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印度法是种姓法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6 15:16:27
为什么古印度法是种姓法为什么古印度法是种姓法为什么古印度法是种姓法一、关于印度1.印度的名称古代印度的名称起源于巴基斯坦境内的印度河,梵文的意思是“月亮”我国西汉称为“身毒”(不雅),东汉时叫“天竺”

为什么古印度法是种姓法
为什么古印度法是种姓法

为什么古印度法是种姓法
一、关于印度
1.印度的名称
古代印度的名称起源于巴基斯坦境内的印度河,梵文的意思是“月亮”我国西汉称为“身毒”(不雅),东汉时叫“天竺”等,至唐代玄奘在其所著的《大唐西域记》中始译为印度.自此以后这个名称就为官方所认可.
2.印度的历史
印度的远古文明是在1922年才被发现的.由于它的遗址首先是在印度哈拉巴地区发掘出来的,所以通常称为"哈拉巴文化";又由于这类遗址主要集中在印度河流域,所以也称为"印度河文明".哈拉巴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300年至前1750年(距今4300年,大约相当与我国的夏朝时期).哈拉巴文化是古代印度青铜时代的文化,它代表了一种城市文明.这一文明延续了几百年之后逐渐衰落,于公元前18世纪灭亡.哈拉巴文化衰落后,由印度西北方入侵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在印度创立了更为持久的文明.
印度文明的历史:4500年左右
二、关于种姓
“种姓”这一词来源于我国汉译佛经和旅印高僧的著作,它有有几种不同的称呼,西方人称之为卡斯特casta.对于caste这一词的来源,一说来自葡萄牙语的casta ,意为一个系的物种,又有学说认为来自拉丁文的castus意统纯净的社会集团.不管何种来源,都体现了种群和等级的意味.而南亚人民自己对种姓和种姓制往往称之为“瓦尔纳”( varna ).瓦尔纳一词原意为颜色,用于种姓制是指由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个种姓构成的体系.婆罗门是来自西亚和中亚的雅利安人,因此肤色是白的,而构成低级种姓首陀罗的当地人口及化外部落人民则是黑皮肤的.印度丰富的创世神话对瓦尔纳的起源有各种解释.《梨俱吠陀》中的一个印度神话讲,原人普鲁沙(Purusa)这个千手千眼千足的巨人,被众神杀死,被作为牺牲品祭祀时,从他的尸体中生出了马、牛、山羊等一切牲畜,生出了宇宙三界,生出了方位、太阳、月亮和诸神,还从巨人身体的不同部位生出了四个不同的种姓.《梨俱吠陀》在赞歌中这样说到
“他的嘴变成了婆罗门,
他的双臂变成了刹帝利,
他的双腿变成了吠舍,
他的双脚生出首陀罗.”
另外要提到一个名词是 “迦提”(也作贾提,阇提).我看到有些书上说瓦尔纳又称“迦提”,这样的表达显然是不够准确的.迦提”的本意是身份、亲族集团的意思.阇提制度是从瓦尔那制度的基础上产生的,不过其立足点却和瓦尔那不同,复杂程度也远远超过瓦尔那.“阇提”制度约形成于公元前6世纪(大致是我国的春秋时期),由于印度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的趋势越来越强烈,原先的四大瓦尔那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分工的需要,因此从瓦尔那内部又产生了种种更小的职业集团——阇提,甚至连某个地区的某种职业者都可以组成一个阇提.社会分工明细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共同趋势,但阇提制度却力图将社会分工通过血缘、姻亲等关系固定下来,一个家族世世代代必须从事同一种职业,不同职业集团之间的通婚是被禁止的.与瓦尔那相比,阇提的种族意义很弱,社会意义却很强,它是与印度的社会经济状况密不可分的.历史上贾提的数目是不断增加的.这些贾提分属于不同的瓦尔纳.不过有一点要指出的是,在婆罗门教传统中,婆罗门和刹帝利的支系一般不称贾提.只有在吠舍和首陀罗中间产生的具体职业的集团.如织工.首饰匠,皮革匠、木匠和武器匠等,才称为“迦提”.现代许多学术著作多认为贾提代表印度等级制实践中的种姓,而瓦尔纳不过是理论上的种姓,于社会实际状况没有直接关系.这种说法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不够确切,正如上面说说贾提这个单位在很多情况下不能用来表示婆罗门和刹帝利两大瓦尔纳中的种姓集团.
