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下历史期末重点知识总结那位老师有?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6 22:06:46
初二下历史期末重点知识总结那位老师有?
初二下历史期末重点知识总结那位老师有?
初二下历史期末重点知识总结那位老师有?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1949—1953年)
第1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一、开国大典
1、中国现代史的开端是:新中国的成立
2、开辟中国历史新纪元的标志性事件是:新中国的成立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协会议于1949年在北平召开.目的:为筹建新中国.会议主要内容是:
①大会通过了《共同纲领》
②大会选举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是毛泽东;
③《共同纲领》在当时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
④大会确定国旗是五星红旗;代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首都是北京(把北平改为北京);
⑤纪年方式是公元纪年;大会还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3、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开始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4、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有什么历史意义.
答:①国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100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②国际: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二、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
意义: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第2课 最可爱的人
1、1950年朝鲜内战爆发,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严重威胁我国的安全.1950年10月,彭德怀为司令员率军赴朝作战.
2、结果:1953年,美国被迫签订《朝鲜停战协定》,朝、中人民取得了反侵略斗争的伟大胜利(10月25日成为志愿军出国作战纪念日.)
3、意义:国内: 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和平的外部环境.
国际: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气焰,维护了世界和亚洲的和平.
4、抗美援朝战争中英雄有:堵枪眼的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牺牲);被烈火烧死的是邱少云.
第3课 土地改革
1、1950年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使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
2、土地改革的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土地改革运动的胜利,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问题
第一单元解答题:
(1)“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年指的是什么时期? 解放战争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指的是什么时期? 开始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
在这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指的是什么时期?标志性历史事件是什么? 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近代史的开端
(2)新中国成立后(1949—1953),中共是如何巩固政权的?成果如何?(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四方面说明).
政治上:抗美援朝.打击了美帝国主义,极大的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
经济上:土地改革.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巩固了人民政权;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军事上:和平解放西藏.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
第4课 工业化的起步
1、目的: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制定了“一五”计划,内容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的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的培养建设人才.“一五”计划从1953年开始执行,到1957年超额完成各项任务.
2、到1956年,我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通车.作用: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奠定物质基础
3、毛泽东诗词中“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中的“一桥”(长江第一桥)是指:武汉长江大桥
4、1954年全国一届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颁布的意义是: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提供法律保证
第5课 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
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1、土地改革后,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组织起来,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2、到1956年底,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手工业形式:组织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二、公私合营
1、 从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2、采用赎买的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三、1956年底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意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过渡,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1956—1965)
一、探索中的良好开端与失误
1、1956年,中共在北京召开八大.指出党和人民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意义:这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2、1958年中央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随后,党中央又发动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这就使“左”的错误在全国严重泛滥,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我国50年代经济建设出现失误的原因:
①对国情分析不够;
②缺乏建设经验;
③对社会主义建设急于求成;
④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教训:制订经济政策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不能急于求成,要立足于本国国情,保持稳定的经济增长速度.
4、1961年春,中共中央全面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生产.
二、建设成就和模范人物:
1、大庆油田的建成结束了中国靠洋油的时代,实现了原油和石油产品全部自给
2、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的模范人物有:
石油工人王进喜(被称为“铁人”);
解放军好战士雷锋;
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两弹元勋邓稼先.
第7课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1976)
一、动乱和灾难:
1、文革发动的原因: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错误的认为,党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为了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决定发动“文化大革命”.
2、1966年,党中央发出开展“无产阶级大革命”的决定,成立“中央文革小组”,对所谓的刘少奇、邓小平资产阶级司令部进行了错误的斗争.
3、1967年1月,全国出现造反派夺权的“一月风暴”.
4、国家主席刘少奇受到迫害致死,这是“文革”中最大的一起冤案.
5、1967年2月,老一辈革命家(如叶剑英、徐向前、谭震林)在会议上,对“文革”的错误做法提出了批评,被诬蔑为“二月逆流”.
6、“哭豺狼笑. 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指的是:四五运动
二、粉碎林彪和江青反革命集团:
1、1971年9月,林彪出逃,机毁人亡,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2、随后,周恩来、邓小平出来主持工作,恢复生产,形式好转.
3、1976年1月周恩来、毛泽东相继逝世,江青阴谋夺权.
4、1976年,为悼念周恩来逝世,北京爆发了“四五”运动.
5、1976年10月,华国锋、叶剑英在粉碎“四人帮”的斗争中起到重要作用,结束了“文革”.
6、文革结束的标志是: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7、“文化大革命”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造成了怎样的后果?我们应从中吸取哪些教训?
答:性质:“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毛泽东错误发动和领导,被林彪和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所利用,给党、国家和广大人民带来灾难和损失的动乱.
后果:
(1)、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2)、科学文化教育事业遭到严重摧残
(3)、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损失.
教训:
(1)、坚决反对个人崇拜和神话领袖的做法
(2)、必须建立对领导的监督机制
(3)、社会主义要把发展生产力放在第一位,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4)、应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5)、随波逐流的盲从不可取,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6)、不应忘却历史.
