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如何看待历史的话题的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3 10:50:57
有关如何看待历史的话题的作文
有关如何看待历史的话题的作文
有关如何看待历史的话题的作文
历史,是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历史可提供今人理解过去,作为未来行事的参考依据.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历史的真相只有一个.然而记载历史、研究历史的学问却往往随着人类的主观意识而变化、发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
今天来谈谈怎样看待道德.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类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道德本身就是一个历史的产物,离开了人类的特定的历史,就无所谓道德.所以,谈论道德也离不开历史,必须用历史的眼光来看道德.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什么是德?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听到人们在说长论短时,说某某人品德高尚,或说谁谁缺德,那么人们所议论的“德”到底是什么呢?
“德”字是个会意字.
在甲骨文中,“德”字的左边是“彳”形符号,它在古文中是表示道路、亦是表示行动的符号,其右边是一只眼睛,眼睛之上是一条垂直线,这是表示目光直射之意.所以这个字的意思是:行动要正,而且“目不斜视”,这就是“德”.
在金文中的会意就更加全面了,“目”下面又加了“心”,这就是说:行为正、目正、心正才算“德”.
在小篆中,仍然是会意:其右边的上方变成了“直”,即“直心”为“德”.
由上述可见:“德”是指内心的情感或者信念,用于人伦,则指人的本性、品德.“德”的外化即为礼,在心为“德”,发之于心而表现为行为即为“礼”.
所以,“德”的本意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去做事.不违背自然发展,去发展自然,发展社会,发展自己.
中国人自古尚德.
《说文解字》说:“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清代学者朱骏声说:“外得于人者,恩惠之德;内得于己者,道德之德.”可见“德”有内外,对己为内,对人为外.内者,修身养性,自我提升,此乃“道德之德”;外者,受他人道德力量影响,见贤思齐,或者以道德力量去影响他人,春风化雨,此乃“恩惠之德”.为师之人,当以“道德之德”完善自己,以“恩惠之德”施以学生.不但传授经验知识,更要将其化作学生内在德性.
这就是说:历史上传统的“德”,是指人的内心的情感或者信念,即人的本性、品德.
曾几何时,社会又翻起了历史的沉疴,卷起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狂风浊浪,在“一切向钱看”的诱惑下,曾出现了多少“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的典范:行贿受贿、贪污盗窃、假公济私、损人利己,出卖国家的军事、政治和经济情报,盗掘祖坟、倒卖国宝,走私贩毒,打家劫舍,抢劫银行,甚至拦路抢劫、雇凶杀人、携款外逃,卖淫嫖娼,……竟成了现代社会一道遮挡不住的“风景线”.我们的社会学家、伦理学家、甚至国家管理层都痛心疾首,称之为“黑毒黄”.然而,面对诸多的丑恶,在“法不罚众”的情况下,社会诸多媒体却只能发出“明知不对,可大家都在做”的无可奈何的哀叹.社会转型了,法制反而显得无能为力了.好在国家领导层及时发现了,并做出了“以德治国”的英明决策.
然而,历史上传统的“德”,即人的内心的情感或者信念,人的本性、品德已经缺失了它存在的外部环境和条件,“雷锋叔叔不在了”、“好人没有好下场”的例子不是比比皆是吗:不慎落水的人大叫“救命!”而围观的人却问“给多少钱”;行路的老人晕倒了,好心的出租车司机出手相救却被诬为“肇事者”,法庭既罚款还判刑,而围观者竟无一人给他作证;盗车贼强抢摩托车,旁观者骑车追赶,抡腰带恐吓,盗车贼因躲闪而撞死在电线杆上,法院竟判骑车追赶者“缓刑三年”;房地产开发商强征住户房产地基,住户不愿出卖,开发商竞开动铲车掀翻房子,把全家人活埋,还肆无忌惮地说:“不就是每人30万吗?”而公检法竟无人问津,……
试问,在这种“心术不正”、“目光斜视”、“行为不端”的环境中,还能有德吗?!而在缺德的环境中,心术正、目不斜视、行为端正的人所能得到的结果是什么?只能是被伤害!这大概就是“明知不对,可大家都在做”的真正原因吧.
