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手法有哪几种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0 16:16:37
修辞手法有哪几种修辞手法有哪几种修辞手法有哪几种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除此之外,课文里还涉及到的有对比、借代、引用、双关、反语、顶针和呼告等.常见的修辞方法

修辞手法有哪几种
修辞手法有哪几种

修辞手法有哪几种
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除此之外,课文里还涉及到的有对比、借代、引用、双关、反语、顶针和呼告等.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学习修辞常识的目的是为语言实践服务.首先能在语言中辨识各修辞方法,继而理解其适用效果;同时要会用这些修辞方法,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修辞方法又称修辞格.据专家研究,汉语修辞格可达70种之多,常见的有10多种.
(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2)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如:
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
②不要大锅饭.("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
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
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
(3)比拟.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如:
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
②蜡炬成灰泪始干.(拟人)
(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如: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
③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把前一事物"出来"与后一事物"下火"夸张到几乎是同时出现,有人称此种夸张方式为超前夸张)
(5)对比.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如: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6)对偶.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如:
①满招损,谦受益.
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流水对)
④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扇面对)
(7)排比.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如:
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8)反复.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如:
①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
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9)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如:"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10)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如:难道中学老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装在套子里的人》)
(11)设问.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如: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设问是自问自答的.
此外,教材中出现较多的修辞方法还有:引用、双关、顶针(或称"联珠")、呼告、叠字、警策、通感、婉曲、讳饰等.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除此之外,课文里还涉及到的有对比、借代、引用、双关、反语、顶针和呼告等。

修辞figure of speech;rhetoric 修饰文辞;作文;亦指文辞或修饰文辞。 "修"是修饰的意思,"辞"的本来意思是辩论的言词,后引申为一切的言词。 修辞本义就是修饰言论,也就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
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 所谓好的表达,包括它的准确性、可理解性和感染力,并且是符合自己的表达目的的,适合对象和场合的得体的、适度的表达。修辞运...

全部展开

修辞figure of speech;rhetoric 修饰文辞;作文;亦指文辞或修饰文辞。 "修"是修饰的意思,"辞"的本来意思是辩论的言词,后引申为一切的言词。 修辞本义就是修饰言论,也就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
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 所谓好的表达,包括它的准确性、可理解性和感染力,并且是符合自己的表达目的的,适合对象和场合的得体的、适度的表达。修辞运用语言(包括它的书面形式即文字)的特点,同时也受语言特点的制约。
  汉语“修辞”这个词语,最早见于《周易 乾 文言》的“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一语中。在这句话里,“修辞”是“修理文教”的意思(唐 孔颖达注:“辞谓文教,诚谓诚实也;外则修理文教,内则立其诚实,内外相成,则有功业可居,故云居业也。”)与人的修业有关,不是今天“修辞”这个词的意思。在现代汉语里,“修辞”这个词从字面讲,可理解为“修饰言辞”,再广义一点又可理解为“调整言辞”。
  修辞,狭义上就指语文字修辞;广义上包括文章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全过程,同时也包含语文字修辞。
  “修辞”从概念讲,有三重含义:
  一指运用语言的方式、方法或技巧规律(即“修辞手段”);
  二指说话写作中积极调整语言的行为活动(即“修辞活动”);
  三指修辞学或修辞著作。
  三种含义既不完全相同,但又有密切的联系。即修辞规律存在于修辞活动中,修辞规律和修辞活动都同是修辞学研究的对象。修辞的这三个含义表现在话语中就是:
  ①把这个意思表达出来应该用什么修辞才好呢?(修辞方法)
  ②我最不会修辞,你别问我。(修辞活动)
  ③李老师是专门研究修辞的。(修辞学)
  ④小张买了一本《修辞》。(修辞著作)
概念及其作用
  借代:不直说事物的名称,而是用与本事物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本事物。例如:红领巾参加植树活动。“红领巾”代指“少先队员”。
  设问:为了揭示下文,强调某种观点而有意提问,先问后答,自问自答。
  反问 :以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内容,肯定的形式表示的意思是否定的,否定的形式表示的意思是肯定的。反问在于突出地强调所要表达的意思,所说的话具有一种不可辩驳的气势。
  比喻:是找出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有相似点才能构成比喻,另外比喻就要有本体喻体和喻词;比喻可以使被描写的事物形象鲜明生动,加深人们的印象,用它来说明道理时,能使道理通俗易懂,便于人们理解。
  对偶:主要针对句子的结构而言,构成对偶的上下句之间必须字数相同,意思相对或相反,两句才能构成对偶。
  反语:就是用褒词表达贬意。如"多么美丽的名称-进取性",这里的"多么美丽的名称"是褒词但表贬意。
  顶真:是指把前一句结尾的词语作为后一句起头的词语的修辞方法。例如: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竹根。
  摹状:是指对事物的形状、声音、色彩如实的摹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如:他们轻轻的划着船,船两边的水哗、哗、哗。
