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怎样写托物言志类的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3 13:09:16
[转载]怎样写托物言志类的作文
[转载]怎样写托物言志类的作文
[转载]怎样写托物言志类的作文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人以石灰作比喻,抒发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和不同流合污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这是一首典型的托物言志诗.那么什么是托物言志呢?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 怎样才能写好托物言志的作文呢?其实托物言志类的文章我们也接触过,比如七年级上册的《紫藤萝瀑布》、《贝壳》、《蝉》都是属于这一类,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吧.紫藤萝瀑布 宗璞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但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惯.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也看不见藤萝花了. 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宗璞笔下的紫藤萝花,虽平凡而柔弱,却有着生命的尊严与蓬勃.作者正是借这开得热闹繁盛的紫藤萝,表现了排遣“这些时一直压在心上的焦虑和悲痛”,对那个疯狂的年代既无花又无香,似乎“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的愤懑之情,抒发自己在紫藤萝淡紫的辉煌和淡淡的芳香的感染下,有了“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产生了虽遭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感悟,要去创造生活,“不觉加快了脚步”的美好愿望.作者笔下的紫藤萝花瀑不只是大自然中的景物的写实,而是人生的象征,是人的精神、品格和意志的象征.贝壳 席慕容 在海边,我捡起一枚小小的贝壳.贝壳很小,却非常坚硬和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或深或浅的小点,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在每个小点周围又有自成一圈的复杂图样.怪不得古时候的人要用贝壳来做钱币,在我手心里躺着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 在海边捡起这一枚贝壳的时候,里面曾经居住过的小小的柔软的肉体早已死去,在阳光,沙粒和海浪的淘洗之下,贝壳中生命所留下的痕迹已完全消失了.但是,为了这样一个短暂,微小的生命,为了这样一个脆弱,卑微的生命,上仓给它制作居所时却是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 比起贝壳里的生命来,我在这世间能停留的时间和空间是不是更长和更多一点呢?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一丝不苟呢?请让我也能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吧.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 "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 作者借助一枚小小的贝壳,演绎出了她对人生、对生命的深刻体会,耐人寻味.一枚小小的贝壳,却“非常坚硬和精致”,而且很贵重,这是贝壳的鲜明特征,这样精致的居所就是为了海贝那脆弱和卑微的生命.贝壳的这一形态特征,引发了作者深沉的思考:人在世上停留的时间和空间比海贝更长更多,我们也应该用自己的能力把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一丝不苟,从而也能给世间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来.蝉 小思今年,蝉鸣得早.杜鹃花还没有零落,就听见断断续续的蝉声了.近月来,窗外的蝉更知知不休的,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 一天,在树下拾得一病蝉,透明的翅收敛了,身躯微微颤抖,没有声响.它就是在树上知知不休过日子的小东西.那么小,声音却那么的响,竟响彻一个夏天!曾这样问:何必喋喋?那只不过是一个夏天罢了! 朋友说:知道吗?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就只有这个夏天,它从泥土里出来,从幼虫成长过来.等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结了.
17年埋在泥土中,出来就活一个夏天,为什么呢?朋友说:那本来的生活历程就是这样.它为了生命名的延续,必须好好的活着.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哦!那是蝉的生命意义!斜阳里,想起秋风的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聒聒! 作者借小小的蝉表达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要积极地面对,热情投入,以乐观的态度应对生活,努力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更加精彩. 通过回顾《紫藤萝瀑布》、《贝壳》、《蝉》,我们可以发现托物言志类文章的共同特点,即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 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与“志向”,“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和相似点.其次,描述时,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点为核心.物品要能表达自己的意愿.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在运用托物言志写作时要注意哪些事项呢?
