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的成就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8 17:55:38
科学家的成就科学家的成就科学家的成就谈家桢,1909年出生于浙江宁波.作为我国现代遗传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将“基因”一词带入中文,并创建了多个第一:建立中国第一个遗传学专业,创建中国第一个遗传学研究所,

科学家的成就
科学家的成就

科学家的成就
谈家桢,1909年出生于浙江宁波.作为我国现代遗传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将“基因”一词带入中文,并创建了多个第一:建立中国第一个遗传学专业,创建中国第一个遗传学研究所,组建中国第一个生命科学院.
2008年11月1日早晨,百岁老人谈家桢逝世.本版选编一篇发表于谈老百岁生日前夕的文章,以作纪念.

他,少年志学,远赴重洋,成为现代遗传学奠基人摩尔根门下得意弟子;
他,心系祖国,而立之年毅然回国执教,并将“基因”一词带入中文,壮年之际建立了我国第一个遗传学专业;
他,坚持真理,勇攀科学高峰,以毕生心血换来我国现代遗传学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9年前,一颗国际编号为3542号的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
谈家桢,这位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9月15日就是他的百岁生辰.
“中国摩尔根”,小名叫阿犟
走进谈先生在华东医院休养的病房时,老人正在午睡,几位来探望的学生静静守在门边,不愿打扰.抬头看,窗户上早已用红色纽扣拼出个鲜亮亮的“100”,白白的墙上大幅《百寿图》格外醒目.谈夫人——邱蕴芳医生说,之前问他:“大家给你庆生日,高兴吗?”因身体原因说话不方便的老先生就轻轻握握她的手,微笑着眨眨眼睛:“他的意思就是谢谢大家”.
枕头上,老人向左侧着头,静静安睡,眼角、腮边的皱纹里,藏着多少对信念的无悔,对真理的执著.
1950年初,苏联科学院遗传学研究所副所长努日金来华,强力推荐将政治与自然科学混为一谈的 “米丘林——李森科”学说,前后共进行76次演讲,开28次座谈会,参加者达10万多人,意在打压被实验证明为正确的摩尔根学说.努日金到上海后,指名要与 “中国摩尔根”谈家桢“论战”.在当时巨大的政治压力之下,在“苏联老大哥”面前,谈家桢丝毫没有却步,他专程从杭州赶来上海“应战”,用有力的辩驳让对方碰了一鼻子灰.
重压之下,难有完卵.当时被贴上“反动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伪科学”和“不可知论”政治标签的孟德尔——摩尔根学说受到批判.谈家桢自是首当其冲,一次次地接受批判,一次次地被责令检查,甚至被剥夺了讲授遗传学的权利.直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提出后,他才重又获得在科学海洋中尽情探索的机会.1961年,谈家桢由周恩来总理任命为复旦大学副校长,校长为陈望道.这一年年底,复旦大学成立了遗传学研究所,这是国内高等院校在这一项目上零的突破,谈家桢任所长.遗传学研究所成立以后,便开始在动物和人类遗传、植物遗传和进化遗传、微生物遗传及生物化学遗传等方面紧锣密鼓地展开了研究.正如当时一位外国友人所说:“新中国的遗传学家们,正在急起直追!”
“文革”时期,四川有个“农民科学家”宣称自己种出了有颜色的棉花,方法是下种前用颜料把棉籽涂一涂.当权的工宣队去问谈家桢相信不相信.问的目的当然不是征求谈家桢的专家意见,而是要逼他这个“资产阶级反动遗传学权威”表态,也就是出面承认和证明那个“培育成功有色棉花”的“农民科学家”的“大无畏革命创举”.不料谈家桢回答:“我没有见过这种彩色棉花.”了解那个时代背景的人都知道,在当时的高压政治下,对已经被批斗了6年的谈家桢来说,这样的顶撞意味着是在冒怎样的生死风险.说起往事,谈家桢感慨:“当时我如果要政治投机,那正是机会.但我是搞科学的,最重要的品德是求真,不能讲假话.我怎么会跟从他们胡闹呢!”
