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渝铁路甘肃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3 20:59:30
兰渝铁路甘肃的
兰渝铁路
甘肃的
兰渝铁路甘肃的
起止:兰渝铁路北起甘肃省兰州市枢纽兰州东站,经榆中县、渭源县、岷县、宕昌县、陇南市(武都区),然后向东经四川省的广元市、苍溪县、南充阆中市、南部县到南充市(顺庆区),在南充分线(高坪区),一条经武胜县到重庆市,另一条经广安市、三汇坝到重庆市.
里程:全长820公里(另外修建南充经广安至高兴单线铁路95公里),其中甘肃境内段长435公里.
开工:2008年9月26日在兰州开工
完工:计划工期6年
时间:通车后,从兰州到重庆大约需要6.5小时.
计划投资:项目估算总投资774亿元,其中甘肃境内段投资约430亿元,由铁道部与甘肃省、四川省、重庆市合资建设.
建设标准:国家Ⅰ级双线,大能力、高标准的电气化铁路.
[编辑本段]立项经过
兰渝铁路最早出自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规划线路基本上是“兰州-广元-南充-重庆”.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指出此线“经过物产极多、矿产极富之地区”,“中国铁路系统中最重要者”.同时把它列入了国民政府中央铁路系统重中之重.
新中国成立后,有关部门多次对这条铁路进行了论证、勘测和设计等前期工作.早在上世纪50年代,铁道部就组织在广元至重庆段进行勘察,但实际上仅勘察了广元到南部县段,中途因故停止.
1994年,四川省苍溪、阆中、南部三县市发起,四川、甘肃两省212国道沿线各县市联合成立“兰渝铁路立项上马协作会”.此后105位老红军干部联合签名上书,争取到当时的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关于兰渝铁路的亲笔批示.到2000年,争取兰渝铁路立项工作正式进入三省市人民政府的工作目标,2005年和2007年,三省市人民政府先后两次向国家发改委提交修建兰渝铁路建议书.
[编辑本段]沿线地形
兰渝铁路基本上沿目前212国道,穿过洮河流域、白龙江流域入川,经嘉陵江流域到达重庆.
自兰州枢纽兰州东站引出,溯宛川河谷经金崖、杨家川,跨渭河经渭源至大草滩,以隧道群穿越渭河与洮河分水岭;经岷县穿越黄河与长江分水岭,而后线路靠山取直以隧道群避开岷县至陇南之间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地段;沿小岷江、白龙江东岸至陇南市,避宝珠寺等梯级电站,以29.7公里长隧道穿越西秦岭,于洛塘河东岸以隧道穿越裕河、毛寨省级自然保护区南缘至广元市;经苍溪沿嘉陵江东岸行进,通过阆中、南部、南充、武胜至重庆枢纽.
起始及沿途重要市县有:兰州市----榆中县----渭源县----岷县----宝昌县----陇南市----广元市----苍溪县----南部县----南充市----武胜县----合川县----重庆市
[编辑本段]沿线车站
正线从甘肃陇南进入,青川姚渡镇是入川第一站,然后经羊木镇再到广元站,广元将有广元、广元西、广元南三个车站;再经元坝、苍溪、阆中古城、南部、千里嘉陵江第一港南充,由广安武胜县出川,再在重庆合川市接遂渝铁路的合川站进入重庆.除了正线,还有一条广安支线,计划从南充市达成铁路上的南充东站引出,经岳池、广安以后与襄渝线完成接轨.按照设计,该线路主线将按200公里/小时双线电气化铁路进行建设,支线按160公里/小时单线电气化标准设计.
兰渝线将在距阆中古城3公里的江南新区设阆中车站,以最高聚集人数1200人的候车标准进行设计.除兰州、重庆两起始站,南充、广元两二级站外,阆中站将是线内最大的一个站.
桥隧线长度约560公里,占线路总长的70%左右.预测运量近期2020年兰州至广元货运2400万吨/年,客车20对/日,广元至重庆货运1600万吨/年,客车22对/日;远期2030年,兰州至广元货运3200万吨/年,客车28对/日,广元至重庆货运2000万吨/年,客车32对/日.全线共设30处车站、2处线路所.
穿越秦岭、四川盆地.
[编辑本段]建设意义
2008年9月26日,横跨甘川渝三省市的交通大动脉兰渝铁路在兰州市开工建设. 兰渝线在陇海线南面与宝成线在四川广元附近交叉,形成巨大的X形.它北连兰新线、包兰线、兰青线及青藏线,南连渝怀线,沟通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穿越西部资源富集区,横越两个西部大省和一个直辖市,是西北到西南出海口距离最短、最便捷的通道.
兰渝铁路建成后,兰州与成都、重庆的铁路运输距离将由现在的1172公里和1466公里,分别缩短至836公里和820公里,客车运行时间由现在的17.5小时和22小时,分别缩短为7.5小时和6.5小时. 经铁路部门初步测算,兰渝铁路建成后,兰州至成都、重庆的铁路运费将降低约三分之一,而时间缩短约三分之二,具有极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兰渝铁路设计为国铁I级,双线电气化铁路,客车速度目标值160公里/小时,规划输送能力:客车50对/日、货运5000万吨/年.兰渝铁路是西北西南区际客货并重的便捷、快速、大能力的运输通道,这条重要交通干线的建成,有利于带动沿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加快沿线人民脱贫致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利于加强西南、西北联系,缩小时空差距.
