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8年级语文上册《芦花荡》的赏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9 00:35:11
关于8年级语文上册《芦花荡》的赏析
关于8年级语文上册《芦花荡》的赏析
关于8年级语文上册《芦花荡》的赏析
芦花荡
俗名锣鼓堂.在莫干山金家山下.有泉水特清冽,汇注成荡,荡边多生芦苇,故名.周围广栽竹树,遍布园林.夏日幽静清凉,极宜消暑.
作品: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老头子将近六十岁了,“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按说应该在后方安度晚年,他却像青壮年一样,充满活力,无所畏惧,在敌人严密封锁下,出没苇塘,成为一名贡献卓著的英勇的交通员.“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这是一个抗日老英雄的形象.他的爱国热情是如此高涨,“你什么也靠给我”,是他的豪言壮语,为民族抗战他甘愿尽心竭力,而且充满自信.他勇敢得出奇,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在敌人的眼皮下出入,竟“像一个没事人”,心情悠闲,“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不仅因为他熟悉白洋淀的地理环境,有高超的“水上的能耐”,更是因为他具有英雄气概,藐视敌人,无所畏惧.老头子能够冲破敌人的封锁,对于苇塘里面的队伍坚持斗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对乡土,对同胞,对抗日队伍,他是如此深情,对日寇则满怀仇恨.老头子那么喜爱两个孩子,这是他对同胞的感情.他对大菱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爱得深切热烈,恨得咬牙切齿,血债要用血来还,而且要叫鬼子用十倍的血来偿还.在老头子的意识中,咱中国人是白洋淀的主人,他对乡土充满感情,对侵略者充满仇恨.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他的过于自信自尊上.他自信万无一失,这一次女孩子受了伤,他就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这样的要脸面,正包含一种非常强烈的责任心,他对自己要求之严,近于苛刻,偶有过失,他就痛苦得万箭穿心,愧疚得无地自容.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老头子用竹篙痛砸十几个鬼子的脑袋,是用了计谋的.他早在枯木桩子上系上了一只只锋利的钩子,船头上放了一大捆新鲜的莲蓬,引诱鬼子进入枯木桩子的水区,让钩子把鬼子咬住,叫鬼子动弹不得,束手挨打,张牙舞爪的鬼子在他面前一个个成了被绑的困兽.
2.深入一层,可以感知,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还让我们看到英雄少年的风貌,还让我们想到苇塘里坚持抗战的队伍.从苇塘的歌声可以想见他们不怕艰险,豪迈乐观,斗志昂扬.读这篇小说,可以感受到,在敌后抗日根据地,男女老少都发动起来了.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3.富于特色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这篇小说的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都很有特色.人物形象鲜明,很有点传奇色彩,如文章开头部分先写环境的险恶,再写老头子的业绩,文章结尾部分先把老头子的决心写成难以置信的“大话”,再写他出奇制胜的英雄行为.倔强的个性,奇崛的情节,富有传奇的情趣.
环境描写富有诗情画意,充满水乡的气息,雅致隽永.
二、问题研究
1.人物性格难点探究:怎样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过于”二字?
“过于”有非常的意思,老头子自信心和自尊心都非常强.另一方面,确实有过头的意思,大女孩子之所以受伤,跟他过于自信、不够谨慎是有关系的.小女孩子洗脸,大女孩子还警惕一些,老头子却说“不怕,洗一洗吧”,洗脸有响声.老头子以为小火轮上的探照灯照不见他们,事实上探照灯把两个女孩子的脸照得雪白.这些都是他过于自信以致有点麻痹的表现.
“过于自信和自尊”,是老头子性格的核心,他的功与过,都由此生发.
2.人物描写艺术探究: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
课文着重写一场“英雄的行为”,更有点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
先是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这里有一段对话描写,老头子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却一再表示怀疑,先是没有答话,以为老头子不过发发狠,说说罢了,再用小女孩的话表怀疑:“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再是在叙述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让读者回味其所以然,使传奇色彩显得更为浓郁.老英雄是设好圈套让鬼子往里钻.他事先系好了钩子,又想出用莲蓬引诱鬼子,又掌握了鬼子的活动规律.作者不写这些,只从鬼子洗澡写起,写老头子船上放着一大捆莲蓬,只顾剥着莲蓬吃,也不写他的用意,写小船冲着鬼子这里来,又转了一个圆圈回去,也不写老头子的船为什么这样划来划去,其实是诱使鬼子进入圈套,这层意思要回味起来才能明白.进了有木桩的水域,先不说桩子上有无数钩子,只写小船绕着鬼子转,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下面才写鬼子这么乱转,一个个都被钩子咬住了.待到明白过来,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真可以说是一位传奇式的英雄.
练习说明
一、通读全文,复述故事情节,讨论下面两个问题.
1.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到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2.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本题要求通过解读、复述,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第一小题抓住一句话,展开想像和联想,领会句子的含义.第二小题抓住老头子思想性格核心,作具体分析.此题有阅读训练,有口语训练,有内容研讨,有想像、联想训练.