(一)托物言志类的文章,“物”是材料,是作者寄情托意的载体.体物是为了写志,描形是为了传神.写作中既要捕捉住“物”的外在的“形”,更要挖掘出“物”的内在的“神”.灯 巴金我半夜从噩梦中惊醒,感觉到窒闷,便起来到廊上去呼吸寒夜的空气. 夜是漆黑的一片,在我的脚下仿佛横着沉睡的大海,但是渐渐地像浪花似地浮起来灰白色的马路.然后夜的黑色逐渐减淡.哪里是山,哪里是房屋,哪里是菜园,我终于分辨出来了.在右边,傍山建筑的几处平房里射出来几点灯光,它们给我扫淡了黑暗的颜色. 我望着这些灯,灯山带着昏黄色,似乎还在寒气的袭击中微微颤抖.有一两次我以为灯会灭了.但是一转眼昏黄色的光又在前面亮起来.这些深夜还燃着的灯,它们(似乎只有它们)默默地在散布一点点的光和热,不仅给我,而且还给那些寒夜里不能睡眠的人,和那些这时候还在黑暗中摸索的行路人.是的,那边不是起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吗?谁从城里走回乡下来了?过了一会儿,一个黑暗在我眼前晃一下.影子走得极快,好像在跑,又像在溜,我了解这个人急忙赶回家去的心情.那么,我想,在这个人的眼里、心上,前面那些灯光会显得是更明亮、更温暖吧. 我自己也有过这样的经验.只有一点微弱的灯光,就是那一点仿佛随时都会被黑暗扑灭的灯光也可以鼓舞我多走一段长长的路.大片的飞雪飘打在我的脸上,我的皮鞋不时陷在泥泞的土路中,风几次要把我摔倒在污泥里.我似乎走进了一个迷阵,永远找不到出口,看不见路的尽头.但是我始终挺起身子向前迈步,因为我看见了一点豆大的灯光.灯光,不管是哪个人家的灯光,都可以给行人——甚至像我这样的一个异乡人——指路. 这已经是许多年前的事了.我的生活中有过了好些大的变化.现在我站在廊上望山脚的灯光,那灯光跟好些年前的灯光不是同样的么?我看不出一点分别!为什么?我现在不是安安静静地站在自己楼房前面的廊上么?我并没有在雨中摸夜路.但是看见灯光,我却忽然感到安慰,得到鼓舞.难道是我的心在黑夜里徘徊;它被噩梦引入了迷阵,到这时才找到归路? 我对自己的这个疑问不能够给一个确定的回答.但是我知道我的心渐渐地安定了,呼吸也畅快了许多.我应该感谢这些我不知道姓名的人家的灯光. 他们点灯不是为我,在他们的梦寐中也不会出现我的影子.但是我的心仍然得到了益处.我爱这样的灯光.几盏灯甚或一盏灯的微光固然不能照彻黑暗,可是它也会给寒夜里一些不眠的人带来一点勇气,一点温暖. 孤寂的海上的灯塔挽救了许多船只的沉没,任何航行的船只都可以得到那灯光的指引.哈里希岛上的姐姐为着弟弟点在窗前的长夜孤灯,虽然不曾唤回那个航海远去的弟弟,可是不少捕鱼归来的邻人都得到了它的帮助. 再回溯到远古的年代去.古希腊女教土希洛点燃的火炬照亮了每夜泅过海峡来的利安得尔的眼睛.有一个夜晚暴风雨把火炬弄灭了,让那个勇敢的情人溺死在海里.但是熊熊的火光至今还隐约地亮在我们的眼前,似乎那火炬并没有跟着殉情的古美人永沉海底. 这些光都不是为我燃着的,可是连我也分到了它们的一点恩泽——一点光,一点热.光驱散了我心灵里的黑暗,热促成它的发育.一个朋友说:“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我自然也是如此.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飘浮,要不是得着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 我想起了另一位友人的故事:他怀着满心难治的伤痛和必死之心,投到江南的一条河里.到了水中,他听见一声叫喊(“救人啊!”),看见一点灯光,模糊中他还听见一阵喧闹,以后便失去知觉.醒过来时他发觉自己躺在一个陌生人的家中,桌上一盏油灯,眼前几张诚恳、亲切的脸.“这人间毕竟还有温暖,”他感激地想着,从此他改变了生活态度.“绝望”没有了,“悲观”消失了,他成了一个热爱生命的积极的人.这已经是二三十年前的事了.我最近还见到这位朋友.那一点灯光居然鼓舞一个出门求死的人多活了这许多年,而且使他到到现在还活得健壮.我没有跟他重谈起灯光的话.但是我想,那一点微光一定还在他的心灵中摇晃.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我想着,想着,不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 巴金的《灯》,选材跨越古今贯通中外:夜色浓重里,灯光扫淡黑暗,风雪迷途中,灯光指引归路,哈里希岛上孤灯远照,陌生人家中油灯长明……作者在文中没有止于对灯光表象的描摹,着力表现的是灯光给人以精神的、心理的巨大影响,突现灯光扫荡黑暗给人们带来的惊喜,灯光驱除阴影给人们带来的快慰.文中的灯成了一种象征,是希望和温暖的物化.作者描写它,歌颂它,旨在给身处黑暗中的人们以慰藉,给心境悲凉的人们以鼓舞,使人们增添冲破黑暗奔向光明的勇毅. 白杨礼赞 矛盾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黄的,那是土,未开垦的处女土,几百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所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罢? 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地有一排,——不,或者甚至只是三五株,一二株,傲然地耸立,象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不是平凡的一种树!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象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呢,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象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来粗细罢,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二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丽,——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觉得树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象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白杨不是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罢,但是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茅盾笔下的白杨,作为一个具体的物来说,枝、叶、根、本可供描写的角度很多,作者只抓住了枝干笔直“决不旁逸斜出”这一特征,勾勒出白杨质朴无华的外形,突出了白杨挺拔伟岸的气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北方农民的崇敬赞美之情.
