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读后感1:要一般水平2:要700字左右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17 01:28:13
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读后感1:要一般水平2:要700字左右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读后感1:要一般水平2:要700字左右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读后感1:要一般水平2:要700字左右《

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读后感1:要一般水平2:要700字左右
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读后感
1:要一般水平
2:要700字左右

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读后感1:要一般水平2:要700字左右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鲁迅先生儿时在家时在百草园得到的乐趣,以及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乏味生活.
鲁迅先生的这篇充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表达了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
文中,充分描绘出百草园这个荒原充满着无限的乐趣,那儿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这里无疑不是一座儿童的乐园,无一不充满生气,无一不充满快乐,难怪鲁迅先生喜欢这儿了.
当鲁迅先生到了要上学的时候了,家里将他送进了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的老师的家的书房.
进了三味书屋,鲁迅先生开始了乏味的学生生涯,“每天只读书,正午识字,晚上对课”,这便是鲁迅先生的工作.鲁迅先生和同窗们经常到屋后的园里去玩,但人去多了,时间久了,就会被老师叫回来,继续读书,远远不及在百草园里自由、快活.
鲁迅先生在这篇文章里,揭示了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私塾教育的尖刻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我读了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后,十分羡慕鲁迅先生在百草园度过的美好时光。文中充分描写了百草园给鲁迅先生的童年带来的无限乐趣。“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光这些景色,就让鲁迅先生百玩不厌。百草园这个乐园仿佛会让读者恨不得马上去那儿饱饱眼福呢!
文中的长妈妈还给鲁迅先生讲过一个关于美女蛇的故事。故事告诉我们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名字,你万不可答应...

全部展开

我读了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后,十分羡慕鲁迅先生在百草园度过的美好时光。文中充分描写了百草园给鲁迅先生的童年带来的无限乐趣。“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光这些景色,就让鲁迅先生百玩不厌。百草园这个乐园仿佛会让读者恨不得马上去那儿饱饱眼福呢!
文中的长妈妈还给鲁迅先生讲过一个关于美女蛇的故事。故事告诉我们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然而这个故事给鲁迅先生有了些“后遗症”。鲁迅先生从此在夏夜乘凉时,总有些担心,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这合理的写出了鲁迅先生年幼时害怕的心情。
当鲁迅先生要到上学的时候,家里人将他送到三味书屋,也就意味着鲁迅先生要和他的蟋蟀、覆盆子、木莲等……要说拜拜了。
进了三味书屋,鲁迅先生开始了乏味的学生生涯,“每天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这便是鲁迅先生的生活。尽管如此,鲁迅先生还是经常和同窗们出三味书屋后的一个小园玩。虽然能折梅花、寻蝉蜕、喂蚂蚁,但人去多了,时间久了,就会被老师叫回来,继续读书,这远远不及在百草园的自由、快活。
这篇文章不仅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向往自由的心情,而且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达了鲁迅先生儿童时代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情。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大家应该都很熟悉,这是鲁迅先生写的一篇文章,它出自《朝花夕拾》,这是鲁迅先生在晚年时期写的回忆童年时光的散文集,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其中的一篇经典的散文。
这篇散文写的是作者小时候住在百草园,玩的很快乐,而后来家人要他去读私塾,便到了三味书屋,在那里没有像在百草园一样自由,那里的生活枯燥无味,有时还可以偷偷地玩,但怎么都是比不上在百草原的。
文中最精彩的是“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这段,这段话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光是”的句式,还用了很多比喻,拟人的手法,比如“...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油蛉在这里低唱...”“...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这些句子写出了百草园的有趣,还衬托出了在三味书屋的枯燥。
还有“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的竹筛...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这几句话,连用了7个动词,和上面一段一样,也是衬托三味书屋的无味。
对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表现的思想感情,也有很多说法。例如“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通过对白草原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等(个人认为是第2种)。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