1.提示:可由歌声想像战士的情绪,想像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地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联想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可以回忆课内外读过的文艺作品,答案不求一致.
2.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句话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通过敌人封锁线,非常危险,而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样的悠然自得也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老头子以为万无一失,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小女孩洗脸,老头子让她洗,鬼子的小火轮探照灯射来,他还是“不怕”,以为“照不见我们”.鬼子扫射机枪,他还是“不怕”,以为“他打不着我们”,不能不说他有点大意,这是过于自信了.大女孩子受了伤,流了血,这一次任务没有完成,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他是过于自尊了.
老头子发狠要为大女孩讨回血债,他向两个女孩子打了包票,他玩鬼子于掌股之间,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讨回了血债,讨回了自尊,这场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非常自信、非常自尊的.
“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二、课文中有一段话精彩地描写了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地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请找出这段话并细细体味,然后把第二天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本题引导学生品读两个片段,在品读中细细体味,在品读中展开想像.
描写老头子心理活动的一段话是:“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老头子是非常自信和自尊的,他的责任心非常强,认为只有百分之百完成任务,才算尽到自己的责任.听着受伤的大女孩子痛苦地哼哼,听着小女孩子的话语,老头子痛苦到极点,“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把大女孩子受伤流血的责任完全归咎于自己,他伤心到极点,内疚到极点.他是那么喜爱这两个孩子,孩子受伤了,流血了,他的心也受伤了,他的心也在流血.他强烈地自责,他感到自己向部队作的保证落了空,他感到自己的过失给自己带来奇耻大辱,使自己丢人现眼,没有脸去见部队.强烈的自尊心使他感到无地自容.
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她想这位老同志昨天说的话可不是放空炮,自己真是小看了老同志,别看他这么大年纪,真是老英雄啊!你看他,面对十几个鬼子,毫不畏惧.想不到他足智多谋,原来把一大捆莲蓬放在船头,自己有滋有味剥着莲蓬吃,是在引诱鬼子.他驾船的本领神了,好像牵着鬼子的鼻子在转.鬼子在水里转来转去怎么会不敢动弹了呢?怎么一股一股血水冒上来呢?老同志还没动手,鬼子怎么就流血了呢?定然是水下设了什么机关,他真有点子.原来他真有他的本事,不用枪,一个人就能对付十几个鬼子,叫鬼子只有挨打的份,没有还手的力.老英雄砸得好,狠狠砸!叫他们头破血流.大菱的仇算是报了,回去告诉大菱,让她知道这英雄的故事,让她早日养好伤,向老英雄学习,打败日本鬼子.
三、课文中有不少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如“月明风清的夜晚……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等,找出并抄下来,仔细体味,再仿写几句,写写你家乡的景物.
本题学习景物描写.孙犁的景物描写很有特色,摘抄一遍,细心揣摩,对这种描写的高明之处有所领悟,可以提高自己的描写能力.
①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②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③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④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⑤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
⑥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
⑦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⑧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教学建议
一、要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
这个英雄故事的特色在于传奇色彩.无论理解内容还是揣摩写作,抓住这个特色,才能激发兴趣,理解透彻.年近六十,照例该养老了,我们的老英雄却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苇塘中部队的供给,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这是富有传奇色彩的.老英雄手无寸铁,独自一人,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这更是富有传奇色彩的.教读的导语可以在“传奇”这一点上设计.
二、要注意揣摩景物描写.
让学生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细细揣摩一两个例句,领悟这种描写的妙处.例如写芦苇的一句:“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可以思考两个问题:为什么要写芦苇长得高?怎样形容芦苇长得高?这样揣摩可以明白什么时候需要作景物描写,怎样写景.
有关资料
一、作者介绍(郭志刚)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省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生.12岁在安国县城上小学时,开始接触五四新文学.鲁迅和文学研究会对他有很大影响.他一直相信艺术为人生的主张.孙犁14岁考入保定育德中学.学习期间,开始阅读社会科学、文艺理论著作和一些苏联文学作品,扩大了他的视野,并为后来的创作和评论奠定了很好的基础.高中毕业后无力升学,流浪北平,在图书馆读书或在大学旁听,曾用“芸夫”的笔名在《大公报》上发表文章.还先后在市政机关和小学当过职员.1936年暑假后,孙犁到河北安新县的小学教书,在这里他对白洋淀一带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了初步了解.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曾编印出版革命诗抄《海燕之歌》,在《红星》杂志和《冀中导报》副刊上发表过《现实主义文学论》《鲁迅论》等论文.1938年秋,在冀中区办的抗战学院任教,1939年春调阜平,在晋察冀通讯社工作.此后,在晋察冀文联、《晋察冀日报》、华北联大做过编辑和教员,同时进行文学创作.1941年回冀中区参加编辑群众性的大型报告文学集《冀中一日》,并写成《区村和连队的文学写作课本》(后改名《写作入门》《文艺学习》,多次重印).1944年去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工作和学习.在延安,他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冀中农村从事写作,直至解放.这一时期,他参加了土地改革工作,写有《钟》《碑》《嘱咐》等短篇小说和一些散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孙犁在《天津日报》工作,同时继续文学创作.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写于50年代初,以滹沱河沿岸两个村庄为背景,围绕着高、吴、田、蒋四姓五家在抗战初期的生活史,细致地勾勒了冀中平原各个社会阶层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展现了七七事变后,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组织人民武装、建立抗日根据地的壮丽画卷.作者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描摹抗日根据地的风云变幻,虽语多风趣而不落轻佻.中篇小说《铁木前传》写成于1956年.小说通过铁(匠)、木(匠)两家十几年间友谊的建立和破裂的过程,揭示了50年代初期北方农村的生活风貌和农业合作化运动给予农村社会的深刻影响.作品成功地塑造了小满儿这个处在生活的十字路口,性格矛盾的人物形象,在读者中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56年以后,作者因病长期搁笔,但他以《天津日报》副刊《文艺周刊》为阵地,发现和培养了不少青年作家.这个时期,他还写有散文集《津门小集》、论文集《文学短论》等.
