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小故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2 17:42:33
关于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小故事
关于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小故事
关于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小故事
长征小故事
1.长征途中,有位女战士叫小董,才13岁.爬雪山是每人发一个辣椒,怕冷的人就嚼一口.小董怕辣,没带辣椒.小董刚爬到山半腰,就冷的瑟瑟发抖.队员一直喊:“同志们千万别坐下,坐下就起不来啦.到了山腰,小董实在又冷又累,但还是坚持着,终于到了山顶,小董看队员们都滚了下去,一滚就是几十丈,她也一屁股坐了下去,一滚,100多丈.终于成功的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
2.战地女杰:贺子珍的身体里嵌入17块弹片
在悲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活跃着一群特殊身影,她们中有中央领导同志的夫人、有女干部,也有普通女兵.饥饿、疾病、血战、死亡,没有什么能阻挡住她们前进的脚步,这一群可亲可敬的巾帼英雄在弥漫的硝烟中一路穿行.
作者常敬竹说,1995年冬天,他同作家董保存穿行在北京城区的大街小巷,苦苦寻找当年参加过长征的女红军.那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耗费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他们依旧乐此不疲,因为每一个采访对象都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惊喜,一种久违的精神在召唤着他们、激励着他们、感动着他们.
尽管,当年风华正茂、叱咤风云的红军女战士大多已经告别人世,而女红军留在漫漫征途上的那些美丽故事依然那样荡气回肠、动人心魄.
1935年4月初的一个晚上,女红军们刚拖着疲倦的身体赶到贵州盘县附近的五里排,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一群敌机嗡嗡地叫着突然从山后飞过来,其中一架快速俯冲下来,一阵激烈的机枪子弹迎头扫射,三枚炸弹投向休息营地.战士们迅速趴在路坎下、田沟里、坡地上,高高低低的地势把一些人遮蔽起来,但要命的是一些红军伤员躺在担架上根本动不了.
贺子珍本来是隐蔽在路边一道土坎下的,但她不顾个人安危爬出去疏散担架,这时,一枚炸弹投了下来,在她身边顿时腾起一股烟尘……
敌机飞走了,枪声、爆炸声停止了,硝烟和尘土渐渐消散开去.贺子珍的身体里嵌满了弹片,鲜血把军衣浸染得殷红.
一场紧张的抢救开始了.警卫员骑马去总卫生部请来李芝医生,为贺子珍救治.李芝先为贺子珍打了一支止血针,然后做了全身检查,发现在她的头部、上身、四肢共有17块大小不一、深浅不同的弹片,在没有实施任何麻醉的情况下,手术开始了.贺子珍疼得浑身大汗淋漓,眼里噙满泪花,却坚持一声不吭.身体浅层的弹片终于被一块块取出,而深入体内的弹片却难以取出,成为战争留给她的一份永久纪念.
3.一袋干粮
长征时期,发生了一个又一个动人、感人的故事,我较为了解的一个故事叫《一袋干粮》.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能够反映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男孩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她没有这么做,她选择沉默,不告诉任何人,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的利益,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让他们自生自灭,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兰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整支队伍的品质了.
4.“红军草鞋”作坊的故事
“打双草鞋送红军,表我干人一片心.亲人穿起翻山岭,长征北上打敌人”;“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穿草鞋干革命,夜提灯笼访贫农……”
1934年10月,红军从于都开始了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在于都结集的10天时间里,于都人民夜以继日赶制出10万多双草鞋.夜渡于都河走上长征路的时候,每个红军战士的行囊中都有两双草鞋.
今年75岁的老人叫陈罗寿,家住于都县罗坳镇步前村.步前村当年是红五军团的结集驻扎地.这个村当时有七八十户人家,家家户户都会打草鞋.陈罗寿的父亲陈善模和母亲孙道秀都是村里打草鞋的高手.陈善模1932年参加红军,1934年10月从家乡渡河走上了长征路.陈善模参加长征不久就因负伤回到了家乡,第二年便去世了.为了生计,陈罗寿小小年纪就跟母亲学会了打草鞋.解放后,陈罗寿还一直靠打草鞋来贴补家用.
令陈罗寿感到些许欣慰的是,随着红色旅游热潮的兴起,每逢节假日,他和他的“红军草鞋”作坊慢慢吸引了不少城里人的眼球.他们或成群结队,或一家老小,或带着亲朋好友,来到这里观看这个独特制作草鞋的过程,感受老区民间手工艺文化的源源流长,同时,也增加了对长征历史的了解.
