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游七星岩日记的全文及译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0 07:40:10
文言文 游七星岩日记的全文及译文
文言文 游七星岩日记的全文及译文
文言文 游七星岩日记的全文及译文
附件免费,文字太多,只能上传.
【原文】
初二日① 晨餐后,与静闻、顾仆裹蔬粮,携卧具,东出浮桥门.渡浮桥,又东渡花桥,从桥东即北转循山.花桥东涯有小石突临桥端,修②溪缀村,东往殊逗人心目.山峙花桥东北,其嵯峨之势,反不若东南夹道之峰,而七星岩即倚焉,其去浮桥共里余耳.岩西向,其下有寿佛寺,即从寺左登山.先有亭翼然迎客,名曰摘星,则曹能始③所构而书之.其上有崖横骞,仅可置足,然俯瞰城堞④西山,则甚畅也.其左即为佛庐,当岩之口,入其内不知其为岩也.询寺僧岩所何在,僧推后扉⑤导余入.历级而上约三丈,洞口为庐掩,黑暗,忽转而西北,豁然中开,上穹下平,中多列笋悬柱,爽朗通漏,此上洞也,是为七星岩.从其右历级下,又入下洞,是为栖霞洞.其洞宏朗雄拓⑦,门亦西北向,仰眺崇赫.洞顶横裂一隙,有石鲤鱼从隙悬跃下向,首尾鳞鳃⑧,使⑨琢石为之,不能酷肖乃尔.其旁盘结蟠⑩盖,五色灿烂.西北层台高叠,缘级而上,是为老君台.由台北向,洞若两界,西行高台之上,东循深壑之中.
由台上行,入一门,直北至黑暗处,上穹无际,下陷成潭,澒洞峭裂,忽变夷为险.时余先觅导者,燃松明于洞底以入洞,不由台上,故不及从,而不知其处之亦不可明也.乃下台,仍至洞底.导者携灯前趋,循台东壑中行,始见台壁攒裂绣错,备诸灵幻,更记身之自上来也.直北入一天门,石楹垂立,仅度单人.既入,则复穹然高远,其左有石栏横列,下陷深黑,杳不见底,是为獭子潭.导者言其渊深通海,未必然也.盖即老君台北向下坠处,至此则高深易位,丛辟交关,又成一境矣.其内又连进两天门,路渐转而东北,内有“花瓶插竹”、“撒网”、“弈棋”、“八仙”、“馒头”诸石,两傍善财童子,中有观音诸像.导者行急,强留谛视,顾此失彼.然余所欲观者,不在此也.又逾崖而上,其右有潭,渊黑一如獭子潭,而宏广更过之,是名龙江,其盖与獭子相通焉.又北行东转,过红毡、白毡,委裘垂毯,纹缕若织.又东过凤凰戏水,始穿一门,阴风飕飗,卷灯冽肌,盖风自洞外入,至此则逼聚而势愈大也.叠彩风洞亦然.然叠彩昔无“风洞”之名,而今人称之,此中昔有风洞,今元知者.出此,忽见白光一圆,内映深壑,空漾若天之欲曙.遂东出后洞,有水自洞北环流,南入洞中,想下为龙江者,小石梁跨其上,则宋相曾公布所为也.度桥,拂洞口右崖,则曾公之记在焉.始知是洞昔名“冷水岩”,曾公帅桂,搜奇置桥,始易名“曾公岩”,与栖霞盖一洞潜通,两门各擅耳.
【注释】
①初二日:指崇祯十年(1637)五月初二日.
②修:修长.
③曹能始:曹学俭,字能始,号石仓,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是明代著名文学家.
④堞(dié):呈齿状的矮城墙.
⑤扉(fēi):门.
⑥笋:这指石笋.
⑦拓:宽广.
⑧鳃(sāi):指鲤鱼嘴旁的“胡须”.
⑨使:即使.
⑩蟠:蟠曲.
夷:平.
攒裂绣错:指岩壁石纹忽聚忽裂,如锦绣灿烂,如金银镶嵌.
楹:柱.
丛辟交关:与上句“高深易位”相对,意为开合交错.
善财童子:佛教菩萨之一,在观音塑或画像中,他通常立于观音左边.但作者前说“两傍”,则右边通常是龙女.
谛(dì):仔细.
飕飗(liú):寒风凛冽的样子.
宋相(xiànɡ)曾公布:曾布,字子宣,北宋南丰(今属江西)人.
帅:镇守一方,掌管军政大事.