  迭字:就是一个字重复使用,例如:绿油油的水草。
  双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语义和语音的条件,有意使语意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方法就是双关。双关有四种:1.谐音双关。2.语意双关。3.音、形双关。4.音、形、义双关。
  讳饰:遇到忌讳的事物不便直说,而用旁的话来代替它、装饰它的一种修辞方法。
  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
  夸张:运用丰富的想像,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的扩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方法。
  反复: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的一种修辞方法。
  拟人:借助丰富的想像,把事物摹拟成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能够把甲事物借助丰富的想像摹拟成乙事物。[1]
编辑本段常见修辞手法举例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复、衬托、用典、化用、互文等。学习修辞常识的目的是为语言实践服务。首先能在语言中辨识各修辞方法,继而理解其适用效果;同时要会用这些修辞方法,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修辞方法又称修辞格。据专家研究,汉语修辞格可达70种之多,常见的有10多种。
(1)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主要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做、化作)乙。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2)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如:
  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指“群众的一切财产”)
  ②不要大锅饭。("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
  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
  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
(3)比拟
  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如:
  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
  ②蜡炬成灰泪始干。(拟人)
(4)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如:?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
  ③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把前一事物"出来"与后一事物"下火"夸张到几乎是同时出现,有人称此种夸张方式为超前夸张)
(5)对比
  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如: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6)对偶
  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如:
  ①满招损,谦受益。
  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流水对)
  ④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扇面对)
(7)排比
  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如:
  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8)反复
  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如:
  ①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
  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9)反语
  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如:"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10)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如:难道中学老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装在套子里的人》)
  (11)设问。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如: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设问是自问自答的。
  此外,教材中出现较多的修辞方法还有:引用、双关、顶针(或称"联珠")、呼告、叠字、警策、通感、婉曲、讳饰等。
比喻
  19、什么是比喻?比喻分为哪几类?比喻有什么作用?  
答:A、比喻就是平常说的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但具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说明或描绘事物的修辞格。比喻一般包括三部分:本体、喻体、喻词。构成比喻必须符合下列两个条件:
  (1)本体和喻体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同类事物一般不能规程比喻。
  (2)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即喻体必须在某一点上与本体相似,才能用来说明描绘本体。如“我们的祖国象花园”祖国和花园的相似点是美丽。相似点是比喻的灵魂。
  B、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类。
  1)明喻:是明显的比喻,它的本体、喻体、喻词都出现,喻词常用“好像、如、宛如、仿佛、好比”等,有时后面还用“一样、一般、似的”等词语呼应。
  2)暗喻:从表面看来是判断、叙述或说明暗中包含着比喻关系。暗喻的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与明喻的区别在于它的喻词由“是、成了、变为、当做、变成”等词充当。
  3)借喻:用喻体来代替本体,也就是说,本体不出现,喻体在上下文中有所交代,读者或听话人能理解两者的关系。如“其缺点是见树木不见森林,拣了芝麻绿豆却丢了西瓜。”
  C、比喻在表达上有如下作用:
  1)它可以使语言形象化,可以把人或事物描写得更为重要、具体、形象;
  2)它可以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
  3)它可以很好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4)它可以鲜明地表达作者的感情和立场。
比拟
  20、什么是比拟?比拟有什么作用?
  答:比拟是把甲事物当做乙事物的描写方法。比拟可分为拟人和拟物两大类。
  1)拟人:把物当做人来写,使物人格化,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这是最常见的比拟形式。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天空,去迎接那雷声。
  2)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也就是使人具有物的状态或动作,或者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
  a把人写作物的,如“那宽大肥厚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
  b把甲物写成乙物的,如“两个人都没有说话,有滋有味地咀嚼着一秒一秒流来的时间”。
  比拟的主要作用在使语言生动,并引起读者的联想。
借代
  21、什么是借代?有哪些类型?运用借代要注意什么?