(二)托物言志类的文章,文中之物,不是作者的信手拈来,也非一味刻意搜寻的结果,而是作者的情思感悟与某种外物自身特性的自然契合与沟通.摄取入文的物,无所谓高下优劣,也不论巨细新旧,巍峨的山峰,飘零的树叶,一串脚印,一根火柴,时钟的“滴答”,泉水的“叮咚”,只要是令你心有所动,情有所钟的,都可以由你任意驱谴,把自己对生活的思索和领悟准确形象地揭示出来.
(三)托物言志类文章,“言志”与“托物”不能割裂游离,二者在文中浑然天成,要力避人为附会的斧凿之痕.文中所言之志,应是所托之物固有特征给读者的自然启示,因而,决不能架空游离于物外,随意引申,牵强生发.请看两篇例文: 蒲公英 壶井荣[日本]“提灯笼,掌灯笼,聘姑娘,扛箱笼……”村里的孩子们一面唱,一面摘下蒲公英,深深吸足了气,“甫”的一声把茸毛吹去.“提灯笼,掌灯笼,聘姑娘,扛箱笼,甫!” 蒲公英的茸毛像蚂蚁国的小不点儿的降落伞,在使劲吹的一阵人工暴风里,悬空飘舞一阵子,就四下里飞散开,不见了.在春光弥漫的草原上,孩子们找寻成了茸毛的公英,争先恐后地赛跑着.我回忆到自己跟着小伴们在草原上来回奔跑的儿时,也给孩子一般的小儿子,吹个茸毛给瞧瞧:“提灯笼,掌灯笼,聘姑娘,扛箱笼,甫!” 小儿子高兴了,从院里的蒲公英上摘下所有的茸毛来,小嘴里鼓足气吹去.茸毛像鸡虱一般飞舞着,四散在狭小的院子里,有的越过篱笆飞往邻院.一旦扎下根,不怕遭践踏被蹂躏,还是一回又一回地爬起来,开出小小花朵来的蒲公英! 我爱它这忍耐的坚强和朴素的纯美,曾经移植了一棵在院里,如今已经八年了.虽然爱它而移植来的,可是动机并不是为风雅或好玩.在战争激烈的时候,我们不是曾经来回走在田野里寻觅野草来么?那是多么悲惨的时代!一向只当做应时野菜来欣赏的鸡筋菜、芹菜,都个能算野菜,变成美味了. 我们乱切一些现在连名儿都记不起来的野草,掺在一起趴煮成吃得碗都懒得端的稀粥来,有几次吃的就是蒲公英.据新闻杂志的报导,把蒲公英在开水里烫过,去了苦味就好吃的.我们如法炮制过一次,却再没有勇气去找来吃了.就在这一次把蒲公英找来当菜的时候,我偶然忆起儿时唱的那首童谣,就种了一棵在院子里. 蒲公英当初是不大愿意被迁移的,它紧紧趴住了根旁的土地,因此好像受了很大的伤害,一定让人以为它枯死;可是过了一个时期,又眼看着有了生气,过了二年居然开出美丽的花来了.原以为浦公英是始终趴在地上的,没想到移到土壤松软的菜园之后,完全像蔬菜一样,绿油油的嫩叶冲天直上,真是意想不到的.蒲公英只为长在路旁,被践踏、被蹂躏,所以才变成了像趴在地上似的姿势的么?从那以后,我家院子里蒲公英的一族就年复一年地繁殖起来.“府上真新鲜,把蒲公英种在院子里啦.” 街坊的一位太太来看蒲公英时这样笑我们.其实,我并不是有心栽蒲公英的,只不过任它繁殖罢了.我那个像孩子似的儿子来我家,也和蒲公英一样的偶然.这个刚满周岁的男孩子,比蒲公英迟一年来到我家的. 男孩子和紧紧趴住扎根的土里,不肯让人拔的蒲公英一样,他初来时万分沮丧,没有一点精神.这个“蒲公英儿子”被夺去了抚养他的大地.战争从这个刚一周岁的孩子身上夺去了父母.我要对这战争留给我家的两个礼物,喊出无声的呼唤: “须知你们是从被践踏,被蹂躏里,勇敢地生活下来的.今后再遭践踏、再遭蹂躏,还得勇敢地生活下去,却不要再尝那已经尝过的苦难吧!”我怀着这种情感,和我那孩了一般的小儿子吹着蒲公英的茸毛:“提灯笼,掌灯笼,聘姑娘,扛箱笼……” 文中作者表达了憎恶战争,向往和平以及热爱劳动者的思想感情.文中描摹蒲公英的具体形象,突出它不怕践踏不怕蹂躏的倔强;叙写蒲公英的故事,诉说了战争年代的悲惨和战争遗孤的不幸.在此基础上,文章以一段深情的议论点明主题:“须知你们是从被践踏,被蹂躏里,勇敢的生活下来的.