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的生平与哲学贡献(主要是后者)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3 19:49:32
王守仁的生平与哲学贡献(主要是后者)
王守仁的生平与哲学贡献(主要是后者)
王守仁的生平与哲学贡献(主要是后者)
王守仁明宪宗成化年间,生于浙江余姚.父王华,王华在明朝成化十七年辛丑(1481)中了状元,王守仁就随父移居北平(北京).
《明史》载, 王守仁出生时取名为王云,但五岁不能说话,告诉他人,改名为王守仁,他才说话.王华对儿子家教极严,王守仁少年时学文习武,十分刻苦,但非常喜欢下棋,往往为此耽误功课.其父虽屡次责备,总不稍改,一气之下,就把象棋投落河中.王守仁心受震动,顿时感悟,当即写了一首诗寄托自己的志向:
象棋终日乐悠悠,苦被严亲一旦丢.
兵卒坠河皆不救,将军溺水一齐休.
马行千里随波去,象入三川逐浪游.
炮响一声天地震,忽然惊起卧龙愁.
他以诸葛亮自喻,决心要作一番事业.此后刻苦学习,学业大进.骑、射、兵法,日趋精通.明弘治十二年(1499)考取进士,授兵部主事.当时,朝廷上下都知道他是博学之士,但提督军务的太监张忠认为王守仁以文士授兵部主事,便蔑视守仁.一次竟强令守仁当众射箭,想以此出丑.不料守仁提起弯弓,刷刷刷三箭,三发三中,全军欢呼,令张忠十分尴尬.
王守仁做了三年兵部主事,因反对宦官刘瑾,于明正德元年(1506)被廷杖四十,谪贬贵州龙场(修文县治)驿丞.刘瑾被诛后,任庐陵县知事,累进南太仆寺少卿.其时,王琼任兵部尚书,以为守仁有不世之才,荐举朝廷.正德十一年(1516)擢右佥都御史,继任南赣巡抚.他上马治军,下马治民,文官掌兵符,集文武谋略于一身,作事智敏,用兵神速.以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宸濠之乱”拜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后因功高遭忌,辞官回乡讲学,在绍兴、余姚一带创建书院,宣讲“王学”.嘉靖六年(1527)复被派总督两广军事,后因肺病加疾,上疏乞归,病逝于江西南安舟中.谥文成.
王守仁是我国宋明时期主观唯心主义集大成者.他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用以对抗程朱学派.他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并以此作为讲学的宗旨.他断言:“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处于吾心”,“天理即是人欲”;否认心外有理、有事,有物.认为为学“惟学得其心”,“譬之植焉,心其根也.学也者,其培壅之者也,灌溉之者也,扶植而删锄之者也,无非有事于根焉而已.”要求用这种反求内心的修养方法,以达到所谓“万物一体"的境界.他的“知行合一”和“知行并进”说,旨在反对宋儒如程颐等“知先后行”以及各种割裂知行关系的说法.他论儿童教育,反对“鞭挞绳缚,若待拘囚”,主张“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以达到“自然日长日化”.他的学说以“反传统”的姿态出现,在明代中期以后,形成了阳明学派,影响很大.他广收门徒,遍及各地.死后,“王学”虽分成几个流派,但同出一宗,各见其长.他的哲学思想,远播海外,特别对日本学术界以很大的影响.日本大将东乡平八郎就有一块“一生伏首拜阳明”的腰牌.他的弟子与心学影响了很多人:徐阶,张居正,海瑞,陶行知等,名扬海外!
王守仁不只是哲学家、教育家,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他非常热爱故乡的山山水水,回故乡时,常游览名胜古迹,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如他写的《忆龙泉山》:
我爱龙泉山,山僧颇疏野.
尽日坐井栏,有时卧松下.
一夕别云山,三年走车马.
愧杀岩下泉,朝夕自清泻.
王守仁的游足还到奉化雪窦山,他写的《雪窦山》诗明丽、秀拔.数百年来被人们传诵不息.
穷山路断独来难,过尽千溪见石坛.
高阁鸣钟僧睡起,深林元暑葛衣寒.
壑雷隐隐连岩瀑,山雨森森映竹竿.
莫讶诸峰俱眼熟,当年曾向画图看.
王守仁的一生,著作甚丰.他死后,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其中在哲学上最重要的是《传习录》和《大学问》.
他将心学凝成四句话: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余姚“四碑亭”,留有纪念他的碑亭.碑文是:明先贤王阳明故里.楹联:曾将大学垂名教,尚有高楼揭瑞云.横额:真三不朽.
心外无理
王守仁秉承陆九渊的学说,使陆的思想得以发扬光大,因此他们被称为“陆王学派”.陆九渊从“心即理”说出发,认为格物的下手处,就是体认本心.王守仁并不满意陆九渊的解释,他说:陆象山之学,“其学问思辨,致知格物之语,虽亦未免沿袭之累”.
王守仁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认为“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正如陆九渊所言“心接具是理,心即理也”,何消外求?故明“本心”则明“天理”.故王守仁强调:“心一而已,以其全体恻怛而言谓之仁,以其得宜而言谓之义,以其条理而言谓之理.不可以心外求仁,不可外心以求义,独可外心以求理乎?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
知行合一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王守仁从“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出发,他反对朱熹的“先知后行”之说.王守仁认为既然知道这个道理,就要去实行这个道理.如果只是自称为知道,而不去实行,那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道,真正的知识是离不开实践的.比如,当知道孝顺这个道理的时候,就已经对父母非常的孝顺和关心;知道仁爱的时候,就已经采用仁爱的方式对待周围的朋友,真正的知行合一在于确实的按照所知在行动,知和行是同时发生的.他的目的在于“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需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
对于朱熹的“先知后行”等分裂知与行的理论,王守仁在他学生编著的《传习录》中是这样理解的,古代的圣贤在看到很多人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知上,而忽略了行,认为这样下去会造成浮夸的风气,于是开始强调要知,更要行,而后世的人就理解为要先知而后行,这就错误的理解了圣贤的意思.北京交通大学、东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把它作为校训的一部分.
致良知
王守仁经历过百死千难的人生体验,在五十岁时提出犹如画龙点睛般的学说宗旨“致良知”:“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只恐学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种光景玩弄,不实落用功,负此知耳!”
唯求其是
王阳明倡“君子之学,唯求其是”的“求是”学风,并多有阐发.时至今日,“求是”精神仍然十分重要.浙江大学把它作为校训的一部分.
士农工商
顾炎武《日知录》卷七中提出,“士农工商谓之四民,其说始于管子(管仲).”王阳明认为士、农、工、商“其归要在于有益于生人之道,则一而已”,且进一步说明“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的观点,他把传统观念中一直被视作“贱业”的工商摆到与士同等的水平.(《节庵公墓表》)王阳明《传习录拾遗》说:“虽经日作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此说被称为“新四民论”.
四句教
“四句教”是王阳明晚年对自己哲学思想的全面概括,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详见《明朝那些事儿》
王守仁曾被贬至贵州龙场驿(今贵州修文境内)而结庐阳明洞,故自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现在一般都称他为王阳明,其学说世称“心学(或王学)”。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详情参见: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26649.htm?fr=ala0_1_1)...
全部展开
王守仁曾被贬至贵州龙场驿(今贵州修文境内)而结庐阳明洞,故自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现在一般都称他为王阳明,其学说世称“心学(或王学)”。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详情参见: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26649.htm?fr=ala0_1_1)
收起
一代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