  答:借代是用与人或事物有关的东西来代替人或事物的修辞格。又称“换名”。这样的换名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人的联想,增强语言的象征性,使语言生动活泼,富于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特征代本体。如“壁角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
  2)部分代整体,如:二孔明…抬脚动手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
  3)具体代抽象,如:用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代替抽象概括的事物,如“你该记得从前那些烂袄袄、皮裤裤的年月吧”
  4)专称代泛称,如: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成千上万的诸葛亮。
  5)作者代作品,如:李坚弹肖邦,弹李斯特。
  6)牌号代本体,如:一气不出吸了多少根“黄狮子”。
  7)材料、工具代本体,如:我把这心思去跟一位擅长丹青的同志去商量。
  运用借代要注意1)抓住事物的特征2)使读者容易了解。
拈连
  22、什么是拈连?
  答:拈连是在叙述甲乙两个关联的事物时,把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临时用于乙事物的一种修辞格。如“你别看我耳朵聋,可我的心不聋”“思想这个东西,用绳子是捆不住的”。它使语言生动形象、寓意深刻、富于表现力。同时又巧妙地连接上下文,完成语义跳跃,具有简洁、明快、使语句连贯的功效。拈连的运用大都为了发人深思。
夸张
  23、什么是夸张?分几类?夸张有什么作用?
  答:A 对事物加以超越事实的描述,叫做夸张。
  B 夸张
  1)按意义可以分为三类:
  a扩大夸张,故意把事物往大、多、快、高、长、强…处说。如: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b缩小夸张,故意把事物往小、少、慢、短、弱…处说。如:三颗粮食,收不收有什么关系?
  c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或同时出现的。如:“你什么时候学会抽烟的?”“在娘肚子里我就会抽两口了。”
  2)按形式可以分为直接夸张和间接夸张两类:
  a直接夸张:是不借助其他修辞格直接进行的夸张。如:谢惠敏的两撇眉毛险些飞出脑门。
  b间接夸张:是通过其他修辞格直接进行的夸张。如:碟子里一块像礼拜堂定风针上铁公鸡施舍下来的肉,鲍小姐用刀割不动。
  夸张的主要作用在于使人获得深刻的印象。夸张的妙处在不似真实而写出了真实的感受。
双关
  24、什么是双关?
  答:让词句具有双重意义的修辞方式叫做双关。双关可分为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两种。1)谐音双关:利用音同或音近造成的双关是谐音双关。如“人家笑我气管炎。”
  2)语义双关:利用词语或句子在语境中形成的双重含义造成的双关是语义双关。如:多么难挨的漫漫长夜啊!
  双关的两层含义,字面是次要的,言外之意是主要的。
映衬
  25、什么是映衬?
  答:映衬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让它们互相衬托,相得益彰的修辞手法。映衬分为正衬和反衬。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就是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就是反衬。正衬如: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反衬如:他只能在雪白地上去找黑塔似的虎妞。
移就
  26、什么是移就?
  答:将描写甲事物的词语移来描写乙事物,这叫移就。如:战士们向敌人射出仇恨的子弹。如果描写感觉的转移,即把某个感官上的感觉移到另一感官上,这种移觉叫通感。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对偶
  27、什么是对偶?对偶有什么作用?
  答:对偶也叫对联,包括起句和对句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字数相等,意义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对偶有严对和宽对的区别。严对除了字数相等,意义相关外,要求结构相同,平仄和谐。如: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根据对偶前后部分意义关系的不同,一般分为三种:
  1)正对:上下句从不同侧面,说明同一事理,它们互相补充,构成一个整体。
  2)反对:上下句从对立的两个方面加以叙述,用意是相反相成,从矛盾中阐明真理。3)串对:也叫“流水对”,上下句意义相承,表达因果、条件关系。如“惨象,已使我目不忍睹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对偶的主要作用在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思想感情。正对用典型事例启发读者从中得出概括的印象;反对揭示矛盾,表达作者对是非善恶的判断;串对指出事情的前因后果,言简而意赅。
排比
  28、什么是排比?排比有什么作用?