今后再遭践踏、再遭蹂躏,还得活下去,却不要再尝那已经尝过的苦难吧!”作者“无声的呼唤”发人深思,撼人心魄,毫无生硬突兀之感,自然会激起读者和所有爱好和平的人们与之应和共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中已外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成了笔下景、笔下物、笔下人的灵魂. 石缝间的生命 林希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 或者就只是一簇一簇无名的野草,春绿秋黄,岁岁枯荣.它们没有条件生长宽阔的叶子,它们有的只是三两片长长的瘦的薄叶,更有的,它们就在一簇一簇瘦叶下自己生长根须,只为了不向母体吮吸一点乳汁,便自己去寻找那不被觉察到的石缝.这就是生命.如果这是一种本能,那么它正说明生命的本能是多么尊贵,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生机竟是这样的不可遏制. 或者就是一团一团小小的山花,大多又都是那苦苦的蒲公英.它们的茎叶里涌动着苦味的乳白色的浆汁,它们的根须在春天被人们挖去做野菜.而石缝间的蒲公英,却远不似田野上的同宗生长得那样茁壮.它们的茎显得坚韧而苍老,它们的叶因枯萎而失去光泽,它们的根深埋在石缝狭隘的间隙里.它们默默地为攀登的人准备了一个可靠的抓手.生命就是这样地被环境规定着,又被环境改变着.适者生存的规律尽管无情,但一切的适者都是战胜环境的强者,生命现象告诉你,生命就是拼搏. 如果石缝间只有这些小花小草,也许还只能引起人们的哀怜;而最为令人赞叹的,就在那石岩的缝隙间,还生长着参天的松柏.它们使高山有了灵气,使一切的生命在它们面前显得苍白逊色.它们的躯干就是这样顽强地从石缝间生长出来的,每生长一寸都要经过几度寒暑,几度春秋.然而它们终于长成了高树,伸展开了繁茂枝干,团簇着永不凋落的针叶.它们耸立在悬崖断壁上,耸立在高山峻岭的巅峰.只有那盘结在石崖上的树根在无声地向你述说,它们的生长是一次多么艰苦的拼搏.有时,一株松柏,它的根须竟要爬满半壁山崖,由此,它们才能迎击暴雨的侵袭.它们才终于在不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为自己占有一片土地. 愿一切生命不致因飘落在石缝间而凄凄艾艾.愿一切生命都敢于去寻找最艰苦的环境.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白已,认识自己,从而锤炼自己,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既是生物学的,又是哲学的,是生物学和哲学的统一.它又是美学的,它具有如此震撼人们心灵的情感力量,它使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星球变得神奇辉煌. 作者开篇点题,紧紧地抓住了读者.借石缝间草木生命的顽强生长,倔强的耸立,告诉读者一个真理:只要拥有自己的梦想,进而为了梦想而执着的追寻,生命就会“变得神奇辉煌”.文章用语精辟独到,论述间多有精彩的画龙点睛之笔,表达细腻而又形象生动,耐人寻味. (四)托物言志类的文章,“志”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是作者对生活的独特体验,受作者认识水平和审美情趣的制约,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个性化的色彩.相同的“物”可以表达多样的“志”.