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昌族,傣族,哈尼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还有白族的传统节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1 07:37:39
阿昌族,傣族,哈尼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还有白族的传统节日阿昌族,傣族,哈尼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还有白族的传统节日阿昌族,傣族,哈尼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还有白族的传统节日附加白族的白族人民主要节庆活动有"大过

阿昌族,傣族,哈尼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还有白族的传统节日
阿昌族,傣族,哈尼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还有白族的传统节日

阿昌族,傣族,哈尼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还有白族的传统节日
附加白族的白族人民主要节庆活动有"大过年"、"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耍海会" 、"拜日望"等.同汉族相同,也过清明、端午、中秋等.其中"三月街"、"火把节"饶有特色,远近闻名.
三月街
古代亦称观音市或观音会,据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每年夏历三月举行,地点在大理城西苍山中和峰脚下.节日内容原是佛教庙会,举办隆重的讲经拜佛活动.近年来 ,已逐渐演变成物资交流会.每到会期,各族人民云集这里进行贸易,举行赛马、射箭、歌舞等活动.
火把节
每年夏历六月二十五日举行,是白族人最隆重、最盛大的节日.这天,每个村 寨都要竖立高大火把,各家立起小火把.夜幕降临,大小火把一齐点燃,犹如千万条火龙在 漫山遍野奔驰,人们游行田间,捕虫灭害.刚生婴儿的家庭,在大火把下请乡亲们喝"喜酒 ",祝贺母子平安.
绕三灵
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举行.届时白族群众朝拜金龟寺、圣源寺、崇圣寺,同时在寺庙前的草地上通宵尽情歌舞.
阿昌族每年都要过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等节日.这些节日习俗与附近汉族大同小异.此外,阿昌族还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因地区的差异而略有不同.
"窝罗"节
"窝罗"节是梁河地区阿昌族盛大的民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初四,梁河地区的阿昌族从四面八方汇集在一起,围绕着"窝罗"台方如痴如醉地跳起窝罗舞."窝罗"台高约1米,4米见方,中央矗着两块约6米高的牌坊,牌坊顶端中央架着一把巨大的木刻满弦弓箭,意示人类始祖遮帕麻用这把神箭射落了妖魔腊訇的假太阳.左牌坊顶端绘着光芒四射的太阳,右牌坊顶端绘着皓月碧空.太阳月亮下面绘制着阿昌妇女服饰的各种彩色图案,意示遮米麻给阿昌人民纺织的龙衣凤裙.节日从纪念人类始祖天公地母遮帕麻和遮米麻重整天地、为民除害、造福人类发展到歌颂党、歌颂社会主义、歌颂阿昌人民的幸福生活.节日期间各级领导前来祝贺,各民族代表队表演节目,还举行阿昌族的传统体育刀舞、棍术、拳术以及对歌、春灯等活动.节日欢快隆重,热闹非常.
会街
"会街"节主要盛行于户撒地区,又叫"阿露"节,每年农历九月初十举行,目的是喜庆丰收,这一天村村寨寨汇集到事先商定的场地,隆重举行节日活动.活动的内容主要是群众性的集体歌舞和耍青龙、白象、跳象脚鼓舞、耍青棍等.
耍白象是阿昌族传统节日-一会街的一项主要内容.阿昌族信小乘佛教,耍白象迎接他们最信奉的"个打马"菩萨的灵魂回到人间.解放后,阿昌族人民自己改革了全街,把会街集中到国庆节期间的三天中来过.盛大的封建宗教集会,变成了要白象欢庆佳节的活动.白象用木料做架,纸糊身,布做鼻,一人藏在白象肚里,双手来回拉动连着象鼻、带有滑轮的绳子,众人绕着白象跳象脚鼓舞.耍青龙、白象原来是为纪念他们信奉的"个打玛"(释迦牟尼)的灵魂回到人间,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现在,已把过去盛大的宗教集会变成了耍青龙、白象欢庆丰收的活动.德宏州人大在广泛征求阿昌族人民的意见后,决定把梁河地区的"窝罗"节和户撒地区的"会街"节合起来称"阿露窝罗"节,并法定为阿昌族传统节日,节日订在每年的3月20日.