  答:用一组结构相似的语句,表达相关的内容,这叫排比。排列的语句不限于两项。大都有若干重复的词语。排比句中,反复出现的相同的词语,一般称之为“提挈语”。例如:赶超,关键是时间,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郭沫若《科学的春天》)
  排比的作用是选取典型的实例来概括某种思想。因为句式齐,能给人以深刻印象。排列的词句的内容如有轻重,所指范围有大小,须按一定顺序排列。
层递
  29、什么是层递?(此题教材上没有)
  答: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语意递升或递降的词语或句子顺序排列在一起,表达层层递进的内容,这种辞格叫层递。层递可以分为递升和递降两类。
  1)递升: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低到高,由轻到重,由浅到深……层层加码地去排列相似语句。如: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2)递降:由大到小,由多到少,由高到低,由重到轻,由深到浅……,如:老师说,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
错综
  30、什么是错综?错综分哪几种?
  答:为了避免语言呆板和单调,特意使字面更换,结构参差,这叫做错综。错综力避同一词语和句式的反复出现,把本来可以写得整齐匀称的句子故意写得参差错落,目的是使语言形式生动活泼,富于变化。
  错综可分为三种:
  1)更换字面:本来可以用同样的词语表达的,将字面更换,避免重复。如: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2)变更语序:语句重复出现时改变顺序安排,原来的意思并不改变。如:花朵满身戴,功劳戴满身。
  3)改变句式错综:让文句整散错综,语气变易,可以显示文章波澜起伏,感情充沛。如: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观众,写文章做演说倒可以不看读者不看观众么?
  有一种特殊的错综,把完整的意思拆开来叙述,理解时要把分述的部分看成一个整体。这一类修辞方式,也可称为互文。如: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其实可以理解为:北国风光,千里万里冰封雪飘。
仿词
  31、什么是仿词?仿词的作用?
  答:更换现成的词中的某个语素、临时造出新词,以适应修辞的需要,这就是仿词。如:一个阔人说要读经,嗡的一阵一群狭人也说要读经。仿词可以通过对比揭示矛盾,使语言犀利深刻。仿词能给人以新鲜感,使语句平添情趣、生动活泼。仿词是灵感的产物,可以引起听读者的联想与思考。
综合运用
  32、什么是修辞格的综合运用?
  答:在一个语言片断里,不只一次使用了修辞格,或不只使用了一个修辞格,就叫修辞格的综合运用。修辞格的综合运用情况复杂,形式多样,常见的有
  1)兼用:各种修辞格不是用同一标准划分出来的,所以会出现交叉现象,即同一组语句,从一个标准看,属甲辞格;从另一标准看,属乙辞格。如:高大的烟囱伸向天空,仿佛是从地下长出来的,一直要升到白云的深处。(比喻兼夸张)
  2)连用:指同一辞格或不同辞格在一段话语中接连运用。a同一辞格连用,如:他长着一对阴阳眼,左眼的上皮特别长,永远将眼珠囚禁着一半,右眼没有特色,一向是照常上班。(拟人连用)b不同辞格连用,如:摇动的车轮,旋转的锭子,争着发出嗡嗡嘤嘤的声音,像演奏弦乐,像轻轻地唱歌。(连用以对偶、比拟和两个比喻)
  3)套用:修辞格的套用指一种辞格里包含着其他辞格,形成大套小的包容关系。套用是分层次的结合。如:看吧,狂风紧紧抱着一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碎末。(拟人中套着比喻)
  33、怎样分析综合运用的修辞格?
  答:分析综合运用的修辞格应注意如下几点:
  1)从整体把握,弄清各种辞格之间的相互关系。辞格有主次之分,有隐显之分,应按顺序、分层次地进行分析。
  2)分析时,应注意变换分析角度。比如可以从意义方面入手,也可以从形式方面入手;可以着眼于词语,也可以着眼于句式。切不可发现一种辞格而丢掉另外的辞格。
  3)识别辞格要反复推敲,可以同不用辞格的或用了其他辞格的表达作比较。对已发现的辞格要及时注明,防止遗忘并作为进一步分析的基础。
  4)分析可运用图解法。如: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比喻 比喻 | | 对偶 | 网址http://baike.baidu.com/view/5432.htm

收起

修辞figure of speech;rhetoric 修饰文辞;作文;亦指文辞或修饰文辞。 "修"是修饰的意思,"辞"的本来意思是辩论的言词,后引申为一切的言词。 修辞本义就是修饰言论,也就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
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 所谓好的表达,包括它的准确性、可理解性和感染力,并且是符合自己的表达目的的,适合对象和场合的得体的、适度的表达。修辞运...

