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读后感或观后感的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4 01:54:12
有关读后感或观后感的作文有关读后感或观后感的作文有关读后感或观后感的作文《西游记》读后感每当我翻开《西游记》时,总有不同的心情.它在四大名著中,是最生动活泼的,小时候的我读起它来总觉得既过瘾又有趣.但

有关读后感或观后感的作文
有关读后感或观后感的作文

有关读后感或观后感的作文
《西游记》读后感
每当我翻开《西游记》时,总有不同的心情.它在四大名著中,是最生动活泼的,小时候的我读起它来总觉得既过瘾又有趣.但今时今日,不变的是那光怪陆离,色彩斑斓的神话世界,我的领悟却变了.
这是一部所有人都爱读的经典大作,每个人都能在解读它时获取不同的感觉和启示,有人喜欢它鲜明的人物个性;有人喜欢它瑰丽的整体形象;有人喜欢它活泼诙谐的对话旁白;有人还研究它的历史背景、社会现象.但在我看来,他那曲折的情节中暗藏着人们渴望而不可及的生活理想和人性追求,那就是——自由.
在经历了日复一日个性受约束的日子,廿一世纪的人们都格外向往自由,向往那个自由的化身:孙悟空.孙悟空破土而出,“不伏麒麟辖,不服凤凰管,又不服人间王位所约束”,闯龙宫,闹冥司,自花果山上目在称王.可以说已经达到人性摆脱一切束缚,彻底自由的状态.孙悟空其实就是自由的化身,他的品质中最突出的就是向往自由,他始终在追求自由,它的一切斗争也是为了争取自由.这样一个鲜活的形象给予了读者一种追求自由,追逐自由的力量和勇气.然而,每个人都明白,在现在,即使是将来,完全的自由终究是不可能的,人始终要受到这般那般的约束.尽管包围着我们的是个受约束的世界,但我们可以让内心尽量变得广阔而幽深,让它能够无边无际、包容天地.
然而,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人被一些价值不大的东西所束缚,却自得其乐,还觉得很满足.经过几百年的探索和发展,人们对物质需求已不再迫切,但对于精神自由的需求却无端被抹杀了.总之,我认为现代人最缺乏的就是一种开阔进取,寻找最大自由的精神.
在厉尽时间锤炼的《西游记》中,竟深深蕴含着新世纪人们最渴望的自由精神……我更明白为什么它能够传承至今了.

--读《简爱》有感
在文学史上,有许多的经典名著将要永垂不朽,但能够像《简爱》这样深深地进入人们的灵魂,它以一种不可抗拒的美感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读者,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甚至对某些人来讲,影响了他们一生的作品并不很多。
《简爱》是一部带有自转色彩的长篇小说,它阐释了这样一个主题:人的价值=尊严+爱。
《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和《呼啸山庄》的作者艾米莉是姐妹。虽然两...