种姓制度并非印度所独有,在其它一些国家,例如古代埃及也有种姓制度存在,但是它在印度历史上表现最为典型.持久和复杂.
三、各种姓的由来
要讲种姓的由来,就要先涉及一段古印度史.
达罗毗荼人是印度最原始的居民,从很早的时候起他们就在印度河流域生息,繁衍,创造了高度的文化.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前后(大致我国商朝),雅利安人游牧部落侵入印度,逐步占据了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征服了当地土著居民达罗毗荼人.入侵者是白种人,自称是高贵的种族.而把当地居民称为“蔑戾车,意为野蛮人;或称为“达萨”,意为敌人,并把“达萨.说成是黑色皮肤的,“没有鼻子的人”.后来,这种达萨或敌人的概念就变为奴隶,或“首陀罗”.而关于首陀罗一词,最初可能是指被征服的一个部落名称,后来则成为被征服土著居民的泛称.雅利安人为了保持自己的血统,自称为“雅利安瓦尔那”,而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则称为“达萨瓦尔那”.用”瓦尔那”一词,可能具有“肤色’’的意思.首陀罗是被征服的达罗毗荼人和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实际上处于奴隶地位.
雅利安人早先过着原始的游牧生活.入侵印度以后,他们吸牧了达罗毗荼人的先进文化,逐渐由游牧转为定居农业.随着氏族社会的瓦解和阶级的分化!在雅利安人的社会内部逐渐形成了三个不同的等级: 即僧侣(婆罗门)、武士(刹帝利)和一股平民大众(吠舍).
至于这三种的等级为什么形成,则各自有他们的渊源.
1.僧侣的出现与原始的宗教崇拜有关.雅利安人崇拜自然现象和动物,尤其崇拜牛.在
吠陀文献中称牛为”圣兽”,为了得到牛,雅利安人常常向最高神因陀罗(雷电神或战神)祈祷:祈祷词大该是“有角的牲畜是我的财富,愿因陀罗赐我以牛.”这样子.而部落之间为了争夺牛.经常发生战斗.所以这样以来,雅利安人就把战争一词称为“瞿维什提”,意思是”渴望得牛”,这样一来,就出现了僧倡.雅利安人人侵印度河流域之后,僧侣的权力逐渐扩大-因为在战争中,僧侣常常和军事首领车同车,要为战争祈祷牲利,如果战争获胜,就被认为他有特殊的功劳,共同分享战利品.例如在、梨俱吠陀”中曾提到一个僧侣从军事首领那里得到了成百的金块,无数的马牛和”载有少女奴隶的十辆战车”.另外;宗教仪式的复杂化和神秘化,也提高了僧侣的地位.例如,为了杀敌至胜,治病消灾.求神降福,母牛肥壮,罪犯赎罪等,都要通过祭司向鬼神占r,而且还要举行各种各样的宗教仪式.这就出现了以祭司为职业的僧侣集团,即婆罗门种姓.婆罗门一语源自“婆罗摩”(解释一下写法),本意就是祷词.为了垄断祭祀和提高自己的特权地位,婆罗门大肆宣扬祭祀万能说.根据传说;古代印度有一种杀马祭神祠,一个国王只要举行一百次祭马祠典礼,就可能夺得因陀罗的宝座.(插:因陀罗是十二天神的老七,具有非凡的能力,所以被推举为天神的首领,成了天帝被佛教吸收后又叫“帝释天”,为善见城城主.)根据规定,举行这个典礼,要有一年的准备时间,要准备供牺牲用的祭马一匹(一说一百匹),把它洗涮干净,放之东方,在一年时间内,任意游荡,期满后把马收回,系庄祭柱上.当第一皇后来至马身边,祭司便用布将马蒙住,口中诵念咒词,然后杀马焚烧.按照 婆罗门的说法,祭典是否有效,要看举行祭典时诵念咒语是否正确无误.如果某一重音读错;或某一微小的手势不符合规格,则祭典完全无效.因此,只有特殊的婆罗门僧侣才能作这种宗教典礼-后来,这些掌管宗教大权并为武士贵族出谋划策的婆罗门,逐渐占有奴隶和财富,井掌握权势,成了第一个种姓-
2.刹帝利出自梵语“刹帝罗”意为勇敢或者权力.这是雅利安人人侵印度以后形成的
第二种姓.这一种姓的地位源于战争,在战争中,军事首领掠夺了许多牲畜和被征服的土著居民,扩大了自己的权力,逐步形成武士贵族集团.但他们的地位与婆罗门相比还是较为低下的,这在印度神话中可见一般,刚才提到的雷电神因陀罗,他往往是刹帝利最崇拜的神,但他虽然身为天帝,但却不是至高无上的,他曾经因为得罪仙人而离开天国,后来在众神的努力下才洗脱罪恶,重登地位.这也是古印度婆罗门地位高于刹帝利的表现.
