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搞不懂,很混乱,可以说一下怎么辨别么?还有老师有时候讲到什么音节助词还有取独也搞不懂,以及最好讲一下【之】的不同用法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18 16:38:14
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搞不懂,很混乱,可以说一下怎么辨别么?还有老师有时候讲到什么音节助词还有取独也搞不懂,以及最好讲一下【之】的不同用法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搞不懂,

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搞不懂,很混乱,可以说一下怎么辨别么?还有老师有时候讲到什么音节助词还有取独也搞不懂,以及最好讲一下【之】的不同用法
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搞不懂,很混乱,可以说一下怎么辨别么?
还有老师有时候讲到什么音节助词还有取独也搞不懂,以及最好讲一下【之】的不同用法

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搞不懂,很混乱,可以说一下怎么辨别么?还有老师有时候讲到什么音节助词还有取独也搞不懂,以及最好讲一下【之】的不同用法
你所提出的问题是有关文言文语法的问题,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要想把问题说明白,用一两句话是无法说清楚的.判断文言文的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和定语后置有多种方法,以下所例举的方法、以及例句的翻译和分析有个人的心得体会,仅供你学习参考!


一、判断宾语前置的方法
宾语前置是古汉语独有的语法,而宾语前置在文言文的句子中,主要有两种,一是动词或形容词充当述词时,与其所带宾语组合构成的述语短语,可以宾语前置;一是介词与其所带宾语组合构成的介宾短语,可以宾语前置.也就是说,在文言文中,只有述宾短语和介宾短语可以构成宾语前置的语法.

1、述宾短语构成宾语前置的判断方法
述宾短语要构成宾语前置的语法,其基本条件是:所带的宾语必须由体词性代词充当.也就是说,不用体词性代词充当述宾短语的宾语,就没有宾语的前置.其表现为以下三种情况.
1)否定句中体词性代词做宾语前置
否定句主要由否定副词“不”、“未”、“无”、“毋”及无定代词“莫”构成,这些句子中的代词常前置.例如:
○《论语·先进》:居则曰:“不吾知也”.
(居则说:“不了解我”.)
本例中的否定副词“不”构成否定句,体词性己称代词“吾”充当述语“知”的前置宾语,可理解为“不知吾也”,并构成宾语前置的述宾短语.
○《战国策·赵策四》:王曰:“未之闻也.”
(赵国君王说:“从未听过这些道理.”)
本例中的否定副“未”构成否定句,体词性他称代词“之”充当述语“闻”的前置宾语,可理解为“未闻之也”,并构成宾语前置的述宾短语.
○《国语·楚语上》:必交修余,无余弃也.
(一定要教诲帮助我,不要抛弃我.)
本例中的否定副词“无”构成否定句,体词性自称代词“余”充当述语“弃”的前置宾语,可理解为“无弃余也”,并构成宾语前置的述宾短语
○《史记·秦始皇本纪》:天下散乱,莫之能一.
(从前天下(文集)散乱,没有谁能统一它.)
本例中无定代词“莫”构成否定句,体词性他称代词“之”充当述语“能一”的前置宾语,可理解为“莫能一之”,并构成宾语前置的述宾短语.注意:“能一”是由能愿动词“能”,和动词“一”构成的谓语,“一”在这里是动词,可译为:统一.
2)体词性疑问代词充当宾语前置
体词性疑问代词做宾语一般都要前置.例如:
○《公羊传·庄公十六年》:管子曰:“然则君将何求?”
本例中的体词性疑问代词“何”述语“求”的前置宾语.“然则君将何求?”可理解为“然则君将求何?”
○《荀子·非相》:圣王有百,吾孰法焉?
本例中的体词性疑问代词“孰”充当述语“法”的前置宾语.“吾孰法焉?”可理解为“吾法孰焉?”
3)体词性指示代词“是”、“之”复指宾语前置
名词性词语的后面用体词性指示代词“是”、“之”复指,常构成宾语前置.