全部展开

--读《简爱》有感
在文学史上,有许多的经典名著将要永垂不朽,但能够像《简爱》这样深深地进入人们的灵魂,它以一种不可抗拒的美感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读者,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甚至对某些人来讲,影响了他们一生的作品并不很多。
《简爱》是一部带有自转色彩的长篇小说,它阐释了这样一个主题:人的价值=尊严+爱。
《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和《呼啸山庄》的作者艾米莉是姐妹。虽然两人生活在同一社会,家庭环境中,性格却大不相同,夏洛蒂.勃朗特显得更加的温柔,更加的清纯,更加的喜欢追求一些美好的东西,尽管她家境贫穷,从小失去了母爱,父爱也很少,再加上她身材矮小,容貌不美,但也许就是这样一种灵魂深处的很深的自卑,反映在她的性格上就是一种非常敏感的自尊,以自尊作为她内心深处的自卑的补偿。她描写的简。爱也是一个不美的,矮小的女人,但是她有着极其强烈的自尊心。她坚定不移地去追求一种光明的,圣洁的,美好的生活。
简.爱生存在一个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环境,从小就承受着与同龄人不一样的待遇,姨妈的嫌弃,表姐的蔑视,表哥的侮辱和毒打......这是对一个孩子的尊严的无情践踏,但也许正是因为这一切,换回了简.爱无限的信心和坚强不屈的精神,一种可战胜的内在人格力量.
在罗切斯特的面前,她从不因为自己是一个地位低贱的家庭教师而感到自卑,反而认为他们是平等的.不应该因为她是仆人,而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也正因为她的正直,高尚,纯洁,心灵没有受到世俗社会的污染,使得罗切斯特为之震撼,并把她看做了一个可以和自己在精神上平等交谈的人,并且慢慢地深深爱上了她。他的真心,让她感动,她接受了他.而当他们结婚的那一天,简.爱知道了罗切斯特已有妻子时,她觉得自己必须要离开,她这样讲,“我要遵从上帝颁发世人认可的法律,我要坚守住我在清醒时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疯狂时所接受的原则”,“我要牢牢守住这个立场”。这是简爱告诉罗切斯特她必须离开的理由,但是从内心讲,更深一层的东西是简爱意识到自己受到了欺骗,她的自尊心受到了戏弄,因为她深爱着罗切斯特,试问哪个女人能够承受得住被自己最信任,最亲密的人所欺骗呢?简爱承受住了,而且还做出了一个非常理性的决定.在这样一种非常强大的爱情力量包围之下,在美好,富裕的生活诱惑之下,她依然要坚持自己作为个人的尊严,这是简爱最具有精神魅力的地方。
小说设计了一个很光明的结尾--虽然罗切斯特的庄园毁了,他自己也成了一个残废,但我们看到,正是这样一个条件,使简爱不再在尊严与爱之间矛盾,而同时获得满足--她在和罗切斯特结婚的时候是有尊严的,同时也是有爱的。
小说告诉我们,人的最美好的生活是人的尊严加爱,小说的结局给女主人公安排的就是这样一种生活。虽然我觉得这样的结局过于完美,甚至这种圆满本身标志着浮浅,但是我依然尊重作者对这种美好生活的理想--就是尊严加爱,毕竟在当今社会,要将人的价值=尊严+爱这道公式付之实现常常离不开金钱的帮助。人们都疯狂地似乎为了金钱和地位而淹没爱情。在穷与富之间选择富,在爱与不爱之间选择不爱。很少有人会像简这样为爱情为人格抛弃所有,而且义无反顾。《简爱》所展现给我们的正是一种化繁为简,是一种返朴归真,是一种追求全心付出的感觉,是一种不计得失的简化的感情,它犹如一杯冰水,净化每一个读者的心灵,同时引起读者,特别是女性读者的共鸣。
读《居里夫人传》有感
近日重新阅读了《居里夫人传》,再一次为居里夫人的生命历程所震撼。记得第一次看完这本书后就激动不已,自觉终于找到了人生的楷模,生活的榜样。其实本人一向自恃颇高,很少敬佩什么人,但对于居里夫人,却是完完全全、彻彻底底地折服了。她的一生,对于年轻的我,有着太多太多的启示。