灯光 柯罗连科[俄] 很久以前,一个漆黑的秋夜,我乘坐一叶扁舟航行在西伯利亚一条阴沉沉的小河上.突然,前面,小河的的拐弯处,黑压压的峰峦下,闪出一点火光.灿烂,耀眼,就在很近的地方一闪……“啊,谢天谢地!”我高兴地说,“快要到宿地了.”船夫掉过头来看一眼,又无动于衷地俯身划浆.“还远哩!”我不相信:那灯光划破茫茫夜色,就出现在眼前.然而船夫说对了,它的确还离我们很远. 在如馨的黑夜里,火光的特点就是不断战胜黑暗,时隐时现,给人以希望,促你前进,而渐渐临近,似乎只要再挥两三浆,行程就结束了……而其实呢,还远着哩! 我们又在黑如墨染的河面上划了很久.两岸的峡谷和峭壁相继出现,慢慢临近,又依次离去,落在后面,像是消失在无边无际的远方,而那火光却仍然在前面闪耀着,若明若暗,似近又远,召你前行…… 直到现在我还常常回想起那条黑沉沉的河流,那壁立两岸的层峦叠嶂和那点生气勃勃火光.在这以前和以后都有许多闪耀的火光就像近在眼前似地召唤着夜行者奋勇前进.但是生活却仍然在阴霾的两岸之间奔流,奔流,光明依旧那么遥远.所以只好又俯身继续挥浆.但是,毕竟……毕竟前方——光明在召唤! 本文作者写秋夜泛舟在西伯利亚一条阴暗的河上见到火光闪烁的感受,他要告诉读者的是:生活的河流是无止境的,要在这一河流中搏击前进,才能达到光明的境地.有时同样的物,表达的“志”甚至抑扬相反.都以梅花为吟咏对象,陆游抒发的是封建士大夫怀才不遇孤芳自赏的个人情绪,毛泽东主席反其意而用之,表达革命领袖傲霜斗雪的俊洁人格和“悄也不争春”的宽广胸襟.面对“夕阳”在山,李商隐轻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嗟叹青春不再、似水流年的无奈;叶剑英元帅高歌“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抒写无产阶级革命家青春永驻壮心不已的豪迈.同样是写与灯光有关的文章,巴金的《灯》,以灯光象征希望,表达的是作者对民族解放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
总之,写作托物言志类的文章,“言志”必须思想正确、深刻,情趣健康、高雅,应能给读者以美感的享受,哲理的启示,有益的鞭策.文中所托之物,与所言之志要像水乳般的自然交融,不能简单粘合,不可生硬搅拌.既不要把欲言之志搁置一旁,对物作纯客观的描摹状写,也不要扭曲变形物的固有特征去任意附会图解概念. 至此,我们应该对托物言志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如果想要熟练地掌握这一写法,还要多阅读多训练多体会.下面就立意、选材、语言等方面作些指点. (一)立意:①通过某种事物描状,表现某类人或某个人的精神品质.②寓社会、世态、人生的某些哲理.a、写此物含彼意;b、明写物暗喻人.③要昭示人、感召人、激励人、鼓舞人生活、思考、斗争、前进.④立意可发散性多元思维,从中选出最佳立意,也可逆向立意.1、顺向立意:例如
(1)耕牛:描写耕牛紧拉套绳,步履坚定,任劳任怨.人格化地表现默默奉献、埋头苦
干的精神和“得到的甚少,给予人的很多”的品质的人.
(2)红叶、菊花:描写红叶、菊花霜凌之后叶更红、花更艳、人更爱.拟人化地表现人生经历艰辛苦寒是一种丰富,一种收获,一种精神财富.
(3)夕阳:描写“夕阳无限好”,依然绚丽依然辉煌.象征性地反映老一代老当益壮、甘愿奉献余热于人间的精神.
(4)溪流:描写溪流冲过各种艰难险阻,百折不回,奔向江河.人格化地表现某种永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