注意1:用“是”复指的前置宾语通常是名词性词语,用在“是”的前面;有时前置宾语也可以是代词.在前置的名词性词语和“是”之间一般没有停顿,有时在前置宾语和“是”之间有间隔.例如:
○《左传·昭公二十三年》:今吴是惧而城于郢.
(当前害怕吴国而在楚国的郢筑城)
本例中体词性指示代词“是”复指名词宾语“吴”前置,名词宾语“吴”在代词“是”之前.“今吴是惧而城于郢”可理解为:今惧吴而于郢城.
○《论语·季氏》: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
(孔子说:求!恐怕要责备你们了吧?)
本例中指代“是”复指代词宾语“尔”前置,代词宾语“尔”在指代“是”之前.“尔是过”可理解为:过尔.

注意2:用“之”构成的复指时,前置宾语经常是名词性词语,也可以是代词,有时还可以是谓词性词语.例如:
○《论语·先进》: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
(我以为你问别人呢.原来是问仲由和冉求啊?)
本例中名词性词语“由与求”做宾语前置,并与指代“之”构成复指短语.而短语“曾由与求之问?”,可理解为“曾问由与求?”
○《论语·公冶长》:吾斯之未能信.
(我恐怕未能做好这件事.)
本例中代词“斯”做宾语前置,并与指代“之”构成复指短语.而短语“吾斯之未能信”,可理解为“吾未能信斯”.

2、判断介宾短语的宾语前置的方法
一般地说,介词中的“以”、“为”、“与”的动词性较强,所以它们较常带前置宾语.
1)体词性疑问代词较常给介词“以”、“为”做前置宾语,也给“与”做前置宾语.例如:
○《左传·文公六年》:释此三者,何以事夫子?
(舍弃了这三条,用什么去事奉他老人家?)
本例中的体词性疑问代词“何”作介词“以”的宾语前置,可理解为:“以何”.以宾短语“何以”作动词“事”的工具状语.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今子何为中门而立?
(现在你为什么站在大门的中间呢?)
本例中的疑问代词“何”作介词“为”的宾语前置,可理解为:“为何”.为宾短语“何为”作动词“立”的原因状语.
2)代词“是”最常单独给介词“以”做前置宾语.例如:
○《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为之文也.
(聪明好学,不耻下问,因此叫他为“文”.)
本例中的代词“是”作介词“以”的宾语前置,可理解为;“以是”.以宾短语“是以”作动词“为”的状语.
○《左传·僖公十五年》:三施而无报,是以来也.
(君侯受到秦国三次恩惠而没有一次报答,因此(秦军)来(征伐晋国.))
本例中的代词“是”作介词“以”的宾语前置,可理解为:“以是”.以宾短语“是以”作动词“来”的状语.
3)“为”可以用“是”、“之”复指构成宾语前置,有时“与”、“自”也可以这样用.例如:
○《左传·僖公四年》:齐侯曰:“岂不榖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榖同好,如何?”
(齐桓公说:“难道是为了我吗?是为了继承先君的友好关系,你们楚国也同我建立友好关系,怎么样?”)
本例中的代词“是”与代词“不榖”构成复指作介词“为”的宾语前置,可理解为:“岂为不榖”.为宾短语“不榖是为”作动词“继”的原因状语.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我一人之为,非为楚也.
(我们是为了一个人,不是为了楚国.)
本例中的代词“之”与数量短语“一人”构成复指,作介词“为”的宾语前置,可理解为:“为一人”作谓语“非为楚也”的原因状语.
4)处在介词之前的名词,也可以认为是宾语前置.例如:
○《左传·僖公四年》: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您若单靠用武力的话,楚国就拿方城当作城墙,拿治水当作护城河,你们的军队虽然众多,恐怕也没有用处!)
本例中名词“方城”、“汉水”可以认为是宾语前置,可理解为:“以方城”或“以汉水”.以宾短语分别做动词“为”的工具状语.这些前置宾语经常是话题,在句子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所以也有人认为是主语.
○《左传·成公十五年》:信以守礼,礼以庇身,信、礼之亡,欲免,得乎?
(用信用保持礼义,用礼义保护生存,信用、礼义都灭亡了,想要免于祸难,行吗?)
本例中的名词“信”、“礼”可以认为是宾语前置,可理解为:“以信用”或“以礼仪”.以宾短语“信以”、“礼以”分别做动词“守”和“庇”的工具状语.这些前置宾语经常是话题,在句子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所以也有人认为是主语.