在我看来,这个本名玛妮雅·斯可罗多夫斯基的普通波兰女孩日后之所以会成为举世闻名的居里夫人,她的家庭、她本人的天赋以及她所处的那个时代都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居里夫人出生时,她的祖国波兰正遭受沙俄铁蹄的蹂躏。知识分子的家庭背景(父母都曾担任过中学校长),赋予了她良好的修养和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当然也将知识精英的聪慧和坚韧毫无保留地遗传给了她。开明和蔼的双亲和五个孩子组成了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尽管沙俄施行严厉的殖民统治,但身为小妹的玛妮雅,还是幸福地度过了短暂的童年时光。斯可罗多夫斯基夫妇的教育方式很值得我们今人借鉴。他们从未对孩子进行过什么“启蒙”,而是放开手脚,让他们自由玩耍,去尽情地拥抱大自然。居里夫人一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想必就是在孩提时代埋下的种子。父亲虽然是一名颇有才华的理科教师,却从未刻意引导过孩子的兴趣,他甚至不让小玛妮雅过早地接触理科书籍,好让她在上学后能够全面地涉猎知识,从而逐渐找到志趣所向。当然,他对于孩子们的学业还是非常关心,并且要求严格的。至于母亲,则作出了巨大的牺牲,放弃了女校长的职务,全心全意地相夫教子。在身患重病、家境窘迫的情况下,她仍旧若无其事地操持家务,不遗余力地为孩子们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不让年幼的他们过早地承受心理负担。由此,我看到了家庭的意义所在,它不仅是每个人成长的摇篮,更是一个塑造人的大熔炉。因此,年轻夫妇若想为人父母,必须慎之又慎,因为从此他们的生活将彻底改变,他们要担负起一项重大使命——养育一个小生命,将他(她)塑造成一个“人”。这可不比养猫养狗,父母的一举一动都可能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人父母,责任重大。我认为如果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决不可随便尝试。毕竟,我们不仅要对生命负责,还要对社会负责。
斯可罗多夫斯基夫妇的教育是成功的,子女们不但个个成才,而且团结友爱,感情甚笃。居里夫人和姐姐布罗尼雅间的手足之情尤为感人。姐妹俩先后资助对方完成了大学的学业。其谦让、奉献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我不由联想到报章杂志上的一些社会新闻:某家的兄弟姐妹为了争夺财产而对簿公堂,甚至大打出手。在我看来,他们真该为自己的举动而忏悔。要知道,大家是一母所生的同胞手足啊!理应好好珍惜这样的血缘亲情才对,为什么一旦牵涉到利益问题,就变得如此自私无情呢?他们为了一点蝇头小利,抛弃了生命中最可宝贵的财富,实在是得不偿失呐!作为一个独生子女,我真的非常羡慕玛妮雅的家庭,羡慕她与姐姐之间的那份无私真挚的亲情。
事实上,为了给姐姐筹措学费,年少的居里夫人饱尝了世态炎凉。十七岁那年,她孤身一人背井离乡,去外省当家庭教师,一当就是六年。这六年寄人篱下的生活,让她逐渐意识到了社会的复杂,人性的复杂。失恋的痛苦经历,更教会她该如何选择终生伴侣,如何从本质上去认识一个人。看来,“长大”的确不是一件轻松的事,磨难是不可避免的。再过两年半,我也要正式踏上社会,不知未来等待我的将会是怎样的考验。目前我的心中仍是憧憬多于忧患,但我知道,是校园的那堵围墙帮我暂时挡住了狂风暴雨。终有一天,我必须走出去,独自应对惊涛骇浪。希望我在受伤之后不会跨掉。因为我明白,栽跟头是必然的,可关键是跌到了要能够爬起来,继续前进。居里夫人在她成长的转折点上顽强地挺了过来,我相信我也定能跨过这道坎。