全部展开

修辞figure of speech;rhetoric 修饰文辞;作文;亦指文辞或修饰文辞。 "修"是修饰的意思,"辞"的本来意思是辩论的言词,后引申为一切的言词。 修辞本义就是修饰言论,也就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
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 所谓好的表达,包括它的准确性、可理解性和感染力,并且是符合自己的表达目的的,适合对象和场合的得体的、适度的表达。修辞运用语言(包括它的书面形式即文字)的特点,同时也受语言特点的制约。
  汉语“修辞”这个词语,最早见于《周易 乾 文言》的“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一语中。在这句话里,“修辞”是“修理文教”的意思(唐 孔颖达注:“辞谓文教,诚谓诚实也;外则修理文教,内则立其诚实,内外相成,则有功业可居,故云居业也。”)与人的修业有关,不是今天“修辞”这个词的意思。在现代汉语里,“修辞”这个词从字面讲,可理解为“修饰言辞”,再广义一点又可理解为“调整言辞”。
  修辞,狭义上就指语文字修辞;广义上包括文章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全过程,同时也包含语文字修辞。
  “修辞”从概念讲,有三重含义:
  一指运用语言的方式、方法或技巧规律(即“修辞手段”);
  二指说话写作中积极调整语言的行为活动(即“修辞活动”);
  三指修辞学或修辞著作。
  三种含义既不完全相同,但又有密切的联系。即修辞规律存在于修辞活动中,修辞规律和修辞活动都同是修辞学研究的对象。修辞的这三个含义表现在话语中就是:
  ①把这个意思表达出来应该用什么修辞才好呢?(修辞方法)
  ②我最不会修辞,你别问我。(修辞活动)
  ③李老师是专门研究修辞的。(修辞学)
  ④小张买了一本《修辞》。(修辞著作)
概念及其作用
  借代:不直说事物的名称,而是用与本事物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本事物。例如:红领巾参加植树活动。“红领巾”代指“少先队员”。
  设问:为了揭示下文,强调某种观点而有意提问,先问后答,自问自答。
  反问 :以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内容,肯定的形式表示的意思是否定的,否定的形式表示的意思是肯定的。反问在于突出地强调所要表达的意思,所说的话具有一种不可辩驳的气势。
  比喻:是找出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有相似点才能构成比喻,另外比喻就要有本体喻体和喻词;比喻可以使被描写的事物形象鲜明生动,加深人们的印象,用它来说明道理时,能使道理通俗易懂,便于人们理解。
  对偶:主要针对句子的结构而言,构成对偶的上下句之间必须字数相同,意思相对或相反,两句才能构成对偶。
  反语:就是用褒词表达贬意。如"多么美丽的名称-进取性",这里的"多么美丽的名称"是褒词但表贬意。
  顶真:是指把前一句结尾的词语作为后一句起头的词语的修辞方法。例如: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竹根。
  摹状:是指对事物的形状、声音、色彩如实的摹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如:他们轻轻的划着船,船两边的水哗、哗、哗。
  迭字:就是一个字重复使用,例如:绿油油的水草。
  双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语义和语音的条件,有意使语意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方法就是双关。双关有四种:1.谐音双关。2.语意双关。3.音、形双关。4.音、形、义双关。
  讳饰:遇到忌讳的事物不便直说,而用旁的话来代替它、装饰它的一种修辞方法。
  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
  夸张:运用丰富的想像,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的扩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方法。
  反复: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的一种修辞方法。
  拟人:借助丰富的想像,把事物摹拟成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能够把甲事物借助丰富的想像摹拟成乙事物。[1]
编辑本段常见修辞手法举例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复、衬托、用典、化用、互文等。学习修辞常识的目的是为语言实践服务。首先能在语言中辨识各修辞方法,继而理解其适用效果;同时要会用这些修辞方法,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修辞方法又称修辞格。据专家研究,汉语修辞格可达70种之多,常见的有10多种。
(1)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主要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做、化作)乙。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2)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如:
  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指“群众的一切财产”)
  ②不要大锅饭。("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
  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
  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
(3)比拟
  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如:
  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
  ②蜡炬成灰泪始干。(拟人)
(4)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如:?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
  ③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把前一事物"出来"与后一事物"下火"夸张到几乎是同时出现,有人称此种夸张方式为超前夸张)
(5)对比
  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如: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6)对偶
  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如:
  ①满招损,谦受益。
  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流水对)
  ④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扇面对)
(7)排比
  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如:
  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8)反复
  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如:
  ①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
  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9)反语
  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如:"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10)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如:难道中学老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装在套子里的人》)
  (11)设问。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如: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设问是自问自答的。
  此外,教材中出现较多的修辞方法还有:引用、双关、顶针(或称"联珠")、呼告、叠字、警策、通感、婉曲、讳饰等。
比喻
  19、什么是比喻?比喻分为哪几类?比喻有什么作用?  