火把节
阿昌族都过火把节,云龙漕涧阿昌族的火把节在农历六月二十五举行,以献五谷神,祈求五谷丰登为主要内容.梁河、户撒地区的阿昌族的火把节在农历六月二十四举行.
泼水节
每年清明后的第七天开始,一周后结束,分上山采花、赕佛、献佛、沐佛和相互泼水祝福几个过程.
进洼
汉语称"关门节",每年六月到九月四个月间,正值农闲时期,在一般情况下,信徒们都到各村寨的佛寺中静坐参佛,听经说法,过佛寺生活,此间还不能进行结婚嫁娶.
出洼
汉语称"开门节",进洼三个月期满,一年一度的佛寺生活宣告结束,恢复正常的生活.出洼要举行盛大的集会.
烧白柴
农历十二月举行.为使佛像暖和,各佛寺所属群众,晚上在佛寺附近,将木质成白色的木柴堆成"井"字形,燃起熊熊大火,和佛像一起烤火取暖,求佛保佑.
换黄单
农历十月,各佛寺所属群众,将做好的黄单,给佛像换上,并将旧黄单取下,以示虔诚.
傣族传统节日
傣族重大节日有“关门节”、“开门节”和泼水节.“关门节”在七月中旬,这时正是农忙季节,佛教节日也大多集中在这段时间,以便集中精力搞好生产,同时还要举行盛大的“赕佛”活动,以食物、鲜花、银币、纸币等献佛.“关门节”要持续三个月左右,到十月中旬的“开门节”为止.
傣族最盛大的节日是泼水节.时间在每年四月.按时序计算,阳历的四月,相当于傣历正月.泼水节也就是傣历新年节,按照传统习惯,这一天清早,人们要采来鲜花绿叶到佛寺供奉,担来碧澄清水为佛像洗尘.做完这些以后,群众性的相互泼水就开始了,只见一群群男女青年,用铜钵,脸盆盛水,涌出大街小巷,嬉戏追逐,逢人便泼,从头到脚,全身湿透.这是吉祥的水,祝福的水,人们尽情地泼,尽情地浇,不论是泼者还是被泼者,都异常高兴,笑声朗朗……
泼水节期间,在宽阔的澜沧江上,要举行划龙船比赛,水船扎以彩花,装扮成龙,孔雀,大鱼等形象,由数十男女青年奋力划桨前进,两岸观众如云,锣鼓声、喝彩声响彻云霄.
夜晚,各村寨燃放高升,这是傣族人民自己制作的烟火.用一根数丈长的竹子,在根部填以火药等配料,置于竹子搭成的高架上.点燃引线,火药燃烧,竹子即如火箭一般飞入云天,在空中喷放出绚丽烟火,犹如花团锦簇,群星闪耀,光彩夺目,把节日的夜空装点得特别美丽.
泼水节是个迎新的节日,欢乐的节日,一般要过三至五
哈尼族最盛大的节日一一“昴玛突”,“昂玛突”是哈尼族每年春耕开始前(一般在一月中旬)举行的一种祭祀活动,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活动已成为哈尼族最盛大的节日.“昂玛突”一般举行3—5天,活动中,热情奔放能歌善舞的哈尼人不分男女老少围成圆圈儿尽情地跳舞,歌唱美好的生活.沿街举行的宴会多达300多桌.长达几百米,因此也称作长龙宴.宴会上.寨中德高望众的年长男子坐在龙首,女子坐龙尾,其余人坐中间.全村人一起喝着自酿的米酒,品尝着各家主妇精心烹饪的食品.其情其景,既是一次烹饪技术比赛,又充满了生活的温馨,更展示了哈尼人民团结一致的精神.如果此时您来到这里,好客的哈尼人就热情邀请您一起坐下,和他们共同分享这美好的生活.