整本书中,对我触动最大、也最具现实意义的是居里夫人在巴黎求学的那章。她当时经济拮据,为了避免干扰,便从姐姐家搬到了一个阴冷的小阁楼上。每天七点起床,学习到凌晨三点方才就寝。冬日的巴黎寒风刺骨,一床薄被哪敌严寒。于是,玛妮雅只能将所有的衣服都盖在被子上,甚至将椅背压在上面,以此来增加重量和温暖感。仅有的一点生活费只够她终日以水果果腹,根本谈不上添置衣物。她正是穿着打补丁的衣裙和垫着硬纸板的破皮鞋度过了在索尔本大学的求学生涯的。看到这里,我真的不知该说些什么才好了。现在的我,生活得太安逸了,以致于空有雄心壮志,却拿不出半点实际行动。自订的学习计划哪回不是落得个虎头蛇尾、一纸空文的下场。我实在很想拥有居里夫人拼搏奋斗时的那股子劲头,哪怕是三分之一也行。但我清楚,有些东西看的时候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可放下书本,跑到外头教太阳一晒,那点所谓的“激情”便十有八九挥发掉了大半。要是再耗上几日,肯定消失得无影无踪。这,可不就是我看本书第一遍时的情形?现在我算是明白了:其实成功的秘诀人人都懂,问题在于真正能身体力行、持之以恒的人只占少数;所以,成功者寥寥。我若想成功,必须痛下决心,严格要求自己——坏了,我哪回不是这么对自己说来着?难道非得把自己逼入绝境,来个“置之死地而后生”不成?难道人真的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吗?在此,我只希望这次的“激情”可以持续地长久一些,但愿我能够尽快找到自我奋斗的动力。毕竟,一个人想要成就一番事业,是需要一点精神支柱的。我的支柱究竟在哪儿呢?
也许上面的话题显得有些无病呻吟,但那确是我目前的疑惑之一。当然,对于人生,除了迷惘,我尚有许多幻想。比如说:爱情、婚姻。那么,怎样的爱情和婚姻可称得上是理想和美满的呢?我觉得,居里夫妇的例子给了我最好的回答。他们的婚姻揭示了夫妻结合的最高意义——家庭与事业的和谐统一。他们的相恋是那么的奇特:一场“纯学术”的谈话让他们互生好感;简陋的小阁楼成了他们探讨学术问题兼约会的场所;居里先生将自己的学术著作作为定情之物;最终,“科学”这个共同理想,把两个天才溶化在了一起。婚礼议程极其简单,结婚用品除了两辆自行车外,别无他物,而蜜月旅行便是骑车郊游。在短暂的十一年的婚姻生活中,他们始终相濡以沫,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发现并提炼了钋和镭,双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成就了科学史上的一段佳话。这是何等质朴而动人的爱情啊!或许在爱情观上人各有志,更何况这样的“天作之和”亦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但他们的故事至少给了我们一些信心,确切地说,是一种信仰——在这个世界上,还是存在着完美境界的!美好的生活是值得向往的!幸福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我想,有了这信仰,那些执着追求理想的人们便又可平添一份力量和勇气。
不仅如此,居里夫妇的结合更是两颗高尚心灵的碰撞。这碰撞迸发出耀眼的人性光辉。在这对纯粹的学者心目中,科学是最神圣的,是属于全人类的。因此,他们无偿地将镭的提炼方法公诸于世。在生活上,他们几乎毫无要求。对待科学研究却是异常严谨,锲而不舍,孜孜不倦。“荣誉”和“财富”在他们面前显得如此渺小而又微不足道。居里夫妇为那些有志于做学问的年轻人作出了最好的榜样!但另一方面,他们又将一个严酷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探求真理没有捷径可走,那必将是一条清贫而又寂寞的漫漫长路。若无足够的毅力,千万不要轻易涉足。最可怕的事莫过于知难而退,临阵脱逃,继而变成一个道貌岸然的伪学者。君不见今日的学术界里,这类招摇撞骗的假学究何其多也!然而,科学研究是容不得半点虚假的,心浮气躁,急功近利之人,永远无法踏进科学的神圣殿堂。所以说,真正的学者是心怀宇宙的,也只有具备这样的胸襟方能发现真理,并且真正懂得真理的价值。
行文至此,我已将我的感悟的悉数言及;还有一些东西,忽隐忽现,难以捕捉。我看,那只有边生活、边体会了。