二、判断状语后置的方法
文言文中的状语后置,是文言文的一种语法现象.关于这个问题,现代学者李佐丰在他著作的《古汉语语法学》中,专门讲了文言文中介宾短语充当状语,为什么要后置为介宾补语的道理,并介绍说:在介宾短语中,“以”字介宾表示与物、工具时最常由状语改变为补语,这种变化常见于以下四种原因造成.
1)述语的结构不复杂,“以”宾短语比较复杂,大多置于动词之后.例如:
○《国语·晋语二》:又重之以寡君之不禄,丧乱并臻.
(加上与敝国国君去世之事重叠发生,丧亡祸乱接踵并至.)
本例中以宾短语“以寡君之不禄”表与物,充当述语“重之”的与物状语,因其复杂而置于谓语之后,改为与物补语.即以宾短语由原来限定谓语“重”变为补充说明谓语“重”.“以”可译为:与.注意:本例中,以宾短语“以寡君之不禄”所表示的与物是事,而非物!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及宋,宋襄公赠之以马二十乘.
(等(重耳)到达宋国,宋襄公把八十匹马送给他.)
本例中以宾短语“以马二十乘”表与物,充当述语“赠之”的与物状语,因其复杂而置于述语之后,改与与物状语作补语.“以”可译为:把.“及宋”是及宾短语充当全句的主语,表时间.“及”可译为:等.
2)述语中用“之”等代词作宾语时,为了使“之”接近指代的对象,“以”宾短语可以后置为补语.例如:
○《论语·先进》: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拥有上千辆兵车的国家,夹持在大国的中间,而大国拿战争威胁施压屈服它,拿灾害饥荒使它相就.)
本例中用在介词“以”前的“之”指代“千乘之国”,为了使他称代词“之”在位置上,接近所指代的对象“千乘之国”,以宾短语“以师旅”和“以饥馑”充当动词“加”和“因”的状语,表工具,后置为补语.“以”可译为:拿.乎宾短语“乎大国之间”表处所,“乎”可译为:在.
○《孟子·梁惠王上》: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在五亩大的宅园中,把桑树种在宅园,五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穿上丝绵衣服.)
本例中用在“以”前的“之”指代“五亩之宅”,为了使代词“之”在位置上,接近指代的对象,“以”宾短语充当动词“树”的状语,表与物,后置为补语.以宾短语“以桑”表与物,“以”可译为:把.
3)把本该用在动词之前的状语,移到动词之后,这种句式的改变,有突出或强调“以”宾短语的作用.例如:
○《国语·楚语上》:屈到嗜芰,有疾,召其宗老而属之,曰“祭我必以芰.”
(屈到喜欢吃菱角,生病时,叫来他的宗老并叮嘱他们,说:“一定要用菱角祭祀我.”)
本例中的屈到喜欢吃菱角,就要求祭祀他的时候一定要用菱角.后来他的儿子不用,并以此展开文章.这里的“芰”是作者加以突出的事物,所以用在动词之后.以宾短语“以芰”表与物,“以”可译为:用.
○《国语·周语下》:且吾闻成公之生也,其母梦神规其臀以墨.
(况且我听说成公出世时,他母亲梦见神人在他的屁股上打上黑记.)
本例中的以宾短语“以墨”本该用在动词“规”之前做状语,后移到动词“规”之后,是为了强调“以墨”的作用,因为这位成公后来就叫“黑臀”.
4)在对偶、排比句中,也可以把“以”字介宾放在后面.例如:
○《国语·晋语九》:道之以文,行之以顺,勤之以力,致之以死.
(用文德引导他,用道理规范他,用精力效劳他,用生命奉献他)
本例中“以”宾短语是对偶,所以“以”宾短语作补语.以宾短语均表工具,可译为“用”.
○《左传·昭公五年》:道之以训辞,奉之以旧法,考之以先王.
(用古圣先贤的言语引导他,用旧时的法度奉承他,用先王的事例考核他)
本例中的“以”宾短语是排比,所以“以”宾短语作补语.以宾短语均表工具,可译为“用”.


