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一句论语,并有600字解释一句!一句!一句!一句!一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3 11:53:34
要一句论语,并有600字解释一句!一句!一句!一句!一句!要一句论语,并有600字解释一句!一句!一句!一句!一句!要一句论语,并有600字解释一句!一句!一句!一句!一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

要一句论语,并有600字解释一句!一句!一句!一句!一句!
要一句论语,并有600字解释
一句!一句!一句!一句!一句!

要一句论语,并有600字解释一句!一句!一句!一句!一句!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有道是人逢喜事精神爽.《论语》在谈完学习所带来的喜悦之后,紧接着就说了另一件乐事:有朋自远方来.这句话很通俗,字面的意思几乎人人都懂,无非是说一个朋友从远方来看望自己了,主人感觉到非常高兴.
旧注说:“同门曰朋”,宋翔凤《朴学斋札记》将“朋”解释为“弟子”,也就是孔子的门徒,意思是说来的这个人是自己的老同学或者是学生,不定还是专门过来讨论学问的.这种解释不能说错,但用于现实难免就有些局限.因为孔子说的是“不亦乐乎?”用的是反问句,表明前面的这种快乐是人人都能够感受到的,是一种常态.既然是一种常态,用一种普遍化的解释可能更符合实情,即:这个朋友就是大老远跑过来看望自己的,所以主人才会感到特别高兴.若是专为讨论学术而来,事先又没有预约,不定这会儿主人正在家里闷得慌,想开车出去兜个风,跑到湖边钓个鱼什么的,对空洞理论刚烦着呢,外面来唠唠叨叨一唐僧,缠着讲经,一天大好心情全打乱了,不定恨得牙痒痒,如何乐得起来?孔子才不会那么不通人情呢!此外,这里的“朋”是单指一个人.旧说“两人为朋,三人为友”,要是来的人多了,主人不定还愁自己招待能力的问题.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孔子说话还是相当有分寸的.
在“有朋自远方来”中,主人遇到的是一个专门来看望自己的朋友,这个朋友既是“自远方来”,表明不是经常性的,说不定还是十几、二十年才能见到一次,故而主人才“不亦乐乎”.要是来的人多了,或者次数特别频繁,今天来一批,明天来一批,看着越来越少的米袋子、菜篮子,只怕不会有多少人乐,不准还每天烧高香,巴不得像送瘟神一样将他们送走.所以我的看法是,这句话本身没有太深的涵义,仅仅是一种表述,是用来说明人生中带有普遍化的一种快乐的.
古人言人生有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雨;它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其中的“它乡遇故知”就有类于这里的“有朋自远方来”.那么孔子为什么单单只提这一类而不提其它呢?
我认为原因还是孔子想说明这是一种人人都能感受到的快乐.在人生四大喜事中:“久旱逢甘雨”之乐多半与耕田的老农有关,城里人只要有吃有喝,旱不旱短时间内是没有太大关系的,再者“久旱逢甘雨”之乐体验者是被动接受的,像在马路边捡到钱一样,带有很大运气成分,与人的主观努力无关,不符合儒家对快乐的追求方式,故而没有采用;“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之乐也不是人人都可以体验到的,后面的“金榜题名时”本身受众就少,不具备“人人都能够感受”这一标准,而前面的“洞房花烛夜”虽说大多数人都会有这种人生体验,但当事人却不一定就快乐.《世说新语.贤媛第十九》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许允妇是阮卫尉女,德如妹,奇丑.交礼竟,允无复入理……语许云:‘阮家既嫁丑女与卿,故当有意,卿宜查之’,许便回入内,既见妇,即欲出.”你看,这个故事中许允娶了一个丑女,连洞房都不想进了,哪里还有丝毫快乐可言?充满对未来夫妻共同生活的恐惧还差不多!几相对比,在人生四大喜事中,最符合要求的还只有“遇故知”这种方式了.故而孔子只采用了“有朋自远方来”,以说明人生中一种普遍化的、能够为众人所感知的快乐.
那么远方来的这个朋友是不是“故知”呢?我看还不一定,正如前面说的,这个问题不大.大家以前见过面也好,只是耳闻,甚至笔友什么的从未见过面也罢,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对方从远方来,能见一面不容易,所以才会令人感到快乐.试看今天大家第一次见网友前的那个兴奋样,我们应该可以很容易地理解这种心情.
与《论语》里的第一句话相比,《论语》的前两句话表示的喜悦有没有区别?如果有,它们之间的区别又在哪里呢?关于这一点,程颐有过一个解释,他说“悦在心,乐主发散在外”,也就是说,“悦”是表现在内心的快乐,“乐”是表现在外面的快乐,这种解释我比较认可.要知道,“学而时习之”是通过自己努力改变这个世界从而获得快乐,而“有朋自远方来”则是在与人互动中获得快乐,这是人生快乐的两个最主要的来源.孔子在“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后面补上这句话,想说明的是快乐不仅仅要通过学和习来达到,作为一个儒者,还要加强与人的互动,所谓“独乐乐,不若与人乐乐”,只有做到内外皆乐,那才真正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