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鸿昌就义诗赏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6 23:59:36
吉鸿昌就义诗赏析吉鸿昌就义诗赏析吉鸿昌就义诗赏析“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虽寥寥几笔,却将他临难时的愤懑之情直泻而出.1933年5月,吉鸿昌联合冯玉祥等组织抗日同盟军,同日军展开了英勇的战斗.同盟军

吉鸿昌就义诗赏析
吉鸿昌就义诗赏析

吉鸿昌就义诗赏析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虽寥寥几笔,却将他临难时的愤懑之情直泻而出.1933年5月,吉鸿昌联合冯玉祥等组织抗日同盟军,同日军展开了英勇的战斗.同盟军军纪严明,同仇敌忾,收复了许多失地,深受全国人民的拥护.在战斗中,吉鸿昌总是身先士卒,英勇无畏.他早已将自己的生死摈将度外.而今国难未纾,敌寇未灭,自己却将倒在推行不抵抗政策的国民党反动派的枪口下,实为他平生之大憾.性格刚烈的他深感羞愧.他的羞愧,其实并非为自己而发.大敌当前,外侮在即,然而蒋介石政府却不顾全国人民的意志,公然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对外屈膝退让,对内疯狂屠杀抗日爱国志士.吉鸿昌死在如此逆行倒施的反动派的枪口之下.这不仅是他个人的耻辱,更是国家、民族的耻辱.在生死的关头,吉鸿昌已将自己个人的命运同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自觉地联系在了一起.体现出了一个革命者博大宽广的胸怀和强烈的民族责任感.
后两句,紧承上句,“国破尚如此”,“国破”二字引于杜甫《春望》诗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诗中之“国破”以其离情之伤感而令人吁谈叹感怀,而吉鸿昌诗中之“国破”却因其壮志未酬身先卒之憾恨而让他刻骨难忘.东北沦陷,生灵涂炭,而日寇的野心也肆意膨胀,华北危急,平津告难,在此国之将亡之际,腐败的国民党政府依然推行其不抵抗的卖国政策.吉鸿昌早已抱定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毅然决心.如果不能死在抗日前线上,那么留此头颅又有何意.其悲壮之势,豪迈之情,直逼云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