答:A、比喻就是平常说的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但具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说明或描绘事物的修辞格。比喻一般包括三部分:本体、喻体、喻词。构成比喻必须符合下列两个条件:
  (1)本体和喻体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同类事物一般不能规程比喻。
  (2)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即喻体必须在某一点上与本体相似,才能用来说明描绘本体。如“我们的祖国象花园”祖国和花园的相似点是美丽。相似点是比喻的灵魂。
  B、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类。
  1)明喻:是明显的比喻,它的本体、喻体、喻词都出现,喻词常用“好像、如、宛如、仿佛、好比”等,有时后面还用“一样、一般、似的”等词语呼应。
  2)暗喻:从表面看来是判断、叙述或说明暗中包含着比喻关系。暗喻的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与明喻的区别在于它的喻词由“是、成了、变为、当做、变成”等词充当。
  3)借喻:用喻体来代替本体,也就是说,本体不出现,喻体在上下文中有所交代,读者或听话人能理解两者的关系。如“其缺点是见树木不见森林,拣了芝麻绿豆却丢了西瓜。”
  C、比喻在表达上有如下作用:
  1)它可以使语言形象化,可以把人或事物描写得更为重要、具体、形象;
  2)它可以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
  3)它可以很好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4)它可以鲜明地表达作者的感情和立场。
比拟
  20、什么是比拟?比拟有什么作用?
  答:比拟是把甲事物当做乙事物的描写方法。比拟可分为拟人和拟物两大类。
  1)拟人:把物当做人来写,使物人格化,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这是最常见的比拟形式。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天空,去迎接那雷声。
  2)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也就是使人具有物的状态或动作,或者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
  a把人写作物的,如“那宽大肥厚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
  b把甲物写成乙物的,如“两个人都没有说话,有滋有味地咀嚼着一秒一秒流来的时间”。
  比拟的主要作用在使语言生动,并引起读者的联想。
借代
  21、什么是借代?有哪些类型?运用借代要注意什么?
  答:借代是用与人或事物有关的东西来代替人或事物的修辞格。又称“换名”。这样的换名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人的联想,增强语言的象征性,使语言生动活泼,富于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特征代本体。如“壁角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
  2)部分代整体,如:二孔明…抬脚动手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
  3)具体代抽象,如:用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代替抽象概括的事物,如“你该记得从前那些烂袄袄、皮裤裤的年月吧”
  4)专称代泛称,如: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成千上万的诸葛亮。
  5)作者代作品,如:李坚弹肖邦,弹李斯特。
  6)牌号代本体,如:一气不出吸了多少根“黄狮子”。
  7)材料、工具代本体,如:我把这心思去跟一位擅长丹青的同志去商量。
  运用借代要注意1)抓住事物的特征2)使读者容易了解。
拈连
  22、什么是拈连?
  答:拈连是在叙述甲乙两个关联的事物时,把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临时用于乙事物的一种修辞格。如“你别看我耳朵聋,可我的心不聋”“思想这个东西,用绳子是捆不住的”。它使语言生动形象、寓意深刻、富于表现力。同时又巧妙地连接上下文,完成语义跳跃,具有简洁、明快、使语句连贯的功效。拈连的运用大都为了发人深思。
夸张
  23、什么是夸张?分几类?夸张有什么作用?