因而,现在仅仅强调社会公民要“心术正、目不斜视、行为端正”是无济于事的,无论草民们怎样修心养性,克己复礼,委曲求全,甚至割肉饲鹰,都不能改变强暴者的强暴本性,他们是新兴起的权贵阶层,是新时代的黑社会,是“二八定律”中的“二”,他们有权有势说三道四,有权决定“二八定律”中“八”的命运,不是吗?富士康连续十三跳,致死人命,不就是明证吗?!所以,“八”们活得很没有尊严.要让“八”们活的有尊严,就必须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缺德现实.
“德”,不是某个人可以超越的历史空间范畴,它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和社会规范的综合产物与反映,不同的人对“德”也理所当然的有不同的解释.但中国人看待中国的“德”,大致不会离开“心正”、“目正”、“行正”这个中国人历史的传统的人的本性、品德这个范畴,如果不是这样,那他多半不是中国人,或者说他的基因已经发生了变异,是一个转基因产品!
当今世界真是无奇不有.你看,为了其狭隘的民虚荣心,那个连他的某总统都认为自己的祖先是中国人的民族,先是改首都名称,接着又申遗把中国的端午节抢注为×国的传统节日,还嫌不够,又把发明了阴阳鱼的老子李聃、唐朝大诗人李白、明朝的医药大师李时珍说成是×国人;为了钱,为了生财,某些国人不仅篡改历史,信口雌黄不讲理,甚至连脸都不要了:为了抢正宗,国内曾一度出现了抢黄帝、抢诸葛亮、抢仓颉、抢舜、抢大禹、抢王羲之、抢曹操等等的冠名权,为了抢生意,一些地方竟突然出现了一批西门庆的后代、潘金莲的后人,甚至还爆出了冷门,有的人竟大骂中国历史不是个玩意,讲什么“中国的汉族是历史上专制的产物”,“中国根本就没有汉族”,他的老祖宗历史上就是西域人等等,总之,为了需要各种与“德”有关的事物都正在改变着模样.
前段时间曾看到媒体上有人把崇祯和毛泽东相提并论,说崇祯和毛泽东缺“德”,很是抢眼,引人注目.然而,通读全文后,确让人不敢恭维.这里不想讨论“高论者”的“德行”,因为,这位“高论者”的“德”的标准肯定和我们不一样,他谈的也不是中国的传统的“德”.这里笔者只想按传统的“德”的标准来谈谈历史上的崇祯和毛泽东.
崇祯是明末最后一个皇帝,其猜忌多疑、残暴凶险及“事必躬亲”是前无古人的,他既无能又缺德,独断专行、诛杀忠臣、自毁长城、为渊驱鱼、为丛驱雀,以致连他最信任的守关大帅吴三桂也投靠满清,献关投敌,引清兵入关,使明朝的大好江山陷落敌手,而崇祯自己最后也迫不得已吊死在煤山上,这已被历史所证实,即使有人想翻案或戏说恐怕也是徒劳的.
毛泽东出生在清朝末期湖南的一个较富裕的农民家庭,受其母亲的影响,他乐善好施,肯于帮助穷人:当大雨来临,他首先跑到邻居家场上帮忙抢收稻谷,而使自家的稻谷遭受了被大雨冲走的损失;他少有大志,敢于冲破封建礼教,反对包办婚姻,逃脱封建牢笼,外出求学,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他为推翻清政府当过新军,他较早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和中央委员,并立志为中国劳苦大众的翻身解放贡献出自己的一切,……他历经千辛万苦,艰难险阻,想得是改变不合理的旧世界,为的是劳苦大众的翻身解放,在长期为中国革命的拼斗中,他先后有六位亲人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的生命,他任劳任怨,克己奉公,长期处于受迫害受歧视的地位,因而他也深深的懂得:革命不仅要革三座大山的命,也要革自己头脑中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命.所以,他始终把自己看成工农一分子,做人民的公仆,为人民服务;他最先提出“支部建在连上”,成立了“士兵委员会”,废除了旧军队个人独断专行的“一长制”,建立了真正的官兵平等;在漫长的战争年代,条件虽然很艰苦,好在大家都一样,因而同道的同志才能同心同德,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建国后,他首先想到的是:革命不能半途而废,不能学李自成,提出了两个“务必”,自己带头并号召全党要戒骄戒躁、艰苦奋斗;为了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复兴,他打破条条框框,把培养和造就革命事业接班人当作革命的头等大事,早在全国解放前,他就提出并在全党实行了一线、二线制,建议由L等主持一线工作,负责建国和国家建设等大事,而他则主要负责党的理论研究和政策工作.他最先提出不再担任国家主席,而由LSQ担任国家主席.