栽插结束后,绿春县一带的哈尼人都要过“苗爱拿”节. “爱拿” 意思泽成汉语为“栽完秋后的休息天",时间一般在五 月上旬.节日当天,全寨子共同杀一头猪、一头羊,各家都分 一份.过了“苗爱拿”节,就可以吹牛角号.据说,吹牛角号是 对耕牛宣布休息命令.这里还有个民间故事:从前过“苗爱拿” 节时,一个牧童想把家里的两头耕牛吆到山上去放,劳动成性 的耕牛怎么也不愿上山,总往田里跑.牧童没办法,就吹起牛 角号向耕牛说:“可爱的老牛,前些日子你们辛苦了,现在秧已 栽完,请你们休息吧.“耕牛听懂了,撒着欢上山了.按当地群 众的规矩,在节日这天的早饭前,要把一碗茶水和一碗酒泼在 割来的青草上,然后把一碗肉和一碗饭同青草包起来喂耕牛. 另外,还要把栽秧期间用的犁耙、锄头洗干净摆在一定的地 方.过节这天晚上,燃起一堆堆箐火,全寨子的人到草坪上跳 舞、唱歌直到深夜
哈尼族的春节
磨秋节,是哈尼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的猪日或狗日(十二生肖记日)举行,又称“五月年”. 关于磨秋节的来历,哈尼族民间流传着一个优美的故事. 很久以前,哈尼族山寨住着两兄妹,哥哥叫呵朗,妹妹叫阿 昂.阿朗武艺过人,阿昂聪明秀丽,两个都爱帮助乡亲们做事. 那时候,天上的太阳和月亮出没不定,有时一出来就是几天, 有时几天不出来,使庄稼不能正常生长.阿朗和阿昂兄妹商议 到天上去分头说服太阳和月亮有规律地出没.这天,兄妹俩砍 来栗木,创制了磨秋,他们骑上磨秋,磨秋秋飞快地旋转起 来,把阿朗和阿昂送上了天空,找到了太阳和月亮.兄妹俩费 尽口舌,终于说服了太阳和月亮,商定太阳白天出,月亮晚上 出.
从此,太阳和月亮就有规律地出没,庄稼生长得很好,年 年丰收.可是,两兄妹再也没有回来.为了纪念他们,每年农 历五月的猪日或狗日,哈尼山寨都要开展转磨秋的活动,同时,各家各户还杀鸡杀鸭,春糯米耙粑,祭拜天地和磨秋的发明者——阿朗和阿昂.从此形成节日.
“里玛主”节
“里玛主”,是哈尼语的音译,意思是春天的盛况.它是哈 尼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于每年山茶花盛开的阳春三月举行. 居住在红河岸边的哈尼族人民十分喜爱布谷鸟,称布谷鸟 为“哈波阿玛”.每年人们听到“合波阿玛”的叫声以后,各村寨 就按传统习惯,在羊日(以十二生肖记日)筹办美酒佳肴、并上山采摘一种乔木开的花,挤出花汁,浸泡糯米.蒸出香喷喷 的糯米饭和煮好的红鸡蛋,献给布谷乌.然后,会集在村坡寨 头唱歌跳舞.男子还举行摔跤,特点是:抓腰带,抱年腿、过臂,夹臂翻,穿腿等,一般是三局二胜,双肩着地者为输. “里玛主”节的来历,传说是古时候,布谷鸟受天神的派 遣,从遥远的天边飞来,向人间报春.当它飞过大海时,已精 疲力尽,眼看就要掉入大海.突然,海里出现一条龙尾,龙尾 变成一棵大树,布谷鸟就落到大树上休息.这样它历尽千辛万 苦,终于把春天的信息带到人间.哈尼族人民就按时春播,获 得丰收.
人们纪念布谷鸟的功劳,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为民族 节日.