三、判断定语后置的方法
文言文中的定语后置,是指发生在定中短语中的语法现象,通常表现为定语和中心词语的位置互换.
1、定中短语中,数词、数量词用在名词性词语之后,这样的数词、数量词一般可以看作是后置定语.例如: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吏二缚一人诣王.
(二个官吏绑着一个人来见楚王.)
本例中的数词“二”在名词“吏”之后,作后置定语.
○《左传·宣公二年》:宋人以兵车百乘,文马百驷以赎华元.
本例中的数量词“百乘”、“百驷”分别在名词“兵车”、“文马”之后,作后置定语.
2、定中短语中,谓词性词语在体词性词语之后,这样的谓词性词语一般可以看作是后置的定语.例如:
○《促织》: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村子里有个好事的年轻人,养着一只蟋蟀)   
本例中定中短语“少年好事”可理解为“好事少年”.其中:体词性词语“少年”是中心词,“好事”是定语,为突出中心词“少年”,“好事”作定语后置.
○《赤壁之战》: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况且将军您的可以用来抗拒曹操的有利形势,就是长江)
本例中的定中短语“大势可以拒操”可理解为“拒操大势”.其中:体词性词语“大势”是中心语,谓词性词语“可以拒操”作“定语”,为了突出中心语“大势”,定语“可以拒操”后置.
3、定中短语中,表示总名的体词性词语通常做中心语,而表示同一性分名的谓词性词语或体词性词语则通常做定语.如果表总名的体词性词语在前,而表分名的谓词性词语或体词性词语则在后,一般可看作是定语后置.例如:
○《核舟记》: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这是挑选狭长形的桃核来雕刻的)
本例中的定中短语“桃核修狭”,可理解为“修狭桃核”.其中:体词性词语“桃核”表总名并充当中心词,谓词性词语“修狭”表分名并充当作定语,为突出中心语“桃核”,定语“修狭”后置.   
○《活板》: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
(有些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当即就把它刻出来)
本例中的定中短语“奇字素无备”可理解为“素无备奇字”.其中:体词性词语“奇字”表总名并充当中心语,谓词性词语“素无备”表分名并充当定语,为突出中心语“奇字”,定语“素无备”后置.
○ 《西门豹治邺》:从弟子女十人所.
(跟随着十来个女徒弟)
本例中的“弟子女”可理解为“女弟子”,其中:体词性词语“弟子”表总名并充当中心语,而体词性词语“女”表分名并充当定语,为突出中心语“弟子”,定语“女”后置.

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谁能帮我讲讲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并举几个例子(文言文) 如何判断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和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判断是 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的练习题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判断是 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的练习题.适于高中生,越多越好, 文言文句式请教一下,怎么判断文言文中的“宾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倒装、状语后置”等句式? 语文文言文中的定语后置句 状语后置句 和 宾语前置句 怎么能看出呢? 如何区别高中文言文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的句子?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定语后置怎么区分?其他都会了,就这个搞不清. 文言文里的宾语后置、状语后置、定语前置,该怎么判断?宾语后置、状语后置、定语前置各是什么?该怎么判断? 怎样辨认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和状语后置? 文言文主谓倒装 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被动句 例句 一类两句 语文文言文里的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 怎么区分 求定语前置 宾语后置 状语后置的特征(文言文)如题 古文言文句式如何分辨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什麽是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 荆轲刺秦王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宾语前置 各两个荆轲刺秦王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宾语前置 各两句 《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被动句状语后置 怎样区分语文中的语法现象,比如说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 文言文句式,什么是宾语,状语,谓语等?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 这些都怎么判断?什么是宾语,状语,谓语?还有什么是介宾结构? 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搞不懂,很混乱,可以说一下怎么辨别么?还有老师有时候讲到什么音节助词还有取独也搞不懂,以及最好讲一下【之】的不同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