兰渝铁路如果再从重庆经怀化、邵阳、衡阳、郴州,到广州,扩充为兰广铁路,将形成一条连通西北、西南与珠三角的大动脉.而从兰州先到重庆,再经怀化、武冈、永州、郴州、赣州,直到厦门,扩充为兰厦铁路,则将成为连通西北、西南与闽三角的通道.
兰渝线经过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和甘南藏族自治州,与四川省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相距很近,这三州又是藏、回、羌族等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接壤地.尤其是兰州至广元段600公里贯穿藏回居住区,兰渝铁路的修建,有利于发展当地民族经济,改变民族地区封闭、落后的面貌,形成连接西南、西北的一条生命线,建成一条秦巴经济走廊.这对增强民族团结,保一方平安和维护西部地区政治稳定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目前,由于受交通落后的制约,特别是苦于缺乏铁路运输,兰渝铁路沿线的经济发展极为落后,在该线经过的25个县市区中,就有13个国定扶贫重点县,4个省级扶贫重点县.不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不到2000元.但兰渝铁路沿线有丰富的农牧业资源,有色金属资源(铅锌矿)、煤炭资源、建材资源和文化旅游资源等.修建兰渝线,有利于开发沿线各种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快老、少、边、穷地区脱贫致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有效地提高沿线人民的生活水平.
兰渝铁路北联兰新线、兰青线、包兰线、青藏线西宁地区至格尔木段,为西南地区增开了又一个北出口,南连渝(重庆)怀(化)线,与湘黔、京广、浙赣、黔桂、湘桂、黎湛线相接,与北上出川的宝(鸡)成(都)线、达(州)成(都)线形成“ X ”交叉,可构成我国铁路路网上至西北、西南,下至华南、东南沿海的斜线大通道.同时,兰渝铁路可将黄河、长江连接起来,相当于在两大流域上游地区架起了又一座“钢铁”桥梁.尽快建设兰渝线,还有利于提高运力,巩固国防.目前,西南西北两大区域仅有一条地质结构复杂,运能紧张的宝成铁路连接,且绕行多,时间长,两大区域的客货交流极易受此线北段的“瓶颈”制约,无形中增大了运输成本.据铁道部一院、二院测算,由成都经本线至甘肃兰州比经现有线路(宝成-宝兰线)缩短里程139公里,节约时间近3个小时.由重庆经本线至兰州比经现有线路(成渝-宝成-宝兰线)缩短里程511公里,节省时间10小时.修建兰渝线,既可分流宝成线部分运量,打破该线路的瓶颈制约,减轻其运输负荷,又能缩短运输距离和时间,提高输送能力.而且兰渝线穿越中央军委确定的嘉陵江战备航道,通过兰青线还可与拟建中的青藏铁路相连,对巩固西南边疆具有潜在的战略价值.
兰渝铁路作为国家确定的灾后重建先导性、支撑性基础设施项目之一,将为地震灾后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长期运力保证,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沿线受灾地区恢复重建的坚定支持,必将鼓舞地震灾区人民加快重建的信心和决心.
[编辑本段]西秦岭隧道
西秦岭隧道,位于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外纳乡境内,全长28.238公里,是兰渝铁路建设中最关键的环节,也是目前国内铁路在建的第二长隧道,工期65个月.
[编辑本段]关于修建西宁—岷县—延安铁路的建议
拟议中的西岷延铁路,西起青海省会西宁,向东南延伸至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至定西市岷县,与已开工建设的兰渝铁路在岷县交汇,向东北延伸经岷县东部地区过陇南市礼县至天水,再与甘肃省已规划建设的天水至平凉铁路线(穿过宁夏的固原地区)交汇,延伸平凉至庆阳(与已开工的西安至平凉铁路相衔接),庆阳至延安,与西(安)包(头)线相交汇于延安,通过西包线与正在建设的青(岛)至银(川)铁路相连接(经济南、石家庄、太原),构建成一条新的西北、华北铁路大通道,全程966公里(其中西宁至天水的路程为543公里),大部分地方是当年中国工农红军一、四方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西岷延线的规划建设既扩大了兰渝线的辐射范围,又将西南与西北、西北与华北更紧密的联接起来.再加上新疆正计划修建的库尔勒至格尔木铁路将新疆与青藏线相连接,以甘肃岷县为拐点,形成西南地区通过兰渝线进藏出疆的便捷通道,西岷延铁路既能直接带动青海、甘肃、宁夏、陕西4省(区)发展,还可扩大辐射到新疆、西藏、山西、内蒙、河北、山东、北京、天津8省(市、区)的范围,既缩短了我国西南、华北通往青海、西藏、新疆地区的路程,又减缓了陇海、兰新线的压力,形成我国东起广西北海(南宁——贵阳——重庆——岷县——合作——临夏——西宁——格尔木——库尔勒),西至新疆阿拉山口的第二条欧亚铁路大通道.把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和老、少、边、穷地区几乎全部连接起来.西岷延铁路沿途经过4个省(自治区)的11个地、州、市,28个县(区、市),直接受益人口2335万人.就甘肃省而言,将南部甘南州、临夏州、定西市岷县、陇南市礼县等生态比较脆弱、经济相对落后、各种资源又较为丰富的市县与东部能源较为丰富,经济比较发达的天水、平凉、庆阳三市通过西延铁路连接起来,有助于扶贫开发、生态保护、区域经济发展,形成甘肃省南部与东部地区的协调发展,快速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