收起

读《居里夫人传》有感
近日重新阅读了《居里夫人传》,再一次为居里夫人的生命历程所震撼。记得第一次看完这本书后就激动不已,自觉终于找到了人生的楷模,生活的榜样。其实本人一向自恃颇高,很少敬佩什么人,但对于居里夫人,却是完完全全、彻彻底底地折服了。她的一生,对于年轻的我,有着太多太多的启示。
在我看来,这个本名玛妮雅·斯可罗多夫斯基的普通波兰女孩日后之所以会成为举世闻名的居里夫人,...

全部展开

读《居里夫人传》有感
近日重新阅读了《居里夫人传》,再一次为居里夫人的生命历程所震撼。记得第一次看完这本书后就激动不已,自觉终于找到了人生的楷模,生活的榜样。其实本人一向自恃颇高,很少敬佩什么人,但对于居里夫人,却是完完全全、彻彻底底地折服了。她的一生,对于年轻的我,有着太多太多的启示。
在我看来,这个本名玛妮雅·斯可罗多夫斯基的普通波兰女孩日后之所以会成为举世闻名的居里夫人,她的家庭、她本人的天赋以及她所处的那个时代都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居里夫人出生时,她的祖国波兰正遭受沙俄铁蹄的蹂躏。知识分子的家庭背景(父母都曾担任过中学校长),赋予了她良好的修养和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当然也将知识精英的聪慧和坚韧毫无保留地遗传给了她。开明和蔼的双亲和五个孩子组成了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尽管沙俄施行严厉的殖民统治,但身为小妹的玛妮雅,还是幸福地度过了短暂的童年时光。斯可罗多夫斯基夫妇的教育方式很值得我们今人借鉴。他们从未对孩子进行过什么“启蒙”,而是放开手脚,让他们自由玩耍,去尽情地拥抱大自然。居里夫人一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想必就是在孩提时代埋下的种子。父亲虽然是一名颇有才华的理科教师,却从未刻意引导过孩子的兴趣,他甚至不让小玛妮雅过早地接触理科书籍,好让她在上学后能够全面地涉猎知识,从而逐渐找到志趣所向。当然,他对于孩子们的学业还是非常关心,并且要求严格的。至于母亲,则作出了巨大的牺牲,放弃了女校长的职务,全心全意地相夫教子。在身患重病、家境窘迫的情况下,她仍旧若无其事地操持家务,不遗余力地为孩子们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不让年幼的他们过早地承受心理负担。由此,我看到了家庭的意义所在,它不仅是每个人成长的摇篮,更是一个塑造人的大熔炉。因此,年轻夫妇若想为人父母,必须慎之又慎,因为从此他们的生活将彻底改变,他们要担负起一项重大使命——养育一个小生命,将他(她)塑造成一个“人”。这可不比养猫养狗,父母的一举一动都可能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人父母,责任重大。我认为如果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决不可随便尝试。毕竟,我们不仅要对生命负责,还要对社会负责。
斯可罗多夫斯基夫妇的教育是成功的,子女们不但个个成才,而且团结友爱,感情甚笃。居里夫人和姐姐布罗尼雅间的手足之情尤为感人。姐妹俩先后资助对方完成了大学的学业。其谦让、奉献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我不由联想到报章杂志上的一些社会新闻:某家的兄弟姐妹为了争夺财产而对簿公堂,甚至大打出手。在我看来,他们真该为自己的举动而忏悔。要知道,大家是一母所生的同胞手足啊!理应好好珍惜这样的血缘亲情才对,为什么一旦牵涉到利益问题,就变得如此自私无情呢?他们为了一点蝇头小利,抛弃了生命中最可宝贵的财富,实在是得不偿失呐!作为一个独生子女,我真的非常羡慕玛妮雅的家庭,羡慕她与姐姐之间的那份无私真挚的亲情。
事实上,为了给姐姐筹措学费,年少的居里夫人饱尝了世态炎凉。十七岁那年,她孤身一人背井离乡,去外省当家庭教师,一当就是六年。这六年寄人篱下的生活,让她逐渐意识到了社会的复杂,人性的复杂。失恋的痛苦经历,更教会她该如何选择终生伴侣,如何从本质上去认识一个人。看来,“长大”的确不是一件轻松的事,磨难是不可避免的。再过两年半,我也要正式踏上社会,不知未来等待我的将会是怎样的考验。目前我的心中仍是憧憬多于忧患,但我知道,是校园的那堵围墙帮我暂时挡住了狂风暴雨。终有一天,我必须走出去,独自应对惊涛骇浪。希望我在受伤之后不会跨掉。因为我明白,栽跟头是必然的,可关键是跌到了要能够爬起来,继续前进。居里夫人在她成长的转折点上顽强地挺了过来,我相信我也定能跨过这道坎。