孙犁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创作结集为《白洋淀纪事》(1958),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的历史风俗画面,以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的鲜明形象,在读者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其中《荷花淀》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以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帜,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1977年以后,作者主要写作散文和评论,也有少量小说,陆续结集者有《晚华集》(1979)、《秀露集》《澹定集》《耕堂杂录》(均1981)、《尺泽集》(1982)等.1982年,作者又将从事文学事业以来所能收集到的绝大部分作品,辑成《孙犁文集》5册(内分7卷).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第二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
三、《芦花荡》赏析:景随情移情景相生(林焕标、卢斯飞)
《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件,但决没有“凄凄、惨惨、戚戚”的描绘,就连那个女孩子受伤后的几声呻吟,也被轻轻一笔带过去了,作品要高昂浓重地传达出来的,是一种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情绪.即使在残酷的战争背景下,作者仍然以沉静从容的姿态抒写白洋淀的美丽风光,细心地镌刻白洋淀人民心灵的塑像.
这里,我们着重谈谈孙犁笔下的景物描写.我们知道,小说中的景物描写一定要切合环境和人物的心境,切忌游离地写景.《芦花荡》的景物描写,处处与战争环境和人物的心境相谐,不仅渲染了故事的气氛,也给作品增添了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提高作品的感染力.
小说一开头,就有一段精妙的景物描写: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的气氛,而“星星也像浸在水里”,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着微风的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因而给人以“要滴落下来”的幻觉.这样优美的自然环境,是多么令人赏心悦目啊!可是,敌人侵占着我们的大片国土,在这美丽的苇塘四周,敌人的炮楼林立,封锁和监视着这片革命根据地.白天,这里一片死寂,连水鸟也“紧紧藏到窝里躲避”了,只有到深夜,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字里行间,流露出多么鲜明的爱憎感情!接下去,写“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这段景物描写很富于生活实感,把读者引到一个特定的环境和气氛之中,很自然地成了后边故事的铺垫,艺术上融情入景,寄寓着作者深沉的情怀.
小说写两个女孩在革命队伍里逐渐成长的过程,也穿插不少景物描绘:
这是冀中区的女孩子们,大的不过十五,小的才十三.她们在家乡的道路上行军,眼望着天边的北斗.她们看着初夏的小麦黄梢,看着中秋的高粱晒米.雁在她们的头顶往南飞去,不久又向北飞来.她们长大成人了.
把女孩子们的逐渐成长描述得多么富有生活韵味.庄稼的自然成熟,雁群的南飞北回,诗意盎然地暗喻着时光的流逝.在生活的道路上,由于“眼望着天边的北斗”,所以永远不会迷失方向.“北斗”,既是实在的景物,因为是在敌人的封锁下,所以多半是夜行军,但同时,它又是一种暗喻:党的光辉的指引.
至于小说结尾部分的那段关于芦花的描写,表面上看来,似乎离开了具体的斗争环境——那一场跟敌人进行的殊死战斗,其实不然,细心的读者会注意到,那是老人正“狠狠地敲打”那些挂上了钩子的鬼子们的脑袋,把他们致于死地时,“向着苇塘望了一眼”所产生的感受.俗话说“景随情移”,解恨的战斗必然会在内心萌发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此情此境,鲜嫩的芦花在老人的眼里,自然会显得格外的美丽了.
从这篇小说的景物描写可看出,孙犁笔下的景物,不单纯是一种点缀品,而是蕴含了深远的寄寓在内的.在他的小说里,景物描写起到了点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因而,它们决不是几颗游离的珍珠,而是作品内在气质的结晶体.
1、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
2、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3、有水有船,荡悠悠的,夜晚的风吹得长期发烧的脸也清爽多了
4、她们看着初夏的小麦黄梢,看着中秋的高粱晒米。雁在她们的头顶往南飞去,不久又向北飞来。
5、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
全部展开
1、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
2、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3、有水有船,荡悠悠的,夜晚的风吹得长期发烧的脸也清爽多了
4、她们看着初夏的小麦黄梢,看着中秋的高粱晒米。雁在她们的头顶往南飞去,不久又向北飞来。
5、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
6、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
7、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8、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