六月节,哈尼语叫,"苦渣渣"节,一般于农历六月二十四日 前后举行,为期三至六天.节日里杀牛祭神,青年们聚集一起 荡秋千、摔跤,唱歌跳舞,尽情欢乐.有些地方在这天夜里还 要在家里点燃松明火把,打去什物. 每
逢节日到来,哈尼族少不了备有三样莱:沟边的水芹菜,田埂上的鱼腥菜、山上的柴花菜.此外还有凉伴生鱼和苔要拌蚯蚓两样名菜.过节期间、家家都割来芭蕉叶铺在桌子上,堆满各种菜肴.除妇女外,全家大小和客人一起围坐在一 起喝水酒、吃美味、唱哈巴.不同的节日,有着不同内容的哈 巴:过年,就唱过年的来历;盖房子、就唱房子怎么盖,最先在这里盖房子的老袒公是谁;结婚,哈巴歌手就淳淳告诫新郎 和新娘应当如何相爱,如何生儿育女.还要教人们年月如何推算、四季如何划分以及农活如何安排等等
捉蚂蚱节,哈尼语叫“阿色念”,在六月年(每年农历六月 二十四日)后的第一个属鸡旧或属猴日举行.哈尼人居住在山区,种植一季水稻.过了“六月年”,水稻就开始抽穗,为确保水稻丰收,哈尼族人民就采取过“捉蚂蚱节”的方式,来驱除和避免虫灾. 捉蚂蚱节这天,全寨子男女老少都到田里捉蚂炸,以一家为单位,分头捕捉.每家捉够一竹筒(约二斤)后,就把蚂蚱 一只一只撕五份,头一堆,腿一堆,身一堆,屁股一堆,翅膀一堆;依次用划开的竹片夹起来插在田埂和排水沟旁,以对尚 未捉到的蚂蚱及其他昆虫进行恫吓.半小时后,又要把这些蚂 蚱收进竹筒,带回家当菜或拌靶粑吃,据说蚂蚱肉很香甜.离开田野时,人们都要不停地大声叫:“蚂蚱,三天内不捉你了,三个月内你不要吃稻谷!”
每年的农历冬月十五日,居住在新平县卡多山区的哈尼 族,都要欢度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传统节——老人节.早上,小伙子上山挖松树,妇女们忙着准备节目的佳肴.太阳偏西,圣自(专门过节的地方)已栽满了棵棵青松,全寨 的老人们都汇聚在青松下.当主持者宣布节日仪式开始,锘锣一齐击响.青年男女捧着热气腾腾的米酒、茶水,中年男女端着香气袭人的糯米饭、鸡蛋等食物,敬给坐在青松下的老人. 接着,小伙子弹中央委员小三弦,姑娘们唱起动听的歌,老人们也在欢声鼎沸中跳起阳猛套(老人圆舞). 最后,主持人请老人们轮流讲述一年来子女对他们的抚养 情况,人们听完每位老人的叙述后,对尊老爱老的给予赞誉, 对那些对老人不敬不孝的晚辈,给予批评.
祭母是新平县卡多山区哈尼族的一项有悠久历史的活动. 它有专门的地方,哈尼族叫“东坝”,故也叫东坝祭母.每年农历二月第一个属牛日举行,这天山寨一般都不搞农事活动.早上,各家都要安排小伙子捕雀打鸟,妇女捉鱼,还专门派人杀猪宰羊.中午,各家按一个儿子缴大米和酒各一公斤给经办人,连同早上捕捉到的东西,便着手备办宴席.太阳偏西时, 大家聚集在祭母树前,当主持的长者宣布开始,大鼓和锘锣齐鸣.随着,大家便齐唱《思母歌》,唱毕,全寨入席饮酒吃饭.
东坝祭母实际是进行一次传统的道德教育,它是这样来 的:相传,从前哀牢山卡多寨子有一个寡妇领着一个儿子过 活.母亲把儿子视为掌上明珠,冬天,怕孩子冷病,半夜三更还要起来烧火塘;夏天又怕娃娃热伤风,就领着孩子到万年青 树下做针线.孩子吃少,母亲咽不下;孩子多吃一口,母亲就 笑得合不拢嘴,日子一年年过去,孩子长成了壮小伙子.儿子上山做活计,母亲都要给儿子送饭,可是儿子心肠很坏,饭送 得早,他破口就骂,送迟动手就打.一天早上,儿子看见一只 老雀给全身光秃秃张着大嘴卿卿嘈嘈要食的小鸟喂食的情 景,深感内疚,下决心痛改前非.这时,正好母亲送饭来了, 他急忙迎上去.老人以为儿子又要来打,放下篮子,转头就 跑,她十分伤心,心一横就跳下河,儿子赶到后,连忙也跳下 河去救,但只捞到一筒木头.他把木头扛回家,雕成母亲的像 供在门前的台子上,天天祭祀,据说这天是农历二月的第一个属牛日,因此“祭母”的日子就定在这天.
人们认为这种做法很 好,“祭母”活动也就兴起来了,并且各个村寨都指定了一棵树 作“母亲树”,代表母亲的化身.在那里祭奠.
现在,有着传统美德的哈尼人民的“祭母”活动还继续保持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