各擅:各有擅长,即各具独特景观.
【译文】
初二日 早餐后,与静闻、顾仆包了蔬菜粮食,带上卧具,往东出了浮桥门.走过浮桥,又往东过了花桥,从桥东立即转向北顺着山走.花桥东岸有座小石峰突起下临桥头,悠长的溪流点缀着村庄,往东去非常逗惹人心目.山耸峙在花桥东北方,它那巍峨的气势,反而不及东南方夹道而立的山峰,然而七星岩就耸立在那里,它距浮桥共一里多路而已.岩洞向西,洞下有座寿佛寺,即刻从寺左登山.首先有座亭子飞檐凌空,如张臂迎客,名叫摘星亭,是曹能始建造的并题写了亭名.亭子上方有石崖横向高举,仅能放脚,然而俯瞰城池西山,却十分畅快.亭子左边就是佛寺,正当岩洞的入口处,进入寺内不知寺中已是岩洞了.询问寺里的僧人七星岩在何处,和尚推开后门领我进去.顺着石阶上登约有三丈,洞口被房屋遮住又黑又暗;忽然转向西北,洞中豁然开阔起来,顶上穹隆下面平坦,洞中排列着很多石笋和悬垂的石柱,高爽清朗,通风透亮,这是上洞,这就是七星岩.从洞右侧沿石阶下走,又进入下洞,这是栖霞洞.此洞宏大明朗,雄壮开阔,洞口也是向西北,仰面眺望高得吓人.洞顶横着裂开一条裂缝,有条石鲤鱼从裂缝中向下悬跃,头尾和鳞甲鱼鳃都有,即使是用石头雕琢成的,也不会如此酷似.它旁边盘结着蟠龙状的伞盖,五色灿烂.西北面层层平台高叠,沿石阶上去,这是老君台.由台上向北去,洞好像被分成两半,西边行走在高台之上,东边顺着深壑之中走去.由台上走,进入一个石门,一直往北来到黑暗之处,上方穹隆无际,下边陷成深潭,弥漫无际,陡峭深裂,平坦忽然变为险阻.当时我事先找了个导游的人,在洞底点燃松明以便进洞,导游的人不从台上走,所以来不及跟随他,却不知道此处也是不能用松明照亮的.于是走下高台,仍来到洞底.导游的人带着灯走在前面,沿着高台东面的壑谷中走,这才看见高台的石壁聚集着的裂缝似锦绣的花纹一样交错在一起,具备了各种灵妙的变幻,更使人感到是从那上面来的.一直往北进入一道天门,石柱垂立,仅能通过一个人.进去之后,就见洞更穹隆高远,左边有石栏杆横列,下边陷入深黑之中,杳然不见底,这是獭子潭.导游的人说这里极深,通着大海,未必是这样的.大概就是老君台向北下坠之处,到了这里就高深变换位置,繁空相互交错,又自成一境了.从里面一连进两道天门,路渐渐转向东北,里面有“花瓶插竹”、“撒网”、“弈棋”、“八仙”、“馒头”诸种名称的石头,两旁有善才童子,中间有观音菩萨等众神之像.导游的人走得很急,强行留住他仔细观看,顾此失彼.不过我所想要看的,不在这里.又越过石崖上走,石崖右边有个深潭,渊深漆黑全像獭子潭一样,但大处宽处更超过它,这里名叫龙江,它大概与獭子潭是相通的.又北走后转向东,经过红毡、白毡,似悬挂的裘衣下垂的毛毯,纹缕好像是织出来的.又向东路过凤凰戏水,开始穿过一个门洞,阴风飕飕,吹卷灯火,冷刺肌肤,大概风是从洞外刮进来,到了这狭窄地方风势就更大了.叠彩山的风洞也是这样,不过叠彩山过去没有风洞的名称,而是现在的人这样称呼;此洞之中从前有风洞的名称,今天没有知道的人了.走出这里,忽然见有圆圆的一股白光,映照在洞内的深壑中,迷迷茫茫好像天上将要露出的曙光;于是往东出了后洞,有水流在洞北环流,往南流入洞中,料想流下去就是龙江了,小石桥跨在水流上,是宋朝丞相曾布公所修造的.越过桥,拂试洞口右侧的石崖,就见有曾公作的碑记在壁上.这才得知此洞从前名叫冷水岩,曾公治理桂林时,搜寻奇景建了桥,才改名叫曾公岩.与栖霞洞大概是一个山洞潜流相通,两个洞口各有特色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