  答:A 对事物加以超越事实的描述,叫做夸张。
  B 夸张
  1)按意义可以分为三类:
  a扩大夸张,故意把事物往大、多、快、高、长、强…处说。如: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b缩小夸张,故意把事物往小、少、慢、短、弱…处说。如:三颗粮食,收不收有什么关系?
  c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或同时出现的。如:“你什么时候学会抽烟的?”“在娘肚子里我就会抽两口了。”
  2)按形式可以分为直接夸张和间接夸张两类:
  a直接夸张:是不借助其他修辞格直接进行的夸张。如:谢惠敏的两撇眉毛险些飞出脑门。
  b间接夸张:是通过其他修辞格直接进行的夸张。如:碟子里一块像礼拜堂定风针上铁公鸡施舍下来的肉,鲍小姐用刀割不动。
  夸张的主要作用在于使人获得深刻的印象。夸张的妙处在不似真实而写出了真实的感受。
双关
  24、什么是双关?
  答:让词句具有双重意义的修辞方式叫做双关。双关可分为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两种。1)谐音双关:利用音同或音近造成的双关是谐音双关。如“人家笑我气管炎。”
  2)语义双关:利用词语或句子在语境中形成的双重含义造成的双关是语义双关。如:多么难挨的漫漫长夜啊!
  双关的两层含义,字面是次要的,言外之意是主要的。
映衬
  25、什么是映衬?
  答:映衬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让它们互相衬托,相得益彰的修辞手法。映衬分为正衬和反衬。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就是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就是反衬。正衬如: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反衬如:他只能在雪白地上去找黑塔似的虎妞。
移就
  26、什么是移就?
  答:将描写甲事物的词语移来描写乙事物,这叫移就。如:战士们向敌人射出仇恨的子弹。如果描写感觉的转移,即把某个感官上的感觉移到另一感官上,这种移觉叫通感。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对偶
  27、什么是对偶?对偶有什么作用?
  答:对偶也叫对联,包括起句和对句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字数相等,意义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对偶有严对和宽对的区别。严对除了字数相等,意义相关外,要求结构相同,平仄和谐。如: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根据对偶前后部分意义关系的不同,一般分为三种:
  1)正对:上下句从不同侧面,说明同一事理,它们互相补充,构成一个整体。
  2)反对:上下句从对立的两个方面加以叙述,用意是相反相成,从矛盾中阐明真理。3)串对:也叫“流水对”,上下句意义相承,表达因果、条件关系。如“惨象,已使我目不忍睹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对偶的主要作用在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思想感情。正对用典型事例启发读者从中得出概括的印象;反对揭示矛盾,表达作者对是非善恶的判断;串对指出事情的前因后果,言简而意赅。
排比
  28、什么是排比?排比有什么作用?
  答:用一组结构相似的语句,表达相关的内容,这叫排比。排列的语句不限于两项。大都有若干重复的词语。排比句中,反复出现的相同的词语,一般称之为“提挈语”。例如:赶超,关键是时间,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郭沫若《科学的春天》)
  排比的作用是选取典型的实例来概括某种思想。因为句式齐,能给人以深刻印象。排列的词句的内容如有轻重,所指范围有大小,须按一定顺序排列。
层递
  29、什么是层递?(此题教材上没有)
  答: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语意递升或递降的词语或句子顺序排列在一起,表达层层递进的内容,这种辞格叫层递。层递可以分为递升和递降两类。
  1)递升: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低到高,由轻到重,由浅到深……层层加码地去排列相似语句。如: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2)递降:由大到小,由多到少,由高到低,由重到轻,由深到浅……,如:老师说,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
错综
  30、什么是错综?错综分哪几种?
  答:为了避免语言呆板和单调,特意使字面更换,结构参差,这叫做错综。错综力避同一词语和句式的反复出现,把本来可以写得整齐匀称的句子故意写得参差错落,目的是使语言形式生动活泼,富于变化。
  错综可分为三种:
  1)更换字面:本来可以用同样的词语表达的,将字面更换,避免重复。如: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2)变更语序:语句重复出现时改变顺序安排,原来的意思并不改变。如:花朵满身戴,功劳戴满身。
  3)改变句式错综:让文句整散错综,语气变易,可以显示文章波澜起伏,感情充沛。如: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观众,写文章做演说倒可以不看读者不看观众么?
