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上人教版语文第5单元 古今异义和通假字归纳《与朱元思书》《无柳先生传》《马说》《送东阳马生序》《诗词曲五首》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0 07:52:23
8上人教版语文第5单元 古今异义和通假字归纳《与朱元思书》《无柳先生传》《马说》《送东阳马生序》《诗词曲五首》
8上人教版语文第5单元 古今异义和通假字归纳
《与朱元思书》《无柳先生传》《马说》《送东阳马生序》《诗词曲五首》
8上人教版语文第5单元 古今异义和通假字归纳《与朱元思书》《无柳先生传》《马说》《送东阳马生序》《诗词曲五首》
与朱元思书
1.通假字
反:通“返”.例句:窥谷忘反.意思:返回.
转:通“啭”.例句:千转不穷.意思:鸟鸣.
2.古今异义
许 古义: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例句: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今义:或许,应允,赞许等.
奔 古义:指飞奔的马.例句:猛浪若奔.
今义:奔跑,飞奔.
经纶 古义:筹划、治理.例句:经纶世务者
今义:规划,管理政治的才能
戾 古义:至 .例句:鸢飞戾天者
今义:罪恶
3.一词多义
绝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到极点)
猿则百叫无绝(断,停)
上 负势竞上(向上)
横柯上蔽(在上边)
无 直视无碍(没有)
猿则百叫无绝(停止)
百 一百许里(十的倍数)
猿则百叫无绝(极言其多)
4.词类活用
任意东西(东西:名词作动语,向东或向西)
猛浪若奔(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负势竞上(上:名词用作动词,向上)
互相轩邈(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往高处或往远处伸展)
望峰息心(息:动词使动用法,使……平息)
横柯上蔽(上:名词用作状语,在上边)
风烟俱净(净:形容词用作动词,消散、散净)
5.特殊句式
省略句
(船)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主语省略)
急湍甚(于)箭(省略介词“于”)
倒装句
后置定语
鸢飞戾天者
即:飞戾天之鸢者
无柳先生传
古今异义:
会意:古:指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 旧:古:旧交,旧友
今:指领会别人没有明确指出的意思 今:过去的,过时的
一词多义:
以:1、因以为号焉 翻译为介词,把、用
2、以此自终 翻译为凭借或连词,不翻译
之:1、或置酒而招之 翻译为代词,他
2、葛天氏之民欤 翻译为助词,的
言:1、闲静少言 翻译为说,说话
2、黔娄之妻有言 翻译为言语,话
如:1、晏如也 翻译为.的样子
2、亲旧知其如此 翻译为像
词类活用:
详:形容词用作动词,知道. 亲旧:没有活用(原为形容词用作动词,为错解,此为正解,请多多包涵),亲戚朋友.
以“乐”其志,乐:名词(快乐)用作动词(使……快乐)
性嗜“酒”,酒:名词用作动词,喝酒
马说
1.通假字
(1)食马者:“食”同饲,喂养.
(2)才美不外见:“见”同现,显现.
(3)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4)其真无马邪:“邪”同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2、古今异义
是 古义:这样的.例: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今义:判断词.
安 古义:怎么.例:安能求其千里也?
今义:安全;安定;安装.
等 古义:同样.例:且欲常马等不可得.
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或 古义:有时,有的人.例:一食或尽粟一石
今义:或者
3、一词多义
虽有千里之能:的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不译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词,不译
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
执策而临之:马鞭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
执策而临之: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吃,动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 喂养,动词
故虽有名马:即便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其真无马邪:难道【反问,加强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可译为“恐怕”【表示判断、猜测】
4、实词
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
伯乐——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
辱——辱没
骈——一两马并驾
称——著称
一食——吃一顿
食马者——通“饲”,喂.本文指埋没人才的人
才美——才能,美好的素质
见——表现在外面,“见”通“现”
等——等同,一样
常——普通的
是——这种,作代词
策之——用鞭子打马
执策——马鞭子
道——方法
尽——竭尽
材——通“才”,才能
鸣——鸣叫
通——通晓
执——拿着
临——面对
知——识别,了解
5、虚词
而——表转折,但是
故——因此
于——在
之——结构助词,的
以——凭借
虽——即使
或——有时
其——代“千里马”
安——怎么
(策)之——作代词,代千里马
以——按照
(鸣)之——助词,无意义
6、词类活用
1、形容词用作动词:
辱:辱没.例句: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尽:吃尽.例句:一食或尽粟一石.
2、名词用作动词:
策:名词,马鞭子.这里用作动词,用鞭子打的意思.鞭策,驱使.例句:策之不以其道
3、数量词用作动词:
千里:行千里.例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尽:使……尽,竭尽.例句:食之不能尽其材
7、特殊句式
1. 其真无马邪? 反问句
2.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省略句
4.策之不以其道 省略句
送东阳马生序
词类活用
腰白玉之环.(腰,名词作动词,腰佩.)
手自笔录. (手,名词作动词,用手,亲手)
日有...岁有...(日,岁,时间词作状语)
古今异义
媵人持汤沃灌 (汤:古义为热水;今指喝的汤.)
走送之.(走,古义为跑,今义为走)
一词多义
以:1.来 (计日以还;俯身倾耳以请)
2.把 (以书假余)
3.用 (以衾拥覆)
4.因为(以中有足乐者)
之:1.的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2.代词 (走送之)
3.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当余之从师也)
4.无实义 (无鲜肥之味之享)
5.臭,1香气
2臭气
通假字
1支:同“肢”四肢
2被:同“披”穿着
大哥是下册的啊
参考教案
http://www.zhyww.cn/czja/rjb/bnjxc/200712/3442.html
http://a.3edu.net/ShowSoftDown.asp?UrlID=1&SoftID=12726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本文的基本内容并掌握常用的文言词汇。
2...