整本书中,对我触动最大、也最具现实意义的是居里夫人在巴黎求学的那章。她当时经济拮据,为了避免干扰,便从姐姐家搬到了一个阴冷的小阁楼上。每天七点起床,学习到凌晨三点方才就寝。冬日的巴黎寒风刺骨,一床薄被哪敌严寒。于是,玛妮雅只能将所有的衣服都盖在被子上,甚至将椅背压在上面,以此来增加重量和温暖感。仅有的一点生活费只够她终日以水果果腹,根本谈不上添置衣物。她正是穿着打补丁的衣裙和垫着硬纸板的破皮鞋度过了在索尔本大学的求学生涯的。看到这里,我真的不知该说些什么才好了。现在的我,生活得太安逸了,以致于空有雄心壮志,却拿不出半点实际行动。自订的学习计划哪回不是落得个虎头蛇尾、一纸空文的下场。我实在很想拥有居里夫人拼搏奋斗时的那股子劲头,哪怕是三分之一也行。但我清楚,有些东西看的时候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可放下书本,跑到外头教太阳一晒,那点所谓的“激情”便十有八九挥发掉了大半。要是再耗上几日,肯定消失得无影无踪。这,可不就是我看本书第一遍时的情形?现在我算是明白了:其实成功的秘诀人人都懂,问题在于真正能身体力行、持之以恒的人只占少数;所以,成功者寥寥。我若想成功,必须痛下决心,严格要求自己——坏了,我哪回不是这么对自己说来着?难道非得把自己逼入绝境,来个“置之死地而后生”不成?难道人真的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吗?在此,我只希望这次的“激情”可以持续地长久一些,但愿我能够尽快找到自我奋斗的动力。毕竟,一个人想要成就一番事业,是需要一点精神支柱的。我的支柱究竟在哪儿呢?
也许上面的话题显得有些无病呻吟,但那确是我目前的疑惑之一。当然,对于人生,除了迷惘,我尚有许多幻想。比如说:爱情、婚姻。那么,怎样的爱情和婚姻可称得上是理想和美满的呢?我觉得,居里夫妇的例子给了我最好的回答。他们的婚姻揭示了夫妻结合的最高意义——家庭与事业的和谐统一。他们的相恋是那么的奇特:一场“纯学术”的谈话让他们互生好感;简陋的小阁楼成了他们探讨学术问题兼约会的场所;居里先生将自己的学术著作作为定情之物;最终,“科学”这个共同理想,把两个天才溶化在了一起。婚礼议程极其简单,结婚用品除了两辆自行车外,别无他物,而蜜月旅行便是骑车郊游。在短暂的十一年的婚姻生活中,他们始终相濡以沫,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发现并提炼了钋和镭,双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成就了科学史上的一段佳话。这是何等质朴而动人的爱情啊!或许在爱情观上人各有志,更何况这样的“天作之和”亦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但他们的故事至少给了我们一些信心,确切地说,是一种信仰——在这个世界上,还是存在着完美境界的!美好的生活是值得向往的!幸福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我想,有了这信仰,那些执着追求理想的人们便又可平添一份力量和勇气。
不仅如此,居里夫妇的结合更是两颗高尚心灵的碰撞。这碰撞迸发出耀眼的人性光辉。在这对纯粹的学者心目中,科学是最神圣的,是属于全人类的。因此,他们无偿地将镭的提炼方法公诸于世。在生活上,他们几乎毫无要求。对待科学研究却是异常严谨,锲而不舍,孜孜不倦。“荣誉”和“财富”在他们面前显得如此渺小而又微不足道。居里夫妇为那些有志于做学问的年轻人作出了最好的榜样!但另一方面,他们又将一个严酷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探求真理没有捷径可走,那必将是一条清贫而又寂寞的漫漫长路。若无足够的毅力,千万不要轻易涉足。最可怕的事莫过于知难而退,临阵脱逃,继而变成一个道貌岸然的伪学者。君不见今日的学术界里,这类招摇撞骗的假学究何其多也!然而,科学研究是容不得半点虚假的,心浮气躁,急功近利之人,永远无法踏进科学的神圣殿堂。所以说,真正的学者是心怀宇宙的,也只有具备这样的胸襟方能发现真理,并且真正懂得真理的价值。
行文至此,我已将我的感悟的悉数言及;还有一些东西,忽隐忽现,难以捕捉。我看,那只有边生活、边体会了。

