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跃进”的经验教训说明了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18 13:05:06
“大跃进”的经验教训说明了什么?“大跃进”的经验教训说明了什么?“大跃进”的经验教训说明了什么?意识的能动作用也应该从物质出发,不能离开物质谈意识,一切要从实际出发!亲爱的,给我奖赏吧!楼上...你解

“大跃进”的经验教训说明了什么?
“大跃进”的经验教训说明了什么?

“大跃进”的经验教训说明了什么?
意识的能动作用也应该从物质出发,不能离开物质谈意识,一切要从实际出发!亲爱的,给我奖赏吧!

楼上...你解释的是“什么叫大跃进”吧??
如果楼主问的是高一历史书的内容的话,我的答案是: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
3.制定经济计划要从国情出发,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生产关系要与生产力相适应,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
……基本上就是这些了、希望有所帮助~...

全部展开

楼上...你解释的是“什么叫大跃进”吧??
如果楼主问的是高一历史书的内容的话,我的答案是: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
3.制定经济计划要从国情出发,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生产关系要与生产力相适应,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
……基本上就是这些了、希望有所帮助~

收起

经验:
1.外行别随便给内行定指标
2.群众与官员都有热情,但群众滴创造力与官员的操守是靠不住滴。战争时期的配给自觉性,不能简单应用到复杂的经济形势中。

A 宏观调控只能作为经济的调整方式而不是决定因素……
B 民主制度的优势就在于不会出现全国性的变态和疯狂……
C 真想骂人啊……
如果是为了考试的话毫无疑问2楼的答案比较靠谱……

1958年我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种做法严重违备了客观经济规律,从而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民的利益和建设积极性受到严重损害,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严重的困难。
人民公社的特点叫“一大二公”,实际上就是搞“一平二调”。所谓大,就是将原来一二百户的合作社合并成为四五千户甚至一二万户的人民公社。一般是一乡一社。所谓公,就是将几十上百个经济条件...

全部展开

1958年我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种做法严重违备了客观经济规律,从而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民的利益和建设积极性受到严重损害,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严重的困难。
人民公社的特点叫“一大二公”,实际上就是搞“一平二调”。所谓大,就是将原来一二百户的合作社合并成为四五千户甚至一二万户的人民公社。一般是一乡一社。所谓公,就是将几十上百个经济条件、贫富水平不同的合作社合并后,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多者不退,少者不补,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部分的供给制(包括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叫做共产主义因素),造成原来的各个合作社(合并后叫大队或小队)之间、社员与社员之间严重的平均主义。同时,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果树等,也都被收归社有。在各“大办”中,政府和公社还经常无偿地调用生产队的土地、物质和劳动力,甚至调用社员的房屋、家具。这些实际上都是对农民的剥夺,使农民恐慌和不满,纷纷杀猪宰羊,砍树伐木,造成生产力的很大破坏,给农业生产带来灾难性后果。
正如以上分析,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究其原因,就在于没有尊重“生产关系必须于当时的生产力相适应”这一根本客观经济规律。
生产资料所有制:“一大二公”,盲目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严重脱离了当时农业生产力水平。分配方式:“一平二调”,实行平均主义和无偿调用,完全违背按劳分配的原则。由于其作法完全违备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必然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生产力遭到很大的破坏,给农业生产带来了灾难性后果,这正是造成三年经济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此可见,摘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必须从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不能片面追求高速度。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能只凭主观愿望和意志办事。
终于写完了,让你久等了,希望对你能有点用

收起

1956年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1957年又完成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对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经济基本情况认识不足,更由于毛泽东、中央和地方不少领导同志在胜利面前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急于求成,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没有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和试点,就在总路线提出后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

全部展开

1956年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1957年又完成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对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经济基本情况认识不足,更由于毛泽东、中央和地方不少领导同志在胜利面前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急于求成,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没有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和试点,就在总路线提出后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
1957年9月,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认为1956年对经济工作中过急情况的纠正是“反冒进”。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农业发展纲要十四条(修正草案)》,这实际是农业“大跃进”的纲领。会后,全国大部分省、自治区召开党的各级干部会议,传达贯彻三中全会精神,积极准备掀起工农业生产的高潮。11月13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提出了“大跃进”的口号。1958年5月召开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是发动“大跃进”运动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通过了第二个五年计划,提出了一系列不切实际的任务和指标。在这之后制定的1958年国民经济计划的第二本帐的主要指标过高,造成了经济工作中的急于求成和急躁冒进。
在大跃进中,高指标、瞎指挥、虚报风、浮夸风、“共产风”盛行,各地纷纷提出工业大跃进和农业大跃进的不切实际的目标,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大幅度地提高和修改计划指标。在农业上,提出“以粮为纲”,不断宣传“高产卫星”、“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粮食亩产量层层拔高;在工业上,错误地确定了全年钢产量1070万吨的指标,全国几千万人掀起了“全民大炼钢铁运动”,并且“以钢为纲”,带动了其它行业的“大跃进”。
“大跃进”打乱了国民经济秩序,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造成了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从1958年11月开始,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大跃进”运动中的问题。中央多次提出调整经济指标,“压缩空气”,并着手解决经济工作中的问题。到1960年冬,随着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大跃进”运动也被停止。1962年1月召开的7千人参加的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开展了批评和自我批评。

收起

实是求是,不要好高务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