3. “吠舍”是吠陀文献中的“维什”一词演变而来,意为“平民.他们是雅利安人
的一般公社成员,主要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活动,是古代印度社会的直接生产者.
以上三个种姓和上面所提到的被雅利安然征服的达罗毗荼人和失去土地的自由民,也就是首陀罗,就形成了我们通常熟知的四大种姓.
为了巩固高级种姓的特权地位,婆罗门制汀了各个种姓所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达磨”也就是法规(拼写),在职业,饮食、婚姻.宗教生活,权利义务等方面作了严格的规定.这样,种姓制度就被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从而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举例来说,法典规定:“假若首陀罗故意听人诵读、吠陀,须向他耳中灌以熔化的锡和蜡,假若他诵读吠陀原文,须割去他的舌头,假若他记忆吠陀原文,须将其身体劈成两半”.这种令人发指的条文在达磨中随处可见
而且这种等级制度的严格也不仅仅表现在这些法律条文上了,《佛本生经》记载了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个年轻的婆罗门和一个首陀罗在路上相遇,这个婆罗门走了一整天没吃列东西,实在是又累又饿,于是他就吃了首陀罗剩下的饭菜,但事后想到自己是高贵的种姓,非常悔恨,翻肠倒胃地把食物和血一起吐了出来,想到自己因为小事犯过失,他悲伤得不想活下去,最后走入森林,孤独地死去.一个人为了生存而违反了种姓制度的规定,居然懊悔到要去自杀,可见这种制度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到什么地步了.
此外还要提到的是,在古代印度;除了四大种姓以外,还出现了一大批所谓“不可按触者”,即贱民.贱名的由来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被婆罗门所视为做“污秽”职业的人,比如抬死尸,消除粪便等.二是被开除种姓的人,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逆婚(高种姓女子下嫁第种姓男子)所生子女,此外还有出海谋生,盗窃婆罗门财物,因上地之争而作伪证;以及服侍首陀罗等行为也会导致被开出出种姓.三是民族歧视和压迫的原因.原来住在山林地区,或被剥夺土地后被撵进极不适宜耕作地区的部落,一直处于落后状态,他们被较先进的民族同化时,在种姓中没有他们的地位,被认为是被唾弃的人.例如尼沙达部落被征服后就改为贱民的名称.贱民的处境十分悲惨,法律对其的规定已经到了及其荒谬的地步.据历史文献
记载,十七世纪至十八世纪末,法律规定一种叫马哈尔(贱民)与造绳的贱民在上午九时以前和下午三时以后,不准进入城门,因为这时贱民所投射的影子最长;容易落到婆罗门身上,使他们受到玷污.真是可笑至极.而高种姓人对其态度也让人觉得十分悲哀:《佛本生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两个贱民进城买东西,在途中遇见两个贵族家的女儿,她们认为这是不祥之兆,便立即返回家中,用香水洗自己的眼睛,因为贱民玷污了她们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