没想到一心想当中国的“刘克思”等人却在1958年搞起了极左的“共产风”、“浮夸风”,败坏了人民用血汗积攒起来的本不宽裕的家底,当毛泽东本想在庐山会议上纠左时,他们把矛头引向彭德怀,使敢于直言的彭德怀蒙受了不白之冤,被定为中国右倾的总后台;为顾全大局,给培养中的接班人以更多的锻炼机会,毛泽东全力承担起了他们的左右倾错误,希望它们能悔过自新,以担当大任.1963年当看到南斯拉夫前副总统德热拉斯的《新阶级》出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面临重大选择时,1964年鉴于苏联和南斯拉夫的教训,毛泽东发起了反击党内的官僚主义倾向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企图利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通过“社教”克服党内的官僚主义倾向,使严重沾染了资产阶级习气和作风的、严重脱离人民群众、被资产阶级糖衣炮弹所打中的部分当权派重新回到人民一边.毛主席开会制定了个“前十条”,他们就对应着制定一个“后十条”,甚至还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抛出了“分田单干”、“包产到户”的“桃源经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看到接班人出了问题,感觉到德热拉斯的“任何一个党一旦成为执政党,都不可避免的会因为自己的腐败而走向反面”不是一点道理没有的,才写出了《炮打司令部——我的第一张大纸报》,发动了文化大革命,明确规定:斗争的矛头要对准党内一小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要文斗,不要武斗;但是,当权派和另一个阴谋抢班夺权的对手林彪却采取了“打击一大片,保护一小撮”的策略,煽动派性,大搞武斗,干扰和破坏文革的斗争大方向,使毛泽东的本来计划于1968年就结束的文化大革命一直延续了十年,使毛泽东本意在“触及灵魂”的大革命中途夭折,也使毛泽东挑选和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的努力归于失败.这些历史的事实,在中共中央党史馆中都可以得到证实.然而,时至今日,我们没有看到官方披露出来的历史真相资料及档案,只看到了一些人的断章取义、片面夸大、甚至编造诬陷的只言片语,什么“大跃进是毛泽东头脑发热”、“毛泽东独断专行”、“封建专制”,还好,吴冷西从党报宣传的角度,在《忆毛主席》中披露了从1958年一直到文化大革命期间,当时处于一线的L等人是如何在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中头脑发热,大刮“五风”(官僚主义、强迫命令、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而毛泽东是如何批评抵制他们冒进发热的,并从大局出发,把责任揽到自己身上……在毛泽东逝世后,他们马上翻脸,先是于1980年召开四千人大会,公开反毛贬毛,结果他们发现,反毛贬毛否定的过分了点,无意中把他们自己也给否定了,就接受了 “三七开”……近来那些彻底的走资派和帝国主义的走狗觉得“三七开”不解恨,又提出了要“倒三七开”,从中人们也不难看出事情的本来面目.由此可见,在中国缺德的人确实有,但不是毛泽东,而是那些当面说好话,背后下毒手地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和利用各种机会与帝国主义勾结的走狗.
这是就德论德,简要的回顾了一下历史,不是有些人老想拿历史来说事吗,那就让我们来好好看看历史吧!
人们不是觉得不理解人民的领袖为什么要发动文化大革命吗?不是弄不清大跃进和人民公社是怎么回事吗?不是弄不清楚到底谁在说谎吗?请看一下吴冷西的《忆毛主席》和张宏志的《还清白于毛泽东》.相信你会弄清一些事实的真相,也会对“德”有一种新的解释.
再让我们看看什么是道德?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它具有认识、调节、教育、评价以及平衡五个功能.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然而,不同时代与不同阶级,其道德观念都会有所变化.从目前所承认的人性来说,道德即对事物负责,不伤害他人的一种准则.
如果说:德即是对道,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理解.那么,可以说,德仅仅是看待别人和自己修炼的一个正面价值取向的标准.在日常社会生活中,我们可以用这个标准去衡量任何一个人的言行是否正确、高尚,进而确定他是否可信,并建立与其相应的社会关系,当然,其是否“心正、目正、行正”是充分和必要条件,舍此,就无德可言.
而道德与德则完全不同,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它虽具有认识、调节、教育、评价以及平衡五个功能.但不同时代与不同阶级,其道德观念都会有所变化而不同.