5.怀念小吴
老红军肖彬永远忘不了他的小通讯员吴玉民.
长征的时候,肖彬在红二方面军6师18团9连当指导员.泽章坝遭遇战中,他负了重伤.过草地的时候,上级给了他一匹马,并安排连里的小通讯员吴玉民照顾他.
小吴这年刚刚16岁,个子不高,黑黑的,长得挺结实.别看小吴年龄小,可是很会照顾人.每到宿营地,他都先找到一块干燥或者背风的地方,把自己那床补丁摞补丁的破被铺在地上,扶肖指导员歇下后,马上支起小铝锅烧开水,给指导员洗伤、消毒,然后拿出半小瓶儿红汞(这是当时他们部队唯一的药品)为指导员换药.
部队一天一天朝前走,肖彬和小吴的粮食袋越来越轻了.伤势好一些,肖指导员开始硬撑着帮小吴打些下手,到了宿营地,小吴拣柴火烧上饭,然后肖指导员看着火,小吴就去放马.
这几天,小吴不用肖指导员烧火了,放马走的时候,他总是带上小锅,说是可以边放马边烧饭,两不耽搁.每回,他都是很晚才回来,把小锅里热腾腾的饭盛给指导员吃.指导员一让他吃,他就笑着拍拍肚子说:“看,鼓鼓的,早吃饱啦!”
可是,指导员总是觉得小吴好象越来越瘦弱了.
这天傍晚,小吴安顿好指导员,又去放马了.
肖指导员悄悄跟上了他.但由于腿上有伤,他只有慢慢地爬,被远远地落在了后头.当他在一处小树林追上小吴时,小吴正端着锅,一口一口地吃着什么.
“小吴!”肖指导员轻轻唤了一声.
小吴吃了一惊,一看是指导员,急忙把小锅藏在了身后,稚气地笑着问:“指导员,你怎么来啦?”
肖指导员没有回答,仍然向前爬着.小吴赶紧起身扶他.指导员顺手端起了小锅.小吴急忙用手去捂,指导员用命令的口气说:“把手拿开!”
小吴只好拿开了手.
肖指导员凑着火光向锅里一看:天啊,这能叫饭吗?一锅黑乎乎的草根树叶,即使是饥肠辘辘的时候,见了它也就“饱”了,而这位只有16岁的小鬼,为了照顾战友,自己竟用它来充饥……肖指导员的眼睛模糊了,这时,他的耳边断断续续传来小吴低低的哀求声:“指导员,你别生气,你批评我什么,我都接受……”
肖指导员能批评小吴什么呢?他放下小锅,一把将小吴紧紧地抱在怀里……
6.血信
1935年,红三军团长征来到娄山关.蒋介石集中了几个师的兵力,妄图把红军消灭在娄山关下.
双方血战最激烈的时候,彭军团长和其他首长来到前线指挥所.中央机关就要过来了,如果不拿下娄山关,红军大部队就有被围歼的可能.彭军团长十分焦急,一边在指挥所里来回踱着,一边低声念叨:“派出的侦察员怎么还不回来?”跟随首长来前沿的军团宣传队长钟明彪也为首长担心,两眼紧紧地盯着前面的山峰.
突然,钟队长发现从敌人阵地背后的山脚下跑过来一个人,个子小小的,穿着一身破旧的老百姓衣服.他一手捂着肚子,一边跌跌撞撞地猫着腰往这边跑,一边往山上招手.钟队长见状,冲出掩体,快速跑去接应.跑近一看,呀,这不是半年前入伍的小战士刘志林吗?此刻,小刘的衣服已被鲜血染红了,肠子都流了出来.见到钟队长,他再也支持不住,右手兜住肠子,一头栽倒在钟队长的怀里,嘴里却吃力地喊着:“快,快去报告彭总,10团一部冲上娄山关主峰,又被敌人给扑压下来了,快派部队增援!”
“给你包扎一下吧!”
“不要管我,我是共产党员,你快去报告呀!”说着,小刘使劲推开了钟队长.
军情紧急,钟队长只好轻轻放下小刘,飞速跑回指挥所向彭军团长作了汇报.
彭军团长立即命令干部团增援,一鼓作气拿下了娄山关.
钟队长发了疯似地跑下山,去救小刘.在娄山关的山路上,他看到一条由一滴滴鲜血滴成的血路.沿着这条血路,他在一棵大树下找到了已经牺牲了的红军小战士刘志林.后面的同志们也赶到了.大家抹去脸上的泪水,掩埋了小刘的遗体,悲痛万分地踏上了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