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1、文革结束后,人们要求纠正文革的错误,但当时领导人仍坚持“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开始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证明: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这场大讨论,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
3、★1978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如下:
(1):思想上:这次会议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政治上:做出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3)组织上: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
4、★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二、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加强:
1、1980年中共为刘少奇恢复名誉,使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2、1982年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此后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9课 改革开放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
2、安徽省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农村逐步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二、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1、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四个经济特区.(原因:政策 资金 技术 管理经验)分属两省:广东、福建
2、深圳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
3、我国对外开放地区逐渐扩大,增设了海南经济特区,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世界性金融和经贸中心.
4、现在改革开放已经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5、对外开放初期,国家采取的措施是:建立经济特区 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窗口城市的是:深圳
6、被外国人称为“一夜崛起之城”的是:深圳.
7、现今已发展成为国际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的开发区是:上海浦东开发区
8、革开放后建省,成为最大的经济特区的是:海南经济特区
三、国有企业的改革:
1、从1985年起,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
主要在三个方面进行:①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②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 ③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了步伐,使大中型国有企业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 3、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政策.
3、有何感悟:改革开放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我们要继续坚持改革开放.
第10课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一、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邓小平提出要实行改革开放.
2、改革开放后,针对我国改革初期出现了资产阶级自由化,邓小平提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3、1982年,在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4、1987年,邓小平为中共十三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一基本路线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十三大根据他的设想,做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5、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道路,因此说他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会议
时间
重大决定
影响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
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改革开放揭开序幕.
十二大
1982年
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全面展开
十三大
1987年
指出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确立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十五大
1992年
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二、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1、1992年邓小平到南方视察.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遇到姓“资”姓“社”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将影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意义: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深远影响.
2、1992年,中共召开党的十四大,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这次大会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3、在1997年,中共十五大上,江泽民作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报告,大会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第11课 民族团结
1、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国家,形成了以汉族为主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
2、在筹建新中国时,中国共产党提出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议.全国已建立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意义: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的政治制度.
第12课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1、邓小平从维护祖国的利益出发,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首先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来的)
2、“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国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二、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1、“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为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
2、1984年底,中英正式签署联合声明,据此,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行使香港主权的仪式;1987年中葡两国政府也签署了联合声明.
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行使澳门主权.中国政府对香港和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英国政府同意把香港主权交还给中国,说明了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3.意义: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1、解放初,提出解放台湾;20世纪50年代中期,党确立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1987年,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打破38年海峡两岸隔绝状态.
2、1990年台湾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年祖国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1992年,两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1993年,“汪辜会谈”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并就开展两岸经济、科技、文化交流达成共识.
3、江泽民提出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指出,“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1995年江泽民关于发展两岸关系的八项主张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
二、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指引下,两岸经贸文化人员交往日益密切.交往基础:共同文化 人民渴望统一.
1、台湾是中国领土的史实:三国时,吴国派卫温赴夷洲,加强台湾与内地的联系;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事务;明朝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设置台湾府,加强管辖.
2、海峡两岸统一的有利因素(或对我国统一台湾的看法):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海峡两岸同根同源,血脉相连,完成统一大业是全体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一国两制”在香港和澳门的成功实践;《反分裂国家法》的颁布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
3、阻碍两岸统一的因素:台独势力的分裂活动;国际反华势力的破坏干涉.
4、为海峡两岸的统一应作的努力:(我国政府)继续推动两岸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台湾当局)顺应历史潮流,彻底放弃“台独”主张;(青少年)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的义务,坚决同分裂祖国的行为作斗争,努力学习,为祖国的强大作贡献.
5、台湾回归宣传语: 炎黄子孙不忘本,两岸关系一家亲.
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奉行的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新中国展开积极的外交活动,在建国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最早同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是苏联(1949年10月2日);而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却是采取敌视态度.
★3、1953年,我国政府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首次提出按照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同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现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4、1955年,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讨论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意义: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第16课:外交事业的发展
1、新中国成立以来,美国政府敌视新中国,对新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包围威胁的政策,双方敌对的状态长达二十多年.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才出现了转机.(原因是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2、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 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世纪握手:尼克松和周恩来握手)
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签署《中美建交公报》,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乒乓外交”;“小球推动大球”——“小球”指的是美国乒乓球队来中国访问.“大球”指的是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3、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4、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5、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在上海召开.此次APEC会议的主题是“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会议结束时,江泽民宣读了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宣言》.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
★1、“两弹一星”——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2、“两弹元勋”——邓稼先
★3、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意义: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4、1966年,装有核导弹头的导弹发射成功,中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5、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6、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2003年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杨利伟);2005年我国又成功发射了“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聂海胜、费俊龙)
★7、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是袁隆平.他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这种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
第19课: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1、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党和政府尤其重视基础教育的发展,1986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到2000年,全国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2、“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邓小平
3、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明确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
4、全国基本实现了普及义务教育是在:2000年
5、1956年中国共产党为繁荣文学艺术而提出的指导方针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5、建国后首先走出国门参加比赛的体育项目是:乒乓球16、第一块奥运金牌的获得者是:许海峰(射击)17、对学生提出“健康第一”的要求的是:毛泽东18、20世纪90年代,为提高全民素质,国家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6、1990年,中国首次成功地举办了亚洲运动会.2008年,中国将举办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