利益差距.市场价格机制的不完善,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的长期存在拉大了城乡间的收入差距,而工业中上下游产业产品间价格的剪刀差拉大了上下游产业间从业人员的收入差距,部分垄断行业的高收入也拉大了与其它行业从业人员间的收入差距.市场法制不健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仍较严重,近年来我国社会中不断出现的假冒伪劣产品,对公有财产的掠夺和侵占,地方保护主义的盛行、权力参与分配、血泪工厂对工人的残酷剥削等等,既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扭曲了资源的配置,也加大了社会不和谐的因素.
因此,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制.首先,必须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市场,严厉打击各种地方保护主义,加强商品和要素在全国范围内的流通,使各地区的市场主体在公平的环境下充分自由的竞争,以发展本地区经济,缩小区域间的差距.其次,必须尽快完善市场价格机制,取消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以缩小城乡差距;促使上下游产业间产品形成合理的交换价格,以缩小上下游产业间的收入差距;对垄断行业征收垄断利润税,并逐步放开竞争,以缩小行业收入差距.最后,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和有法必依,严格依法行事,保证市场主体在参与市场竞争过程中的起点公平和过程的规则公平.
(二)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一条主线,也是构建和谐社会重中之重的任务.加快经济结构调整,首先,要协调产业发展的关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加强农业基础,重视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间题.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提高传统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其次,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发挥它们对经济整体发展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加快用高新技术与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着力提高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开发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再次,要通过资产重组,着力培育和发展一批竞争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著名品牌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增强关键行业和领域的控制力,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
(三)建立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制度
和谐社会必须确定按贡献分配的基本原则,在生产劳动领域要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既要保证不同性质的劳动投入得到不同的报酬,又要保证同工同酬.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职工的收入分配,应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非公有制企业职工的收入,要确保各地政府制定的最低工资线得到执行.在国民收入再分配环节,调整不同阶层的利益结构,调节好社会成员之间的收人差距,使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既要扩大开支,提高满足广大群众共同需要的水平和社会公共产品的供给水平,又要强调社会公平,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鼓励勤劳致富,保护投资者以及高级人才的合法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促进各收入阶层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社会结构.在收入调节方面,加强和规范国家对企业的税收征管,尽可能减少企业偷税、漏税现象;限制垄断行业过高收入;建立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建立健全公共财政制度,增加公共支出、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支持和扶助欠发达地区和困难群众;进一步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实现税负公平,对高收入者应实行重点监控.如果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社会改革举措使某些群体的利益受到损害,要制定合理的补偿原则,确保每个主体在追求自己利益的时候,不损害其他主体的利益,特别不能以牺牲弱势群体的利益来维护强势群体的利益.
(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以往我国的传统工业主要是高投入、高污染、高排放、低效率的.三高一低.型产业,不符合资源形势的要求和循环经济理念.在改造.三高一低.产业的时候,要根据循环经济的评价原则,从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建立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发展内部资源循环利用,采用高效率的设备、工艺,从源头上杜绝资源浪费;督促企业使用污染物综合处理设备,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强制企业尤其是家电、汽车、计算机等电子、机械行业,回收其废弃产品,以达到资源的高效利用,从而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