  有一种特殊的错综,把完整的意思拆开来叙述,理解时要把分述的部分看成一个整体。这一类修辞方式,也可称为互文。如: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其实可以理解为:北国风光,千里万里冰封雪飘。
仿词
  31、什么是仿词?仿词的作用?
  答:更换现成的词中的某个语素、临时造出新词,以适应修辞的需要,这就是仿词。如:一个阔人说要读经,嗡的一阵一群狭人也说要读经。仿词可以通过对比揭示矛盾,使语言犀利深刻。仿词能给人以新鲜感,使语句平添情趣、生动活泼。仿词是灵感的产物,可以引起听读者的联想与思考。
综合运用
  32、什么是修辞格的综合运用?
  答:在一个语言片断里,不只一次使用了修辞格,或不只使用了一个修辞格,就叫修辞格的综合运用。修辞格的综合运用情况复杂,形式多样,常见的有
  1)兼用:各种修辞格不是用同一标准划分出来的,所以会出现交叉现象,即同一组语句,从一个标准看,属甲辞格;从另一标准看,属乙辞格。如:高大的烟囱伸向天空,仿佛是从地下长出来的,一直要升到白云的深处。(比喻兼夸张)
  2)连用:指同一辞格或不同辞格在一段话语中接连运用。a同一辞格连用,如:他长着一对阴阳眼,左眼的上皮特别长,永远将眼珠囚禁着一半,右眼没有特色,一向是照常上班。(拟人连用)b不同辞格连用,如:摇动的车轮,旋转的锭子,争着发出嗡嗡嘤嘤的声音,像演奏弦乐,像轻轻地唱歌。(连用以对偶、比拟和两个比喻)
  3)套用:修辞格的套用指一种辞格里包含着其他辞格,形成大套小的包容关系。套用是分层次的结合。如:看吧,狂风紧紧抱着一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碎末。(拟人中套着比喻)
  33、怎样分析综合运用的修辞格?
  答:分析综合运用的修辞格应注意如下几点:
  1)从整体把握,弄清各种辞格之间的相互关系。辞格有主次之分,有隐显之分,应按顺序、分层次地进行分析。
  2)分析时,应注意变换分析角度。比如可以从意义方面入手,也可以从形式方面入手;可以着眼于词语,也可以着眼于句式。切不可发现一种辞格而丢掉另外的辞格。
  3)识别辞格要反复推敲,可以同不用辞格的或用了其他辞格的表达作比较。对已发现的辞格要及时注明,防止遗忘并作为进一步分析的基础。
  4)分析可运用图解法。如: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收起

语文中主要修辞手法有以下: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借代、比拟、象征、寄寓(寄托),互文、设问、引用、呼告、反问、顶真等。其中比喻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又名复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较喻(可分为强喻,弱喻)、譬喻、饰喻、引喻、隐喻。
其他特殊性描写方法:有白描,比拟(又名比体),避复,变用,层递,衬垫(又名衬跌) ,衬托(正衬、反衬、陪衬),倒...

全部展开

语文中主要修辞手法有以下: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借代、比拟、象征、寄寓(寄托),互文、设问、引用、呼告、反问、顶真等。其中比喻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又名复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较喻(可分为强喻,弱喻)、譬喻、饰喻、引喻、隐喻。
其他特殊性描写方法:有白描,比拟(又名比体),避复,变用,层递,衬垫(又名衬跌) ,衬托(正衬、反衬、陪衬),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顶真(又名联珠、顶针),对比,对仗(又名对偶、排偶),翻新,反复,反问,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又名并提、合叙、合说);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呼告,互体,互文,换算,回环,回文,降用,借代,设问,歧谬,排比,摹绘(又分为:摹形,摹声,摹色),列锦,连及,夸张,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用典,引用,移用,谐音,歇后,象征,镶嵌,析字,委婉(又分为:迂回语、谦敬语、避讳语),婉曲,通感(又名移觉),移就,跳脱,转文,复沓,拈连(又称:顺拈)。
比喻
1、定义
比喻,即表示两种不同程度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
2、结构
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