孟子从人性角度广义的提出“为仁不富为富不仁”的道德标准,他的本意是说:心存仁慈的人不可能大富起来,而存心致富的人也不可能仁慈.其实他是在告诉人们一个做人的标准,希望人们能够仁慈,但它不具有法律的效能,人们可以遵守也可以不遵守.所以,尽管孟子说这话已几千年了,为富不仁,损人利己,图财害命,甚至“背着元宝跳井——要财不要命”的人还是不少见的.这可以说是一种价值取向,不是什么圣人、名人、伟人的一句话就能改变的了的.然而,我们也不能完全忽略了舆论导向的作用,不是吗?请看:
当年倡导“向雷锋同志学习”时,人们在自觉不自觉中把助人为乐、拾金不昧,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当成一种风尚,大家乐此不疲.尽管三年自然灾害刚过,人们的生活并不富裕,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是和谐融洽的,曾一度出现了: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一段太平时期,被称为“人见人喜”;
文革兴起,当人们举起反修防修大旗,向党内一小撮走资派口诛笔伐时,刘邓等党内走资派为了维护既得利益,并完成其夺权大计,煽动派性斗争,把水搅浑,挑动群众斗群众,而林彪又趁机兴风作浪,不仅要与刘邓一争高下,而且要炸死毛泽东,抢班夺权,造成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段恐怖时期,被人称为“人见人恨”;
改革开放,搞活经济,人们寄予厚望.但“一切向钱看”却极大地调动和刺激了人心丑恶的一面,外资老板为了赚取超额的剩余价值,不顾中国已沦为商品的廉价劳动力的死活,延长劳动时间,限制人身自由,甚至草菅人命,经常发生打死、逼死、跳楼自杀的现象和事件,给了本土的权贵们以模仿和学习的榜样,部分“有权”和“有钱”的人相互勾结,他们利用政策漏洞,采取欺骗和诱拐等手段,巧取豪夺,廉价收购和无偿占有国有资产,化公为私,只要资产不要人,造成了大批工人失业、下岗而衣食无保,开始了疯狂而血腥的资本积累;他们与华尔街的金融大鳄高盛、房地美和房利美等勾结,疯狂地炒房地产、炒石油、炒能源、超转基因食品、甚至炒大蒜、炒大豆、炒绿豆,……霎时间,一切都进入了被炒作的金融大锅里,出现了一股资改、西化、私有化的狂潮.眨眼间,中国蹦出了一批来路不明的“暴发户”,有人统计说:大约5.4%的人占据了全国约80%的财产,形成了严重的两极分化,也造成了一触即发的严重社会危机.除不断有工厂主和资本家打死和逼死工人的消息传出外,又接二连三地发生一些仇视社会,报复社会的杀害幼儿、打死小学生的事件,前不久又爆出了公安警察因抱怨不公而制造的枪杀大案,……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人们生活的不仅没有尊严,而且时刻笼罩在死亡的阴影里,人们无奈地说这简直是“人吃人”.
面对着“喜(爱)人”、“恨人”和“吃人”,有人可能会大骂一些人缺德和道德沦丧.然而,谩骂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你看前人在总结概括什么是道德时不时早就说明白了吗?
什么是道德?优先预测悲剧后作出的忍让是道德.优先预胜利前作出的竞争是博弈.
竞争与忍让基本对立,博弈与道德基本对立.赢在博弈,就缺失道德;赢得道德,就缺少博弈.
领导人的行为一半是道德,一半是博弈.博弈是决策优先,道德是对抗默认.超智慧的领导人知道多少忍让,又何时竞争.他们总是寻找战略主题,制定规则,让他人竞赛.
道德是基于承认和保证人类社会存续的理念,发挥旨在限制或倡导人们行为的规范.也可以说,道德是初始的具有柔性特征的法律.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长期进化而形成的一种制约,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下,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
通常情况下,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社会关系中“道德”的内涵与修炼意义上的“道德”有本质的不同.这个“道”是社会秩序而非“天序”;是统治阶级意志而非“天意”——自然规律.“道”在封建社会就是封建等级制度;“德”则是体现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功能.例如“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德”,实质上体现和捍卫的正是封建社会中男性的利益,其功能则是保障私有财产严格按照血缘关系继承.这是封建社会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从目前所承认的人性来说,道德即对事物负责,不伤害他人的一种准则.但现实却不是这样,严重的贫富差别,超过极限的两极分化,都表明现实的“道德”没有对现实社会的事和物负责,它所维护的少数人已严重地伤害了社会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它不是绝大多数的道德,或者说现行道德对绝大多数人是不道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