全部展开
大哥是下册的啊
参考教案
http://www.zhyww.cn/czja/rjb/bnjxc/200712/3442.html
http://a.3edu.net/ShowSoftDown.asp?UrlID=1&SoftID=12726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本文的基本内容并掌握常用的文言词汇。
2.通过理解和分析,欣赏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致,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3.通过诵读训练,进一步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
过程与方法:
通过指导朗读、启发想象等方式引导学生自读,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教学重难点
1.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帮助学生理解“鸢飞戾天”两句。
教学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调;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整体把握文意。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历代人墨客为之歌唱。这是一张中国地图。这里是浙江,让我们聚焦富春江。唐代许多大诗人都慕名来到这里,并挥毫泼墨,留下了许多精美的诗作,后人把它叫做“唐诗之路”。为什么那么多诗人会一齐聚首这里,这恐怕得益于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感受作品的声韵美。
1.教师朗渎课文,学生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
缥碧 急湍 轩邈 泠泠 戾天 鸢飞 经纶 横柯
2.学生推荐朗读水平较高的一位同学范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重音、停顿。
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1)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4)注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3.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4.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朗读提示,努力读出最佳效果。
四、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浯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各小组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可以指定某位同学回答,也可请老师回答。
4.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教师任选几位同学回答。
五、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把握写景的脉络,选择关键词语,增设词语提纲,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反复诵读,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探究性思维训练,理解难句。
教学过程
一、 理清背诵思路
根据文章想象富春江美景,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巧妙。
学生分六组交流,每组在统观全篇的基础上重点负责一个语段,然后各组选一位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1.学生明确:第一段写自己游览的地点及对桐庐一带册水总的印象。“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是说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呈现同样的颜色。这八个字四种景物,组成一幅天朗山清、秋高气爽的清秋风物图,勾勒出广阔的空间境界。“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作者乘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奇山异水”表明这一带山水不同凡响,“独绝”二字,强调此处山水为天下之冠。这一段总领全篇,结构上细举目张,脉络分明。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总领全文)
学生齐读第一段,想象作者乘舟顺流而下,尽兴观赏的情形。
2.学生明确:第二段写水,突出”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是说水都是青白色的,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这两句突出水之清。“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是说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这两句突出了水之急。作者从两个侧面来写水,把静态的色和动态的形都描摹得异常形象。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异水 千丈见底 水之清 急湍猛浪 水之急
学生齐读第二段,想象富春江水的秀美与壮阔。
3.学生明确:第三段写山,突出“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两岸高山,夹江而立。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由此形成无数的山峰。写树之“寒”反衬山之“奇”,以“竞上”“轩邈”正面烘托山之奇,勾勒出峰峰相接、层峦耸翠的景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写清越的泉声、悦耳的鸟声、延宕的蝉声、清厉的猿声,是以声音反衬山林之寂静,以动写静,寓视于听,动静相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具有—飞冲天雄心的人,看见这样的高峰,也要沉迷山景而不作非分之想;为世俗之事所缠绕的人,望见这样的山谷也要流连忘返。这一句从侧面着笔,通过衬托的手法,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这可算作是文章的补笔,补写群峰,扣林深叶茂来突出作者喜不自胜、流连忘返的观赏之情。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奇山 高山寒树 树之奇
负势轩邈 山之势 泉鸟蝉猿 山之音
息心忘反 山之力 横柯疏条 林之密
学生齐读第三段,想象桐庐一带山的奇异,感受其挺拔美、清幽美。
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二、学生根据板书所显示的词语提纲,尝试背诵课文。
三、悉心体味,感受作品的志趣美。
提问: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的诗文都讲究情景相生,水乳交融,请反复品味课文,看看作者描写景物时流露出怎样的情感和志趣?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文章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反映出当时一部分士大夫文人流连光景的生活情趣和回避现实的清高隐逸的思想。这是有特定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的。从社会根源来看。当时士林崇尚清淡、鄙弃世务,作者在这里流露的清高隐逸之情正是这种社会时尚的表现。从本人的生活经历来看,由于他出身于寒贱家庭,在异常讲究门庭的南朝时代,仕途上很不得意,便由此转向逃避现实。当然情感的抒发与文中的景物描写相得益彰,作者用大自然的美景与社会时俗作一对比,肯定前者而否定后者,也更加反衬出桐庐山水的惊人之美和具有一种移情易志的巨大魅力。
四、揣摩语言,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1.教师以记者采访的形式与学生交流。请学生谈谈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
学生明确:本文的语言有一种音韵和谐美,整散相间,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
本文的语言形象生动,写景文字精当凝练,有一种独特的美。
2.师生共同品味文章写景文字的形象生动。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3)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6)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7)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学生自由选句品味写景的妙处。只要学生能说出一点,教师即应给予褒扬。
3.学生齐诵这几句话,感受其语言美的特质。
五、课堂小结
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的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画.因为它不仅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同学们,请拿起你手中的画笔,或借助电脑,创一组“富春江水明信片”如何?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与朱元思书》。
2.选择“山”或“水”,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富春江秀美壮丽的景色,适当加入自己的想象,写一
收起
没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