很少有人知道,这位有着“中国摩尔根”之称的遗传学大师有这样一个小名,“阿犟”,“犟”脾气的“犟”.
“我这一生没有金钱,财富就是学生”
病房里巧遇刚从美国赶回来拜寿的谈洪先生,谈家桢的第三个儿子.他一边整理着被大雨淋湿的上衣,一边说起了父亲的往事……印象最深的,是他对学生们的好.“记忆里,父亲对学生就像家人一样,在传授知识上从不藏私,他还给母亲布置‘任务’———帮着不会料理自己的大小伙子洗衣服、洗袜子,还给学生介绍对象、牵红线.”
“我这一生没有金钱,财富就是学生”,这是在教育岗位上兢兢业业的谈家桢对自己的期许.“我一生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超过我,一代胜过一代.”2005年,谈老为复旦大学百年校庆给海内外校友写了一封信,信中这样写道:“吾平生无所追求,终生之计在于树人,希求我的学生以他们的学识服务于社会,贡献于人类.”在学术上,有的学生走到了他的前头,有影响的论文刊登在世界顶尖的科学杂志上,谈老总会马上复印下来,把它嵌在镜框里挂在自家的墙上,还会第一时间打电话去祝贺.
谈先生的学生,如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周光炎至今还记得,当年第一篇论文完成,英文摘要却犯了难.不是他们读书不用功,问题在于上世纪50年代大家学的都是俄语.怎么办?硬着头皮写完给谈先生“批改”.几天后拿回来一看,哇,摘要已被红笔改得面目全非.不仅有纠错,整个文章的布局也大有改动,而且,术语的选择特别考究和地道.第二天,谈先生又把摘要要回去推翻重写一遍,他对愣了神的周光炎笑言:“不应该亏待那些漂亮的图嘛.”后来,这篇论文发表于次年的学报第一期第一页“头版头条”位置.之后半年内,6封来自国外的短信索讨单行本,其中包括大英博物馆和国际抗蝗联盟.周光炎心里明白,没有谈先生近400字出色而流畅的英文摘要,国外学界不会有人在意两个中国“愣头青”学生的作品.两个学生?是的,这篇由谈先生等老专家悉心指导并投入大量心血的论文,在作者栏中只有两个本科学生,没有老师的名字.老师接受致谢,但不同意署名.他们想的,只是尽快把年轻人推到第一线,即使只有二十几岁.
周光炎说,谈先生写的这篇英文摘要,四十几年来一直留在自己身边,不仅是范文,也鞭策自己认真治学.现在,他少不了也要帮助身边的学生修改论文,有时也不得不将“英文摘要全部重写”一下.
“九旬常怀千年策,热血更温世纪泉”
“人体进化秘最玄,寻踪苦觅穷辨源.万类古今何相似,缘是基因密码传.巨言出,惊九寰,送浪蛰旗心映天.九旬常怀千年策,热血更温世纪泉.”在谈老家中,悬着一幅他抄录的自勉诗.
1997年4月,谈家桢先生不顾年事已高,奔走于上海、浙江等地,考察了多家基因研究与产品开发单位,他深深感到,我国的基因研究与生物工程产业化的高潮即将到来,但又面临极大的困难和冲击.基因就是财富,其密码一旦被解读,用以投入生物制药,科学价值和经济效益均十分巨大.我国是世界上少有的基因大国,人口多,民族多,家系多,疾病种类也多,这就引起了一些发达国家的特别关注.他们纷纷以“合作”的名义,来我国搜取大量的基因组标本(血样).谈先生对此十分焦急.他专门上书,提出应珍惜我们的基因资源,尽快启动由我国科研人员主导的中国特有基因的研究.这个建议被国家所采纳,在谈家桢的直接关心和帮助下,1998年促成了上海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的成立.
究竟是什么让谈家桢逆境不屈,顺境不息?谈家桢的回答是:“现在中国的科研发展正当时候,我要追回失去的时间.”
谈先生曾说,每个人的情况有所不同,境遇也有差异,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即每个人毫无例外地生活在一个矛盾世界里.有矛盾是正常的,因而在遇到工作、生活、事业上不顺时,不必那么惊慌失措,消极悲观.人需要有勇气面对现实,去解决矛盾,生活在这世上就是在不断解决矛盾中得到进步.解决了矛盾就个人而言是长了一份知识,对社会就能起到促进、发展的作用.
“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谈家桢常以此自勉,他用所学、所言、所行向这个目标迈进.
(摘自2008年9月14日《解放日报》)
来自 科学之阶 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