收起

含着脉脉深情,我读完了《我的战友邱少云》这篇感人的课文。
这篇课文写了志愿军战士邱少云为了战斗的胜利,在全身被大火包围之时,纹丝不动,一声不吭,强忍着痛苦的折磨。他心中仍然向着一个目标:严格遵守纪律,保证战斗的胜利。直到临死前,他连吭一声都没有。
读完课文,我深深地被邱少云的事迹所感动。邱少云烈士,为了整个潜伏的部队,为了战斗的胜利,心甘情愿地付出自己的生命。在邱少云的心中,生...

全部展开

含着脉脉深情,我读完了《我的战友邱少云》这篇感人的课文。
这篇课文写了志愿军战士邱少云为了战斗的胜利,在全身被大火包围之时,纹丝不动,一声不吭,强忍着痛苦的折磨。他心中仍然向着一个目标:严格遵守纪律,保证战斗的胜利。直到临死前,他连吭一声都没有。
读完课文,我深深地被邱少云的事迹所感动。邱少云烈士,为了整个潜伏的部队,为了战斗的胜利,心甘情愿地付出自己的生命。在邱少云的心中,生命只是战斗胜利的一小部分,难道生命不值得珍惜?不,生命是千金难买的,要是没有了生命,哪怕只有一条生命,战斗永远不会胜利。可是邱少云毅然牺牲,是以自己的生命换取战友们的生存,更换来战斗的胜利。邱少云是伟大的,我不由想到,从古到今,我们中华儿女有多少人为了国家的荣誉和民族的尊严,甘愿抛头颅,洒热血,毫不犹豫地献出自己的一切。今天,杨利伟为了实现中国人的千年飞天梦不怕吃苦;运动赛场上,运动员为了祖国的荣誉奋力拼搏……他们都是祖国的骄傲,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去爱戴。我要以他们为榜样,学好本领,为祖国的花草树木,让世界看到我们中国的绿荫;画一座座高楼大厦,让世界看到我们中国的发展;画万里长城、名山大川,画出中国的骄傲,让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肃然起敬!
读了这篇课文,我真切地感到了邱少云的伟大。我想高声地说:令我崇拜的邱少云叔叔,您哟功能生命点燃的火炬,就由我们来传承吧!

收起

读了《才能来自勤奋》这课,我深深地感受到,那些伟大的科学家,不是一生下来就才思敏捷、满诗书,而是从一个目不识丁平平凡凡的孩子开始的。
爱因斯坦和爱迪生都不是神童,爱因斯坦并不聪明,读中学时成绩也不好,但他并不气馁,努力自学,终于获得诺贝尔奖。爱迪生成绩也不好,但他努力自学,为了寻找灯丝,他摘录了4万页资料,试验过1600多种矿物和6000种植物,才使电灯发出了光华,这两个例子说明了勤奋出...

全部展开

读了《才能来自勤奋》这课,我深深地感受到,那些伟大的科学家,不是一生下来就才思敏捷、满诗书,而是从一个目不识丁平平凡凡的孩子开始的。
爱因斯坦和爱迪生都不是神童,爱因斯坦并不聪明,读中学时成绩也不好,但他并不气馁,努力自学,终于获得诺贝尔奖。爱迪生成绩也不好,但他努力自学,为了寻找灯丝,他摘录了4万页资料,试验过1600多种矿物和6000种植物,才使电灯发出了光华,这两个例子说明了勤奋出才能,勤奋出成果,李时珍是药物学家,他历尽艰险,呕心沥血,才编成巨著《本草纲目》;爱迪生说:“有些人以为我所以在许多事情上有成就,是因为我有什么‘天才’,这是不正确的。
从古到今,勤奋好因而流芳百世的人不计其数,曾参三审自身,知明无过:赢政少年立志,统一天下;孔子虚心好学,精益求精:陶宗仪专心读书,持之以恒……
而我呢,做事情只做到一半就想放弃了,记得有一次,妈妈让我读书,我读了一段,就嚷着“不读了,不读了,我要出去玩!”妈妈就说:“你把这课读完,否则你就别想出门了!”我知道没办法,只好忍住把课文读完!还有一次,妈妈叫我做试卷,我做了一面就不做了,我正要跑出去玩,妈妈又把我拦住了,她拉着我坐下来,耐心地说:“你每次都是这样,什么事做到一半就放弃了,那叫做半途而废,不如不用做,要做,你就得做完!”听了妈妈的话,我脸“唰”地一下红了,我拿起笔,把整张试卷做完了。
读了《才能来自勤奋》,我重新审视自己,我明白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成为“天才”。

收起